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牌格律,菩萨蛮
- 格式:doc
- 大小:65.08 KB
- 文档页数:19
常见词牌、格式及代表作品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词牌的来源一、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二、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三、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
《菩萨蛮 - 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菩萨蛮 - 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原文: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注释: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晚云烘日》等。
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
《菩萨蛮》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造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有皁口溪,水自此入赣江。
皁口即造口。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赣县西南之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
《赣州府志》:“郁孤台,一名贺兰山。
隆阜郁然孤峙,故名。
唐李勉为刺史,登台北望,慨然曰:‘予虽不及子牟,心在魏阙一也。
郁孤岂令名乎。
’乃易匾为‘望阙’。
”王象之《舆地纪胜·江南西路·赣州》:“郁孤台……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冠冕一地之形胜,而襟带千里之山川。
”清江:江西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亦称清江。
此处当指赣江言。
西北望:四卷本甲集作“东北是”。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西北望长安:唐·杜甫《小寒食舟中》诗:“愁看直北是长安。
”唐·李商隐《桂州路中作》:“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宋·刘攽《九日》:“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
”东流:广信书院本作“江流”。
玆从王诏校刊本、《六十家词》本、四印斋本及《鹤林玉露·卷四》引此词。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句:宋·陈师道《送何子温移亳州三首·其三》:“关山遮极目,汴泗只东流。
”愁余:使我发愁。
《楚辞·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词牌菩萨蛮的格律及韵律篇一: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
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
菩萨蛮词牌格律及韵律:1. 格律:菩萨蛮,双调小令,四十四字。
每句四字,共四句。
押韵为平声韵,首句平声,句中平声,尾句平声。
2. 韵律:菩萨蛮,平声韵,押韵为平声、平声、平声。
菩萨蛮示例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作者] 韦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篇二:菩萨蛮,是中国传统词牌之一,也是南唐李煜的著名词作。
此词牌以五七言的绝句为词格,其韵律严格按照平水韵来规定,包括押韵、平仄和声调等。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菩萨蛮的格律及韵律。
格律:菩萨蛮的格律以五七言的绝句为词牌,每句五个字,四句为一首,共二十首。
绝句的押韵方式为首句押韵,韵脚为平声,即“平仄平”。
绝句的平仄为平仄平仄平平仄,其中第一声和第三声为平声,第二声和第四声为仄声。
词中的平仄与韵脚要统一,不能出现不同的声调。
菩萨蛮的词谱中,每句的平仄和韵脚都有明确的规定,如:菩萨蛮·平平仄仄仄平平菩萨蛮·仄平平平仄仄平平菩萨蛮·平平仄仄平平仄菩萨蛮·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其中,第一句的平声为“平平仄”,仄声为“仄平平”,第二句的平声为“平平仄”,仄声为“仄平平”,以此类推。
韵律:菩萨蛮的词牌在韵律上比较特殊,因为它的韵律与一般的词牌不同,而是采用七言绝句的韵律。
菩萨蛮的韵脚为“平平仄仄平”,每句的最后一个字为韵脚,韵脚发音为“平声”。
在词中,韵脚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放在句尾、句中或句首,但总的来说,韵脚要和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平仄相对应。
拓展:除了格律和韵律外,菩萨蛮还有其他一些特点,比如它的词风富有南唐特色,多描写女子的柔情和美丽,而且有些词作还会涉及爱情、人生哲理等方面。
此外,菩萨蛮也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器乐曲牌之一,经常被用于演奏琵琶、扬琴等乐器。
渔家傲上片: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下片: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例词范仲淹〔北宋〕《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沁园春格律对照词: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平平(增韵)中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交亲零落如云,又岂料如今馀此身。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词交错排列。
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对照词使用斜体字排印。
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逗号“,”和句号“。
”:表示句;顿号“、”:表示逗。
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
另,平仄转换、平仄错叶格以不同颜色区分韵部。
下划线:领格字。
『』: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虞美人《虞美人》李煜[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菩萨蛮词牌格律菩萨蛮霜无痕碧罗圆帐鸳鸯绣,芙蓉裙带垂红豆。
词牌菩萨蛮的格律及韵律篇一: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
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
格律:1. 每句五个字,韵脚为平声,平声在第三、四声。
2. 每句对仗工整,如“香罗带,薄雾笼”,“香”字对“薄”字。
3. 词中每两句之间押韵,第一句与第二句押韵,第三句与第四句押韵。
4. 词中用字清丽,感情真挚,如“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与“明灭”对应。
韵律:菩萨蛮,平声韵,平声在第三、四声,韵脚为平声。
1. 首句押韵,第二、三句平声,第四句仄声。
2. 每句换韵,第一句平声,第二句仄声,第三句平声,第四句仄声。
3. 每句的平仄相间,如“小山重叠金明灭”,“山”字平声,“明”字仄声。
菩萨蛮的格律及韵律十分优美,用字清丽,感情真挚,富有诗意。
这首词以女性为主题,描写了一位美丽动人、柔情似水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唐代女性的风采。
篇二: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
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
格律:1. 押韵:每句押韵,第一句为平声韵,第二句为仄声韵;2. 平仄:平声和仄声交替使用;3. 词序:每句词序不可乱,以一句为一个单元;4. 对仗:左右两句之间,每句对仗,如“花对月,酒对诗”,“香对臭,熟对生”。
韵律:菩萨蛮,双调小令,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扩展:菩萨蛮是一首优美的词牌,它的格律和韵律都比较简单,容易学习和掌握。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花儿、酒花儿、鸟儿等物的描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追求。
菩萨蛮的格律比较简单,每句押韵,第一句为平声韵,第二句为仄声韵,而且平仄交替使用。
词序和对仗也比较容易理解,左右两句之间,每句对仗,如“花对月,酒对诗”,“香对臭,熟对生”。
菩萨蛮的韵律比较优美,平声和仄声交替使用,听起来比较流畅。
同时,菩萨蛮的韵律也比较简单,容易记忆,适合初学者学习和练习。
菩萨蛮的原文赏析及翻译《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晚云烘日》等。
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让人感觉宛如菩萨,当时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萨蛮曲》,于是后来《菩萨蛮》成了词牌名。
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
《菩萨蛮》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此调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最多。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菩萨蛮的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代: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注释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弯弯的眉毛。
另外一种理解为:小山是指屏风上的图案,由于屏风是折叠的,所以说小山重叠。
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
金明灭:形容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的样子。
一说描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的情形,或指女子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
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度:覆盖,过掩,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轻淡,像云影轻度。
欲度:将掩未掩的样子。
香腮雪:香雪腮,雪白的面颊。
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一说指元和以后叫浓阔的时新眉式“蛾翅眉”。
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罗襦:丝绸短袄。
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
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
词牌格律篇一:词牌格律?市集? 更多搜索豆瓣社区?首页浏览发现? ? ? ?转载词牌及韵律大全云中窥月2016-04-26 16:46:19概述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格律溯源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宣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