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ppt
- 格式:pptx
- 大小:6.07 MB
- 文档页数:106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机械运动和力1.1 机械运动1.2 速度和平均速度1.3 力的作用1.4 重力2. 第二章:压强和浮力2.1 压强2.2 液体的压强2.3 大气压强2.4 浮力3. 第三章:简单机械3.1 简单机械的认识3.2 杠杆3.3 滑轮3.4 轮轴和斜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力的作用,认识重力、压强、浮力等物理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
2.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力的作用、简单机械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斜面、滑轮、杠杆、轮轴、液体压强计等。
2. 学具:直尺、三角板、量筒、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引言: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机械运动、力的作用等概念。
2. 知识讲解:通过实例和动画演示,讲解机械运动、速度、平均速度等概念。
结合实验,讲解力的作用、重力、压强、浮力等物理现象。
通过实物展示和案例分析,讲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应用。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采用图示、表格、公式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2. 突出重点、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计算平均速度、压强等。
分析题:分析力的作用、简单机械的应用。
论述题:阐述机械运动、浮力等现象。
2. 答案:详细解答每个题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推荐相关阅读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速度的计算: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计算公式为 v = s/t。
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测量:(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刻度尺、卷尺、米尺等。
(2)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km、dm、cm、mm、μm、nm 换算关系:1km=10 μm 1 μm=10μm 1nm=10 -9m 3m 1mm=1033m 1mm=1033nm 1nm=10-3(3)估测:黑板长 2.5m、课桌高0.7m、指甲宽1cm、铅笔芯直径1mm、新铅笔长 1.75dm。
(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②会放:刻度尺要紧贴并平行于被测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③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会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①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②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③测跑道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化直为曲)④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2. 时间的测量:(1).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脉搏;(现代)钟表、秒表(停表)(2)单位:国际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3. 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无法消除;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 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而假定不动的物体。
(2)除被研究对象以外,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①确定被研究对象;②选参照物;(即假定不动的物体)③判断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