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文化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5
] 休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休闲是人类对自身的人文关怀,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日益提高,“休闲”已经成为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一个概念。
从随处可见的休闲场所,到男女老少的着装变化,从各种媒体的宣传广告,到大众休闲意识的普遍提高,等等,这一切不仅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型的大转变,而且反映了休闲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所占有的比重正在越来越大当休闲成为人们广泛追求与普遍关注的对象时,休闲文化也就随之产生。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通过休闲文化的讨论来引导与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树立健康有益的休闲观念,是我国甚至是整个人类在新的世纪所要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休闲文化从古就有,休闲文化的记载,从老子、孔子,从陶渊明到李白,到几乎所有古代诗人、作家,描写过休闲。
人们都熟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反映他的休闲生活的名句;曹雪芹笔下大观园中的士大夫阶级的休闲生活;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中所津津乐道的平民百姓的休闲生活;至于李笠翁,他除了是戏剧家、文艺理论家之外,还可以说是一位“休闲学家”。
他的《闲情偶记》几乎可以看成是一部休闲学的专著。
中国的确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注重休闲的国度,休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个独具特色的部分。
从现代文化角度理解休闲,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
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它使你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
它被誉为“是一种文化基础”,“是一种状态”,是灵魂存在的条件。
“她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
休闲的特点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
] 休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休闲是人类对自身的人文关怀,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日益提高,“休闲”已经成为家喻户晓人尽皆知的一个概念。
从随处可见的休闲场所,到男女老少的着装变化,从各种媒体的宣传广告,到大众休闲意识的普遍提高,等等,这一切不仅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型的大转变,而且反映了休闲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所占有的比重正在越来越大当休闲成为人们广泛追求与普遍关注的对象时,休闲文化也就随之产生。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通过休闲文化的讨论来引导与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树立健康有益的休闲观念,是我国甚至是整个人类在新的世纪所要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休闲文化从古就有,休闲文化的记载,从老子、孔子,从陶渊明到李白,到几乎所有古代诗人、作家,描写过休闲。
人们都熟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反映他的休闲生活的名句;曹雪芹笔下大观园中的士大夫阶级的休闲生活;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中所津津乐道的平民百姓的休闲生活;至于李笠翁,他除了是戏剧家、文艺理论家之外,还可以说是一位“休闲学家”。
他的《闲情偶记》几乎可以看成是一部休闲学的专著。
中国的确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注重休闲的国度,休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个独具特色的部分。
从现代文化角度理解休闲,是指人在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方式。
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它使你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方式。
它被誉为“是一种文化基础”,“是一种状态”,是灵魂存在的条件。
“她是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
休闲的特点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
休闲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重要特征。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
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领域。
人们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价值观发生了新的调整和变化。
据专家的研究预测,到2015年,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
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改革发展的飞速变化,休闲与休闲产业的发展势头趋势也超乎人的想象。
面对即将到来的休闲时代,对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形象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具有全球意义的大众化休闲时代正在到来。
因此,积极地引导人们文明、健康、科学的休闲度假,已成为中国社会现实急迫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众所周知,我国1995年宣布从5月1日起,全国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
1999年又实行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人们开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休闲成为一种时尚,并由此导致了人的日常生活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建制的变化,它意味着人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将在闲暇中度过。
整个社会休闲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全面进步,影响人能否完整、全面、健康地发展自己。
我国目前实行的五天工作制,是世界上第145个实现五天工作制的国家。
大学生休闲生活与休闲教育之我见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休闲经济、休闲文化、休闲教育的提出,“休闲”和“休闲教育”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大学校园。
那么到底什么是休闲?如何休闲?大学生的休闲状况如何?大学生休闲教育又是什么呢?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休闲现状入手,简述对大学生进行休闲教育的必要性,并试图对大学生休闲提出一些可操作建议。
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各种休闲产业、休闲文化、休闲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休闲意识也逐渐提高。
实际上,在人们的生活中吃、穿、住、用各行各业都靠上了“休闲”。
“休闲娱乐”、“休闲旅游”、“休闲体育”甚至于“休闲服装”,“休闲”两个字已变得很普遍。
《休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小二黑体)课程名称:休闲学概论课程类别:专必考核类别:考试适用对象:本科生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总学时、学分: 34 学时 2 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休闲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从西方休闲的哲学起源入手介绍休闲相关理论,并针对休闲与社会和环境关系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将理论与中国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具体阐述相关理论问题,深入浅出。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堂展示、实践报告、小论文撰写等形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针对休闲现象的独立分析、思考、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休闲理论体系,并注意与旅游专业领域知识相结合。
在学习中鼓励学生实践和锻炼解决问题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休闲作为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掌握休闲的起源、属性等基础知识,较好的认识休闲涉及到的哲学、美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相关内容,提高学生利用休闲理论分析和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把握休闲时代大背景下休闲者、休闲产业、休闲产品、休闲消费的趋势与走向,支撑旅游相关课程学习。
三、先修课程旅游经济学、管理学、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等四、课程教学重点、难点课程教学的重点是休闲的起源与发展、休闲要素构成、休闲经济与管理、休闲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课程教学的难点是休闲消费、休闲动机、休闲与人生。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课程将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邀请讲座嘉宾等方式组织。
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完成相关阅读并通过课上讲解和讨论加深理解和思考。
课上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和讨论。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何为休闲(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从休闲产生的过程、角度以及传统休闲观念的发展等角度展开,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休闲的研究对象、方法,课程讲授的目标和意义,以及本学科的发展历程。
[本章主要内容]:1.1何为休闲1.2 休闲研究的角度1.2.1 西方“休闲定义”对休闲本质的理解1.2.2 中国语境下“休闲定义”对休闲本质的理解1.3 传统休闲观1.4人类思想史上的休闲第二章休闲与人生(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立足休闲伴随人生、文化背景决定休闲特征、休闲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与价值观。
休闲文化概论一、对休闲的认识人们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西方,最原始的休闲观,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他把休闲誉为“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现在这一思想已成为西方休闲观念和西方文化的传统。
休闲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一种境界;休闲是人类自省与沉思的产物,是探索人的本质、生活目的的一把“钥匙。
从诗经、易经、孔子、庄子文中,可以看出我们记录休闲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衣食住行、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是休闲文化的创造物。
休闲的本质主要体现人的一种精神生活,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消除体力上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籍。
休闲的目的是追求更高质量的享受与创造,从“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摆脱出来,实现更美好的生活愿望和人生价值。
休闲,更多的是一种平静、自主自为的状态,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心无羁绊的自由状态。
有了这种状态,不管是去花鸟鱼虫市场,还是去野外探险,抑或是室内读书网游,都是一种快乐。
因此,休闲,从根本上说,是内心对生命意义和快乐的探索。
休闲文化是人们在休闲活动过程中了解、鉴赏、体验得到的文化综合,是将人类的休闲生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分析时所包涵的文化总和。
休闲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化了的生活。
因为休闲的具体内容都必须用文化来表达,包括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方志人物、宗教民俗、音乐艺术等。
因此我们说,休闲作为一种文化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人类社会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现代文明的创造。
是以个人的文化修养为背景,以探求和享受文化生活为目的,以获得现实生活中个人心理的满足、精神的愉悦、身体的康健为目标的生命活动过程,而不是“谋生”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扮演着媒介的角色,休闲成为人拥有文化、学习文化、创造文化的象征。
第一,休闲文化是指“人们在业余闲暇时间,经过充分自由选择和纯粹兴趣所致用于自我享受、调整和发展的观念、态度、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第四章休闲文化:时尚与升华一、思考题:1.结合课本,谈谈你对休闲和休闲文化的认识。
2.如何理解休闲文化的时尚型特征?3.你认为网络在休闲活动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4.简述休闲文化的作用。
5.以你所在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休闲文化系统的构成,并根据你对本章知识的学习,针对其休闲文化的提升提出意见或建议。
二、案例分析:【文化眼】休闲文化,如何善待工作之外的1/31?【引子】目前,我国全年国家法定节假日(含周末)共114天,一个不小的一个数目,这意味着大部分工作的中国人一年中有三分之一时间完全是在闲暇中度过,这段时间想怎么休闲就怎么休闲。
然而,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人都把“睡觉、看电视、做家务、逛街”作为周末主要的休闲活动。
31岁的德国人奥利弗认为,中国人缺乏的不是休闲时间,而是休闲文化。
调查对比:鲜艳的时间“单调”的外衣在中国,虽然大部分人都认可“周末的主要意义在于休闲娱乐”,但是75%的受访公众都对周末生活表现出“不好不坏、平平淡淡”的感觉,60%的人在谈及业余生活的质量时,也流露着“一般”的态度。
本是充满了自由新鲜色彩的业余时段被罩上了“单调”的外衣。
1.31岁的奥利弗是德国麦肯锡顾问公司的高级顾问。
由于工作关系,他每年有1个多月的时间在中国度过。
虽然时间不长,但对于中国老百姓的休闲方式,他可以如数家珍,如卡拉OK、请客、打牌等。
不过,在他的眼中,很多人的休闲方式可以说“休得越贵族感觉越好,闲得越流行越快乐”。
特别是一些经济实力还不强的年轻人,往往不管自己的实1资料来源:休闲文化,如何善待工作之外的三分之一?[E]./GB/22226/34912/34914/3205356.html. February 27, 2005.际情况及兴趣爱好,今天流行打高尔夫球,节衣缩食几天也要带上朋友去打上几杆;明天流行蹦极,就算有恐高症,也要争着去出一回风头。
奥利弗觉得,中国有很多高雅的休闲方式,如琴棋书画、观花养鱼等。
休闲文化概论电力工程学院热能09-1班 03091232休闲文化概论结课论文电力工程学院热能09-1班 03091232一.休闲以及休闲文化休闲是一个从需求角度界定、在六种不同语境下使用的概念。
1、时间的概念,即“闲暇时间”或“自由时间”;2、活动的概念,即人们在常规事务以外的时段所从事的满足个人爱好和兴趣的活动;3、消费的概念;4、心态的概念,即人们从事某项活动可以达到的精神状态;5、生活方式的概念,即追求自由、放松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6、文明程度的概念。
同时休闲是人的基本权利,休闲是人的基本需求。
鲁迅就说过,人的基本需求有三:生存、享受、发展,其中享受与发展的许多内容都属于休闲。
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其中大部分是用来休闲或者为休闲提供服务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大力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推动休闲与文化的融合,在休闲中传承与创新文化,在休闲中消费文化,又在文化发展中优化和提升休闲,使休闲成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休闲和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都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后的精神生活体验,绝大多数文化艺术活动,都源于劳动,也源于休闲,并在休闲中得到提高、升华、丰富和发展。
文化对休闲有着指导、约束、规范和提升的作用,为休闲提供源源不断的形式创新和内容扩展。
我省举办的好客山东休闲汇,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不少传统的民间艺术如传统歌舞、曲艺、民间工艺等,得以传承、创新与发展,为休闲提高了品位,丰富了内涵。
休闲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力,能够创造出新的文化,赋予文化新的内涵,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休闲过程是人类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通过休闲汇活动,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休闲活动,文化艺术得以提升和发展,人们在休闲中创造出更加具有时代感、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的文化成果。
在休闲中,文化实现了自我更新和发展。
而休闲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重要特征。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标志,更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是人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
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领域。
人们在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前,价值观发生了新的调整和变化。
我省通过举办好客山东休闲汇,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做大做强了文化产业。
休闲汇引导的是合理合法的精神需求,是有文化的休闲,是通过文化提升、规范和发展的休闲。
通过文化的规范引导,使得人民群众的休闲活动成为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休闲。
文化让休闲更加健康、积极、阳光、高雅、包容、和谐。
通过休闲,提升了人们的品位、修养和素质,让人性得到升华,促进了人的自我发展,净化了人文环境,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我国的休闲发展状态据专家的研究预测,到2015年,发达国家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
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改革发展的飞速变化,休闲与休闲产业的发展势头趋势也超乎人的想象。
面对即将到来的休闲时代,对一些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形象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具有全球意义的大众化休闲时代正在到来。
因此,积极地引导人们文明、健康、科学的休闲度假,已成为中国社会现实急迫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众所周知,我国在1995年就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又在1997年提前实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到200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从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鹏签发国务院令,宣布从5月1日起,全国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
1999年又实行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人们开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休闲成为一种时尚,并由此导致了人的日常生活结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建制的变化,它意味着人的三分之一的时间将在闲暇中度过。
整个社会休闲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全面进步,影响人能否完整、全面、健康地发展自己。
特别是在1996年党的14届6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有关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全面进步,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009 年“大休闲”发展格局初定2009年,在国家旅游局的倡导和粤、浙、鲁等省份的带动下,“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在多个省份相继推行。
从实际效果看,“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实施不仅带动了相关消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人们的旅游热情,增强了人们的休闲文化意识。
同时,旅游、文化、体育等休闲相关领域各种利好政策的出台,极大改善了休闲的发展环境。
2010 年休闲产业利好因素多椰风、海浪、沙滩……美丽的海南岛迎来腾飞的新机遇。
今年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被纳入国家开放战略和旅游发展战略,海南省成为全国旅游开放先行试验区。
以此为契机,海岛旅游、海上运动、邮轮、游艇、体育休闲、康体保健等我国休闲相关领域将会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
未来发展仍需政策支持在城市规划中,由于没有给予休闲、体育设施足够的用地,社区居民参与休闲活动的场地设施严重不足。
这也说明,休闲相关产业要大发展,离不开统一、完善、合理的产业政策,而这正是目前休闲及相关产业所缺乏的。
但是面对休闲,这样一个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如此庞大的一个社会空间,如何充分认识它潜在的文化含量和教育含量,依然存在着不少差距;一些地区法定时间尚难得以保障;或对双休日缺少文化思考出现的困惑,乃至进入某些误区的现象也还严重存在。
三.正确的认识休闲休闲概念的提出:“休闲”,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关的概念,如:休养、休暇、休息、休假等。
都是指生产者在劳动过程、活动过程中生理、心理的间歇,以达到恢复体力的、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
中、西古代闲暇概念的提出是从农业视角提出的,具有季节性;近现代休闲文化的提出是从大工业角度提出,具有时代性、制度化的特点,主要是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提高生产力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关注。
西方新工时改革是大工业发展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初期,资本家主要靠延长劳动工时的剥削而获取超额利润,但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不能仅靠延长工时。
正像马克思所说的:“实现财富的创造较小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它们的巨大效率——生产它们所费的直接劳动时间不成比例,相反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动用。
”即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的管理水平、科技水平以及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只有如此,才能使生产者逐步缩短工时,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在世界上,最早提出新工时改革的美国,早在1933年就将全国标准工作时间改为每周40小时;本世纪40年代起,西欧的发达国家相继在不同程度地缩短工时。
目前,平均每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7小时;原苏联及东欧各国60年代也相继将原每周工作48小时减少到40小时。
最近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又在开始推行四天工作制。
比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宣布,从1993年11月起,把36小时工作周改为28.8小时工作周;比利时政府宣布,从1995年4月起,有8万名联邦政府雇员有权享受每周工作4天、32小时的新工时制。
世界上175个国家中,已有144个国家已经实行了五天工作制,其中包括所有发达国家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第145个实现五天工作制的国家。
工作休闲并行不悖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们不仅没有足够多的闲暇,而且也没有足够多的金钱。
因为,我们有很多人不能不工作,还有很多人没有挣钱的工作。
中国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中国15岁至29岁的就业青年平均周工作时间48小时,1/3以上的人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
而15至19岁青年以及农村青年的平均周工作时间均为53小时。
2亿多非农产业的农民工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下,经常是从“鸡叫忙到鬼叫”,闲下来就只有拼命地睡觉。
数千万的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并没有普遍沐浴在黄金周、小长假、带薪休假的阳光雨露下。
调查显示,近年居民休闲时间有相对减少迹象,69.2%的人每周花在休闲上的时间不足20小时;56%的人认为自己的休闲时间严重不足。
各阶层闲暇时间的拥有差别较大。
对于现时代的中国社会,拼命工作、玩命赚钱似乎是我们神圣的天职。
在很多人看来,工作可以为我们创造财富,休闲则只能消耗财富。
我们工作是为了未来更好的休闲,我们休闲却仅是为了保障当下有价值的工作。
所以,我们将休闲当作工作之余。
但是,休闲与工作应该并行不悖,工作是为了拥有更多的休闲,休闲是满足生活、发展才能、激发工作热情、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的有效途径。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国家只有在劳动6小时而不是劳动12小时的时候,才是真正富裕的。
财富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此而已。
”“懂得休闲是一种人生智慧。
”休闲是一种心灵的态度,也是灵魂的一种状态,可以培养一个人对世界的观照能力。
如果你对工作放不下心,即使是在度假时也不会感到真正轻松。
如果你一边做家务一边听开心的音乐,活儿再多也不会觉得枯燥。
记得林语堂说过:“消闲生活并不是富有者和成功者独享的权利,而是一种宽怀心理的产物……这种心情是由一种达观的意识产生。
享受悠闲的生活是不需要金钱的,有钱的人也不一定能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只有那些轻视钱财的人才是真正懂得此中的乐趣,他必须是有丰富的心灵,爱好简朴的生活,对于生财之道不放在心头。
”社会生活水平的发展使得生存不再是唯一需求,人们开始注重追求高质量的休闲生活,试图摆脱低档次、盲目性、重物质轻精神的消极休闲生活,寻求能够休身、养性、达善的积极休闲生活。
休闲品质有待提升休闲是愉悦身心的文化审美活动。
“一个人如果没有辛苦可以过得很好,但没有休闲肯定不能”。
休闲的价值不在于实用与功利,而在于文化。
它使人们在精神的自由中历经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生活,它包括情感、理智、意志、生理、价值、思维、语言等所有行动感知,能够铸就坚韧、豁达、开朗、坦荡、虚怀若谷的品格,使休闲中人变得真诚、友善、和谐、美好。
古之先贤即以“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赞誉“体静心闲”。
因为闲适,我们才能感知生命之美好、自然的美好、万物的美好。
著名休闲学者马惠娣认为:高尚与典雅的休闲生活以艺术的形式传递文化,使文化变得鲜活、丰富、亲切,具有强大的魅力与感染力,当我们陶醉于休闲之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洗礼。
此乃寓教于乐,受益无穷。
开发休闲实际就是积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本,就是对人的教育与教养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