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附录二:本书常用地图图例
- 格式:ppt
- 大小:19.17 MB
- 文档页数:66
本书常用地图图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书常用的地图图例。
(2)学会阅读不同地图的图例,理解图例与地理事物的关系。
(3)运用地图,找出客观的地理事物,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材料搜集的技能。
(2)通过对资料进行探索、对比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能根据所学知识在地图中找到地理事物,并学会区分和综合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探索精神,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本书常用的地图图例教学难点图例与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建平县市区地图,大连市区地图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地图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第一幅世界地图是如何绘制的首先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生:观看视频。
师引导:阅读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A比例尺、方向、颜色B大小、方向、图例C比例尺、方向、图例D大小、图例、颜色师:图例是帮助我们打开地图之门的钥匙,这节课,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本书常用的地图图例。
二.新授(一)师:讲解什么是图例。
在我国古代最早一幅标有图里的地图上,已经用一些象形符号来表示地理事物了。
如山、河流、城、村等,其中有一些图例也沿用了下来,并经过了一定的演变。
(二)认识本书常用地图图例。
(三)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学习附录(二)本书常用地图图例,各组派代表进行讲解(4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要求进行学习)1点状图例生:在所给地图上找出首都及省级行政中心。
展示世界各国首都的图片。
2常用交通图例:(1)引导学生在《大连城区图》上找出机场、港口等地理事物。
(2)在建平城区图上找出铁路公路高速公路。
(3)从周水子机场出发去新玛特,任意选择一条路线,用红笔画在地图上,并尝试说出经过的公路的名称。
生:小组合作,共同查找。
3线状图例(1)国界线、未定国界师:在地图中,还有一些图例是线状的,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地形图判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不同形态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3、情感目标:通过运用课件展示、地形模型,小组之间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2、了解等高线概念,明确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图上识别主要地形类型2、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部位等高线的分布状态。
【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实践探究法、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课件、等高线地形模型。
【教学过程】导入: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著名景点六峰山旅游(播放一组六峰山的风光图片)。
刚才大家是否感受到了六峰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起伏状态呢?那么,我们又怎样把这高低起伏的状态在平面图上反应出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讲授新课对本节课的学习,将它分成四个环节完成。
环节一:认识海拔、相对高度1.学生自读课本,找出海拔、相对高度的概念,并用幻灯片演示。
2.如何将立体的各种地形转化到平面上呢?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线来表示。
采用驼梁山区的照片和卫星图片,用动画的效果将等高线地形图展现出来,更有真实感,看得更真切。
3.总结补充:同学们看到的标有高度值的闭合曲线就是等高线,同样,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深线。
4.活动1.制作地形模型,认识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各小组合作,按以下步骤进行:1.在纸上画出给定山体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图符号基本知识人类用语言传输、沟通和交流知识、概念和感情。
语言也包括用以传输信息的各种符号。
例如,可以将乐谱称为音乐语言,将数字及一些特定的符号称为数学语言,将计算机识别的字符称为算法语言。
用于地图上的各种符号,称之为地图语言。
地图符号包括各种形状不同、大小和色彩各异的图形符号及表示名称的文字和表示数量的数字,它是传输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特种语言。
(一)地图符号的基本功能地图符号是一种图解语言,它与文字、算法语言相比,更加形象直观,一目了然,既可显示制图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又能表示它们的数量、质量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归纳起来,地图符号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功能:(1)、使用地图符号能对地理事物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和简化,强调制图信息最本质的特征,并能不受比例尺缩小的限制,反映区域的基本面貌,保持图面清晰易读。
例如,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城市,在小比例尺地图上,经抽象、概括后,只强调其分布位置和行政等级,用圈形的几何中心表示位置,用圈形的大小及形状的繁简来表示行政等级的高低。
又如地表覆盖,随着比例尺的缩小,在地图上难于表示覆盖物交叉分布的特点,但是经过抽象、概括,在地图上仍然可以用绿色和非绿色来区分森林和非森林,以反映制图区域最基本的面貌。
(2)、地图符号赋予地图极大的表现能力。
它既能表示具体的事物,如居民地、森林分布,也能表示抽象的事物,如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的区域差异;既能表示现实存在的事物,如山脉、河流,也能表示预期的事物,如设计中的道路和旅游地的开发,还能表示历史上存在过的事物,如黄河古道;既能表示事物的外形,如湖泊的岸线特征,也能表示其内部性质,如含盐程度;既能表示地表的,也能表示空中的和地下的,例如气团的移动、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等。
(3)、地图符号能提高地图的应用效果。
地图符号能在平面上建立或再现客观现象的空间模型,并为无法表示的现象设计想象的模型,人们能在两种“模型”上进行量算及相互比较。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
——黄河的治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记住黄河的自然地理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形状、流经的省区和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2、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
(二)能力目标:
1、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学会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
1.记住黄河的地理概况。
2.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三、教学难点: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指图说出三
运用动画短片
复习导入,激
发学习兴趣
式引出主题,加深
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了解学生的疑难
说图例名称
说出获得的通过练习帮助
学
难,引导学生
学会借助图例
获取地理信息
的方法,增强
读图能力。
说出图例名
用鼠标进行
用鼠标圈出
对应的图例
小组合作寻
各组派两名代表将图一和图二中找到的图例分别写在黑板
代表到前台通过合作查找图例,绘制图例,
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读图和小组合作能力。
通过分析、讨论、总结、论述的形式,借助图例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讲解合作成果,提高了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语
力,引导学会利用图例分析地理事物之间关系的方法。
在图中识别图例后抢答活跃思维,使学生感知生活处处有地理,直正体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从地理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加以引领。
作
业要求,课
后完成平面
图能力。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节水资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水资源的概念和主要水体;2、利用图表、数据等资料感知水资源紧张的现象,并尝试分析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及对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以及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释导学,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及各种数据图表,知道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总结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提高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以问题为载体,以情景为主线,以“多元互动”为手段,利用情景激趣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课堂激励性评价促进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协作和团队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节水意识,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在本章已经学习了土地资源,也知道了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分布不均,因此,课堂中一定要促使学生养成关心和爱护资源的行为习惯。
南水北调工程今年抵达学生的家乡天津,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能够感受身边的地理事物,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好表现、求知欲强,已经初步具备了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努力构建学生合作、交流、展示的平台,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获取成功的幸福体验。
重点难点: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对策。
教学过程:导入:承上启下导入版块一:赞水播放视频《水的日记》,体会水资源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设计意图:以生活密切相关的时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本课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版块二:问水1、自主探究获知四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利用学案资料包,确定案例,选择工具图表,运用分析方法,得出水资源分布特点,展开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