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浸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沈阳变压器(1999) 3绕组联结
- 格式:doc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7
Z ref = U2/P r式中: U—Z和Z ref所属的绕组的电压(额定电压或分接电压) ;P r—额定容量基准值。
此相对值也等于短路试验中为产生相应额定电流(或分接电流)时所施加的电压与额定电压之比或化成百分数表示。
及见后面相关的图;R p12, R p13, R p23 —各主空道平均半径(cm); 按线圈计算中公式(2.26)及公式(2.27)计算及见后面相关的图。
Kx——电抗修正系数, 见表5.2表5.2 电抗修正系数( K x )线圈一侧有铁心时: []ρππππs su vu u e e e ss =-------11110512().()( 5 . 2 )其中: 0't0'sss s D 03.0s 2D 03.0s s h s v h u +≈δ++==λ=其它尺寸见图5.2线圈两侧都有铁心(如壳式变压器)时: []ρππππππs u v u v v u v v u e e e e e =----+-------++111105111211121212().()(()()( 5 . 3 )其中: s22s11s2ss 1h s v h s v h u h u ==λ=λ=s s D s D t 110100032003=++≈+''..δ s s D s D t 220200032003=++≈+''..δδt ——导线绝缘(两边)厚度(cm); 其它尺寸见图5.2第页 共页 17 4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 阻 抗 计 算u →30 10.5 1.5 2 2.500.10.20.30.40.50.60.70.80.910.050.10.150.20.250.317 5 第 页 u →↑ρs图5.3 线圈一侧有铁心时的横向洛氏系数ρs = f ( u , v )曲线共 页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 阻 抗 计 算2.2 双绕组变压器电抗计算3 电阻分量计算短路阻抗中的电阻分量, 由变压器的负载损耗计算而得。
第三章干式电力变压器绕组第一节型式1. 树脂浇注式干式变压器线圈型式高压线圈:采用多段圆筒式或箔式线圈(电流较大时)低压线圈:变压器容量:≤315kVA时,多层圆筒式线圈;变压器容量:≥400kVA时,箔式线圈;2. 浸渍式干式变压器线圈型式高压线圈:采用连续式线圈;低压线圈:变压器容量:≤315kVA时,多层圆筒式线圈;变压器容量:≥400kVA时,箔式线圈。
第二节导线材料导线种类有:漆包绕组线、玻璃丝包绕组线相应的国标:1玻璃丝包绕组线GB/T 7672.1-2008玻璃丝包绕组线第1部分:玻璃丝包铜扁绕组线一般规定GB/T 7672.2-2008玻璃丝包绕组线第2部分:130级浸漆玻璃丝包铜扁线和玻璃丝包漆包铜扁线GB/T 7672.3-2008玻璃丝包绕组线第3部分:155级浸漆玻璃丝包铜扁线和玻璃丝包漆包铜扁线GB/T 7672.4-2008玻璃丝包绕组线第4部分:180级浸漆玻璃丝包铜扁线和玻璃丝包漆包铜扁线GB/T 7672.5-2008玻璃丝包绕组线第5部分:200级浸漆玻璃丝包铜扁线和玻璃丝包漆包铜扁线GB/T 7672.6-2008玻璃丝包绕组线第6部分:玻璃丝包薄膜绕包铜扁线GB/T 7672.7-2008玻璃丝包绕组线第7部分:玻璃丝包云母绕包铜扁线(在考虑中)GB/T 7672.8-2008玻璃丝包绕组线第8部分:玻璃丝包薄膜绕包烧结铜扁线(在考虑中)GB/T 7672.9-2008玻璃丝包绕组线第9部分:聚酯纤维和玻璃丝包绕包铜扁线和漆包铜扁线(在考虑中)GB/T 7672.12-2008玻璃丝包绕组线第12部分:自粘性玻璃丝包绕包铜扁绕组线(在考虑中)GB/T 7672.21-2008玻璃丝包绕组线第21部分:玻璃丝包绕包铜圆绕组线一般规定GB/T 7672.22-2008玻璃丝包绕组线第22部分:155级浸漆玻璃丝包铜圆线和玻璃丝包漆包铜圆线GB/T 7672.23-2008玻璃丝包绕组线第23部分:180级浸漆玻璃丝包铜圆线和玻璃丝包漆包铜圆线线GB/T 7672.24-2008玻璃丝包绕组线第24部分:200级浸漆玻璃丝包铜圆线和玻璃丝包漆包铜铜圆线GB/T 7672.25-2008玻璃丝包绕组线第25部分:玻璃丝包薄膜绕包铜圆线(在考虑中)2漆包铜扁绕组线GB/T 7095.1-2008漆包铜扁绕组线第1部分:一般规定GB/T 7095.2-2008漆包铜扁绕组线第2部分:120级缩醛漆包铜扁线GB/T 7095.3-2008漆包铜扁绕组线第3部分:155级聚酯漆包铜扁线GB/T 7095.4-2008漆包铜扁绕组线第4部分:180级聚酯亚胺漆包铜扁线GB/T 7095.5-2008漆包铜扁绕组线第5部分:240级芳族聚酰亚胺漆包铜扁线GB/T 7095.6-2008漆包铜扁绕组线第6部分:200级聚酯或聚酯亚胺/聚酰胺酰亚胺复合漆包铜扁线GB/T 7095.7-2008漆包铜扁绕组线第7部分:130级聚酯漆包铜扁线3漆包圆绕组线GBT6109.1-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1部分:一般规定GBT6109.2-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2部分:155 级聚酯漆包铜圆线GBT6109.3-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3部分:120级缩醛漆包铜圆线GBT6109.4-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4部分:130级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GBT6109.5-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5部分:180级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GBT6109.6-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6部分:220级聚酰亚胺漆包铜圆线GBT6109.7-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7部分:130L级聚酯漆包铜圆线GBT6109.9-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9部分:130级聚酰胺复合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GBT6109.10-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10部分:155级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GBT6109.11-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11部分:155级聚酰胺复合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GBT6109.12-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12部分:180级聚酰胺复合聚酯或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GBT6109.13-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13部分:180级直焊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GBT6109.14-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14部分:200级聚酰胺酰亚胺漆包铜圆线GBT6109.15-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15部分:130级自粘性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GBT6109.16-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16部分:155级自粘性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GBT6109.17-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17部分:180级自粘性直焊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GBT6109.18-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18部分:180级自粘性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GBT6109.19-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19部分:200级自粘性聚酰胺酰亚胺复合聚酯或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GBT6109.20-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20部分:200级聚酰胺酰亚胺复合聚酯或聚酯亚胺漆包铜圆线GBT6109.21-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21部分:200级聚酯-酰胺-亚胺漆包铜圆线GBT6109.22-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22部分:240级芳族聚酰亚胺漆包铜圆线GBT6109.23-2008 漆包圆绕组线第23部分:180级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4绕组线基本尺寸GB/T 6108.1-2003绕组线基本尺寸第1部分: 圆绕组线导体直径GB/T 6108.2-2003绕组线基本尺寸第2部分: 漆包圆绕组线最大外径GB/T 6108.3-2003绕组线基本尺寸第3部分: 铜扁绕组线导体尺寸第三节并联导线换位参见《变压器线圈制造》第一章第四节绕向与联结组参见《变压器线圈制造》第一章第五节计算相电压计算Y接D接相电流计算Y接D接匝数选取初选低压线圈匝数N2计算每匝电压E T计算高压线圈各分接匝数NΦ1+5,NΦ1+2.5,NΦ1,NΦ1-2.5,NΦ1-5 高压线圈额定分接匝数取整数其它分接匝数匝数分布低压线圈匝数分布低压线圈采用多层圆筒式每层匝数N2L计算低压线圈采用箔式每层匝数N2L为1层数n2=N2高压线圈匝数分布高压线圈采用多段圆筒式每层匝数N1L计算n1d——高压线圈段数n1——高压线圈层数取整数高压线圈采用连续式每盘匝数N1L计算n1——高压线圈盘数导线规格确定根据经验电流密度值初选导线规格导线截面积根据电磁线规格截面积表查取导线截面积电流密度计算JA d——导线截面积(mm2)层间绝缘选取计算层间电压U L层间绝缘厚度确定E——层间绝缘电场强度,一般取2kV/mm线圈辐向厚度B计算——导线厚度(带绝缘)——迭绕导线根数——层数——每层层间绝缘厚度——裕度系数散热气道布置可根据温升计算设置散热气道,最小空气散热气道一般应大于10mm。
油浸式变压器选型手册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在电力系统中,变压器是一种重要的设备,用于将高电压转换为低电压或将低电压转换为高电压。
其中,油浸式变压器作为一种常见的变压器类型,在能源传输和分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手册旨在提供关于油浸式变压器选型的详细指南和解释。
通过深入探讨油浸式变压器的介绍、选型的重要性以及考虑因素,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油浸式变压器,并确保其在电力系统中正常运行。
1.2 文章结构本手册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正文、主要要点一、主要要点二以及结论。
其中,正文部分将介绍油浸式变压器的基本知识和选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而主要要点一和主要要点二部分则会更加详细地探讨与选型相关的关键要点。
1.3 目的本手册的目标是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油浸式变压器选型,并提供实用且可操作的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阐述相关原理和指导思路,使读者能够在面对特定应用需求时,能够正确选择适合的油浸式变压器,以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和高效性能。
通过本手册的阅读,读者将了解到油浸式变压器的工作原理、选型关键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能够根据具体应用情况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
2. 正文:2.1 油浸式变压器介绍油浸式变压器是一种常用的电力设备,其主要功能是将高电压变换为低电压或者低电压变换为高电压。
它采用油作为绝缘和冷却介质,通过变压器的绕组和铁芯对电能进行转换。
油浸式变压器通常由高、中、低三个级别的绕组组成,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配备相应的冷却系统来保持温度。
2.2 变压器选型的重要性正确选择适合工程需求的油浸式变压器非常重要。
选错或者误用变压器可能导致设备故障、能量损失以及不稳定的电力供应等问题。
因此,在选型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确保所选取的变压器能够满足工程要求并具有良好的性能。
2.3 变压器选型的考虑因素在进行油浸式变压器选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是功率容量。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所需功率容量,包括额定功率和短期过载能力。
三相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安装使用说明书山东省金曼克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录一.概述 (1)二.适用范围及使用条件 (2)三.运输 (3)四.验收 (4)五.储存 (5)六.现场安装 (6)七.交接验收与试运行 (7)八.使用与维护 (8)一.概述我厂始建于1967年2月,是输变电电力变压器机电定点生产厂。
80年代初在我国首批生产S7(SL7)系列低损耗三相油浸式电力变压器以来,先后开发生产了S8、S9、S11等损耗更低的节能型系列产品,可生产容量31500KVA及以下、电压110KV及以下三相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并可满足用户对矿用、电炉与潜油泵等特种变压器的需要。
本厂自1988年引进德国梅·克瑞斯特(May δ Christe)公司专有技术。
生产树脂浇注干式电力变压器以来,已形成了干式与油浸式两大系列产品,并分别形成了80万KVA的年生产能力,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
本厂具有先进、完善与科学的变压器制造技术与设备,并具有相应的实验能力,除突发短路实验外可进行变压器出厂实验、型式试验与特殊试验的实验项目,凡经本厂生产的变压器出厂前均已全部通过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所有实验项目,因而确保了产品各项性能指标的稳定可靠。
为方便用户的安装与使用,本说明书提供了如下内容安装、使用与监护参考。
二、使用范围及使用条件1、本说明书适用与容量为31500KVA及以下、电压为110KV及以下的三厢油浸式电力变压器。
2、其他相同的容量、相同电压等级的油浸式变压器产品可参照本说明书执行。
3、正常使用的条件:①海拔不超过1000米;②环境温度:最高温度+40℃。
最高日平均温度+30℃。
最高年平均气温20℃。
最低气温-30℃。
③电源电压的波形:电源电压的波形近似正弦波:④三相电源变压的对称:三相变压器所连接的电源电压应近似对称:⑤特殊使用条件:用户应在询价单中详细提出在正常使用条件中尚未包括的使用条件,由制厂与用户协商确定。
5 圆形引线的绝缘距离一般结构见表5;特殊结构见表6圆形引线一般结构的绝缘距离表()表均按工频试验电压240 kV水平选取绝缘距离。
②220 kV级变高-低结构以及220 / 110 kV级自耦变;高压上下联线至线端之绝缘距离按340 kV水平选取。
③当220 kV级引线直径d≥φ30时,允许引线每边绝缘采用δ=10。
表6 圆形引线特殊结构的绝缘距离表(表中S1、S2、S3、δ见表5)(mm)注:当电压≤40 kV 级的引线,可采用铜(铝)排(但≥154 kV 的线圈部位,不允许有裸铜排通过), 最小绝缘距离按表6 中S2.1, S2.2, S2.3, S2.4 选用;其至油箱夹件等的最小绝缘距离,按表5 中δ= 0 时的S1, S2, S6, S7选用。
6 内部线圈线端引线的绝缘距离见表7表7 内部线圈线端引线的绝缘距离表(mm)注:①* 为优先采用的引线每边绝缘厚度。
②▲适用于110 kV 级全绝缘线端及220 kV 级高压多线圈结构的高压2的线端。
③表中S9,S10为引线至金属压板的最小绝缘距离,如是绝缘压板时,只考虑机械距离。
④表中绝缘距离均为“最小绝缘距离”,设计时应采用“选用距离”,将“最小绝缘距离”加表4“制造公差”。
7 高压线端引线的绝缘距离见表8表高压线端引线的绝缘距离表8 铜(铝)排间及至线圈的绝缘距离见表9表9 铜(铝)排间及至线圈的绝缘距离表(mm)注:≤35(40)kV级排至线圈最小绝缘距离S 25 为纯油距(如有爬距时, 应折合成纯油距)。
9 线圈至油箱的绝缘距离见表10表10 线圈至油箱的绝缘距离表(mm)10 开关带电部位的绝缘距离10.1 置于器身顶上的开关带电部位的绝缘距离见表11表11 置于器身顶上的开关带电部位的绝缘距离表(mm)10.2 置于相间的立式夹片式(DWJ)开关的绝缘距离见表1210.3 置于相间的立式鼓式(DW )开关的绝缘距离 见表13表置于相间的立式鼓式()开关的绝缘距离表注:绝缘距离下面的数值(kV )为选取该绝缘距离的工频试验电压水平。
设计手册油浸电力变压器油浸电力变压器绕组联结共03页第01页目录1 一般规疋SB1-007.3 第1页1.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1页1.2 电气绝缘问题SB1-007.3 第1页1.3 符号说明SB1-007.3 第1页2 双绕组无励磁调压变压器联结图SB1-007.3 第2页2.1 咼压中性点无励磁调压联结图SB1-007.3 第2页2.1.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2页2.1.2 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2页2.2 咼压反联结中性点无励磁调压联结图SB1-007.3 第2页2.2.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2页2.2.2 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2页2.3 高压端部出线中部无励磁调压联结图SB1-007.3 第2页2.3.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2页2.3.2 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2页2.4 咼压中部出线非首末端无励磁调压联结图SB1-007.3 第3页2.4.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3页2.4.2 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3页2.5 单相高压中部出线无励磁调压联结图SB1-007.3 第3页2.5.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3页2.5.2 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3页3 双绕组有载调压变压器联结图SB1-007.3 第4页3.1 咼压端部出线中性点有载调压联结图SB1-007.3 第4页3.1.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4页3.1.2 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4页3.2 咼压中部出线中性点有载调压联结图SB1-007.3 第4页3.2.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4页3.2.2 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4页3.3 高压端部出线非首末端有载调压联结图3.3.1 适用范围3.3.2 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 4 页SB1-007.3 第 4 页SB1-007.3 第 4 页油浸电力变压器绕组联结共03页第02页目录3.4 咼压端部出线线端有载调压联结图SB1-007.3 第5页34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5页3.4.2 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5页4 二绕组变压器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5页4.1 中压及低压均无分接的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5页4.2 中压带调压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6页4.3 低压带调压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6页5 无励磁调压自耦变压器联结图SB1-007.3 第7页5.1 高压端部出线无励磁调压联结图SB1-007.3 第7页5.1.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7页5.1.2 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7页5.2 高压中部出线无励磁调压联结图SB1-007.3 第7页5.2.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7页5.2.2 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7页6 有载调压自耦变压器联结图SB1-007.3 第8页6.1 高压中部出线串联线圈末端有载调压联结图SB1-007.3 第8页6.1.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8页6.1.2 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8页6.2 咼压中部出线分接段接在中压线端的咼压有载调压联结图SB1-007.3 第9页6.2.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9页6.2.2 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9页7 单相自耦变压器联结图SB1-007.3 第10页7.1 高压中部出线中压线端无励磁调压联结图SB1-007.3 第10页7.1.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10页7.1.2 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10页7.2 高压中部出线中压线端有载调压联结图SB1-007.3 第10页7.2.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10页7.2.2 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10 页油浸电力变压器绕组联结共03页第03页目录8 带有稳定绕组的排列布置方式SB1-007.3 第11页8.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11页8.2 稳定绕组的排列布置方式SB1-007.3 第11页9 轴向分裂变压器联结图SB1-007.3 第11页9.1 高压中部出线无励磁调压联结图SB1-007.3 第11页9.1.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11页9.1.2 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11页9.2 咼压中部出线中性点有载调压联结图SB1-007.3 第12页9.2.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12页9.2.2 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12页10 径向分裂变压器联结图SB1-007.3 第12页10.1 高压端部出线无励磁调压联结图SB1-007.3 第12页10.1.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12页10.1.2 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12页10.2 咼压端部出线中性点有载调压联结图SB1-007.3 第13页10.2.1 适用范围SB1-007.3 第13页10.2.2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图SB1-007.3 第13页1 一般规定1.1适用范围(1)本资料列出了常用的绕组联结示意图及线圈排列,适用于油浸电力变压器。
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毕业设计任务书题目:电力变压器(5)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 -20 学年第学期一、原始资料电力变压器,一种静止的电力设备,是发电厂、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力系统中,为了输电、供电及配电的需要,必须根据各种不同情况,将一种交流电压的电能变换成同频率但另一种电压的电能,故引入变压器。
统计表明,变压器总容量比发电机总容量大得多,一般达到(6~7):1,显然,熟悉变压器相关知识,有很重要意义。
二、设计成品毕业设计论文一份,要求文字说明简明扼要、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论文不是对一般事物的简单叙述和介绍,也不全是别人观点和材料的堆积,内容可包括以下部分:(一)引入变压器的原因。
(二)变压器的种类。
(三)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四)油浸式变压器的基本结构。
(五)三相变压器的磁路。
(六)三相变压器的联接组别。
(七)三绕组变压器的绕组结构。
(八)变压器的调压方式。
(九)变压器的技术参数。
(十)变压器型号的确定。
某一降压变电所有110/35/10kV三种电压等级,35kV、10kV侧负荷情况见下表,负荷的同时率均为0.85,年增长率均为8%,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均为5500h,试确定该变电所的主变及所用变。
(1)35kV侧(2)10kV侧(十一)变压器的防雷保护。
(十二)变压器的继电保护。
(十三)变压器的并列运行。
(十四)变压器的经济运行。
(十五)变压器的负荷能力。
(十六)变压器高压绕组、引出线发生C相接地短路故障的保护工作情况分析,等。
(注:编写设计报告时,该部分内容宜与“(十二)变压器的继电保护”部分放一起)三、参考文献1.《供用电设备》教材2.《供用电系统》教材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教材4. 《电气工程师手册》5.《进网电工培训教材》(上)6.《电工实用手册》等四、时间安排。
目次1. 总则2. 技术要求3. 设备规范4. 供货范围5. 技术服务6. 买方工作7. 工作安排8. 备品备件及专用工具9. 质量保证和试验10. 包装、运输和储存附录A 主要名词解释附录B 地震烈度及其加速度附录C 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污秽等级附录D 各污秽等级下的爬电比距分级数值附录E 额定绝缘水平附录F 电力变压器中性点绝缘水平附录G 三相油浸式双绕组无励磁调压变压器损耗附录H 单相油浸式双绕组无励磁调压变压器损耗附录I 允许偏差附录J 承受短路能力附录K 端子受力附录L 接触面的电流密度附录M 变压器油指标附录N 运行中变压器油质量标准附录O 工频电压升高的限值附录P 故障切除全部冷却器时的允许运行时间1总则1.0.1本设备技术规范书适用于单机容量300~600MW火力发电厂的国产主变压器(其它容量机组主变压器可参考使用),它提出了该变压器本体及附属设备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0.2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作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卖方应提供符合工业标准和本规范书的优质产品。
1.0.3如果卖方没有以书面形式对本规范书的条文提出异议,则意味着卖方提供的设备完全符合本规范书的要求。
如有异议,不管是多么微小,都应在报价书中以“对规范书的意见和同规范书的差异”为标题的专门章节中加以详细描述。
1.0.4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所使用的标准如遇与卖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标准执行。
1.0.5本设备技术规范书经买、卖双方确认后作为订货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1.0.6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未尽事宜,由买、卖双方协商确定。
2技术要求2.1应遵循的主要现行标准GB1094 《电力变压器》GB/T6451 《三相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GB/T16274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500kV级》GB311.1 《高压输变电设备的绝缘配合》GB/T16434 《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环境污区分级及外绝缘选择标准》GB/T15164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导则》GB763 《交流高压电器在长期工作时的发热》GB2900 《电工名词术语》GB5273 《变压器、高压电器和套管的接线端子》GB2536 《变压器油》GB7328 《变压器和电抗器的声级测定》GB7449 《电力变压器和电抗器的雷电冲击试验和操作冲击试验导则》GB156 《标准电压》GB191 《包装贮运标志》GB50229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B5027 《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GB4109 《交流电压高于1000V的套管通用技术条件》GB10237 《电力变压器绝缘水平和绝缘试验外绝缘的空气间隙》2.2环境条件2.2.1周围空气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大日温差:K日照强度:W/cm2(风速0.5m/s)2.2.2海拔高度: m2.2.3最大风速: m/s2.2.4环境相对湿度(在25℃时)日平均值:%月平均值:%2.2.5地震烈度度水平加速度g垂直加速度g2.2.6污秽等级级2.2.7覆冰厚度mm(风速不大于15m/s时)2.3工程条件2.3.1系统概况1系统额定电压:10kV2系统最高电压:kV3系统额定频率:50Hz4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2.3.2安装地点:2.3.3其它要求2.4变压器基本技术参数2.4.1型式:相,双线圈铜绕组无励磁调压油浸式变压器。
油浸电力变压器 设计手册沈阳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1999.7篇 目第一篇油浸电力变压器铁心计算(S B1)⋯⋯⋯⋯⋯共19页 第二篇 油浸电力变压器线圈计算(SB2) ⋯⋯⋯⋯⋯⋯⋯⋯⋯⋯⋯⋯共33页 第三篇 油浸电力变压器绕组联结(SB3) ⋯⋯⋯⋯⋯⋯⋯⋯⋯⋯⋯⋯⋯共13页 第四篇 油浸电力变压器主纵绝缘结构(SB4) ⋯⋯⋯⋯⋯⋯⋯⋯⋯共28页 第五篇 油浸电力变压器阻抗计算(SB5) ⋯⋯⋯⋯⋯⋯⋯⋯⋯⋯⋯⋯⋯共17页 第六篇 油浸电力变压器负载损耗计算(SB6) ⋯⋯⋯⋯⋯⋯⋯⋯⋯共13页 第七篇 油浸电力变压器温升计算(SB7) ⋯⋯⋯⋯⋯⋯⋯⋯⋯⋯⋯⋯⋯共39页 第八篇 引线绝缘距离⋯⋯⋯⋯⋯⋯⋯⋯⋯⋯⋯⋯⋯⋯⋯⋯⋯⋯⋯⋯⋯⋯⋯⋯⋯⋯⋯⋯⋯⋯共8页2 线圈型式油浸电力变压器常用线圈型式有如下几种, 具体选用可参考线圈的主纵绝缘。
2.1 圆筒式(层式)线圈2.1.1 线圈种类圆筒式(层式)线圈, 分为单层圆筒式、双层圆筒式、多层圆筒式及分段圆筒式线圈。
2.1.2 适用范围圆筒式(层式)线圈, 常用于中小型变压器的高压、低压线圈或中大型变压器的调压 线圈, 具体选用如下:(1) 单层圆筒式线圈: 常用于电压 66~110 kV 级的高压、中压及低压的调压线圈。
(2) 双层或四层圆筒式线圈: 常用于容量 < 630 kVA, 电压 0.4 kV 的低压线圈。
(3) 多层圆筒式线圈: 常用于容量 < 630 kVA, 电压 3~35 kV 级的高压线圈。
(4) 分段圆筒式线圈: 常用于容量 ≤ 2000 kVA, 电压 66 kV 的高压线圈。
2.1.3 不满匝层放置多层圆筒式线圈常有一层为不满匝层, 不满匝层的匝数, 一般为正常层匝数的 70% 以上, 具体放置如下:(1) 无油道的多层圆筒式线圈: 不满匝层放在最外层;如最外层有分接头,且布满一层 时, 不满匝层可放在外数的第2层;(2) 带内部油道的多层圆筒式: 不满匝层一般应放在油道内侧的最外层(该层可稀绕); (3) 四层圆筒式线圈: 不满匝层放在中间的第 2 层或第 3 层, 但需填充纸条; (4) 双层圆筒式线圈: 不满匝层放在最外层, 但需填充纸条。
目 录1概述SB1-007.7 第 1 页1.1 热的传导过程 SB1-007.7 第 1 页1.2温升限值SB1-007.7 第 2 页1.2.1 连续额定容量下的正常温升限值SB1-007.7 第 2 页1.2.2 在特殊使用条件下对温升修正的要求 SB1-007.7 第 2 页1.2.2.1 正常使用条件SB1-007.7 第 2 页1.2.2.2 安装场所的特殊环境温度下对温升的修正 SB1-007.7 第 2 页1.2.2.3 安装场所为高海拔时对温升的修正 SB1-007.7 第 3 页2层式绕组的温差计算SB1-007.7 第 3 页2.1层式绕组的散热面(S q c )计算 SB1-007.7 第 3 页2.2层式绕组的热负载(q q c )计算 SB1-007.7 第 3 页2.3 层式绕组的温差(τq c )计算 SB1-007.7 第 4 页2.4层式绕组的温升(θqc )计算SB1-007.7 第 4 页3饼式绕组的温升计算SB1-007.7 第 4 页3.1 饼式绕组的散热面(S q b )计算SB1-007.7 第 4 页3.1.1 饼式绕组的轴向散热面(S q bz )计算 SB1-007.7 第 4 页3.1.2 饼式绕组的横向散热面(S q b h )计算 SB1-007.7 第 5 页3.2 饼式绕组的热负载(q q b )计算SB1-007.7 第 5 页3.3 饼式绕组的温差(τq b )计算SB1-007.7 第 5 页3.3.1 高功能饼式绕组的温差(τq g )计算SB1-007.7 第 5 页3.3.2普通饼式绕组的温差(τq b )计算SB1-007.7 第 6 页3.4 饼式绕组的温升(θq b )计算 SB1-007.7 第 7 页4 油温升计算 SB1-007.7 第 8 页4.1 箱壁几何面积(S b )计算 SB1-007.7 第 8 页4.2 箱盖几何面积(S g )计算 SB1-007.7 第 9 页4.3 油箱有效散热面(S yx )计算SB1-007.7 第 9 页4.3.1 平滑油箱有效散热面(S yx )计算SB1-007.7 第 9 页4.3.2 管式油箱有效散热面(S yx )计算SB1-007.7 第10 页4.3.3 管式散热器油箱有效散热面(S yx )计算 SB1-007.7 第12 页4.3.4 片式散热器油箱有效散热面(S yx )计算 SB1-007.7 第14 页版次 日期签 字旧底图总号底图总号日期 签字目 录4.4油平均温升计算SB1-007.7 第19 页4.4.1 油箱的热负载(q yx )计算 SB1-007.7 第19 页4.4.2油平均温升(θy )计算 SB1-007.7 第19 页4.5顶层油温升计算 SB1-007.7 第19 页5强油冷却饼式绕组的温升计算SB1-007.7 第21 页5.1强油导向冷却方式的特点SB1-007.7 第21 页5.1.1 线饼温度分布SB1-007.7 第21 页5.1.2 横向油道高度的影响 SB1-007.7 第21 页5.1.3 纵向油道宽度的影响 SB1-007.7 第21 页5.1.4 线饼数的影响SB1-007.7 第21 页5.1.5 挡油隔板漏油的影响 SB1-007.7 第21 页5.1.6流量的影响SB1-007.7 第21 页5.2 强油冷却饼式绕组的热负载(q q p )计算 SB1-007.7 第22 页5.3 强油冷却饼式绕组的温差(τq p )计算 SB1-007.7 第23 页5.4 强油冷却饼式绕组的温升(θq p )计算SB1-007.7 第23 页5.5强油风冷变压器本体的油阻力(ΔH T )计算SB1-007.7 第23 页5.5.1 油管路的油阻力(ΔH g )计算SB1-007.7 第23 页5.5.1.1 油管路的摩擦油阻力(ΔH M )计算SB1-007.7 第23 页5.5.1.2 油管路特殊部位的形状油阻力(ΔH X )计算 SB1-007.7 第24 页5.5.1.3 油管路的油阻力(ΔH g )计算 SB1-007.7 第25 页5.5.2 线圈内部的油阻力(ΔH q )确定SB1-007.7 第26 页5.5.2.1 线圈内部的摩擦油阻力(ΔH q m )计算SB1-007.7 第26 页5.5.2.2 线圈内部特殊部位的形状油阻力(ΔH qT )计算 SB1-007.7 第27 页5.5.2.3 线圈内部的油阻力(ΔH q )计算SB1-007.7 第27 页5.5.3 额定油流量(Q r )下的变压器本体的油阻力(ΔH T r )计算 SB1-007.7 第27 页5.6 强油风冷的实际油流量(Q)计算 SB1-007.7 第28 页5.6.1 冷却回路的总油阻力(ΔH Z )计算 SB1-007.7 第28 页5.6.2 强油风冷的实际油流量(Q )计算 SB1-007.7 第28 页5.7 强油风冷冷却器的冷却容量(P FP )计算 SB1-007.7 第29 页5.7.1 强油风冷油平均温升(θ’yp )的初步确定 SB1-007.7 第29 页5.7.2 单台冷却器的冷却容量(P ’FP )的初步确定 SB1-007.7 第29 页5.7.3 风冷却器工作的数量(N FP )确定SB1-007.7 第29 页5.7.4 强油风冷却器单台实际冷却容量(P FP )计算 SB1-007.7 第30 页5.8 强油风冷油平均温升(θyP )计算 SB1-007.7 第30 页5.9 强油风冷冷却器的技术数据SB1-007.7 第31 页5.10 强油水冷冷却器工作的数量(N SP )确定SB1-007.7第38 页版次 日期签 字旧底图总号底图总号日期 签字1 概述1.1 热的传导过程变压器运行时,绕组、铁心、钢铁结构件中均要产生损耗,这些损耗将转变为热量发散到周围介质中,从而引起变压器发热和温度升高。
油浸式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油浸式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1.变压器连接组别:据GB/T6451-1999《三相技术参数和要求》规定,可采用Dyn11联结。
我国新颁布的国家规范《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工业与民用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等推荐采用Dyn11联结变压器用作配电变压器。
现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配电变压器均采用Dyn11联结。
2.分接范围:据GB/T6451-2008《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规定:±5%。
根据需要可以提供分接范围为±2×2.5%的变压器。
3.损耗:据GB/T6451-2008《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规定:空载损耗:0.56W;空载电流:1.4%;负载损耗:3.20kW;短路阻抗:4%。
4.短路承受能力:据GB1094.5-2008《电力变压器第5部分:承受短路的能力》规定:短路后绕组温度的最大允许值:250℃;绝缘系统温度最大允许值:105(绝缘耐热等级A)。
(注:当绝缘耐热等级不为A时,可与制造商协商温度的最大限值)6.绝缘水平:据GB/T10237-1988《电力变压器绝缘水平和绝缘试验外绝缘的空气间隙》规定:设备的最高电压(有效值):11.5kV;额定短时工频耐受电压(有效值):30kV;额定雷电冲击耐受电压(峰值):75kV;7.温升限值:据GB/T6451-2008《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技术参数和要求》规定:顶层绝缘液体温升限值:60K;绕组热点温升限值:78K;绕组平均温升限值:ON及OF冷却方式:65K;OD冷却方式:70K;8.冷却方式:内部冷却:ON:矿物油自然对流循环冷却;OF:矿物油强迫对流循环冷却;外部冷却:AN:空气自然对流冷却;AF:空气强迫对流冷却(风扇);WN:水自然对流冷却;WF:水强迫对流冷却(泵);9.运行环境条件:据GB/T1094.2-2013《电力变压器第2部分:液浸式变压器的温升》规定:空气冷却方式变压器温度不宜超过:任何时刻:+40℃;最热月平均温度:30℃;年平均温度:20℃;水冷却方式变压器温度:冷却器冷却水入口处温度任何时候不应高于25℃或者年平均温度不应高于20℃。
一般油浸变压器电磁设计(层式线圈)1.0基本参数的确定1.1 主要电气数据相数:三相 ,单相频率(H Z) f额定容量(kVA) S e额定高、低压线电压(kV) U1、U2联接组别:Yyn0 Dyn11 Yd11 等1.2性能指标负载损耗(W) P K空载损耗(W) P O短路阻抗(%) U K空载电流(%) I O1.3温升线圈对空气温升(K) T1 T2变压器油平均温升(K)顶层油温升(K)1.4 试验电压工频耐压(kV)感应耐压(kV)冲击电压(kV)它是确定变压器主绝缘结构的依据。
2.0电压计算高、低压相电压(V) U 相 = U 线/√3 --Y 接时 高、低压相电压(V) U 相 = U 线 --D 接时3.0电流计算 3.1三相高、低压线电流(A) I 线 = P /(√3* U 线)高、低压相电流(A) I 相 = I 线 --Y 接时 高、低压相电流(A) I 相 = I 线/√3 --D 接时 3.2单相3.2.1铁心柱为单柱旁轭结构时线圈电流 高、低压电流(A) I = P/U 3.2.2铁心柱为双柱结构时线圈电流高、低压电流(A) I = P/U --双线圈串联时 高、低压电流(A) I = P/U/2 --双线圈并联时4.0铁心直径估算 4.1 铁心选择铁心直径估算值: φD = K *( P 每柱容量)0.25(mm)式中:K--系数。
取50~64 之间。
(沈阳变压器研究院—变压器设计手册)变压器额定容量S e 与P 的关系及经验系数K (圆形铁心圆形铁心))K铝绕组铜绕组变压器类别S e 与P的关系式 冷轧硅钢片 热轧硅钢片 冷轧硅钢片 热轧硅钢片三相双绕组P=S e /350~5456~6053~5760~64三相三绕组 P=S e/248~52 54~58 51~55 58~62 单相双柱双绕组 P=S e/250~54 56~60 53~57 60~64 单相双柱三绕组 P=3S e/448~52 54~58 51~55 58~62 单相单柱双绕组 P=S e50~54 56~60 53~57 60~64对于三相双绕组长圆形铁心,经验系数K的范围一般为36~42,我们在开始估算长圆形铁心直径时,先取K值的中间值,为(36+42)/2=39,然后计算出长圆形铁心直径D。
目录1 概述SB-007.6 第1 页2 绕组导线电阻损耗(P R)计算SB-007.6 第 1 页3 绕组附加损耗(P f)计算SB-007.6 第1页3.1 层式绕组的附加损耗系数(K f %)SB-007.6 第1 页3.2 饼式绕组的附加损耗系数(K f %)SB-007.6 第2 页3.3 导线中涡流损耗系数(K w %)计算SB-007.6 第2 页3.3.1 双绕组运行方式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B m)计算SB-007.6 第 2 页3.3.2 降压三绕组变压器联合运行方式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B m)计算SB-007.6 第 3 页SB-007.6 第3 页3.3.3 升压三绕组(或高-低-高双绕组)变压器联合运行方式的最大纵向漏磁通密度(B m)计算3.3.4 双绕组运行方式的涡流损耗系数(K w %)简便计算SB-007.6 第4 页3.4 环流损耗系数(K C %)计算SB-007.6 第4 页3.4.1 连续式绕组的环流损耗系数(K C %)计算SB-007.6 第4 页3.4.2 载流单螺旋―242‖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 C1 %)计算SB-007.6 第5 页SB-007.6 第5 页3.4.3 非载流(处在漏磁场中间)单螺旋―242‖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 C2 %)计算3.4.4 载流双螺旋―交叉‖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 C1 %)计算SB-007.6 第6 页SB-007.6 第7 页3.4.5 非载流(处在漏磁场中间)双螺旋―交叉‖ 换位的绕组环流损耗系数(K C2 %)计算4引线损耗(P y)计算SB-007.6 第7 页5杂散损耗(P ZS)计算SB-007.6 第8 页5.1小型变压器的杂散损耗(P ZS)计算SB-007.6 第8 页5.2中大型变压器的杂散损耗(P ZS)计算SB-007.6 第9 页5.3 特大型变压器的杂散损耗(P ZS)计算SB-007.6 第10 页目录6 负载损耗(P k)计算SB-007.6 第10 页7轴向分裂变压器负载损耗(P KF)计算SB-007.6 第11 页7.1全穿越状态的负载损耗(P K)计算SB-007.6 第11 页7.1.1 全穿越状态的各绕组相电流SB-007.6 第11 页7.1.2 全穿越状态的负载损耗(P K)计算SB-007.6 第11 页7.2半穿越状态的负载损耗(P KB)计算SB-007.6 第11 页7.2.1半穿越状态的各绕组相电流SB-007.6 第11 页7.2.2 半穿越状态的电阻损耗(P RB)计算SB-007.6 第11 页7.2.3 半穿越状态的杂散损耗(P ZSB)计算SB-007.6 第12 页7.2.4 半穿越状态的负载损耗(P KB)计算SB-007.6 第12 页7.3分裂状态的负载损耗(P KB)计算SB-007.6 第12 页7.3.1 分裂状态的各绕组相电流SB-007.6 第12 页7.3.2 分裂状态的电阻损耗(P RF)计算SB-007.6 第12 页7.3.3 分裂状态的横向漏磁产生的涡流损耗(P WF)计算SB-007.6 第13 页7.3.4 分裂状态的负载损耗(P KF)计算SB-007.6 第13 页1 概述负载损耗是当变压器在负载试验状态下, 在一对绕组中, 当额定电流(或分接电流) 流经一个绕组的线路端子, 且另一绕组短路时, 在额定频率及参考温度下所吸取的有功功率。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一、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的结构器身:铁心、绕组、绝缘结构、引线、分接开关油箱:油箱本体、箱盖、箱壁、箱底、绝缘油、附件、放油阀门、油样活门、接地螺栓、铭牌冷却装置:散热器和冷却器保护装置:储油柜油枕、油位表、防爆管安全气道、吸湿器( 呼吸器) 、温度计、净油器、气体继电器瓦斯继电器出线装置:高压套管、低压套管1 、铁芯铁芯在电力变压器中是重要的组成部件之一。
它由高导磁的硅钢片叠积和钢夹夹紧而成铁心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在原理上:铁心是构成变压器的磁路。
它把一次电路的电能转化为磁能又把该磁能转化为二次电路的电能,因此,铁心是能量传递的媒介体。
在结构上:它是构成变压器的骨架。
在它的铁心柱上套上带有绝缘的线圈,并且牢固地对它们支撑和压紧。
铁心必须一点接地。
2、绕组绕组是变压器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绕组采用铜导线绕制,它与铁心合称电力变压器本体,是建立磁场和传输电能的电路部分。
电力变压器绕组由高压绕组、低压绕组,高压引线低压引线等构成。
3、调压装置变压器调压是在变压器的某一绕组上设置分接头,当变换分接头时就减少或增加了一部分线匝,使带有分接头的变压器绕组的匝数减少或增加,其他绕组的匝数没有改变,从而改变了变压器绕组的匝数比。
绕组的匝数比改变了,电压比也相应改变,输出电压就改变,这样就达到了调整电压的目的。
⑴有载分接开关:有载分接开关的额定电流必须和变压器额定电流相配合。
切换开关需要定期检查,检查时应易于拆卸而不损坏变压器油的密封。
开关仅应在运行 5~6年之后或动作了 5 万次之后才需要检查。
⑵无励磁分接开关:无励磁分接开关应能在停电情况下方便地进行分接位置切换。
无励磁分接开关应能在不吊芯(盖)的情况下方便地进行维护和检修,还应带有外部的操动机构用于手动操作。
4、油箱电压等级高的变压器油箱应装设压力释放装置,根据保护油箱和避免外部穿越性短路电流引起误动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动作压力。
油箱顶部应带有斜坡,以便泄水和将气体积聚通向气体继电器。
5 圆形引线的绝缘距离一般结构见表5;特殊结构见表6圆形引线一般结构的绝缘距离表()表均按工频试验电压240 kV水平选取绝缘距离。
②220 kV级变高-低结构以及220 / 110 kV级自耦变;高压上下联线至线端之绝缘距离按340 kV水平选取。
③当220 kV级引线直径d≥φ30时,允许引线每边绝缘采用δ=10。
表6 圆形引线特殊结构的绝缘距离表(表中S1、S2、S3、δ见表5)(mm)注:当电压≤40 kV 级的引线,可采用铜(铝)排(但≥154 kV 的线圈部位,不允许有裸铜排通过), 最小绝缘距离按表6 中S2.1, S2.2, S2.3, S2.4 选用;其至油箱夹件等的最小绝缘距离,按表5 中δ= 0 时的S1, S2, S6, S7选用。
6 内部线圈线端引线的绝缘距离见表7表7 内部线圈线端引线的绝缘距离表(mm)注:①* 为优先采用的引线每边绝缘厚度。
②▲适用于110 kV 级全绝缘线端及220 kV 级高压多线圈结构的高压2的线端。
③表中S9,S10为引线至金属压板的最小绝缘距离,如是绝缘压板时,只考虑机械距离。
④表中绝缘距离均为“最小绝缘距离”,设计时应采用“选用距离”,将“最小绝缘距离”加表4“制造公差”。
7 高压线端引线的绝缘距离见表8表高压线端引线的绝缘距离表8 铜(铝)排间及至线圈的绝缘距离见表9表9 铜(铝)排间及至线圈的绝缘距离表(mm)注:≤35(40)kV级排至线圈最小绝缘距离S 25 为纯油距(如有爬距时, 应折合成纯油距)。
9 线圈至油箱的绝缘距离见表10表10 线圈至油箱的绝缘距离表(mm)10 开关带电部位的绝缘距离10.1 置于器身顶上的开关带电部位的绝缘距离见表11表11 置于器身顶上的开关带电部位的绝缘距离表(mm)10.2 置于相间的立式夹片式(DWJ)开关的绝缘距离见表1210.3 置于相间的立式鼓式(DW )开关的绝缘距离 见表13表置于相间的立式鼓式()开关的绝缘距离表注:绝缘距离下面的数值(kV )为选取该绝缘距离的工频试验电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