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 格式:ppt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15
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1.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解决措施。
深居内陆,降水少,多大风。
植被覆盖率低。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开发新能源,合理调配水资源,实施计划生育。
2.西北地区气象、地质灾害干旱: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寒潮: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受山地地形阻挡,冷空气集聚。
纬度高,气温低。
地震: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3.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解决措施。
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率低,黄土土质疏松。
过度樵采,毁林开荒,不合理的开矿。
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抽水、引水灌溉。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地膜覆盖。
4.黄土高原地区气象、地质灾害干旱、寒潮:同西北地区。
暴雨、洪涝、滑坡和泥石流: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植被覆盖率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5.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盐碱化的原因,解决措施。
地下水水位高;冬春季节降水少,多风蒸发量大;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解决措施:培育良种;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改变灌溉方式。
6.黄河中下游地区气象、地质灾害干旱、寒潮:原因同上,寒潮再加上地势低平。
7.东北地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山区,地势起伏大,毁林开荒导致植被覆盖率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过度放牧。
解决措施: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发展圈养养殖。
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山地背风坡、山间丘陵地带。
这些地方降水少。
滥砍滥伐、过度放牧是导致该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
解决措施同上。
8.东北地区气象、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洪涝、寒潮。
洪涝产生的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强度大;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泥沙淤塞河道,导致排水不畅;湿地的蓄洪能力下降。
寒潮产生的原因:同西北地区。
9.长江中下游地区酸雨危害、水土流失。
酸雨产生的原因: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足;地表河流湖泊众多,空气中水汽充足。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及措施
西北地区地处我国内陆地区,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海洋对本区的影响很小;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印度洋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
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近年来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1、荒漠化的类型荒漠化按其形成原因、分布地区和特点不同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1)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
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土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2)石质荒漠化:石漠化是土地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喀斯特地貌区),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被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
石质荒漠化发生的原因:自然因素:(1).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地表土层薄(2).南方夏季高温多雨人为因素:(3).过度樵采、滥砍滥伐,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4).过度开垦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5).过度放牧(3)“红色荒漠”的分布与成因: 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雨水冲蚀作用,使裸露的红壤丘陵地区的土壤成片、成块地流失,导致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而不能生长植物,称红色荒漠。
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
红壤的改良: ①土壤特性: 肥力低酸性强土质黏重②改良措施: 种绿肥,施矿质肥料;施石灰中和;土壤中掺砂子“红色荒漠”(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形成原因的自然原因: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量大,地表侵蚀作用强烈。
人为原因: 人多地少→开荒种地;能源短缺→砍伐森林(4)次生盐渍化: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
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缺林!缺水!缺土!缺粮!缺钱!1 000多万广西石漠化地区的群众面临着共同的生存挑战。
据最新监测结果,广西有石山面积8.33万平方千米,占该区国土面积的35.3%,比台湾和海南两省国土面积总和还多。
其中,已经石漠化的土地达3 500多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2 700多万亩。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章节: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教案内容:一、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1. 荒漠化的定义: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降低或丧失,地表植被破坏,土壤贫瘠,水分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导致土地无法维持原有生产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2. 荒漠化的类型:根据荒漠化的成因和特点,可将其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两种类型。
自然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活动等导致的荒漠化;人为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发、不当耕作等导致的荒漠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与危害1. 现状:我国西北地区是我国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近40%。
近年来,荒漠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加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危害:荒漠化导致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破坏地表植被,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诱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危害人类健康。
三、荒漠化的成因分析1.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如全球变暖、降水不足等;地质活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自然植被的破坏,如病虫害、火灾等。
2.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如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当耕作,如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等;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土地破坏。
四、荒漠化治理的技术与方法1.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沙障固沙等;2. 工程措施:建设防沙林带、固沙工程、土地改良工程等;3. 农业技术措施:合理灌溉、改良耕作制度、调整产业结构等;4. 政策与管理措施:制定和实施荒漠化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荒漠化治理管理体系等。
五、荒漠化治理的案例分析1. 案例选择:选择我国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如新疆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内蒙古的沙化土地治理等。
考点3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的发展。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具体如下表所示:人为因素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一般说来,沙暴是就地起沙(扬沙),它携带的沙物质搬运的距离不远,而尘暴(浮尘)却能在高空中飘移几千千米,甚至更远。
一位法国的地质学家曾在欧洲阿尔卑斯山的积雪中发现了来自中国的这些“不速之客".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多于其他地区。
为何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增多?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西北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人口素质较低,是根本原因.(2)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开垦,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断加重和扩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地表原因.(3)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是造成沙尘暴的天气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