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城市容貌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宁波新形象宁波,一个美丽的城市,素有“滨海明珠”之称。
宁波市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浙江省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窗口之一。
近年来,宁波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城市品质的提升力度,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政策措施,不断推进城市建设,为塑造宁波新形象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升城市品质,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城市规划、市容环境、城市交通、绿色环保等方面的工作。
在城市规划方面,宁波市政府加大了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力度,着力打造宁波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城市形象。
市容环境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市政府通过实施市容提升工程,对城市的道路、广场、建筑等进行了全面整治和提升,增强了市容的整体美观度。
宁波市政府注重加强城市交通建设,不断提高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性,优化了城市交通网络,改善了交通拥堵等问题。
在绿色环保方面,宁波市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环保项目的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的绿化和植被覆盖,提高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环境舒适度。
与此宁波市政府还注重挖掘和发展城市文化资源,提升城市的软实力。
通过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等手段,不断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蕴。
宁波市政府还通过改进城市服务体系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强了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了市民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品质。
宁波市政府在提升城市品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形象焕然一新,正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要想持续巩固和提升宁波城市品质,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力度,强化城市规划和管理,加强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高城市的品质和水平。
需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特别是在城市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方面加强建设,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畅通,提升城市的生活便利度。
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科学有序地引导城市建设,保持城市的整体协调性和美观度。
还需要加强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造更具活力和宜居性的城市环境。
宁波市城市设计导则一、引言宁波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为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宁波市制定了城市设计导则。
本文将对该导则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
二、城市设计原则1.人本主义:以人为中心,满足居民的需求和期望。
建设人性化的城市环境,注重公共空间和社区设施的规划与建设。
2.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设计中考虑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倡导低碳、节能、循环利用等可持续发展理念。
3.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宁波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新建筑和规划中融入传统元素,弘扬地方特色。
4.功能合理:合理规划各类功能区域,包括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以提高城市效率和居民生活便利性。
5.交通便捷:优化城市交通系统,提高道路网络密度和公共交通覆盖率,鼓励步行、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三、城市空间布局1.中心城区发展:加强宁波市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和建设。
形成以商业、文化、娱乐为主导的综合性中心,并配备完善的交通枢纽。
2.分散式发展:在中心城区周边建设多个次级商业中心,分散人口和经济压力。
同时,合理规划住宅区和工业区,实现居住、工作、娱乐等功能的平衡布局。
3.开放空间保护:保护宁波市内的自然环境和开放空间,如湖泊、公园等。
增加绿地面积,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并注重生态保护和景观美化。
四、建筑与景观设计1.传统元素融入:在新建筑设计中融入宁波传统文化元素,如红砖墙面、琉璃瓦屋顶等。
通过传统元素的运用,展示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
2.人性化设计:注重建筑与景观的人性化设计,提供舒适、便利的环境。
合理规划公共空间,设置休息区、儿童游乐设施等,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
3.生态保护:在建筑和景观设计中注重生态保护。
采用可持续材料和技术,提高建筑能效;保护湿地、水源等自然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
五、交通规划与设计1.道路网络优化:优化宁波市道路网络布局,缓解交通拥堵。
增加道路密度和容量,并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停车设施等,提高交通效率。
城市容貌标准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其容貌标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城市容貌标准是指城市在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准则和要求,旨在塑造城市的整体形象,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居住环境,为市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体验。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容貌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城市容貌标准应当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城市容貌标准应当在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的基础上,体现出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个性特征。
通过保护历史建筑、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等方式,使城市容貌更具魅力,吸引游客和市民,同时也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
其次,城市容貌标准应当注重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其宜居性是至关重要的。
城市容貌标准应当注重绿化环境、交通便利、公共设施和服务等方面,为市民提供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同时,城市容貌标准还应当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打造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城市容貌。
另外,城市容貌标准还应当体现城市的现代化和科技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应当不断更新自身形象,体现出现代化的特征和科技感。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可以采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等方式,提升城市的科技含量和城市形象,使城市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总之,城市容貌标准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准则,其涵盖了城市文化、宜居性、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等方面。
只有遵循良好的城市容貌标准,城市才能更加美丽、宜居、具有吸引力,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因此,各地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城市容貌标准,加强规划和管理,共同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容貌标准1 总则1.0.1 为了加强城市容貌的建设与管理,创造整洁、美观的城市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直辖市、市的容貌建设与管理。
城市中的建(构)筑物、道路、园林绿化、公共设施、广告标识、照明、公共场所、城市水域、居住区等的容貌建设与管理,均适用本标准。
1.0.3 城市容貌建设与管理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应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
1.0.4 城市容貌建设应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保持当地风貌,使城市环境保持整洁、美观。
1.0.5 城市容貌的建设与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城市容貌urban appearance城市外观的综合反映,是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的城市建(构)筑物、道路、园林绿化、公共设施、广告标志、照明、公共场所、省市水域、居住区等构成的城市局部或整体景观。
2.0.2公共设施public facility设置在道路和公交场所的交通、电力、通讯、邮政、消防、环卫、生活服务、文体休闲等设施。
2.0.3城市照明 urban lighting城市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的总称,主要指城市范围内的道路、街巷、住宅区、桥梁、隧道、广场、公共绿地和建筑物等处的功能照明、景观照明。
2.0.4公共场所 public area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影剧院、体育场(馆)、公园、广场等供公众从事社会活动的各类室外场所。
2.0.5广告设施与标识facilities of outdoor advertising and sign广告设施是指利用户外场所、空间和设施等设置、悬挂、张贴的广告。
标识是指招牌、路名牌、指路牌、门牌及交通标志牌等视觉识别标志。
3 建(构)筑物3.0.1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应保持当地风貌,体现城市特色,其造型、装饰等应与所在区域环境相协调3.0.2 城市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应按国家标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进行规划控制,历史保护建(构)筑物不得擅自拆除、改建、装饰装修,应设置专门标志。
宁波市城市设计导则一、导则背景宁波市作为浙江省的经济中心和沿海城市,近年来城市发展迅猛。
为了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居住体验,宁波市制定了城市设计导则,以指导城市建设的规划和设计。
二、城市设计原则1.可持续性原则:城市设计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建立绿色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空气质量和水资源保护,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
2.人本原则:城市设计应以人为本,注重人们的需求和福祉。
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休闲设施,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
3.文化特色原则:城市设计应保护和发扬本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创造独特的城市景观和形象。
在建筑设计和公共空间布局中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
4.灵活性原则:城市设计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和变化。
注重城市各个功能区的互相衔接和交流,提供便利的交通网络和智能化的城市管理系统,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下空间和机会。
三、城市设计内容1.城市功能区划: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合理划分城市的功能区域。
明确城市的商业中心、居住区、工业区、保护区等各功能区的边界和布局,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2.建筑设计规范:制定建筑设计的规范和标准,包括建筑外观、高度、体量等要素。
推动绿色建筑和节能建筑的应用,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性能,促进城市的低碳发展。
3.公共交通规划:完善城市的公共交通网络,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
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缓解交通堵塞和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出行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
4.绿化景观规划: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
推广生态景观的设计理念,提供丰富多样的绿化设施和自然景观,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5.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保护和利用好宁波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
修复古建筑和历史街区,保留传统文化的风貌和特色,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城市的文化旅游事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容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容貌标准1 总则1.0.1 为了加强城市容貌的建设与管理,创造整洁、美观的城市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直辖市、市的容貌建设与管理。
城市中的建(构)筑物、道路、园林绿化、公共设施、广告标识、照明、公共场所、城市水域、居住区等的容貌建设与管理,均适用本标准。
1.0.3 城市容貌建设与管理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应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
1.0.4 城市容貌建设应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保持当地风貌,使城市环境保持整洁、美观。
1.0.5 城市容貌的建设与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城市容貌urban appearance城市外观的综合反映,是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的城市建(构)筑物、道路、园林绿化、公共设施、广告标志、照明、公共场所、省市水域、居住区等构成的城市局部或整体景观。
2.0.2公共设施public facility设置在道路和公交场所的交通、电力、通讯、邮政、消造时的形态和色彩,符合街景要求。
破残的建(构)筑物外立面应及时整修。
3.0.4 建(构)筑物不得违章搭建附属设施。
封闭阳台、安装防盗窗(门)及空调外机等设施,宜统一规范设置。
电力、电信、有线电视、通讯等空中架设的缆线宜保持规范、有序,不得乱拉乱设。
3.0.5 建筑物屋顶应保持整洁、美观,不得堆放杂物。
屋顶上安装的设施、设备应规范设置。
屋顶色彩宜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3.0.6 临街商店门面应美观,宜采用透视的防护设施,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建筑物沿街立面设置的遮阳篷帐、空调外机等设施的下沿高度应符合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的规定。
3.0.7 城市道路两侧的用地分界宜采用透景围墙、绿篱、栅栏等形式,绿篱、栅栏的高度不宜超过1.6m。
胡同里巷、楼群角道设置的景门,其造型、色调应与环境协调。
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城市夜景美化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07.23•【字号】甬政办发〔2015〕144号•【施行日期】2015.07.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管理正文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城市夜景美化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甬政办发〔2015〕144号各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宁波市城市夜景美化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1.宁波市城市夜景美化工程领导小组2.宁波市城市夜景美化工程职责任务分解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7月23日宁波市城市夜景美化工程实施方案根据宁波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宁波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安排,为进一步提升现代都市夜景形象,展示宁波历史人文内涵,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全力助推“月光经济”发展,经研究,决定在我市核心区域实施城市夜景美化工程。
现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以激活城市夜间形象,激发人的精气神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凸显宁波特色,注重项目统筹,完善顶层设计,加强互动联动,实施提升改造,努力实现城市夜景“亮起来、动起来、美起来”的工作目标,为“美丽宁波”建设和“月光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二、工作原则(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
根据住建部城市照明相关规定和宁波市核心区域景观照明升级总体布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批实施、统一运行,形成完整、靓丽、动感的夜间景观照明效果。
(二)突出重点、分级控制。
根据核心区城市夜间空间形态和结构,优先保障重点区域,兼顾一般区域,以点带面,统筹推进,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分级控制。
(三)注重品质、突出特色。
借鉴国内外景观照明成功案例,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来提升景观照明品质,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构成符合城市特征、有明显特色的夜间“光文化”。
城市容貌标准1 总则1.0.1为加强城市容貌的建设与管理,创造整洁、美观的城市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容貌的建设与管理。
城市中的建(构)筑物、道路、园林绿化、公共设施、广告标志、照明、公共场所、城市水域、居住区等的容貌,均适用本标准。
1.0.3 城市容貌建设与管理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并应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
1.0.4 城市容貌建设应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保持当地风貌,保持城市环境整洁、美观。
1.0.5 城市容貌的建设与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城市容貌urban appearance城市外观的综合反映,是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的城市建(构)筑物、道路、园林绿化、公共设施、广告标志、照明、公共场所、城市水域、居住区等构成的城市局部或整体景观。
2.0.2 公共设施public facility设置在道路和公共场所的交通、电力、通信、邮政、消防、环卫、生活服务、文体休闲等设施。
2.0.3 城市照明urban lighting城市功能照明和景观照明的总称,主要指城市范围内的道路、街巷、住宅区、桥梁、隧道、广场、公共绿地和建筑物等处的功能照明、景观照明。
2.0.4 公共场所 public area机场、车站、港口、码头、影剧院、体育场(馆)、公园、广场等供公众从事社会活动的各类室外场所。
2.0.5 广告设施与标识facilities of outdoor advertising and sign广告设施是指利用户外场所、空间和设施等设置、悬挂、张贴的广告。
标识是指招牌、路铭牌、指路牌、门牌及交通标志牌等视觉识别标志。
3 建(构)筑物3.0.1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应保持当地风貌,体现城市特色,其造型、装饰等应与所在区域环境相协调。
3.0.2城市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的有关规定进行规划控制;历史保护建(构)筑物不得擅自拆除、改建、装饰装修,并应设置专门标志;其他具有历史价值的建(构)筑物及具有代表性风格的建(构)筑物,宜保持原有风貌特色。
城市容貌标准(1986年6月20日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颁发)一、引言1、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设市城市。
县、镇可参照执行。
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制订地区标准。
2、城市的道路、建筑物、公共设施、园林绿地、环境卫生、广告设置、各种标志、贸易市场、公共场所等有关市容市貌,均属本《标准》范围。
二、建筑景观1、新建、扩建、改建的一切建筑物,应讲究建筑艺术,注意城市美学,其造型、装饰等应与环境协调。
2、现有的建筑物,应保持外形完好、整洁,不得擅自在阳台、平台、走廊搭建挂台、雨棚等,临街阳台不得吊挂杂物,堆放物品不得超过护栏高度,外探阳台不得擅自封闭。
3、具有不同风格及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包括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等),应保持原有风貌特色。
并设置专门标志,不得任意改动和拆除。
4、沿街破残的建筑物应及时整修,符合街景要求,危险房屋和构筑物,应及时拆除或整修。
5、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竣工时,应同时拆除规划确定拆除的建筑物以及各种临时工棚和设施,并将现场清理干净。
6、城市中不得有影响市容的违章建设,一经发现,应按当地有关规定积极消除。
7、干道两侧及繁华地区的建筑物前,除特殊情况,不得设置实体围墙或高围墙,一般采用下列形式分界:绿篱;花坛(花池);栅栏;透景围墙;半透景围墙。
围栏的高度,最高不得超过180厘米,胡同里巷、楼群甬道设置的景门,其造型、色调应与环境协调。
8、沿街商店等单位设置的遮阳蓬帐,应整洁美观,高度不低于240厘米,宽度不超过人行道。
三、公共设施1、道路经常保持平坦、完好、畅通。
出现坑凹、碎裂、隆起、溢水以及水毁塌方等,应在限期内修复。
2、未经批准,不得任意占用挖掘道路。
3、地面设置的各种井盖应保持齐备完好。
道路掘动和井下施工作业后,要及时清理现场,恢复路面。
4、城市中不得新建架空管线设施,对已建架空管线逐步进行改造。
各单位内部管线设施,不得跨越道路上空架设。
5、排水、排污管道,应保持畅通,不得裸露土面。
宁波市城市标准化管理绿地质量标准
宁波市城市标准化管理绿地质量标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绿地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
绿
地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调节气温、保护生
态环境等。
因此,绿地建设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
保证绿地的质量,宁波市制定了城市标准化管理绿地质量标准。
宁波市城市标准化管理绿地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绿地的基本要求
绿地应具备良好的景观效果,能够满足市民的休闲需求。
同时,绿地
应具备一定的生态功能,能够改善城市环境。
2. 绿地的设计要求
绿地的设计应该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能够与周围的建筑环境相协调。
同时,绿地的设计应该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能够满足老年人、儿
童等不同群体的需求。
3. 绿地的建设要求
绿地的建设应该符合相关的环保要求,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绿
地的建设应该考虑到周围的交通情况,能够方便市民的出行。
4. 绿地的管理要求
绿地的管理应该做到及时、有效,能够保证绿地的质量。
同时,绿地
的管理应该考虑到不同季节的需求,能够做到四季有景。
总之,宁波市城市标准化管理绿地质量标准的制定,为城市绿地的建
设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应该
更加注重绿地的建设和管理,为市民提供更加美丽、舒适的城市环境。
宁波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为了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创造整洁、优美、文明的城市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建成区以及独立工业区、经济开发区内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地区。
(2002年9月29日宁波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2002年10月31日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批准根据2003年6月27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宁波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本市市容环境卫生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部门配合、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市城市管理局主管本市市容环境卫生工作,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
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受市城市管理局委托具体负责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县(市)、区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辖区内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的其他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五条市、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在市区范围内行使对违反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罚权。
第六条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把市容环境卫生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完善市容环境卫生设施,保障市容环境卫生事业所需经费。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市容环境卫生科学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的文明和市容环境卫生意识,提高公共道德水平。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市容环境卫生的权利和义务,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权劝阻或举报。
第二章市容环境卫生责任第八条市和县(市)、区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根据本市市容环境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组织编制市容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二)编制市容环境卫生整治计划,并组织实施;(三)制定市容环境卫生专业作业标准,并组织实施;(四)组织落实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工作;(五)组织市容环境卫生专业作业服务招标工作;(六)组织市容环境卫生监督检查。
宁波市城市设计导则
宁波市城市设计导则是指以宁波市发展规划、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为指导,对宁波市城市的整体规划、功能布局、建筑风格、交通网络、绿化环境等方面进行指导、规范和管理的文件。
它是宁波市政府部门、城市规划和设计机构以及相关行业从事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的依据和参考。
宁波市城市设计导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城市整体规划:包括城市布局、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方面的规划,以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2. 建筑设计:规定了建筑物的高度、体量、立面设计等方面的要求,以保障城市形象的统一和建筑物的功能性和美观性。
3. 交通规划:规定了道路的布局、交通网络的设置等方面的要求,以保障城市交通的便捷性和流畅性。
4. 绿化环境:规定了公园、绿化带、道路绿化等方面的要求,以保障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优美性。
5. 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规定了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传统街区等方面的保护要求,以保障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延续。
宁波市城市设计导则是为了指导和规范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它具有法律效力,各相关单位在
城市规划和设计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导则的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城市的宜居性和发展质量。
聚焦:宁波全力擘画美丽城镇“五美”新蓝图作者:
来源:《宁波通讯·图话版》2020年第12期
2019年9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做出了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高水平推进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的重大部署。
2020年3月,《宁波市美丽城镇建设行动计划》正式发布,全市106个镇乡(街道)启动美丽城镇建设,按照都市節点型、县域副中心型、文商工农特色型等分类,根据“十个一”的基础建设要求,实施设施、服务、产业、品质、治理等五大提升行动,至2022年将有40个左右小城镇率先达到美丽城镇要求。
城镇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当前,美丽城镇建设的号角已然吹响。
接下来,宁波将着眼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努力建设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人文美、治理美的“五美”美丽城镇,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浙江提供宁波样板。
■。
宁波外形设计方案
宁波是中国东海沿岸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它的外形设计应该突出城市的独特性,同时也要体现现代化和文化内涵。
首先,宁波的外形设计要体现出它的海洋特点。
宁波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所以建筑物的外形可以采用流线型设计,以模仿海浪的形状,给人一种动感和舒展的感觉,同时也能与周边的海洋环境相协调。
建筑物的外墙可以使用蓝色或绿色的玻璃幕墙,使其与蓝天碧海相映成趣。
此外,可以在建筑物的顶部设计一个观景台,让游客可以欣赏到宁波港的壮丽景色。
其次,宁波的外形设计要突出其历史和文化底蕴。
宁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所以建筑物的外形设计可以融入传统的元素和手法。
例如,可以在建筑物的外墙上雕刻一些传统的图案,如龙、凤、花鸟等,以展示宁波的文化底蕴。
此外,可以在建筑物的顶部设计一些中国传统的琉璃瓦,增加建筑物的历史气息。
最后,宁波的外形设计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
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建筑物的外形设计也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
可以使用一些环保材料和技术,如太阳能板、绿色屋顶等,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
此外,可以在建筑物的周围种植一些绿色植物,以增加空气的质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宁波的外形设计方案应该突出它的海洋特点,体现其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
这样的
设计可以使宁波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和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城市。
宁波市城市容貌标准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景观,建筑物附属设施,广告标志,公用设施,园林绿化,城市水域,市场、便民服务点,建筑工地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本市市区建成区。
各县(市)城市建成区,其他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区域可参照执行。
二、建筑景观
(一)新建、扩建、改建各类建(构)筑物应讲究建筑艺术,注重城市美学和城市景观,其造型、装饰等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二)现有建(构)筑物应保持外形完好、整洁,屋顶设施应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并保持整洁美观,提倡屋顶绿化。
(三)主要道路临街建(构)筑物外墙和其他外部设施应当定期清洗,外墙面砖清洗每2年不少于1次,玻璃幕墙清洗每年不少于1次,建筑外墙涂料应每5
年粉刷1次,涂料颜色应与原建筑外墙颜色相近或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四)临街建筑物外墙和玻璃不得擅自书写、张贴标语及广告性语言。
(五)主要道路临街公共建筑和住宅楼阳台、窗台、外走廊,有条件的应当进行绿化,不得擅自在阳台、平台、走廊搭建挂台、雨棚等。
主要道路临街阳台外不得吊挂衣服、晾晒被子等有碍观瞻的物品,堆放物品应整洁有序,并不得超过护栏高度。
(六)具有不同风格及历史价值的建(构)筑物(包括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等),根据规划要求保持原有风貌特色,并设置专门标志,不得任意改动和拆除。
(七)沿街破残的建筑物应及时整修,危险房屋和构筑物应及时拆除或整修,违章建筑按有关规定拆除。
三、建筑物附属设施
(一)主要道路临街建筑物外墙空调室外机应统一按规定的位置进行安装,不得随意变更位置和破坏建筑物立面,空调室外机支架应采用耐锈性材料,安装牢固安全,高度不低于2.5米,并按街景要求设置统一挡板或统一安装空调室外机外罩予以遮挡,并保持其外观清洁,顶端无垃圾和杂物,造成墙面污迹的应定期清洗或粉刷。
(二)空调冷凝水应接入统一安装的排水管道,不得排放到建筑物外墙面和室外地面上。
(三)破损或已丧失功能的空调室外机要及时修复或拆除。
(四)沿街建筑物不得安装外挑式防护栅栏,防盗窗安装时不得超过窗台外沿,其式样不得影响建筑景观和整体要求。
(五)防盗窗应保持整洁完好,颜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锈蚀、变色、陈旧、破损的防盗窗要及时油漆或维修更换。
(六)主要道路临街建筑物不得设置妨碍绿化和通行的遮阳(雨)篷。
(七)其他道路建筑物无外挑式屋檐,确需设置遮阳(雨)蓬的,应全路段规格统一、颜色协调,高度不低于2.4 米,宽度不超过1.2米,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陈旧破损的要及时维修更换。
(八)建筑物增设门窗或对建筑物的门窗进行改造,不得破坏整体房屋外形结构,通道不得占用绿地,门面装修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九)在符合建筑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主要道路沿街建筑大门和橱窗应采用全透明玻璃材料,安装防盗门窗的应采用镂空横杆式钢质卷帘门窗。
非主要道路沿街建筑防盗门采用卷帘门的,其色彩应与周围建筑相协调。
使用单位应保持门面整洁。
(十)主要道路两侧和重要地段大中型公共建筑、标志性建筑物,应按景观灯饰要求或者有关规定设置景观灯饰,各种灯饰和霓虹灯管应保持完好,并按规定的时间开启景观灯饰。
四、广告标志
(一)在道路、建筑物、公共场所设置的户外广告、牌楼等设施需与周围环境协调,突出主题,注重美学,牢固安全,不影响交通。
(二)在城市桥梁、道路两侧的栏杆、路灯杆、电线杆、透景栅栏和临街建筑立面上不得擅自设置条幅、布幔、彩旗、气拱门和气球等宣传物品。
(三)经批准设置的户外宣传物品应有节庆气氛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活动结束后要即时清除。
(四)条幅的文字必须是喷绘、筛网印刷制作或电脑割字即时贴粘贴,不得采用手写、纸糊形式。
(五)户外广告、画廊、招贴栏、读报栏等位置应适当,内容和规格应与街景协调,并保持整洁,有破损、脱落、变色、锈蚀应及时修复或拆除。
灯光等附属设施保持完好。
(六)商店名称标志和各种广告的文字用语应准确,规范使用简化名称,无错别字和缺字漏字。
五、公用设施
(一)公共汽车站牌、候车亭、岗亭、交通标志、公用电话亭、邮政信箱等公用设施的设置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设计新颖、美观,并保持完好、整洁。
(二)城市雕塑应根据城市特点,因地制宜,富有艺术性,并保持整洁、完好。
(三)车辆清洗场地不得占用城市道路和其他公共场地,并不影响周围环境与交通。
(四)车辆清洗场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和泥沙沉淀设施,污水接入城市下水道,保持经营场所和四周环境整洁。
(五)在城市中行驶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应保持外观整洁、车体完好。
(六)机动车、非机动车停放处的设置应合理规范,车辆应按规定停放整齐。
(七)城市道路上无违章建筑,无占道经营、违章作业等行为,无乱堆放的物品。
(八)城市道路、桥梁应保持平整、完好、畅通。
出现破损、坑洞、积水等现象
应及时修复。
(九)道路给水、排水管道应保持畅通,自来水或污水无外溢。
(十)道路地面各类井盖应保持完好、无缺损。
(十一)未经批准不得占用或挖掘道路,经批准的道路挖掘、占用和井下施工应设置护栏和警示标志,作业完成后,要在24小时内清理现场,恢复路面。
(十二)城市道路必须设置无障碍设施,并应保持完好、畅通。
(十三)在城市中架设架空管线应统一规划,对已建的架空管线应逐步改造或采取隐蔽措施。
废弃管线和杆木等设施及时清理、拆除,并在作业后恢复现场整洁。
(十四)在公用设施和公共场所中不得吊挂、晾晒衣服等物品。
六、园林绿化
(一)绿化工程应列入城市规划,并和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同步建设,同时竣工验收。
(二)行道树应排列整齐,同一路段树木品种规格一致,树冠均匀完整,无缺株、死株,枝叶繁茂,无病虫害,不影响机动车通行,不影响路灯照明,不影响电力、通信管线及周边建筑物。
行道树支撑物应统一高度,统一色彩。
(三)道路绿化隔离带的绿篱应修剪整齐,树叶无积尘。
(四)街头绿地布局合理。
临街空地增设街头绿化小品。
树群、树丛以自然景观为主。
灌木、草坪等绿化植物应定期修剪,保持美观、整洁。
(五)主要道路两侧应采用透景栅栏、绿篱或花坛、草坪等分界。
透景栅栏内应绿化,并保持整洁、美观。
(六)树穴规范美观,穴内可种植花草树木或按街景要求统一美化,主要道路树穴应保持表土不外露。
(七)造型植物、攀缘植物和绿篱,保持造型美观。
绿地中造型花篮、动物形体、彩色组字等保持完整、绚丽、鲜明。
(八)园灯、石凳、喷水池、护栏等各类绿化设施应保持完好、整洁。
公园绿地内的水体应做到清澈,无杂物漂浮。
(九)古树、名木和各种珍贵植物,应重点保护并设置保护围栏和保护标志。
七、城市水域
(一)市区河道驳岸应保持完好无缺损,并有地域特色。
禁止搭建有损驳岸、堤坝的构筑物。
(二)河道两岸、水面周围应进行绿化,保持环境优美。
禁止侵占沿河绿地、砍伐沿河树木。
(三)沿河、跨河的各类建设工程应设置规范的施工围栏和围护,并不得危及河道设施的安全。
(四)河道两岸禁止堆放、倾倒各类物品。
禁止擅自堵塞或填埋河道、水塘,侵占水面、河岸通道及损毁河道设施。
(五)河道两岸新建建(构)筑物的建筑形式、高度和外墙面色彩应与河道景观要求相一致,沿河应绿化。
已有建(构)筑物应保持墙面整洁,定期维护保养,改善河道沿岸景观。
对不符合河道景观要求的建(构)筑物,应限期拆除或整修。
(六)河道景观地带禁止洗涤、垂钓和用网箱等工具从事河道养殖或捕捞作业。
(七)河道中行驶的船只和航道设施应保持整洁、完好。
船只应停靠在固定位置。
废弃船只不得滞留在河道中。
八、市场、便民服务点
(一)商品交易市场应保持场内和周围环境整洁,并合理设置垃圾收集容器。
(二)夜市、便民摊(亭)等应在不影响市容、交通前提下,统筹安排,定时定点经营,保持经营场地整洁,各种流动售货车、修理摊应随时收集经营中产生的废弃物,保持经营场地整洁。
(三)居民区不得经营石材、铝合金、防盗窗和木器等制作加工业务,底层住宅不得改变使用性质开设饭店、歌(舞)厅等造成油烟、噪声污染的经营场所。
九、建筑工地
(一)建筑工地实行封闭施工,工地周边设置不低于2.5米的围墙,临街围墙必须高度统一、色彩一致、设置牢固。
进出口设置大门。
围墙禁止乱张贴、乱涂写。
(二)建筑工地推行硬地坪施工,在出口处必须设置车辆冲洗台,配备车辆冲洗设备及相应的排水和泥浆沉淀设施,保证车辆不带泥出场。
(三)建筑材料、渣土运输的车辆必须实行封闭运输。
禁止车辆在运输中滴、漏、撒、扬。
(四)建筑工地应美化环境,适当进行绿化,配置三类以上水冲式厕所,建立清扫制度,保持环境整洁。
(五)建筑工程夜间施工噪声应符合环保要求,进出口场地应整齐有序、不得有扬尘。
十、其他
(一)禁止将自来水龙头设置在城市道路和其他公共场地上,或者将油烟口、污水道口、炉口等排污口面向街道。
已经设置的应当限期整改。
(二)防空洞、地下室的出口、通风口等应与周围环境协调。
(三)道路上设置的果壳箱、住宅区内垃圾房等环卫设施应整洁美观。
主要道路两边禁止设置垃圾桶、垃圾房。
(四)沿街公厕应为二类以上水冲式公厕,标志及指示牌清楚明了,富有美感,与周围环境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