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讲义中国社会 单位制
- 格式:pptx
- 大小:107.36 KB
- 文档页数:17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第四章组织与管理)第四章组织与管理第一节组织概述一、组织的含义与构成要素(一)、组织的含义广义的组织;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家庭、家族、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学校等狭义的组织:是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
指的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地社会群体。
如政府、企业、学校、意愿、银行、社会团体等(二)、组织的构成要素通过一定的手段加入的成员目标认同;明确权利义务;明确组织边界;强化归属感明确的目标规范性章程权威的领导体系一定的物质基础二、组织类型与特征(一)、组织类型1、功能和目标为基础的分类(以帕森斯为代表)经济生产组织: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的组织,如实业公司政治目标组织:形成和部署社会权利的组织,如政府机关整合组织:调节冲突的组织,减缓社会冲突、进行社会控制,如法庭和法律职业实体模式维持组织:具有文化、教育功能的组织,教化社会成员认同社会文化、维持原有的制度和模式。
如学校、教会2、根据组织中的权威性质对成员的控制方式(艾森奥尼)强制性组织:建立在暴力基础上,以强迫手段使成员服从,以强制的手段控制其成员,如监狱、精神病院、军队功利性组织:通过金钱和物质报酬对成员进行控制的组织,如工商业企业(经济利益工具)规范性组织:用规范对成员进行控制的组织,通过规范内化实现对成员的控制,如宗教组织3、从组织运行的受惠者角度进行分类(以布劳为代表)互利组织:以组织成员的互惠为目的,如工会、政党、俱乐部服务组织:以向顾客和社会中该类组织直接相关的人提供专业性、良好的服务的组织。
如医院、学校社工机构、律所等经营性组织:盈利性组织,如公司、银行等公益组织:以一般公众为受益对象的组织,如政府机构、邮局等(拓展)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的分类:长链组织(流水线;工序等);媒介组织;集约组织以组织的规模为基础的分类: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和大型组织(如医院、企业等所有组织)以组织内部关系为基础的分类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否有正式的分工)(二)、组织的特征与初级群体相比,组织有如下特点:特定和明确的组织目标非情感关系规范的互动形式复杂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分工成员资格可替代性强三、组织与现代社会(一)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要素现代社会组织的特点(表现):组织大规模出现,且结构复杂化、多样化社会分工发达,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形成了负责的组织体系(二)现代组织的发展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组织规则日益正规化和复杂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间关系重构第二节组织结构与组织体系一、组织目标与组织结构(一)、组织目标1、组织目标的含义组织目标:时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组织目标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一般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互惠原则、评估原则、选择原则测定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绩效的标准包括:有效性、效率、人文关怀、人道主义2、组织目标的类别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长期目标和次要目标平衡性目标和改进性目标(适应环境还是改进、提高效率)外向目标和内向目标满足其他组织的要求vs满足成员和部门的要求3、组织目标的功能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合法化依据(实现人们期望的某种功能,满足人们需要)组织目标为组织参与者之间的分工合作提供了基础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成员和组织活动的有效标尺组织目标是不同性质的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准(二)组织结构1、组织结构的含义组织结构是指组织成员及各构成部分在组织运行过程中确立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包括组织构造体系、权利关系体系、内部沟通网络以及职位系列2、组织结构的类型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组织结构经历了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网络型等演变直线型组织权力集中、责任分明、命令统一、控制严密、信息交流少。
社会学单位制的概念
社会学单位制是指在社会学研究中,将个体及其关系看作是整体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研究这些基本单位来理解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社会学单位制的概念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
它认为个体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受制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个体的行为和观念不仅受个人意愿和意识的影响,也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学单位制的概念还强调了个体和群体的互动关系。
个体和群体相互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观念可以通过群体的力量加以改变,同时个体的行为和观念也可以影响群体的形成和变化。
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学单位制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如家庭、组织、社区、文化等。
通过研究这些单位,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第一讲民法概论——走近民法一、民法的意义(一)什么是“法”及其合理性分析•规范性权利义务•意志性团体国家•强制性责任惩罚•不可选择性个体(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1.人类社会的不同领域早期:家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现代:市民社会政治国家2.市民社会(1)含义:市民社会是“私人利益体系”或特殊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它包括了除政治国家以外的一切领域。
(马克思)(2)特征契约精神、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权利本位3.二者关系(1)基础保障(2)支配强制服从(3)平等自由自治(三)公法与私法1.分类标准(1)利益说: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2)隶属说:主体之间是否有隶属关系(3)主体说:主体性质2.私法:市民社会的规则“法无禁止即自由”3.公法:政治国家的规则“法无规定不可为”4.二者比较(1)平等与服从(2)权利与权力(3)义务与职责(四)民法的意义1.市民社会的法私法2.权利法权利与义务3.民法是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调整对象人身财产4.民法是调整型部门法保护型调整型(五)民法的体系1. 主体人身财产2.民法总论体系(1)概述(2)民事法律关系(3)民事主体(4)民事法律行为(5)代理(6)时效与期间二、民法的语源(一)罗马法市民法 ius civile 罗马市民适用万民法 ius gentium 外省人、外国人适用(二)中世纪市民法与教会法(ius canonicum)(三)法国大革命后市民公民(四)日本中国“民”法误译?还是匠心独具?三、民法的分类(一)广义民法与狭义民法分类标准:范围大小是否包括商法民商合一民商分立广义:所有私法;狭义:不包括商法(二)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标准:是否以法典形式表现形式民法:民法典实质民法:所有私法四、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通则》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一)平等主体1.私法主体生而平等2.自由、自治3.契约精神4.法律认可(二)人身关系1.成为“人”的条件人格身份2.人身关系的含义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自然人基于人格与身份而形成的相互关系法律调整与人身关系3.人格关系(1)人格:自然人主体性的要素(2)人格要素: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物质要素:生命、身体、健康精神要素:姓名、肖像、自由、名誉、隐私(3)人格的历史演变(4)人格固有性:不得抛弃、转让、剥夺4.身份关系(1)身份(2)社会意义:个人在群体、社会关系中的资格或地位(3)民法上的身份:有特定法律意义的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由不平等到平等的发展;配偶、亲属5.人格与身份个体性←→群体性绝对性←→相对性同质性←→差别性固有性←→可变性(三)财产关系1.财产关系的含义基于财产而形成的相互关系以财产为客体?2.财产的意义(1)经济资源在法律上的表现a.经济学语境:有用性稀缺性b.法律语境:价值归属(2)财产的要件有用;使用价值;稀缺性;交换价值;可支配性;不以有体为限;人体;可脱离部分;不影响正常机能;尸体3.财产关系的种类(1)静态财产关系与动态财产关系权利归属权利变动物权债权(2)商业财产关系与非商业财产关系营利性(3)有偿财产关系与无偿财产关系(4)有形财产关系与无形财产关系(5)纯粹的财产关系与人身相关的财产关系补:市民社会的交往:一、人格作为基础二、产生身份关系三、物质交往是实质内容影响社会关系的手段和方式(二)民法的调整方法1.事前调整与事后调整事前调整←→事后调整塑造社会关系←→恢复社会关系定分←→止争立法者的意图←→法的适用理想模式←→现实状况2.事前调整(1)主体(2)客体(3)行为模式权利义务3.事后调整目的:恢复方式:民事责任(三)民法调整方法与刑法调整方法第二讲民事法律关系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一)民事关系市民社会中各个主体之间形成的平等的社会关系。
社会体制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政治权力运作方式。
常见的政治体制有民主制、专制制、集权制等。
1. 民主制政治体制民主制政治体制是以人民为主体,通过选举方式产生政府机构和领导人的政治体制。
在民主制体制下,人们享有政治权利和自由,政府的运作符合法治原则,有着一定的制衡和监督机制。
2. 专制制政治体制专制制政治体制是以少数人或少数政治集团掌握政治权力,实行集权统治的政治体制。
在专制制体制下,政府权力的运作缺乏有效的制衡和监督,政治自由受到限制,政府决策往往不符合法治原则。
3. 集权制政治体制集权制政治体制是指政府集中掌握政治权力,地方政府和机构对中央政府的权力和资源分配较少,政治上的权力和地区发展不平衡。
二、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方式。
常见的经济体制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混合经济体制等。
1. 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为主导,企业和个人在生产、销售、投资等经济活动中自由竞争,价格机制和供求关系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力度较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
2. 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是由政府或计划机构进行中央计划和指导,对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进行统一管理的经济体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力度较大,资源配置由政府进行规划和分配。
3. 混合经济体制混合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混合形式,既有市场机制的作用,又有政府干预和调节的部分,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
三、文化体制文化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组织形式和文化管理方式。
文化体制包括文化产业的规划发展、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等方面。
1. 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出版、影视、传媒、演艺、艺术等领域。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市场竞争和文化创新。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txt10有了执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著,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著,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圆的鲜花。
1、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可以接受。
2、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关系不是指个人间的关系,而是指两种不同属性的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交往形式。
3、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不同类属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一般指社会中各群体间的关系,其中包括职能部门之间,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4、社会行动,社会过程: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宏观视野关注的是社会过程,微观上则是社会行动。
社会过程并不只是在社会形态的意义上才表现出来的,在中观甚至微观层面上也可以表现出来。
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
1、社会:社会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3、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4、主文化、亚文化: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成主流文化,相对的,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5、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6、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7、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是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方面发生相互反对的情况。
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社会学方法论》课程大纲课程推介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社会学方法论》大纲课程中文名:社会学方法论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课程负责人:赵丙祥授课教师:校内:赵丙祥、应星、杨清媚、孟庆延校外: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朵渔(诗人,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副总编辑)郑少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总学时:36学时(课堂授课学时:36学时)学分:2授课对象: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课程教学目标无可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当前社会学已经或多或少地陷入了一种“方法论主义”,它让学生们相信,只要正确地掌握并使用相应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便可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
但这种唯方法论主义带来的一个后果是,社会学研究者越来越缺少赖特·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在每一个个人及其事件之中和背后,实际上都是一部丰富的“世事”,社会的和历史的。
有基于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从不同类型的文本解读和分析入手,培养学生对面对具体材料的感觉,引发学生的学术直觉和感悟,学会独立地讲述、写作一个社会学故事。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为必修课,每周4学时。
采取教师主讲,与同学共同阅读研讨的方式。
其后由教师总结。
三、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课程考核方法:考查考核要求: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查结合。
平时考核指的是选课学生必须在第5周自行选定一个论文题目,根据从授课内容和阅读文献中学到的分析技术,选取分析对象,并在第7周提交一份个案分析初稿(3000字以上),并在第8周即最后一次课上进行课堂展示,授课教师与同学进行讨论、指导。
期末考查应在这份平时考核报告的基础上,提交一篇5000字以上的课程论文。
四、课程时间与地点授课时间:每周五上午8:00-11:30(2017年3月3日-4月21日)授课地点: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新一号楼B102)五、课程内容与安排本门课程共分为五个知识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