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节常规毒性试验一、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h内多次染毒生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
其目的是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程度以及剂量—反应关系,确定此化学物质与其他化学物质的相对毒性,确定具体的急性毒作用以及提供毒作用模式方面资料,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一项设计合理的急性毒性试验,可以得到用以计算LD50的资料。
(一)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1.鱼类毒性试验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是水生生态毒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广泛应用于水域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中,对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保护水域环境,发展渔业生产,制定渔业水质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1) 试验用鱼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便于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的当地经济鱼类,对毒物敏感,个体健康。
短期试验多采用我国的青鱼、草鱼、鲢鱼及鳙鱼四大养殖淡水鱼,一般体长在7cm以下为宜。
也可采用金鱼,一般在3cm以下。
选择行动活泼、体色光泽、鱼鳍舒展完整、逆水性强和食欲好的当年鱼种,在实验室内驯化培养7—10天使用(2) 试验条件试验容器采用玻璃缸或白搪瓷桶,其盛水量以每条鱼2—3L为宜,水的PH值为6.5—8.0,冷水温度为12—18℃,温水温度为20—28℃,一次试验中水温变化范围为±2℃。
水中溶解氧不能低于4mg/L,可用清洁的河水、湖水或放置3天以上的自来水。
(3)半数致死浓度(LC50)的测定先做预备试验,确定100%致死浓度和不引起死亡的最大浓度,然后以此浓度范围,按等对数间距确定5-6个浓度组,另加一空白对照组,每组10-20尾鱼,染毒48-96h。
染毒刚开始8h内经常观察,以后可作24h、48h、72h、96h的定期观察,记录中毒反应及死亡时间。
死亡鱼立即取出剖检。
试验期间保持溶解氧、pH值、水温等条件的稳定。
根据24h、48h、96h各组鱼的死亡数,按LC50计算方法,求出相应时间的LC50 。
一般采用直线内插法或对数-概率模式法。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试验,熟悉和掌握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
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成都,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三、实验材料:1.实验鱼的选择和驯养12×6 小锦鲤鱼体长7-12cm 体宽3-5cm 体重 7-12g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192、3842、实验仪器设备(1)实验容器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的水槽。
容器体积可以根据试验鱼的体重确定,通常以每升水中鱼的负荷不得超过2g(最好为1g)。
一些小型鱼类幼鱼可选择500ml 或1000ml烧杯为实验容器。
容器的深度必须超过16cm,水体表面积越大越好。
同一实验应采用相同规格和质量的容器。
为防止鱼类跳出容器,可在容器上加上网罩。
实验容器使用后,必须彻底洗净,以除去所有毒性残留物。
(2)其他吸光光度计3、实验用水:曝气水四、操作步骤:1、设置5个浓度组,1个空白对照组,选择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192、384。
每个浓度放入12条小锦鲤鱼。
采用直接投毒方式,将配制的苯酚溶液直接倒入水槽中,搅拌均匀。
分别分为1、2、3、4、5、6组。
染毒后观察其活动状况,并每隔两个小时观察其生长活动、记录鱼死亡数量。
在72h 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
实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xx年xx月xx日•实验准备•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实验结论目录01实验准备1实验设备23用于养殖斑马鱼的实验器皿,应选择适合斑马鱼体型大小的器皿。
实验室器皿为了保持实验环境中的温度稳定,需要使用恒温设备,如恒温水浴或恒温箱。
恒温设备显微镜或放大镜等观察设备,用于观察斑马鱼的生长状况和行为变化。
观察设备选择健康、无损伤的斑马鱼鱼种,年龄和体重均应符合实验要求。
实验鱼种使用清洁、无污染的养殖用水,并经过充分曝气和过滤,以保证水质良好。
养殖用水实验动物受试物质对照物质饲料和水质改良剂用于比较实验结果的空白对照或标准对照。
用于维持斑马鱼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
03实验材料02 01待测试的化学物质或药物。
02实验方法评估目标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作用,了解其安全浓度范围。
实验设计实验目的健康成年斑马鱼,体重相近,年龄相同。
实验动物设置多个浓度组,如0(对照组)、0.1mg/L、1mg/L、10mg/L、100mg/L等。
实验分组实验过程准备实验所需器材和试剂,设置不同浓度的目标化合物。
实验准备受试动物观察指标实验时间将斑马鱼暴露在不同浓度的目标化合物中。
观察并记录每组斑马鱼的死亡率、行为变化、呼吸频率等指标。
设定实验时间为24小时,根据需要可适当延长。
整理实验数据,包括各浓度组死亡数、行为变化等指标。
数据整理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等毒性指标,评估目标化合物的毒性作用。
数据分析绘制浓度-效应曲线,直观展示化合物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
结果呈现数据分析03实验结果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日期:2023年3月1日•实验地点:实验室1号水族箱•实验温度:25±1℃•实验时间:24小时•实验动物:成年斑马鱼(50±5g)•实验溶液浓度:0(对照组),0.1,0.5,1.0,2.0mg/L •实验记录员:张三数据分析结果•死亡率统计•对照组:0%•0.1mg/L组:10%•0.5mg/L组:30%• 1.0mg/L组:60%• 2.0mg/L组:100%•中毒症状观察•对照组:无异常•0.1mg/L组:鱼体活动稍显迟缓,呼吸频率增加•0.5mg/L组:鱼体活动明显迟缓,呼吸急促,部分鱼体出现失衡• 1.0mg/L组:鱼体活动严重受限,呼吸急促,部分鱼体出现侧翻和抽搐现象• 2.0mg/L组:鱼体全部死亡,未观察到呼吸和活动现象//example/file/acute_toxicity_table.xlsx)(请点击链接查看)[急性毒性实验结果统计表.xlsx](https//example/file/acute_toxicity_chart.png)(请点击链接查看)[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柱状图.png](https 结果图表展示04实验结论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梯度的重金属对斑马鱼急性毒性的影响,以评估重金属的毒性作用和安全阈值。
环境毒理学实验报告指导老师:XXXX姓名:XXXX班级:XXXX学号:XXXX实验一金鱼毒性试验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熟悉和掌握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
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 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三、实验材料:1、实验鱼:小型金鱼幼苗100尾2、实验试剂:CdCl溶液四、实验步骤:1.饲养管理本实验采用2000mL大烧杯对受试鱼进行饲养。
水源为进过曝气后的自来水,PH值6.2-6.7,溶解氧6-10mg/L。
水温12摄氏度。
空气压缩机24小时增氧,实验期间受试鱼不喂食。
2.急性实验按照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在包括使鱼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和96 h 鱼类全部存活的最好浓度之间设置4个浓度组,分别是1mg/L、4mg/L、12mg/L、16mg/L。
每个试验浓度组设2个平行,每一系列设一个空白对照。
试验溶液调节至相应温度后,从驯养鱼群中随即取出鱼并随机迅速放入各试验容器中,每个容器投放受试鱼10尾。
同一试验,所有试验用鱼应30min内分组完毕。
在24h、48h、72h、96h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
观察并记录死鱼数目后,将死鱼从容器中取出。
应在试验开始后3h观察各处理组鱼的状况,并记录试验鱼的异常行为(如鱼体侧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能力减弱,色素沉积等)。
三种药物对孔雀鱼的急性毒性试验作者:徐亚超来源:《河北渔业》 2014年第5期徐亚超(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海洋工程系,辽宁盘锦 124000)摘要:用高锰酸钾、孔雀石绿和亚甲基兰三种药物对孔雀鱼开展急性毒性试验,并记录了它们在24 h、48 h、72 h和96 h出现的中毒症状和死亡数。
结果显示:三种药物的96 hLC50分别为1.27 mg/L,0.73 mg/L和273.5 mg/L;三种药物的SC分别为0.13 mg/L ,0.07 mg/L和23.75mg/L。
相比较而言,亚甲基蓝是最安全和理想的治疗药物。
关键词:孔雀鱼;急性毒性;高锰酸钾;孔雀石绿;亚甲基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养殖技术的普及,人们对鱼用药物的选择和药效的研究日益深入。
通过不同药物对某种鱼类的急性毒性试验[1-3],可以检测该种鱼类对某种药物的敏感程度,从而筛选出药效较好的药物。
孔雀鱼(Poecilia reticulata)隶属于硬骨鱼纲( Actinopterygi)、鳉形目( Cyprinodontiformes)、花鳉科也称胎鳉科( Poecilidae)、花鳉属(Poecilia)[4]。
它适应性强,体形娇小,色彩艳丽,价格便宜,是卵胎生鱼类的代表品种,也是热带观赏鱼中养殖最普遍、观赏价值较高的种类之一。
在孔雀鱼养殖过程中,各种疾病时有发生。
本实验拟选用对观赏鱼广泛使用的高锰酸钾、孔雀石绿和亚甲基蓝开展急性毒性试验。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1.1.1试验鱼从辽宁省盘锦市花鸟鱼观赏市场购买后,经过繁殖培育的马赛克孔雀鱼,试验鱼雌雄各半,雄鱼平均体长3.10 cm,体重平均210 mg;雌鱼全长平均3.42 cm,体重平均460 mg。
试验前在规格为100 cm×400 cm×26 cm水族箱中生活良好,挑选其中规格基本一致的健壮个体作为试验鱼,正式试验每组用孔雀鱼10尾。
1.1.2试验用水及容器实验用水为晾晒2 d之后的自来水,水质指标:pH值7.2~8.0,溶氧量4.2~5.6 mg/L,水温(20±1)℃。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原理和操作(2)掌握半致死浓度的计算方法(直线内插法)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十分灵敏,运用毒理实验方法,观察鱼类在含有化学污染物的水环境中的反应,可以比较不同化学物质的毒性高低。
鱼类毒性实验方法可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两大类。
静态实验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适宜于受试化学物在水中相对稳定,在实验过程中耗氧量较低的短期实验。
动态实验方法要求具备一定的设备,对于在水中不稳定、耗氧量较高的化学物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实验观察时,可采用动态实验方法。
本实验介绍静态实验方法。
三、实验器材玻璃缸或搪瓷桶、有机磷农药、重金属盐、金鱼四、实验步骤(1)预备实验:预备实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资料初步估计3~4个浓度,每个浓度用3~4尾鱼,观察24~48h。
进行预备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实验浓度的范围(找出引起实验鱼全部死亡和不引起实验鱼死亡的浓度);观察鱼中毒的表现和出现中毒的时间,为正式实验选择观察指标提供依据。
同时还要做一些化学测定,以了解实验液的稳定性、pH值、溶解氧的变化情况,以便在正式实验时采取措施。
(2)正式实验:1、根据在预备实验中得到的浓度范围,其间距按等比级数插入3~5个中间浓度2、选用表8-1中浓度值的对数系列,表中的数值可用百分体积或mg/L表示,必要时也可用10的指数来乘或除。
实验中至少选择5个不同浓度,一般以7个浓度较常用,但所选择的浓度应包括有使实验鱼在24h内死亡的浓度,以及96h内不发生中毒的浓度。
表中第1纵行包括的浓度最常用。
实验中无论采用何种分组方法,都必须同时设对照组。
配制实验液时应先配制少量高浓度的储备液,实验时临时稀释所需浓度的实验液。
先把药液与水均匀混合后,再放入实验鱼,禁止先放入实验鱼后网实验缸中加受试药液,以免实验鱼接触到不均匀的高浓度的药液而提前死亡。
3、结果的观察:实验开始后8h进行连续观察并做好记录,8h后可做24h、48h和96h的详细观察记录。
26种农药对鱼类的急性毒性研究黄勤清(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州350007)摘要:以金鱼(Carassius auratus)为实验材料,研究了26种常用农药(包括18种杀虫剂、4种杀菌剂和4种除草剂)在推荐使用浓度下对金鱼的急性毒性效应。
结果表明,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简称Bt)、吡虫啉、甲胺磷和多菌灵这4种农药在正常使用浓度下对金鱼无毒,而其余的22种农药则在不同程度上对金鱼产生药害,不宜在金鱼养殖厂附近农田施用或用于鱼病防治。
关键词:农药;金鱼;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of 26 pesticides to Carassius auratusHUANG Qin-qing(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Fuzhou, Fujian 350002, China)Abstract:The acute toxicity of recommended dosages of 26 kinds of pesticides, including 18 insecticides, 4 bactericides and 4 herbicides, on Carassius auratus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acillus thuringiensis(Bt), imidacloprid, methamidophos and carbendazim were nontoxic while other kinds of pesticides showed toxicity to C. auratus,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y should not be applied in farmlands near fish ponds or for fish disease control.Key words: pesticide;Carassius auratus;acute toxicity我国是农业大国,农药的生产和施用量均位于世界前列,但由于施用技术相对落后,农药的有效利用率极低[1]。
实验五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硫氰酸钠对斑马鱼急性毒性实验方法。
2、掌握如何测定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LC50。
3、了解硫氰酸钠对鱼类的毒性等级划分。
二、实验原理1、斑马鱼急性毒性实验:试验鱼同时孵化,体长2-3cm,健康无病,在室内驯化饲养7-14天,待鱼苗死亡率稳定在<10% 时开始试验。
试验期间对照组的死亡率也应控制在<10%以下。
2、采用半静态测定方法,试验容器采用玻璃缸,盛水量以每条鱼2-3L水为宜(本实验用水18L),pH值为6.5-8.0,冷水水温为12-18℃,温水温度为20-28℃(本实验温度为室温),一次实验中水温变化范围为±2℃,水中溶解氧不能低于4mg/L。
3、根据预试验结果在最高安全浓度与最低全致死浓度之间,按级差设5-7个组,并设空白对照,每组养10尾。
试验前24小时停止喂食,试验期间不喂食,染毒48-96小时,记录24、48、72、96小时时鱼的死亡率与中毒症状,及时捞出死鱼。
4、鱼类急性毒性等级划分LC50等级<1mg/L 剧毒级1-10mg/L 高毒级10-100mg/L 中毒级>100mg/L 低毒级5、LC50: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受试动物半数死亡的毒物浓度。
三、实验用品斑马鱼、硫氰酸钠、鱼缸、渔具、加氧泵、温度计、烧杯、量筒、分析天平、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正式试验前将斑马鱼在与试验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驯养7-14d,驯养期间斑马鱼死亡率<5%。
驯养时每天喂食1次,曝气充氧,正式试验前24h停止喂食。
2、设定5个给药组,浓度分别为150mg/L、300mg/L、450mg/L、600mg/L和750mg/L,并设空白对照。
3、采用“半静态法”,每24h更换一次药液,每次更换三分之一,24h、48h、72h和96h定期观察并记录斑马鱼中毒症状和死亡情况,并求出其LC50值。
五、实验结果1、求出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LC50。
危险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方法
一、试验方法
1.试验操作和准备
(1)实施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测试物质为有害物质的样品或模拟物经过配制而成的试验悬浮液或其他溶液,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2)取试验鱼。
实施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时应使用健康的蓝腮青鱼,试验鱼的年龄应为3立方雷兹,体重应为2~3克,以头部节段截取,材料均匀性,当批次取用时应从不同缸中各取一样本数,每缸最多可取用50条试验鱼。
(3)测试液的配制:根据给定的浓度,称取适量的有毒物质,加入溶剂调成相应的浓度(如:30mg/L,1000mg/L,4500mg/L),悬浮液,再进行超声破碎处理,使悬浮液均匀稳定。
2.试验过程
(1)建立浓度梯度:根据试验设计,建立不同浓度的悬浮液(一般建立一个浓度梯度,以范围较大的高浓度为起点,以范围较小低浓度为终点)。
(2)将试验鱼放入测定浓度的悬浮液中,每一组10条,放入的体积为2.5升,其中放入的测定浓度的毒性物质为1.0克,分别测定各组死亡率、死亡时间、活捉率等指标。
(3)记录每组鱼反应后的死活情况,计算死亡率。
(4)毒性分级:根据试验结果,利用百分比死亡率法计算得到的各浓度的死亡率,计算试验物质的百分比死亡率,以此确定其分级。
三、结论
根据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结果,可得出有害物质的毒性类别。
例如:当百分比死亡率小于等于50%时,毒性类别为“低”;当百分比死亡率大于50%且小于等于90%时,毒性类别为“中”;当百分比死亡率大于90%时,毒性类别为“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