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理论知识指导:夜啼的治疗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0.10 KB
- 文档页数:1
幼儿不会说话,往往以啼哭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有些小朋友到了夜晚啼哭不止,父母难寻原因,常常认为“这个孩子不乖”或者“孩子不好带”。
其实,孩子闹腾是因为不舒服,或者有某些生理需要,做父母的应当明察秋毫,找出孩子啼哭的原因。
【医案选录】本县大尹张鼎石公子,生四月无乳,取一名壮妇人乳之。
一夜大啼,取医甘大用治之,初所治者,呼为腹痛,用理中汤不效。
又呼为伤食,用宜黄散又不效。
夜更啼哭,急请予视之。
甘语其故,意欲我复同其言也。
心本恶热,药中又犯干姜、丁香,如何不助火而增益其病也。
乃请公子看之,尹曰:夜啼四日矣。
全曰:夜啼有四,心烦一也。
尹曰:伤食乎,腹痛乎?余曰:腹痛则面多青,伤食则面多白,今面多赤,心烦证也。
大用趋出。
予用导赤散加麦冬、灯芯进一服。
次早往问之。
大用自内出云:昨夜到天明啼不止。
予叹之,彼喜其药不中病也,不知病退矣。
余入问,尹曰:昨夜哭尤甚也。
予告之曰:公子病安矣。
公子贵体违和,四日夜未乳,昨夜病退思乳,乳母在外。
故知往夜之哭,病哭也;昨夜之哭,饥哭也。
尹喜曰:怪哉,乳母来后再不复啼矣,病果退也。
——《幼科发挥》(明)万全著【白话医案】本县张大官儿的公子,生下来有四个月了,找了一名健壮的妇人做他的乳母。
一天晚上,张公子大哭,张府请来一名叫做甘大用的医生诊治。
甘医生先判断小儿是因为腹痛而啼哭,用了理中汤治疗,无效;又判断为消化不良,用了宜黄散,还是没效果。
张公子晚上仍然啼哭不止。
张府急忙请来本书作者万医生。
甘医生将自己先前的判断及治疗方法告诉了万医生,希望万医生跟他“统一口径”。
万医生可不上这个当。
听了甘医生的描述,他首先想到,张公子夜啼,估计是心火过旺引起的。
而甘医生的用药中,又含干姜、丁香,此二物会加重火气,所以更加重了病情。
张公子的老爹张大官儿比较郁闷,说:“孩子已经啼哭了四天啦。
”万医生说:“夜晚啼哭有四个原因,心烦是原因之一。
”张大官儿说:“是乳食积滞消化不良吗?还是因为腹痛?”万医生说:“腹痛的话,面色应该发青;消化不良,面色应该发白。
小儿夜啼中医及时止啼方*导读:不少婴幼儿白天能安然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小儿夜啼。
本病多见于初生婴儿和半岁以下的……不少婴幼儿白天能安然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小儿夜啼。
本病多见于初生婴儿和半岁以下的婴幼儿,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
啼哭是婴幼儿的一种本能反应。
因为婴幼儿尚没有语言表达能力,当出现饥饿、口渴、衣着过冷或过热、尿布潮湿、臀部或腋下皮肤糜烂、湿疹搔痒或虫咬等原因就会引起婴幼儿不适。
此时婴幼儿表达要求和痛苦的主要方式就是啼哭。
当不适因素解除后,婴幼儿就能及时止啼。
以上所述这些还不属于病态。
临床上,小儿夜啼的常见原因主要有脾胃虚寒、心火上炎、惊恐伤神、食积内停等原因。
寒则痛而啼,惊则气乱而啼,饮食积滞则气阻而啼。
还有某些相关疾病,如外感或食积发热、口疮、肠套叠、寒疝等也会引起小儿啼哭不止,临证时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必要时结合各种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及时确诊,出现这些情况需要及时治疗,以免贻误患儿病情。
本文重点讨论排除上述各种引起小儿夜啼因素后,临证诊查时脾寒、心热、惊恐、食积等病因病机均不明显,虽经各种治疗,止啼效果仍不明显的患儿,用蝉荷钩藤饮治之,疗效确切。
其典型病例如下。
患儿薛某,男,4月龄,足月顺产,出生时3400克,生后母乳喂养。
出生后月余,既见每晚12:00后啼哭不止,时断时续,用各种方法均不能止啼,直至黎明前才能入睡,白天眠食正常。
小便多,无特殊刺激味,大便黄色,每日1~2次。
排除口腔溃疡、消化不良等情况,患儿家长不放心,到儿童医院进行了全面检查,心脑肺肾等各系统器官均无异常。
西医诊断为不明原因小儿夜啼,给予镇静药夜间服用。
服药后仅能止啼2~3小时,后半夜仍见啼哭不止,停药时如旧。
家长担心,长期服镇静药对患儿生长发育不利,遂到中医儿科诊治。
经多方治疗,先后运用捏脊、按摩、推拿,内服理气健脾、镇惊安神汤药,效果均不明显。
证型是中医儿科古籍里最常提到的证型,历代医家皆以此作为夜啼的主要证型。
但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该证型的患者在临床上所占的比例逐渐下降。
当“吃饱饭”不再成为大多数人每天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时,疾病的性质也从“里虚寒证”逐渐演变成“里实热证”。
这就是古书中经常提到的“膏粱之家”与“藜藿
治法:定惊安神止啼。
处方:平肝(图1)、揉神门(图1)、补肾
(图1)、取天河(图3)、揉小天心(图1)、
掐五指节(图2)、掐老龙(图2)。
平肝
主恐”,故
揉小天心滋阴安神,两穴合用可滋阴潜阳,安神
定志。
掐五指节
用,共奏安神定惊之效,则惊定,神安,啼止。
患儿,男,3个月。
因“夜间哭闹不止1月
余”前来就诊。
患儿烦躁异常,哭声洪亮,面
红,身热,腹胀大,坚硬,触之灼手。
矢气频
作,臭秽难闻。
口酸,苔厚。
图 1 图 2图 3
图 5
图 4
(发稿编辑:李瑞枫)
382020.05 No.14。
心肝疾病第一节夜啼概念:夜啼是指婴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
第二节汗证一. 概念: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则大汗淋漓的一种病证。
二.分类自汗:气虚、阳虚盗汗:阴虚、血虚肺卫不固:自汗为主,以头颈胸背为主。
营卫失调:自汗为主,汗出遍身而不温气阴亏虚:盗汗为主,汗出而虚热湿热迫蒸:自汗或盗汗,汗出而肤热第三节病毒性心肌炎一.概念: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
临床以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肢冷,多汗为特征。
二、※病因病机本病以外感风热、湿热邪毒为发病主因。
瘀血、痰浊为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
耗气伤阴、血脉阻滞为主要病理变化。
气阴亏虚证型,证候心悸不宁,活动后尤甚,少气懒言,神疲倦怠,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夜寐不安,舌光红少苔,脉细数或促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药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
临床诊断依据(1)心功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
(2)心脏扩大。
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表现之一。
3)心电图改变:、Ⅱ、avF、V5导联中2个或2个以上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及其他严重心律失常。
(4)CK-MB升高,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具备2项,临床诊断心肌炎。
西医疗法——综合性治疗一. (1)卧床休息(2)营养心肌:大剂量维生素C(100—200mg/kg·次能量合剂第四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一. 概念: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行为障碍性疾病,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动作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特征。
二、分证论治.1.肝肾阴虚证候多动难静,急躁易怒,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五心烦热,睡眠欠宁,或学习成绩低下,记忆力欠佳,或有遗尿,腰酸乏力,舌红苔薄,脉细软。
治法滋养肝肾,平肝潜阳。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
2.心脾两虚证候注意力不集中,神思涣散,多动而不暴躁,做事有头无尾,神疲肢倦,少寐多言,食少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虚弱。
中医儿科学孩子夜哭厌食等症状的调理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心。
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让家长头疼的问题,比如夜哭和厌食。
这些看似常见的症状,却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发育。
今天,我们就从中医儿科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孩子夜哭厌食等症状的调理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孩子夜哭的原因。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孩子夜哭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一是心经积热。
孩子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摄入过多的温热食物,或者受到外界的热邪侵袭,就容易导致心经积热。
心主神明,心经有热会扰乱心神,使孩子在夜间烦躁不安,啼哭不止。
这类孩子往往还伴有面赤唇红、口舌生疮、大便干结等症状。
二是脾胃虚寒。
孩子脾胃虚弱,寒气内生,夜间阴气盛,阳气相对较弱,脾胃虚寒的症状就会更加明显。
脾胃虚寒会导致腹部疼痛、肠鸣漉漉,孩子因此而夜哭。
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面色青白、四肢欠温、食欲不振。
三是受到惊吓。
孩子的神气怯弱,如果突然受到惊吓,会导致心神不宁,进而出现夜哭。
受到惊吓的孩子常常在睡梦中突然惊醒,啼哭不止,神情恐惧。
针对孩子夜哭的不同原因,中医有相应的调理方法。
对于心经积热引起的夜哭,调理的重点在于清热泻火、宁心安神。
家长可以给孩子适当饮用一些淡竹叶水,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导赤散等中药方剂。
同时,要注意调整孩子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温热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脾胃虚寒导致的夜哭,需要温中健脾、缓急止痛。
可以用热水袋热敷孩子的腹部,或者轻轻按摩,以缓解腹部的不适。
饮食上,要给孩子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等。
也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理中丸等中药。
若是因惊吓而夜哭,家长要多给予孩子安抚,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同时,可以按摩孩子的百会穴、神门穴等穴位,以镇静安神。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孩子厌食的问题。
孩子厌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是饮食不节。
如果孩子平时零食吃得过多,或者进餐时间不规律,就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导致食欲下降。
中医儿科学――心肝病证(1)夜啼第一节夜啼一、填空题1.夜啼的辨证重在辨别,。
二、选择题型题(一)A12.夜啼的好发年龄为()A.1岁以内B.1~3岁C.3~6岁D.1~6岁E.6~12岁3.夜啼的病位主要在()A.心肝B.心脾C.肺脾D.脾肾E.肝肾4.夜啼因惊恐所致者治宜()A.温脾散寒B.养心安神C.清心泻火D.镇惊安神E.消食导滞(二)A型题25.患儿,2个月。
夜啼哭声响亮,见灯尤甚,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宁,身腹俱暖,溲赤便秘,舌尖红,苔薄黄。
治疗应首选()A.琥珀抱龙丸B.远志丸C.匀气散D.导赤散E.泻青丸6.患儿,4个月。
夜啼哭声低弱,时哭时止,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四肢欠温,吮乳无力,大便溏薄,面色青白,舌苔薄白。
其治法是()A.清心导赤,泻火安神B.定惊安神,补气养心C.温脾散寒,行气止痛D.清肝泻火,镇惊安神E.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型题(三)B1A.哭声响亮,延续不休,面赤唇红。
B.哭声低弱,睡喜蜷曲,腹喜摩按。
C.时哭时止,面色青白,大便溏薄。
D.突然啼哭,神情不安,时作惊惕。
E.啼哭不安,口中气冷,四肢不温。
7.夜啼心经积热证的证候特点为()8.夜啼惊恐伤神证的证候特点为()(四)X型题9.夜啼证的病因主要包括()A.伤乳B.脾寒C.心热D.惊恐E.饥饿10.夜啼证的特点有()A.入夜啼哭,白天安睡B.啼哭时间长短不一C.啼哭轻重表现不一D.好发于新生儿及婴儿E.啼哭伴有发热三、简答题11.简述夜啼的治疗原则。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①轻重缓急;②寒热虚实。
二、选择题型题(一)A12.A 答案分析:夜啼的好发年龄在1岁以内。
3.B 答案分析:脾寒、心热、惊恐为夜啼的主要病因,本病病位主要在心脾。
4.D 答案分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小儿神气怯弱,惊恐则神志不安而啼,故治宜镇惊安神。
型题(二)A25.D 答案分析:证属心经积热,治宜清心导赤、泻火安神,故选用导赤散。
6.C 答案分析:证属脾寒气滞,故治宜温脾散寒、行气止痛。
小儿夜啼中医辩证论治夜啼是指婴幼儿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但白天能安静入睡的一种病证。
古代儿科医籍中又称为儿啼、躯啼等。
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小婴儿。
新生儿每天需要睡眠约20小时,到1周岁仍要14一15小时。
足够的睡眠是小儿健康的重要保证。
啼哭不止,睡眠不足,生长发育就会受到影响。
此外,啼哭又是新生儿的一种本能反应。
新生儿乃致婴幼儿常以啼哭表达要求或痛苦。
因此,饥饿、惊恐、尿布潮湿、衣着过冷或过热等,皆可引起啼哭。
此时若喂以乳食、安抚亲昵、更换潮湿尿布、调节冷暖后,啼哭即止,不属病态。
同时啼哭也是婴幼儿时期一种极好的呼吸运动,适量的啼哭有利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只是长时间反复啼哭不止方属病态.反之,新生儿若不哭,伴之不动、不吃等,乃是疾病笃重的表现,夜啼有轻有重。
轻者不治而愈,重者可能是疾病的早期反映。
因此在未找到夜啼的原因之前,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便作出相应的处理。
切勿任其啼哭而耽误病情。
诚如《幼科释谜.啼哭原由症治》所说:“务观其势,各究其情,勿云常事,任彼涕淋.”【病因病机】一、病因初生小儿初离母腹,由胎内环境转变为胎外环境,又因脏腑幼嫩,阴阳二气稚弱,调节及适应能力差,不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乳食,都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失于平衡。
一旦感到痛苦,就只能用啼哭来表达,病愈而啼止。
但也有确无其它病证而夜间啼哭不止。
此时的病因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1.环境改变初生小儿由羊水包裹的胎内环境转化为襁褓之中的胎外环境,初度昼夜,未经寒暑,感受有异。
气血阴阳运行节律尚未调整。
当寐不寐,时时啼哭。
这种啼哭将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少。
2.不良习惯如夜间点灯而寐,摇篮中摇摆而寐,怀抱而寐,边走边拍而寐等,一旦习惯条件改变则啼哭不止。
《幼幼集成.夜啼证治》说:“凡夜啼见灯即止者,此为点灯习惯,乃为拗哭,实非病也,夜间切勿燃灯,任彼啼哭二三夜自定。
”3.胎禀脏气失和,喂养调护失宜由于先天禀赋有偏,后天调护不当,而致脾寒、心热、惊恐、肝旺诸因,皆可夜啼不止。
如何护理与治疗婴儿夜啼小儿夜啼以婴儿日间安静,夜间啼哭不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人们习惯上将这些孩子称为“夜啼郎”或“夜哭郎”。
专家指出,小儿夜间啼哭,家长不能盲目地认为是宝宝不乖、难带,首先要分辨孩子的夜啼是习惯性的,还是病态的。
宝宝夜啼的原因宝宝在晚上睡眠时,出现间歇哭闹或抽泣,这就是夜啼。
孩子一般不会无缘无故地哭,如果他哭个不停,一定是不舒服的原因。
经常出现夜啼不仅会使孩子睡眠不足影响其生长发育,也十分影响父母的休息。
所以,防止孩子夜啼并不是小事。
引起夜啼的原因很多,父母应该细心地寻找一下,如果怀疑是疾病所致,就要带孩子到医院检查一下,只要找到了原因,及时加以去除,小宝贝一定会甜甜美美地入睡的。
详细来说,婴儿闹夜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一、环境不适应:睡眠的地方太吵杂、太闷热,或衣服包被过多或过少。
衣服包被过多是最常见的,尤其是刚出生头几个月,因为大人们总认为小宝宝容易着凉,所以穿的多又包得很紧,其实宝宝的新陈代谢率较大人高,怕热,所以衣服包被过多造成宝宝燥热,反而睡不好。
二、身上火引起:饥饿或上火,都容易引起宝宝晚上哭闹的现象。
因宝宝的脾胃娇嫩,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善,容易出现胃肠积食和积热,容易引起的消化不良、回乳、腹胀、厌食、小便短赤等上火不适,是宝宝夜间哭闹的原因。
三、疾病影响:感冒、中耳炎、咽喉炎、细支气管炎、肺炎、肠胃炎,少见的如脑膜炎、败血症,都有可能造成宝宝睡不安稳。
一部分的感染会合并发烧,且各个感染症常会有本身特殊的表现,所以当合并睡不安稳时,常常父母也已经寻求医师的协助。
四、睡眠时间安排不当:有的孩子早晨起不来,到了午后2~3点才睡午觉,或者午睡时间过早,以至晚上提前入睡,半夜睡醒,没有人陪着玩就哭闹。
五、睡前情绪兴奋:如常在睡前逗笑或惊吓婴儿,让其情绪突然亢奋,会因为兴奋而晚上无法入睡,进而哭闹。
宝宝夜啼的病因1.中耳炎或外耳道炎,小儿可发生耳痛,发烧可使小儿哭闹不止。
2.寄生虫病,如蛲虫病使小儿肛门瘙痒,难以安睡。
中医儿科学孩子夜哭不安中医这样缓解中医儿科学:孩子夜哭不安中医这样缓解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孩子夜哭不安是一件令人头疼又心疼的事情。
孩子睡不好,不仅影响身体发育,家长也跟着疲惫不堪。
在中医儿科学中,对于孩子夜哭不安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有效的缓解方法。
中医认为,孩子夜哭不安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脾胃不和。
小儿“脾常不足”,如果饮食不节,比如吃得过多、过于油腻或生冷,就容易损伤脾胃。
脾胃失调,运化失常,导致食积胃肠,从而出现腹部胀满、疼痛,孩子在夜间就会哭闹不止。
其次是心经积热。
孩子如果受到惊吓,或者外感热邪,使得心火亢盛,就会出现烦躁不安、夜啼等症状。
心经有热的孩子,往往还会伴有面赤唇红、小便短赤等表现。
再者是受到惊吓。
小儿神气怯弱,若突然受到惊吓,比如巨大的声响、陌生的环境等,会导致心神不宁,夜间容易啼哭。
那么,中医是如何缓解孩子夜哭不安的呢?饮食调理是重要的一环。
对于脾胃不和引起的夜哭,要注意控制孩子的饮食,避免过度喂养。
可以适当给孩子食用一些健脾消食的食物,如山楂、神曲、麦芽等煮水喝。
日常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和生冷食物。
小儿推拿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比如清心经,从孩子中指指根推向指尖,能清泻心火;揉小天心,位于手掌大小鱼际交界处凹陷中,能镇惊安神;摩腹,用手掌顺时针按摩孩子腹部,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腹部不适。
中药调理也有不错的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给孩子用药要特别谨慎,必须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比如保和丸可用于消食导滞,导赤散能清心泻火。
此外,还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来帮助孩子缓解夜哭。
保持卧室安静、温暖,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孩子入睡。
睡前避免让孩子过于兴奋,不要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或玩激烈的游戏。
中医还强调情志护理。
家长要多陪伴孩子,给予足够的安全感。
当孩子受到惊吓时,要及时安抚,轻声安慰,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保护。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夜哭不安的情况持续时间较长,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呕吐、腹泻等,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儿科学――第六章心肝病证第一节夜啼【目的要求】1.了解夜啼的概念。
2.熟悉夜啼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1.夜啼的概念,夜啼与不适、拗哭的区别,发病情况。
2.先天禀受寒热或后天调护失宜的病因。
脾寒气滞、心经积热、惊恐伤神的病机。
3.证治分类:脾寒气滞证治以温脾散寒,行气止痛;心经积热证治以清心导赤,泻火安神;惊恐伤神证治以定惊安神,补气养心。
【教学时数】自学1学时。
第二节汗证【目的要求】1.了解汗证的概念。
2.熟悉汗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汗证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1.汗证的概念,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发病情况。
2.禀赋不足,调护失宜的病因。
表虚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两虚、湿热蒸盛的病机。
3.证治分类:肺卫不固证治以益气固表;营卫失调证治以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证治以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证治以清热泻脾。
【教学时数】课堂讲授1学时。
第三节病毒性心肌炎【目的要求】1.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概念与诊断。
2.熟悉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
3.掌握病毒性心肌炎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1.病毒性心肌炎的概念,与中医学病名的关系。
2.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
3.温热邪毒侵袭的外因,素体正气亏虚的内因。
温热邪毒外侵,内舍心脉,气滞血瘀,损阴伤阳的病机。
4.病毒性心肌炎的虚、实辨证。
5.证治分类:风热犯心证治以清热解毒,养阴活血;湿热侵心证治以清热化湿,宁心安神;气阴亏虚证治以益气养阴,宁心安神;心阳虚弱证治以温振心阳,宁心安神;痰瘀阻络证治以豁痰活血,化瘀通络。
6.病毒性心肌炎的中药成药治疗。
7.病毒性心肌炎危重症西医治疗。
【教学时数】课堂讲授2学时。
第四节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目的要求】1.了解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概念与诊断。
2.熟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病因病机。
3.掌握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辨证治疗。
【教学内容】1.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概念,发病情况。
2.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临床诊断。
3.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护养不当,外伤、病后、情志失调等病因。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夜啼方治婴儿夜啼
远鄂生,主治医师,公费医疗门诊部副主任(湖北省麻城市第二人民医院邮编431607)。
婴儿夜啼。
白术5克,茯苓5克,鸡内金4克,肉蔻3克,山楂4克,黄连4克,木香3克,玄胡3克,甘草3克,生姜1片。
每剂煎3次,每次煎约15~20分钟,每次煎取药汁约20~30毫升,日服3次。
呕吐者加陈皮4克,法夏2~3克;腹泻者加前仁4克;腹胀重、或膨隆如鼓、青筋显露,或大便不利,加莱菔子3克,大黄1克;咳嗽、鼻塞、加荆芥4.5克;桔梗4.5克,杏仁4.5克;声嘶加蝉蜕3克,桔梗4.5克,黄疸加金钟茵陈5克、栀子3~4克、大黄1克;脐疝,用铜钱或类似物,布包数层,置脐疝上,将其压平,用软面带条缝布包两则,系腰固定。
治疗婴儿夜啼100余例,均服药1~3剂痊愈。
婴儿夜啼,多发于出生数日至3月内婴儿,夜间啼哭不止,常持续数小时,喂乳及哄摇均难止啼,或不吮乳,重者哭声嘶哑,脐疝膨出,本方健胃消滞,行气止痛,服之夜啼可止,但肠套叠,肠梗阻夜间发病者,须住院治疗。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浅谈小儿夜啼症中医辨证论治【摘要】新生宝宝由于不会说话也不会表达,因此多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
小儿饿了会哭、渴了会哭、冷了会哭、热了也会哭,这些都属于正常的生理性啼哭。
但是如果小儿总是在夜里哭,那么家长朋友们可要注意了,这是宝宝不适的表现。
[1]足够的睡眠是小儿健康和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因此宝宝夜啼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因此让宝宝睡个好觉变的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儿夜啼中医辨证论治夜啼是指婴幼儿白天能安静人睡,人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晚哭,甚则通宵达旦的一种病证。
本病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小婴儿。
一般预后良好,通过调治可获痊愈。
啼哭是婴幼儿时期一种极好的呼吸运动,适量的啼哭有利于生长发育。
而新生儿乃至婴儿常以啼哭表达要求或痛苦。
因此,因饥饿、惊恐、尿布潮湿、衣着过冷或过热等均可引起啼哭。
此时若以喂乳、安抚亲呢、更换潮湿尿布、调节冷暖后啼哭即止则不属病态。
因发热、吐泻、口疮等其他疾病引起者,不属本病。
还有因夜间点灯睡眠习惯引起之拗哭,亦不属病态。
若小儿长时间啼哭不止,睡眠不足,就会影响小儿健康。
《育婴家秘》有云:"小儿啼哭,非饥则渴,非痒则痛,为父母者,心诚求之。
渴则饮之,饥则哺之,痛则摩之,痒则抓之,其哭止者,中其心也,如哭不止,当以意度。
盖儿出生性多执拗,凡有亲狎之人,玩弄之物,一时不在,其心不悦而哭,谓之拗哭,须急与之,勿使怒伤肝气生病也。
假如又不止,请医视之。
1.小儿夜啼病因病机:基本病机为神怯不安。
刘弼臣[2]认为:(1)脾虚中寒五脏属阴,而脾又为阴中之至阴,喜温而恶寒。
夜属阴,阴盛之时则脾寒更甚,则寒凝气滞,气机不畅,神怯不安,因而啼哭不止。
(2)心经积热心主火属阳,日属阳而夜属阴,夜间阴气偏盛,阳入于阴则人静而寐。
由于心火过亢,阳不能入阴,故夜间不寐而啼哭不止。
(3)暴受惊恐心藏神主惊,小儿心气不足,神志怯弱,若暴受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神怯不安,因惊而啼。
小儿夜啼的中医治疗
小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
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儿。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婴儿难以查明原因的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而白天如常。
临证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身体,必要时辅以有关实验室检查,排除外感发热、口疮、肠套叠、寒疝等疾病,以免贻误患儿病情。
鉴别诊断
注意与不适、拗哭相鉴别。
小儿夜间若哺食不足或过食,尿布潮湿未及时更换,环境及衣被过冷或过热,襁褓中夹有硬件异物等,均可引起婴儿不适而啼哭,采取相应措施后则婴儿啼哭即止。
有些婴儿因不良习惯而致夜间拗哭,如夜间开灯方寐、摇篮中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