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三十六计
- 格式:pdf
- 大小:179.07 KB
- 文档页数:6
《三十六计》原文及翻译三十六计简介《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胜战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胜战计·瞒天过海》译文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
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
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胜战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胜战计·围魏救赵》译文攻击团结强大的敌人,不如瓦解敌人分而击之。
攻击敌军的强硬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位来得有效。
《胜战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胜战计·借刀杀人》译文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盟友的态度还在犹豫,这时应极力设法诱使盟友去攻打敌人,来保存自己的实力。
这是从《周易·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胜战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
损刚益柔。
《胜战计·以逸待劳》译文要迫使敌人处于困顿的局面,不一定要直接出兵攻打,而是采取疲惫、消耗敌人的手段。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夬柔也。
《胜战计·趁火打劫》译文敌人的处境艰难,就要趁机进攻夺取胜利。
这是强大者利用优势,抓住战机,制服弱敌的策略。
这是从《周易》夬卦“刚决柔也”一语悟出的道理。
《胜战计·声东击西》原文敌志乱萃,不虞。
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胜战计·声东击西》译文敌人乱撞瞎碰,不能正确预料和应付事变和复杂局面,正如坤下兑上的萃卦受到扰乱一样,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给以消灭。
《敌战计·无中生有》原文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三十六计通俗详解第一、计瞒天过海字面意思是瞒住上天,偷渡大海。
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而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第二、计围魏救赵所谓围魏救赵,是指当敌人实力强大时,要避免和强敌正面决战,应该采取迂回战术,迫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抓住敌人的薄弱环节发动攻击,致敌于死地。
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
[近义词]以夷制夷、暗箭伤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逸:安闲,劳:疲劳。
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近义词]: 养精蓄锐。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五计、趁火打劫趁:乘机。
趁人家失火时去抢劫。
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
第六计、声东击西声:声张。
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
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
第七计、无中生有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把没有的说成有。
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
第八计、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
第九计、隔岸观火是指根据敌方正在发展着的矛盾冲突,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
当敌方矛盾突出,相互倾轧越来越暴露出来的时候,可不急于去“趁火打劫”而是故意让开一步,坐待敌方矛盾继续向对抗性发展,以致出现自相残杀的动机,就会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此计提酲我们切不可轻信对方的甜言蜜语、空头支票,要谨防他们暗中隐藏的杀机。
总之,此计还多用于军事政治与外交的伪装上。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当僵:枯死。
李树代替桃树而死。
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
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
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打草惊了草里的蛇。
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
三十六计文言原文与白话解释
《三十六计》是一部中国古代兵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战争策
略和智慧。
以下是《三十六计》的文言原文及白话解释:
1. 瞒天过海(文言原文),敌人未悟,我出奇制胜。
(白话解释),利用隐蔽和欺骗的手段,以出其不意,取得胜利。
2. 围魏救赵(文言原文),明正典刑,暗中救援。
(白话解释),表面上采取正面手段,实际上暗中采取救援行动。
3. 借刀杀人(文言原文),借势力以加害敌人。
(白话解释),利用他人的力量来打击敌人。
4. 以逸待劳(文言原文),坚守优势地形,等待敌人疲惫。
(白话解释),在有利地形上坚守,等待敌人疲惫后再出击。
5. 趁火打劫(文言原文),趁敌人困境时加以掠夺。
(白话解释),在敌人陷入困境时加以进攻或掠夺。
6. 打草惊蛇(文言原文),利用小动作引起敌人警惕。
(白话
解释),采取小规模行动,使敌人产生警惕。
7. 借尸还魂(文言原文),利用他人名义行事,使敌人产生疑虑。
(白话解释),借用他人的名义或身份行事,制造敌人的疑虑。
8. 调虎离山(文言原文),以诱敌之物引诱敌人离开有利地形。
(白话解释),利用诱敌之物引诱敌人离开有利地形。
9.欲擒故纵(文言原文),假意示弱,引敌人深入陷阱。
(白
话解释),假装软弱,引诱敌人深入陷阱。
10.抛砖引玉(文言原文),用一点利益引出更大的利益。
(白
话解释),用一点小利来引出更大的利益。
以上是《三十六计》的部分内容,这些计策都是在战争中运用
的智慧和策略,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对某种事情防备得太周密,结果反而使意志松懈。
平常见惯了的事体,就不容易引起疑心。
大凡阴谋藏在阳光之内,好像胸怀坦荡,光明正大似的。
一些隐秘的,机密性的东西,从来就不暴露在外面。
再光明正大的人是如此,再温柔可爱的人也是如此。
两国交兵,正义也是如此,非正义也是如此。
这是人性的自然,也是自然的天性。
第二计围魏救赵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先用计谋分散他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
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古人说:“治兵如治水。
”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盲目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
不如避其锋芒,或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饶到敌人的背后打击它。
能如此,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目标而反身解救自己的危难,“赵”就得救了。
欲救赵,先需守赵,以攻为守,积极出击,寻敌要害牵制敌军,才是“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我悬殊,这是很明白的。
如果单方面作战,显然对自己不利,盟友到现在还未作决定参战,怎么办?假使设法运动盟友,并指引它先去作战,打头阵,自己做它的后盾,那它极可能先受到重大损失。
同样,自己要是引兵作战也会遭到重创。
可是我们只能先顾及自家的利益。
因此,发动盟友时,这个剧要演得好。
第四计以逸待劳要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是直接出兵攻打,而采取“损刚益柔”的办法,令敌由盛转衰,由强变弱。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方出现危难时,就要趁机进攻夺取胜利。
这是强大者利用优势,抓住战机,制服弱敌的策略。
第六计声东击西敌人乱得像丛生的野草,意料不到所要发生的事情,这是《易经》萃卦中所说的那种混乱溃败的象征。
因此,要利用敌人不能自主的时机去夺取胜利。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用假象欺骗敌人,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巧妙地由虚变实。
也就是说,开始用小的假象,继而用大的假象,最后假象突然变成真相。
第八计暗度陈仓故意暴露我方的行动,以牵制敌人在某地结集固守,然后我方迂回到敌人的背后发起突袭,攻敌不备,出奇制胜。
三十六计全解一、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认为防备得周全更容易使人大意,习以为常的事,就容易失去警觉,秘密隐藏在公开的事务里,并非存在与公开暴露的事务之外,公开暴露的事务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原意是指用各种巧妙的伪装,混淆皇帝的视听,瞒骗他上船,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跟随大队人马安全顺利地渡过大海;比喻用谎言和伪装向别人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在背地里偷偷地行动。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攻打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想办法分散兵力再进攻;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目标敌人已经明确,但是不确定盟友是谁,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自己不出面也不出力,就可以达到目的,是由易经的“损”卦推演而出。
计谋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为了保护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想要围困敌兵,不一定要用作战的方式;可以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敌人由强变弱,使“强敌”受损失而使“弱己”有所增益。
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绝柔也。
在敌方处于危机的时候,就要趁机对敌人使用武力而夺取胜利,这就是强者趁势击败处于厄境之敌的策略。
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劫;比喻趁别人紧张危急的时候去捞取好处或趁机害人。
第六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
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敌人意志混乱,不严整。
是水在上,地在下的卦相,利用敌人的不能自我控制而攻取他们这个成语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一种策略思想,意为表面上声称攻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
三十六计完整版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36计》详解(完整版)来源:网络《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第一套胜战计1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2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3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
4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5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6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7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相,大小假象,掩护真相。
8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9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生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三十六计白话详解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三十六计”!这可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宝藏啊!
咱先说第一计“瞒天过海”。
啥叫瞒天过海呢?就是故意制造一种假象,让对方在毫无觉察中中计。
就好比你想偷偷出去和朋友玩,跟爸妈说要去图书馆学习,这可不就是瞒天过海嘛!
再讲讲“围魏救赵”。
这就像是你的好朋友被一群人欺负了,你不去直接和那群人对抗,而是去攻击他们在意的地方,让他们不得不回来救援,从而解了朋友的围。
你说妙不妙?
还有“借刀杀人”呀,哎呀,这有点腹黑呢!就像你知道 A 讨厌 B,
你就在 A 面前稍微挑拨一下,让 A 去对付 B,自己坐山观虎斗,嘿嘿,是
不是有点阴险呐!
“以逸待劳”呢,就好像跑步比赛,别人都在前面跑得气喘吁吁,你保存体力,在最后关头发力超过他们,爽不爽?
“趁火打劫”,这可不好听啊,但有时候确实有用。
比如一个人正处于困境中,你趁机去争取一些对你有利的东西。
不过咱可不能太过分哦!比如人家失恋了正伤心,你去追人家,好像有点趁火打劫的意思哈。
“声东击西”,就跟你和小伙伴玩捉迷藏,你故意在东边弄出声响,然后自己跑到西边藏起来,把别人骗得团团转。
三十六计,计计都有它的巧妙之处。
咱可得好好研究研究,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大用场呢!别不信,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用得上呢!。
36计及白话文解释◎第一计-瞒天过海◎是使用伪装的手段,利用机会,趁对方不注意的时候,出其不意的行动,让人措手不及。
古时有名的有:薛仁贵瞒天过海、太史慈奇谋突围楚、楚庄王示弱灭敌、贺若弼施计渡江等。
◎第二计-围魏救赵◎利用敌人的精锐去攻打别的国家,当二军相持不下时,趁隙攻占敌方的本土,待敌回国的时候,在途中予以迎头痛击,并把他们消灭掉,这是孙膑的做法。
古时有名的有:孙膑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利用矛盾、反间、离间等谋略,巧妙的借用别国的力量,来击败敌人,并能保存自己的实力。
古时有名的有:曹操借孙权杀关羽、郑桓公借刀诛敌。
◎第四计-以逸待劳◎乃占有利的形势,一面防止敌人的功击,一面养精蓄锐,等到敌人士气低落的时候,再采取主动攻击的策略。
古时有名的有:孙膑再败魏军於马陵、陆逊以逸待刘备。
◎第五计-趁火打劫◎趁著人家的家里失火时,闯入屋内掠夺财物,也就,是说趁著敌人处於危险混乱的时候加以攻击的策略。
古时有名的有:刘邦毁约灭项羽、齐国趁虚攻燕、宋襄之仁。
◎第六计-声东击西◎利用巧妙的方法诱敌,使敌人产生错觉,再乘机消灭敌人。
古时有名的有:官渡之战、周亚夫敉平七国之乱。
◎第七计-无中生有◎所谓无中生有是将没有假装成有,使出虚虚实实的手段,以混淆对方判断的策略。
古时有名的有:张巡以稻草人借箭、淝水之战、张仪无中生有。
◎第八计-暗渡陈仓◎此计和声东击西有异曲同工之妙,亦即假装要出兵攻击,诱使敌方注意,集中兵力防备,我方却从另一个方向予以突击。
这即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
古时有名的有: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吕蒙巧夺荆州、邓文识破敌计。
◎第九计-隔岸观火◎静观对岸火势,按兵不动,不论遇到任何事,就静静的观察变化。
古时有名的有:曹操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表面上露出笑容,态度和善,使人疏於防备,而自己却秘密策划,准备充份后,一举打败对方,这是表面柔和,却暗藏杀机的策略。
古时有名的有:曹操机智除患、荆轲示好刺秦王、关羽大意失荆州。
36计及白话文解释◎第一计-瞒天过海◎是使用伪装的手段,利用机会,趁对方不注意的时候,出其不意的行动,让人措手不及。
古时有名的有:薛仁贵瞒天过海、太史慈奇谋突围楚、楚庄王示弱灭敌、贺若弼施计渡江等。
◎第二计-围魏救赵◎利用敌人的精锐去攻打别的国家,当二军相持不下时,趁隙攻占敌方的本土,待敌回国的时候,在途中予以迎头痛击,并把他们消灭掉,这是孙膑的做法。
古时有名的有:孙膑围魏救赵。
◎第三计-借刀杀人◎利用矛盾、反间、离间等谋略,巧妙的借用别国的力量,来击败敌人,并能保存自己的实力。
古时有名的有:曹操借孙权杀关羽、郑桓公借刀诛敌。
◎第四计-以逸待劳◎乃占有利的形势,一面防止敌人的功击,一面养精蓄锐,等到敌人士气低落的时候,再采取主动攻击的策略。
古时有名的有:孙膑再败魏军於马陵、陆逊以逸待刘备。
◎第五计-趁火打劫◎趁著人家的家里失火时,闯入屋内掠夺财物,也就,是说趁著敌人处於危险混乱的时候加以攻击的策略。
古时有名的有:刘邦毁约灭项羽、齐国趁虚攻燕、宋襄之仁。
◎第六计-声东击西◎利用巧妙的方法诱敌,使敌人产生错觉,再乘机消灭敌人。
古时有名的有:官渡之战、周亚夫敉平七国之乱。
◎第七计-无中生有◎所谓无中生有是将没有假装成有,使出虚虚实实的手段,以混淆对方判断的策略。
古时有名的有:张巡以稻草人借箭、淝水之战、张仪无中生有。
◎第八计-暗渡陈仓◎此计和声东击西有异曲同工之妙,亦即假装要出兵攻击,诱使敌方注意,集中兵力防备,我方却从另一个方向予以突击。
这即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
古时有名的有: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吕蒙巧夺荆州、邓文识破敌计。
◎第九计-隔岸观火◎静观对岸火势,按兵不动,不论遇到任何事,就静静的观察变化。
古时有名的有:曹操隔岸观火。
◎第十计-笑里藏刀◎表面上露出笑容,态度和善,使人疏於防备,而自己却秘密策划,准备充份后,一举打败对方,这是表面柔和,却暗藏杀机的策略。
古时有名的有:曹操机智除患、荆轲示好刺秦王、关羽大意失荆州。
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图片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相,大小假象,掩护真相。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三十六计”是一个古语。
原为虚指,极言计策之多。
后人便附会实有三十六种计策。
这三十六种计策如下:第一套胜战计:第01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
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02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03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
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04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
损刚益柔。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05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
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第06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
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
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第二套敌战计:第07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
现形容凭空捏造。
第08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第09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
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帝看热闹。
第10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
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刚中柔外也。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第11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原指桃、李共患难。
比喻兄弟相爱相助。
后用来指互相顶撞或代人受过。
第12计顺手牵羊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
少阴,少阳。
顺手就牵了羊。
比喻不费劲,乘便得到的。
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第三套攻战计:第13计打草惊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三十六计》白话版第一计:瞒天过海瞒天过海,即通过隐藏真实意图,迷惑敌人,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在战争中,有时候直接攻击敌人并不总是最佳选择。
通过巧妙地掩饰自己的行动,让敌人放松警惕,然后再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计:围魏救赵围魏救赵,是指在战争中,当敌人对某个地方形成包围之势时,我们可以采取转移兵力,攻击敌人的其他重要地点,迫使敌人分兵防守,从而解救被围困的友军。
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为自己争取到有利的战斗机会。
第三计:借刀杀人借刀杀人,即利用敌人的力量来削弱或消灭敌人。
在战争中,有时候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敌人的矛盾和冲突,让他们自相残杀,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方法需要高超的智慧和策略,但一旦成功,效果往往非常显著。
第四计:以逸待劳以逸待劳,是指在战争中,当敌人处于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的状态时,我们可以选择保持守势,等待敌人主动进攻。
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敌人的疲惫和松懈,发动反击,取得胜利。
这种方法需要耐心和冷静的判断,但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计:趁火打劫趁火打劫,是指在敌人内部发生混乱或危机时,趁机发动攻击,扩大战果。
在战争中,敌人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往往会导致其战斗力下降,此时正是我们发动攻击的大好时机。
通过敏锐地观察敌人的内部情况,我们可以找到合适的时机,给敌人以致命一击。
第六计:声东击西声东击西,是指在战争中,通过制造假象,误导敌人,使其分散兵力,从而为自己创造有利的战斗机会。
这种方法需要精心策划和巧妙执行,但一旦成功,敌人往往会陷入被动局面,无法有效应对我们的攻击。
第七计: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是指在战争中,通过制造虚假信息,误导敌人,使其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这种方法需要高超的情报收集和分析能力,但一旦成功,敌人往往会陷入困境,无法自拔。
第八计:暗度陈仓暗度陈仓,是指在战争中,通过秘密行动,避开敌人的注意力,实现战略目标。
这种方法需要严密的计划和执行,但一旦成功,敌人往往会措手不及,无法有效应对我们的行动。
计全文及白话文(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三十六计全文及白话文孔子曰:会用兵者,军中无粮,仅用三日,但可用十日。
不会用兵者,军中有粮,仅用十日,最用2日《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概述】三十六计,也称三十六策,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和军事谋略学的兵书。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三十六计是依据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相关古书:《孙子兵法》原文为便于大家记忆,以下为三十六计各取一字组成的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翻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翻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三十六计全文及白话文孔子曰:会用兵者,军中无粮,仅用三日,但可用十日。
不会用兵者,军中有粮,仅用十日,最用2日《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概述】三十六计,也称三十六策,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和军事谋略学的兵书。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三十六计是依据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相关古书:《孙子兵法》原文为便于大家记忆,以下为三十六计各取一字组成的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翻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翻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翻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翻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三十六计正版译文第一计瞒天过海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
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二计围魏救赵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
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三计借刀杀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计以逸待劳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五计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
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第六计声东击西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
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第七计无中生有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
现形容凭空捏造第八计暗度陈仓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第九计隔岸观火隔着河看对岸的火。
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第十计笑里藏刀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原指桃、李共患难。
比喻兄弟相爱相助。
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顺手就牵了羊。
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
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
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
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
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
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第十七计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第十八计擒贼先擒王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
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从锅底抽掉柴火。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二十计混水摸鱼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
也作“浑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
比喻用计脱身。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三十六计1、瞒天过海原典: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文:防备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
秘密潜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
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解析:"瞒天过海","胜战计"之第一计。
唐太宗率军平定东辽之乱,途中晕船不能行进,薛仁贵出计,造一"木城船",瞒过太宗,使其安全过海。
2、围魏救赵原典: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文:直接攻打集中的强敌,不如先设计分散它再各个击破;主动出击攻击敌人,不如等待敌人的弱点暴露后再相机歼敌。
解析:"围魏救赵","胜战计"第二计。
战国时期,齐国军师孙膑用此计在桂陵大败魏军,可谓"围魏救赵"的典范。
3、借刀杀人原典:敌已明,友示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译文:在敌方情况已经明确,友军态度尚未稳定时,应引导友军与敌人拼杀,不必自己出兵攻打,以保存实力。
这就是根据《易经。
损》卦"损上益下"的原理推演出的,用别人的损失换取自己的利益的办法。
解析:"借刀杀人","胜战计"之第三计。
西汉末年,刘秀率军与驻守洛阳的朱鲔、李轶对峙,刘秀巧用计谋,借朱鲔之手杀掉了李轶,得到了洛阳。
4、以逸待劳原典: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文: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境地,不一定采取直接进攻的手段,可以根据刚柔互相转化的原理,实行积极防御,逐渐消耗、疲惫敌人,使之由强变弱,我方则由被动变主动。
解析:"以逸待劳","胜战计"之第四计。
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攻打洛阳、河北,李世民用"以逸待劳"之计歼灭了窦建德,逼降了王世充,取得两地。
5、趁火打劫原典:敌之害大,就势取利。
刚决柔也。
译文:当敌方出现危难时,应该趁机出击,夺取胜利。
这就是把握战机,以强击弱,克敌制胜的策略。
解析:"趁火打劫","胜战计"之第五计。
明朝末年,清将多尔衮于李自成义军江山未稳定之际,趁火打劫,勾结吴三桂,占领山海关,挥军入侵,占领了中原。
6、声东击西原典: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文:敌方已经混乱,对所发生的事情都感意外,难以判断和应付,这是《易经。
萃》卦所说的那种混乱溃败的象征。
应当利用其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去消灭它。
解析:"声东击西","胜战计"之第六计。
秦朝末年,汉将韩信率军伐魏,正面佯攻,以"木罂"载军从上游渡河,占领魏地。
7、无中生有原典: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文:制造假象欺骗敌人,但又不是弄假到底,而是巧妙地由假变真,由虚变实,以假象掩盖真象,造成敌人的错觉。
解析:"无中生有","敌战计"之第一计。
战国后期,秦相张仪利用楚王的贪婪糊涂,无中生有,以商于之地诓骗楚王,拆散了齐楚联盟。
8、暗渡陈仓原典: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文:故意暴露我方正面攻击的行动,利用敌人在此固守的时机,分兵迂回敌后发动突然袭击,出奇制胜。
解析:"暗渡陈仓","敌战计"之第二计。
秦末楚汉相争,刘邦大将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奇兵一举占领三秦。
9、隔岸观火原典: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文:在敌方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时,我应静待其形势继续恶化。
敌人横暴凶残,互相仇杀,势必自取灭亡。
按照《易经。
豫》卦原理,顺应敌情发展,坐收渔利。
解析:"隔岸观火","敌战计"第三计。
东汉末年,曹操采用谋土郭嘉"隔岸观火"之计,使河北袁氏兄弟自相残杀,从而一举平定河北。
10、笑里藏刀原典: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文:使敌人想信我方重于友谊,而使之麻痹松懈,暗中积极策划破敌之计,经过充分准备后突然行动,不让敌人有所察觉,内藏杀机,外示柔顺。
解析:"笑里藏刀","敌战计"之第四计。
隋文帝为灭陈朝,一面积极作准备,一面和陈友好相处,使其放警惕,待时机成熟,一举灭掉南陈,统一了天下。
11、李代桃僵原典: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译文:当战局发展到必然要受损失的时候,就要牺牲局部,去换取全局的利益。
解析:"李代桃僵","敌战计"之第五计。
春秋时期,晋国忠臣赵朔遭满门抄斩,为救忠良之后,门客程婴用"李代桃僵"之计,用别的婴儿换下赵氏孤儿,保全了忠良之后,留下了"托孤救孤"的千古美名。
12、顺手牵羊原典: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
少阴,少阳。
译文:发现敌人微小的漏洞,必须乘机利用;发现我方微小的利益,必须力争获得。
变敌方的小失误为我方的小胜利。
解析:"顺手牵羊","敌战计"之第六计。
明代郑和于28年中七次航海远行等,虽没达到找见建文帝的目的,但顺手牵羊,宣示了大明国威,郑和也因此成了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
13、打草惊蛇原典: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译文:有怀疑就应弄清实情,等情况侦察清楚后再行动;反复侦察,是了解敌情,发现暗藏敌人的手段。
解析:"打草惊蛇","攻城计"第一计。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伐魏,设伏兵于木门道,魏都督司马懿为防中计,用打草惊蛇之计派张郃前往追击以探虚实。
果然,张郃中伏,全军覆灭。
魏虽失一将,却避免了全军覆没。
14、借尸还魂原典: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
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译文:有所作为的,难以控制,不可加以利用;无所作为的,多依赖别人,会求助于我,完全可以控制和利用。
利用无所作为的,不是我受别人支配,而是我去支配别人。
解析:"借尸还魂","攻战计"之第二计。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率900名壮丁在大泽乡起义,借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力量迅速壮大。
15、调虎离山原典: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
"往蹇来返"。
译文:等到自然条件变化给敌人造成困难,利用人为的假象去引诱敌人。
向前进攻有危险,就设法把敌人引出来消灭。
解析:"调虎离山","攻战计"之第三计。
春秋前期,卫国老臣石蜡成功运用此计,除掉了逆贼州吁、石厚,留下了"大义灭亲"的千古美谈。
16、欲擒故纵原典: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
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
需,有孚,光。
译文:逼敌过甚,会遭到反扑;让它逃跑,则可以削弱它的气势,只须紧跟随在后面,消耗敌之体力,达到兵不血刃而胜。
这是《易经·需》的原理。
解析:"欲擒故纵","攻战计"之第四计。
蜀汉丞相诸葛亮用此计对蛮王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
17、抛砖引玉原典:类以诱之,击蒙也。
译文:用非常相似的事物去诱惑敌人,使其懵懵懂懂地上当受骗。
解析:"抛砖引玉","攻战计"之第五计。
唐贞观年间,监察御使萧翼用王羲之真迹杂帖,抛砖引玉,从王羲之后人辨才和尚手中智赚《兰亭序》帖真迹,受到了李世民嘉奖。
18、擒贼擒王原典: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摧毁敌人的主力,捉住它的首领,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
就像龙在陆地作战,其本领无从施展而陷入绝境一样。
解析:"擒贼擒王","攻战计"之第六计。
战国初期魏文侯时,邺令西门豹,为消除河伯娶妇陋习,借为河伯娶妇之机,除去巫婆、三老、廷掾等恶人,震摄了恶霸势力,教育了群众。
19、釜底抽薪原典: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译文:两军对垒,不直接抗击敌人的锋芒,而是设法从根本上削弱它的气势,即用以柔克刚的手段制服敌人。
解析:"釜底抽薪","混战计"之第一计。
公元200年,曹操巧用此计,烧毁袁绍大军粮草,大败袁绍。
20、混水摸鱼原典: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
随,以向晦入宴息。
译文:趁敌人内部发生混乱,利用它力量虚弱,没有主见的时候,使它顺从我,就像人随从天时变化而作息一样自然。
解析:"混水摸鱼","混战计"第二计。
东晋年间,东晋将领谢石、谢玄,巧用此计,搅乱局淝水败符坚。
21、金蝉脱壳原典: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
巽而上蛊。
译文:保存我方阵地原有的形状和气势,使友军不生怀疑,敌军不敢妄动,而我军却暗中转移主力,去打击别处的敌人。
解析:"金蝉脱壳","混战计"之第三计。
清咸丰11年,慈禧太后在回北京途中,巧用金蝉脱壳之计,抢先一步到京,逮捕肃顺,铲除政敌,实现了垂帘听政的目的。
22、关门捉贼原典:小敌困之。
剥,不利有攸往。
译文:对弱小的敌人,要包围起来歼灭。
而零散的小股敌人,虽然势单力薄,但机动灵活,狡诈难防,不宜急追远赶。
解析:"关门捉贼","混战计"之第四计。
战国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运用此计在长平生俘赵军四十余万,乱箭射死赵军主将赵括,秦国自此威名远震。
23、远交近攻原典: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
上火下泽。
译文:当作战目标受地理条件所限时,攻打近敌有利,攻打远敌有害。
对远隔的敌人,如有利于已,也可以暂时联合。
解析:"远交近攻","混战计"之第五计。
战国时期,魏人范睢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计,使秦国疆土迅速扩张。
24、假道伐虢原典: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
困,有言不信。
译文:地处于两个大国中间的小国,当敌方威胁它屈从的时候,我方应立即出兵求援,藉机扩展势力,对于正处困境的国家,只口头许诺而无实际行动,是不会取得它的信任的。
解析:"假道伐虢","混战计"之第六计。
春秋时期,晋献公采用大夫荀息计谋,一箭双雕,灭虢和虞国,就是在"假道"二字上作的文章。
25、偷梁换柱原典: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