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昆虫学-讲义- 森林害虫的控制原理及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584.00 KB
- 文档页数:10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1、国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状况。
森林病虫害是我国森林的主要灾害之一。
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和治理上的长期性、艰巨性。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发生现状我国现有林业有害生物8000余种,其中可造成危害的200余种,造成严重灾害的有20余种,近年来年发生面积均在1亿亩以上,每年造成的损失超过880亿元。
特别是近5年来发生面积由2001年的12462万亩上升到2004年14186万亩,发生面积逐年递增,总体呈上升趋势,形势十分严峻。
(二)发生特点1、常发性食叶害虫发生总体下降,突发性食叶害虫种类和频次增多,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松毛虫、蜀柏毒蛾等历史性常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总体稳中有降,但天幕毛虫、稠李巢蛾、焦艺夜蛾等食叶害虫在局部地区突发成灾;春尺蠖、松小卷蛾、杨树舟蛾等次要害虫在一些地区连年成灾,已上升为主要害虫。
2、钻蛀类害虫危害日趋严重。
光肩星天牛、青杨脊虎天牛等杨树天牛在“三北”地区危害猖獗;萧氏松茎象已扩散到南方6个省(区),发生面积超过376万亩;落叶松八齿小蠹、松纵坑切梢小蠹、云南木蠹象等蛀干害虫危害趋于严重。
3、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严重。
1990年以来,已有红脂大小蠹、椰心叶甲、红火蚁、刺桐姬小蜂等多种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之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等原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我国并造成危害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已达20多种,年均发生面积达2000万亩,已对我国国土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4、森林鼠(兔)在中西部地区危害呈加重趋势。
近年来,鼠(兔)危害日趋严重,对中幼林和未成林造林地的林木构成严重威胁。
“十五”期间,鼠(兔)害年均发生1200万亩,占全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总面积的10%。
572023.12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综合治理史吉婷(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 德州 253034)1 森林病虫害的特点森林病虫害具有种类多样、突发性、危害面积大等特点。
森林中的树种繁多,而不同的树种易发生的病虫害也不同,例如松科类树种易发生叶斑病、松材线虫病等,阔叶类树种易出现烂皮病。
此外,在不同季节发生的病虫害也不同,有的病虫害易在春季发生,有的病虫害易在雨季发生,多种多样的病虫害给保护森林带来复杂性。
突发性是有的病虫害发病时间短,一旦发生就可能在短时间内让树体受到危害。
有的病虫害发生和外界天气因素密切相关,一旦有适应病菌大规模流行的气候因素出现(大风、降雨等),病虫害就会在短时间内危害成片的林木,等到发现时已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往往会导致大批树木死亡。
森林资源多是成片分布,林内的树种一旦感染病虫害,会呈现大面积传播。
有的病虫害是媒介昆虫传播,有的是靠空气传播,加上很多人工林的树种单一,一旦防治不及时,就会使大面积的林木受到危害。
2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2.1 外界气候变化近年来,由于外界气候的变化影响,使得很多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时间产生变化,例如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导致很多越冬害虫、病原菌等可以安全越冬,被冻死的数量越来越少,大量安全越冬的害虫及病菌等在春季气温回升后危害树体。
另外,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频繁降雨和长期降雨不足都会引起病虫害发生。
一些病菌在潮湿多雨的环境中易传播,而有的森林病虫害在干旱季节易发生,同时降水过多和降水不足都会影响树体的生长,导致树势减弱,而树势弱的林木易发生病虫害。
2.2 人工纯林面积增多我国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展生态绿化工程,森林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也由建国初期的8.6%增长到现在的24.02%。
我国森林面积的增加与我国植树造林活动密不可分,但由于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造林理念落后,营造了大片纯林,尤其是造林初期营造的速生乔木林,树种单一,导致林分抗性差,易感染病虫害。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汇报人:2023-12-13•引言•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目录•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挑战与对策•案例分析:成功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案例分享•总结与展望:未来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发展趋势与展望01引言森林病虫害是指对森林植物及其产品造成危害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害虫、害鼠等。
森林病虫害定义根据危害性质和危害程度,森林病虫害可分为病害和虫害两大类。
森林病虫害分类森林病虫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防治难等特点。
森林病虫害特点森林病虫害概述破坏森林资源病虫害会导致林木死亡、生长受阻,破坏森林资源,影响生态平衡。
降低森林生产力病虫害会降低林木的生长速度和产量,降低森林的生产力。
影响生态环境病虫害会破坏森林的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威胁人类健康部分病虫害可能传播到人类生活区域,威胁人类健康。
病虫害对森林的影响02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如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破坏了森林生态平衡,导致病虫害的爆发。
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天敌数量减少,使得病虫害更容易发生。
030201自然因素过度开发利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破坏了森林生态平衡,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工林管理不当人工林管理不当,如种植单一树种、施肥不当等,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国际贸易和旅游国际贸易和旅游等活动可能带来外来物种入侵,增加了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人为因素030201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带来新的病虫害种类,对当地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外来物种入侵国际贸易、交通运输等途径增加,使得病虫害的传播范围扩大。
传播途径增加外来物种可能缺乏天敌,使得其在当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数量迅速增加,导致病虫害的爆发。
缺乏天敌生物入侵03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通过保护和利用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摘要:随着林地面积的不断增加,森林病虫对林木的生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总结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及综合防治技术,以期指导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原理;技术措施1综合防治原理1.1从生产全局和生态总体出发,通过林业技术措施控制病虫害,使其找不到适宜的温床和土壤,控制病虫的传入和传出。
提倡综合防治,要求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即及时消灭病原物或抑制其发生与蔓延,提高寄主植物的抗病能力;控制或改造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寄主植物而不利于病原物,抑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1.2综合防治的策略应以营林防治为基础,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造成有利林木生长、不利病虫发生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控制病虫的发生。
在防治手段上,要大力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
包括寄生性天敌昆虫(如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用食蚜蝇防治蚜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
1.3药剂防治合理使用农药,尽量不杀伤天敌和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为减少污染,可采取即经济又有效的无毒无害的措施。
如防治蚜虫可采用氧化乐果刮皮涂环防治(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份,加3份水配成药液,在树干上刮涂3~6cm宽的环,涂后用塑料薄膜包扎好);防治天牛可利用打孔注药防治,同时也兼治了其它害虫。
2林业技术措施2.1选育抗病虫品种。
这是预防病虫的重要措施。
通过选择抗病品种的苗木进行栽植,使病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2.2育苗措施2.2.1圃地选择。
育苗前应先做调查。
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背风向阳、排灌良好、地下水位在1.5m左右的壤土地。
2.2.2改良土壤结构。
采用冬耕深翻改良土壤结构,使板结的土壤疏松透气,即起到保墒的作用,又可将表土层的病菌和害虫翻入土层深处(如华北蝼蛄、黑鳃金龟等地下害虫、一些在土壤中化蛹的害虫),增加其死亡率。
2.2.3适时播种。
适当提早,错开感病季节,可避免、减轻病害。
例如为避免泡桐炭疽病,可用塑料薄膜提早播种育苗,待病害来临,苗木已木质化并已移栽,防止发病。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1、国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状况。
森林病虫害是我国森林的主要灾害之一。
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和治理上的长期性、艰巨性。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发生现状我国现有林业有害生物8000余种,其中可造成危害的200余种,造成严重灾害的有20余种,近年来年发生面积均在1亿亩以上,每年造成的损失超过880亿元。
特别是近5年来发生面积由2001年的12462万亩上升到2004年14186万亩,发生面积逐年递增,总体呈上升趋势,形势十分严峻。
(二)发生特点1、常发性食叶害虫发生总体下降,突发性食叶害虫种类和频次增多,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松毛虫、蜀柏毒蛾等历史性常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总体稳中有降,但天幕毛虫、稠李巢蛾、焦艺夜蛾等食叶害虫在局部地区突发成灾;春尺蠖、松小卷蛾、杨树舟蛾等次要害虫在一些地区连年成灾,已上升为主要害虫。
2、钻蛀类害虫危害日趋严重。
光肩星天牛、青杨脊虎天牛等杨树天牛在“三北”地区危害猖獗;萧氏松茎象已扩散到南方6个省(区),发生面积超过376万亩;落叶松八齿小蠹、松纵坑切梢小蠹、云南木蠹象等蛀干害虫危害趋于严重。
3、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严重。
1990年以来,已有红脂大小蠹、椰心叶甲、红火蚁、刺桐姬小蜂等多种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之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等原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我国并造成危害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已达20多种,年均发生面积达2000万亩,已对我国国土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4、森林鼠(兔)在中西部地区危害呈加重趋势。
近年来,鼠(兔)危害日趋严重,对中幼林和未成林造林地的林木构成严重威胁。
“十五”期间,鼠(兔)害年均发生1200万亩,占全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总面积的10%。
农林经济技术◎高仲仁森林病虫害产生的成因分析及其控制措施(作者单位:依兰县林业和草原局)一、森林的病虫害防治的现状1.森林病虫害定义。
所谓的森林病虫害就是指其在生长发育阶段或者其产品与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受到其他生物的侵染或环境条件无法适应的情况,干扰甚至破坏了生理程序,导致植物在生理上、组织上与形态上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植物死亡,引起其他的损失。
我国森林病虫害的传播与蔓延趋势也日益严重,这会导致森林资源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2.森林的病虫害防治的形势。
随着森林面积的不断增大,为林业有害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环境,从而灾害面积范围增大,其次,目前林业有害的种类也在逐渐变多,给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护治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再者,就牙克石市林业发展形势来看,还存在着人力、物力和资金的问题。
这些种种原因造成了预防病虫害难度的增强,危害损失严重。
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伴随森林病虫害面积的扩大,逐渐加大了防治的难度。
近些年来,随着逐渐扩大的人工造林覆盖面积,尤其是单一的纯种树林增加迅速,逐渐加剧了森林病虫害的危险系数。
尽管我国的很多省份已经开始实施森林病虫害防护的目标管理机制,使得病虫害的影响范围逐渐缩小,但是,近些年我国的天气连续出现冬季偏暖、夏季干旱的景象,使得冬天害虫的死亡率降低,又提升了森林病虫害的影响面积,再加上森林病虫害防护的人力、资金和技术都比较有限,使得防治的难度逐渐增加。
2.森林病虫害的种类繁多,带来的损失非常严重。
目前引起森林病虫害的害虫种类逐渐增多,对我市的森林带来比较严重的病虫害的害虫主要有落叶松鞘蛾、落叶松毛虫、松针毒蛾等,部分病虫得到了比较好的防治和控制,但是有些病虫在一些局部地区还频频发生,给我市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损失。
尽管我们已经对某些种类的病虫害采取了适当的防治措施,暂时没有带来较大的危害,但是仍然存在非常明显的潜在危险。
3.森林病虫害顽固难治,时常暴发。
森林病虫害防治原理和技术措施一、森林植物检疫的任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第一是对外检疫,即禁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着林木及其产品由国外传人或由国内输出。
第二是对内检疫,即将在国内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封锁,使它不能传到无病区,并在疫区将其消灭。
第三是当危险性病、虫、杂草侵入到新区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其蔓延或彻底消灭之。
第四是保障林木及其产品的正常流通。
二、产地检疫:产地检疫是指在植物生长和检疫对象发生期间,由森林植物检疫人员到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产地所进行的检疫。
三、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物质来控制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
四、生物防治的优点:大多数天敌对人、畜、植物无毒无害,选择性强,不污染空气、土壤和水域,不会产生抗性,能有效保护天敌,被驯化而建立了优势群落的天敌能长期控制害虫。
五、生物防治的途径主要有哪些方面?利用微生物防治。
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
利用捕食性天敌防治。
利用昆虫激素防治。
六、赤眼蜂的释放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掌握好赤眼蜂羽化和松毛虫产卵时间相吻合,即“蜂卵相遇”。
七、苏云金杆菌,是一种能产生内毒素(伴孢晶体)和外毒素的芽孢杆菌。
八、白僵菌属于半知菌类的虫生真菌,具有菌丝和分生孢子。
九、利用性信息素防治害虫一般有几种方法?一是放置有性信息素的诱捕器诱来雄虫,采用黏胶、毒药或其他方法杀死,若用诱虫灯或高压电网配合,效果更好;二是在交尾高峰期,在林内喷洒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或大量散布含有性信息素的小纸片,使雄虫迷失趋向雌虫的方向;三是用性信息素将雄虫诱来,用一些不育剂或射线处理后破坏其生殖器官,使其不育,放返林间,这些不育雄虫和雌虫交配后,将不产生后代以达到逐渐降低害虫种群数量。
十、物理防治法:物理防治法是指利用一些器械或物理因素(光、热、电、风及放射能等)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十一、食物诱杀:利用害虫喜食某种食物的习性来诱杀害虫的方法称为食物诱杀。
十二、农药的发展趋势:选用高效、低毒、无污染、低残毒,走仿生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