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学作品研究《搜神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民间文学作品集,其中收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搜神记》的背景概述、研究方法、作品分析以及个人观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搜神记》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东晋文学家干宝主持编纂。
这本书以民间传说为基础,记录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是中国早期神话传说的代表作品之一。
自问世以来,它对中国文学、艺术、宗教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于《搜神记》的研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文献研究,通过对《搜神记》的版本、作者、成书年代等基本信息的考据,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流传过程。
其次是文化内涵研究,从文化学角度解读其中所反映出的民间信仰、价值观、地方习俗等内容。
第三是文艺学研究,从文学角度来看待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分析其情节、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最后是跨学科研究,将《搜神记》与其他学科领域相互,例如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其价值。
《搜神记》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故事之一是“白蛇传”,它讲述了一个男子与一条千年白蛇精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在不同版本中略有差异,但整体上保留了基本的人物和情节。
通过这个故事,《搜神记》展现了人神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冲突,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善良和正义的追求。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精彩的故事,如“董永与七仙女”、“二郎神与灌口神”等,这些故事都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搜神记》作为一部民间文学作品集,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价值观和风土人情。
与此同时,《搜神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它突破了传统史传文学的叙事模式,以富于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古代丰富的民间文化世界。
个人观点方面,我认为《搜神记》作为古代民间文学的瑰宝,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学作品研究一、本文概述《搜神记》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文献,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资源,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学作品,揭示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对《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通过对其主题、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深入探究,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还将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多个角度,探讨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如何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在研究方法上,我们将采用文本细读、文献考证、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搜神记》中民间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和深远影响。
我们期待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搜神记》中民间文学作品的视角,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二、《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学作品概述《搜神记》作为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代表,不仅保存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更通过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民间文学作品的丰富多样和深厚底蕴。
该书所收录的故事,大多来源于民间的口头传说、歌谣谚语、祭祀仪式等,它们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态、信仰习俗、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在《搜神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描绘神仙鬼怪的民间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以奇幻的情节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想象和敬畏。
同时,书中也收录了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传说,如关于山川风物、地方神灵、英雄事迹等,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为我们了解古代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搜神记》还记录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和谚语。
这些歌谣和谚语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既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情,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洞察。
通过这些歌谣和谚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民间文学的繁荣景象。
《搜神记》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搜神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共收集了各式各样的神仙、怪兽和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人对世界的宇宙观、人类生死观、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认识和思考。
本文旨在对《搜神记》中的一些代表性故事进行剖析和研究,深入探讨其中的人文思想、哲学思考和价值观念,为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考当下的人类社会现状提供启示。
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从文化史和人类思想层面探究《搜神记》所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类思考,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思想、哲学思考和价值观念。
本文以以下四条线索为主要研究内容:1. 因果报应思想在《搜神记》中的反映2. 权力、利益与道德观念的冲突与融合3. 神话与现实的关联分析4. 社会伦理观念在《搜神记》中的体现三、研究的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1. 文本研究法:通过对《搜神记》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梳理和抽象其中的人文思想、哲学思考和价值观念。
2.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搜神记》中故事情节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当下的社会现实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人文思想、哲学思考和价值观念的演变和传承。
四、研究的意义和预期结果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对今天社会的现实意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本文所得的预期结果将会包括以下三个层面:1. 对文化观念的反思:通过深入剖析《搜神记》中的人文思想、哲学思考和价值观念,提高读者文化层面,促进文化理性的判断和认知。
2. 增强存在感与历史感:《搜神记》的世界观和人类思考与我们生活的世界、我们的思想与存在产生了相似、关联和共通之处。
本文将提供跨文化交流的路径,从而加深我们的存在感与历史感。
3. 对当代价值观的思考:通过对《搜神记》中神话与当代现实的对应分析,呼吁对当代价值观进行深刻反思和思考,并提出发展价值观的建议。
《搜神记》名词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搜神记》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作者佚名。
小说以民间传说、神话传说为原料,对唐朝社会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涉及到很多神怪、人物、地名、舞蹈等名词,这些名词反映了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一些特点和特征。
二、研究意义通过对《搜神记》中的名词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了解民间传说和神话传说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这一研究也可以为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研究问题和内容1. 研究问题:(1)《搜神记》中的名词都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和特征是什么?(2)这些名词反映了哪些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和特征?(3)这些名词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2. 研究内容:(1)对《搜神记》中的名词进行统计和归纳,分析它们的特点和特征。
(2)分析《搜神记》中名词反映的古代社会和文化特点和特征。
(3)探讨这些名词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1.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搜神记》,查找相关资料,对其中的名词进行统计和整理。
(2)比较分析法:将《搜神记》中的名词与其他相关古代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2. 研究步骤:(1)阅读并理解《搜神记》。
(2)对名词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它们的特点和特征。
(3)分析名词反映的古代社会和文化特点和特征。
(4)探讨这些名词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搜神记》中的名词,探讨它们所反映的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和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
同时,这一研究还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于《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化研究关于《搜神记》中的民间文化研究引言中国是拥有古老悠久的历史,且在古代的各朝代中,文人对民间街谈巷语及乡野神异怪谈的搜集极为热衷[1]。
尽管当时的文人还并未形成系统的学科意识,但他们的搜集整理却使原生态的民间文学转化成了再生态民间文学。
而《搜神记》即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而产生的,其是从传统历史的角度对民间文学进行考察的主要材料来源之一,因此,文章通过《搜神记》中异类婚恋型故事文化的分析,进一步对其中的民间爱情文化心态作了相应的阐释。
1.人神鬼婚恋型故事的文化阐释《搜神记》中共有40余则的婚恋故事作品,其中异类婚恋型故事占了30则,按其所婚对象分为人神鬼及人兽婚恋型,其中人神婚型有《杜兰香》、《园客》、《董永》、《弦超》、《河伯婿》、《如愿》等11篇,人鬼婚型主要有《贾文合》、《王道平》、《紫玉》、《汉谈生》、《钟繇》等9篇。
人神鬼婚恋型故事是汉族文化圈内最为流行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神话所内涵的民间文化往往传递的是超乎个人的集体潜意识,有着较为深厚的时代内涵及文化渊源。
1.1血缘宗法制度的儒家文化众所周知,家国属于同构关系,犹如子女百姓及妻室同僚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说国是家的宏观构造,家是国的微观形态。
因而在古代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便得到极大推崇,由于其根本出发点是家,目标是能够获得世人的青睐及认同[2]。
然而,在当时社会动乱及朝代更换频繁的时代,一般人的生活状况,不仅物质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而且精神也一直处于失衡的状态。
而此时佛教六道轮回因果报应及道教长生不老消灾免祸的思想大肆渗入民间文人及劳苦大众的观念里,其思想的广为流传,使得民间百姓有了精神上的寄托,其中人们的财富及多子多孙的向往自然而然地同神灵的庇佑及恩赐联系在仪器,而善恶有报的朴素思想也被极为合理地融进了佛教的因果报应体系当中。
因此,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产生人神鬼婚恋型故事便是极为合理且自然了。
浅谈《搜神记》中的巫术现象方舒铭文学作品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这就使得对于不同时代文学作品的分析更加重要。
《搜神记》作为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搜神记》中有关自然的巫术、有关人的巫术、与鬼魅有关的巫术和占卜巫术,并浅析了魏晋时期人们的思想特征。
汉武帝时期,海外交通和贸易开始发展。
魏晋时期,南北贸易受到制约,海外贸易却更加活跃起来。
这样的社会环境为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巫术作为一种较为原始的宗教,在两汉三国时期十分盛行,其间佛教传入中原,因果报应的说法迎合了人们对于战争的厌倦。
受这些因素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神仙鬼怪的故事涌现出来,《搜神记》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
一、与自然有关的巫术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试图掌控自然,以降低自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伤害。
在《搜神记》中,对于自然和环境控制的巫术有很多种,主要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对雨的控制。
《搜神记》中,有关雨的巫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求雨的巫术和止雨的巫术。
《搜神记》第六条记载,彭祖作为雨师一直受人崇拜,他求雨的能力十分卓越,凡是他去求雨,上天“莫不辄应”。
可是,雨水不断也会给人们带来洪涝灾害,止雨的巫术也就顺应而生。
《搜神记》第二十条记载,平常生经历了多次的死亡和复生,仅通过“平常生在此”和“水五日必止”这两句“咒语”来止雨。
第二种是止风的巫术。
大风作为一种破坏性很强的天气,会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危害。
然而,大风天气往往无法避免,止风的巫术就此形成。
《搜神记》第二十六条记载了吴猛使用神符和法术来止风的有关巫术。
吴猛本身就具有法力,加上神仙给的神符,使其法力倍增,让止风的巫术得以成功。
《搜神记》中还有很多有关控制自然的巫术记载,如灭火巫术、灭蝗巫术等,都是人们对于自然灾害所作反抗的记载,也表达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的畏惧与面对灾害的无奈。
二、与人有关的巫术巫术除了试图掌控自然世界,也尝试对人类进行控制。
近三十年《搜神记》文化艺术研究综述摘要:《搜神记》开创了中国古代以神狐鬼怪为题材的志怪小说的先河,近三十年来,《搜神记》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研究者对干宝的生平及其思想构成作了进一步考释,于《搜神记》中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搜神记》中蕴含的宗教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再次论证了《搜神记》的语言及文献价值,同时将《搜神记》与中外文学经典进行比较。
本文就其中文化艺术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干宝;搜神记;文化艺术;综合评述《搜神记》是我国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袁珂在《中国神话史》对《搜神记》的价值作出高度评价:"如果说《山海经》是保存中国神话最完整的一部书,那么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其保存神话材料的丰富,就要算第二了"[1]。
近三十年以来研究《搜神记》的论著主要有王尽忠的《干宝研究全书》和李剑国的《新辑搜神记》。
其中《干宝研究全书》中对《搜神记》的真伪、成书年代及创作思想做了详细论述,并指出《搜神记》开创了儒、道、佛合流的先河。
[2]而20__年xxxx出版的《新辑搜神记》是关于《搜神记》版本学最新而全的研究成果。
[3]此外,涉及《搜神记》的论述常散见于各类文学研究著作中,如李剑国的《唐前志怪小说史》对《搜神記》的作者生平、流传过程及版本等有较为系统的研究。
[4]而诸多学术论文中,涉及《搜神记》的研究达六百余篇,本文仅就近三十年来关于《搜神记》文化艺术方面的研究状况予以评述。
一、主题内容研究《晋书·干宝传》写道干宝有感于生死,"遂撰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5],关于《搜神记》主题内容的探讨是研究其文化艺术的基础。
(一)异类相恋的婚恋主题《搜神记》婚恋主题最受学者的关注,汪龙麟先生在《<搜神记>异类婚恋故事文化心理透视》(《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一文中将《搜神记》中的婚恋故事分为三类,即人神婚型、人兽婚型、人鬼婚型,前两种类型受儒家文化和传统巫教的影响,后一种类型则透露出强烈的色欲幻想,这些异类婚恋故事对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作用甚微,而是人们期望获得富贵、长寿和兴旺的象征,同时不失暂时的风流。
浅论《搜神记》中的神仙观_道教论文导读::搜神记》是六朝时期的一部著名的志怪小说。
这一概念有着很强烈的道教色彩。
从而管窥六朝时期的道教神仙观。
论文关键词:搜神记,道教,神仙观神仙,这一概念有着很强烈的道教色彩。
何为神仙?闻一多先生认为“神仙是随灵魂不死观念逐渐具体化而产生的一种想象的或半想象的人物。
”在过去,神和仙,是两个不同的人们向往的精神化身。
神,在《说文解字》中是“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
说明最初的神是存在于天上超越于自然人类的一种力量。
道教中的神仙侧重的是仙,且通过“神”的功能显示出来,它反映的是先民长生不老和羽化登仙的观念。
道教中的“神仙”就是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它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外部力量,是自然和社会力量的神化。
《搜神记》是六朝时期的一部著名的志怪小说,其编撰的目的是“以发明神道之不巫”。
小说中展现了许许多多奇奇怪怪的鬼怪故事,当然对道教的神仙世界也进行了描述,颇具特色。
故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小说中进行阐释,从而管窥六朝时期的道教神仙观。
一《搜神记》的首卷便是讲述神仙的故事,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不同于世界三大宗教的彼岸世界(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神仙世界。
卷一描绘了从远古至魏晋时期的神仙生活。
首卷第一篇是神农鞭百草,神农是炎帝神农氏,神话传说中南方的天帝。
大家都认为他是中华民族粮食和医药的祖先。
为什么《搜神记》在开篇便写神农呢?这点是值得深思的。
我想比较重要的一点应该是点明作者的神仙观;神仙,是为人民“播百谷”,解决生存问题;为人们除苦去难的精神化身。
这里面有着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毫无疑问,这就为后面一系列神仙的上场营造了广阔的舞台。
接着有雨师赤松子,赤将子舆,宁封子等古传说中的神仙。
赤松子是神农的雨师,他“服冰玉散”道教,冰玉散乃长生不老之药;且“能入火不烧”,跳进火中不会被焚烧。
雨师是掌管雨水的神仙。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本,雨水是其必需的自然条件。
鲁迅对搜神记的评价的句子1. 鲁迅曾对《搜神记》发表过广泛的评论,认为它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他着重指出,《搜神记》中所展现的想象力和幻想元素,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鲁迅认为,《搜神记》的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知识,能够巧妙地将传说与历史相融合。
4. 在鲁迅看来,搜神的方法是一种了解人类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
5. 他欣赏《搜神记》中所反映的中国人民对神灵、鬼怪和奇异事件的敬畏和探究。
6. 鲁迅认为,《搜神记》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具有极大的帮助。
7. 他指出,《搜神记》中所描绘的神灵、鬼怪和超自然现象,反映了民间文化和传统信仰。
8. 鲁迅赞扬《搜神记》的作者不仅能够记录神话传说,还能够赋予人物个性和生命力。
9. 他认为,《搜神记》中所描绘的异像和怪事,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10. 鲁迅对《搜神记》的评价中还指出了其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认为其不仅是一个良好的素材来源,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创作思路和技巧。
11. 鲁迅认为,《搜神记》所展现的文化和历史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是不应该被忽视的。
12. 他指出,《搜神记》中所运用的一些文学手法和表现形式,对于后世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在鲁迅看来,搜神的内容和形式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14. 他认为,《搜神记》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秘密和未解之谜。
15. 在鲁迅看来,《搜神记》所反映的人性、信仰和价值观念,对于当代中国人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16. 鲁迅认为,《搜神记》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和思想。
17. 他指出,《搜神记》中所描述的故事和传说,有些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有些则是民间传承的神话。
18. 在鲁迅看来,《搜神记》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9. 他认为,《搜神记》所呈现的故事和传说具有深刻的人文和历史价值。
20. 鲁迅指出,《搜神记》不仅是一部民间文化的宝库,也是一部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见证。
《搜神记》中的巫信仰巫术信仰存在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包含着丰富的巫术思维,《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典型文本,它所反映的民众信仰具有浓郁的巫术色彩。
这些民众信仰主要有道教信仰、佛教信仰、鬼神信仰和纯巫术信仰。
标签:巫术;民众信仰;《搜神记》巫术信仰是中国信仰之根,兴盛于礼乐文化之前的时代。
巫术自发形成于原始社会,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当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感到神秘时,先民就求助于巫术加以解释。
人类童年期深信的巫术对日后社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高国藩说,“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巫术也有五千年的历史。
”①P1鲁迅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
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讫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
”②P34中国拥有世界各国少有的古代巫术文献,志怪笔记是魏晋时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巫术文献。
魏晋南北朝时代混乱,战事频繁,导致生死问题被提上议事日程。
人身安全恰恰是巫术的关注重点,因此那个时代的历史尤其是以史笔写成的志怪笔记都被渗入了充满功利性的巫术思维。
同时,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文化时段,佛、道、谶纬学三者在东汉末年相激相荡,至于魏晋,民间社会已广为流传以佛道二教为主的宗教思想,六朝时的民众信仰呈现出复杂的形态。
志怪故事既是当时民众信仰的记录,也是六朝民众社会心态的反映,讲述者与记录者大都抱着诚信的态度,为我们研究六朝的民众信仰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文本。
《搜神记》作为比较典型的文本,其中的民众信仰上承巫风盛行的汉代,准确的说,不止是汉代,巫术思维是中国信仰自古至今一直存在的质素:巫术思维作为中国本体性的集体思维,深刻的浸淫着佛道、鬼神、谶纬、阴阳五行等思想。
因此,要探究《搜神记》中的巫术,必须要从分析其中的民众信仰开始。
一、《搜神记》中的民众信仰《搜神记》中的民众信仰主要有四种,包括道教信仰、佛教信仰、鬼神信仰和纯巫术信仰。
《搜神记》中的巫术及其文学意义《搜神记》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巨作,描写了中国古代巫术的神奇世界。
从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出,巫术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是一种宗教仪式和祭祀仪式,因此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和文学意义。
在本文中,将探讨《搜神记》中的巫术及其文学意义,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这一点。
巫术在《搜神记》中的表现在《搜神记》中,巫术很常见,它被描述为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用来控制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
巫术师通常都具有特殊的能力,可以通过咒语、符咒、魔法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们可以用巫术来治病、求婚、驱邪、放逐鬼魂等,巫术师在人们的心目中被视为神祇。
在《搜神记》中,人们对巫术的信仰非常深厚,他们相信巫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一些不法之徒也从中谋取利益,以巫术为手段进行欺骗和诈骗。
例如,在第2卷第30章中,主人公发现一个妇女被一名巫术师所骗,该巫术师承诺能够用巫术治愈妇女的病,但实际上,他只是在骗钱。
这种现象说明了在古代中国巫术的流行和巫术师的虚伪。
巫术在《搜神记》中的文学意义《搜神记》中的巫术不仅仅是一种超自然现象,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某些方面。
以下是5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
1. 巫术是一种宗教和文化的表现。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神灵和祖先崇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巫术是一种祭祀和宗教行为,它承载了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和信仰。
在《搜神记》中,巫术被描绘为一种神秘、神圣的力量,与古代中国的宗教文化密切相关。
例如,在第1卷第4章中,一位巫术师被请到一个富翁家里,富翁请他使用巫术驱邪,结果巫术师设计了一场假象,让富翁相信他成功化解了恶魔的诅咒。
这种情节反映了人们对神灵和恶灵的迷信和敬畏。
2. 巫术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古代中国巫术的知识都传承于特定的家族或宗派中。
在《搜神记》中,巫术师都有自己的门派和传承。
这种文化的传承使得巫术难以被外人掌握,同时也为巫术师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身份认同感。
055[摘 要] 《搜神记》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辑录神异故事的小说集,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人仙妖怪并融的奇异世界。
其中的女鬼形象颇具深厚内蕴,秉性各异。
于平实晓畅的语言中流露出民间玄风兴盛,以及鬼神信仰之盛行的社会风气。
探析《搜神记》中女鬼形象书写,从女鬼形象分类、女鬼形象书写之文化意蕴及女鬼形象书写之后世影响三方面入手,以便深入把握干宝书写女鬼形象的深刻价值,并洞悉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欲求,感悟作品历久弥新的影响力。
[关 键 词] 《搜神记》;女鬼;内蕴;影响论《搜神记》女鬼形象书写雷利娇一、女鬼形象分类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字令升,新蔡人也。
祖统,吴奋武将军。
父莹,丹阳丞。
宝少以博学才器著称,历散骑常侍[1],《搜神记》为其所撰,原本已佚,今本经后世学人缀辑增益而成,共计454则故事,全书共计20卷。
“干宝的《搜神记》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笔记小说,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为写作目的叙写了许多鬼神怪异的故事。
”[2]故事主角多为神鬼仙怪,以灵异怪谲为后世称引。
《搜神记》中女鬼形象形貌有别、秉性各异,凸显了女鬼形象的张力,人性化特征显露无遗。
(一)死生缘情的女鬼形象干宝笔下的女鬼形象多与男女情爱相关。
正如《韩非子·备内》言:“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3]《搜神记》中所载的女鬼形象与男性产生情愫的故事共计九则,其中主要有《王道平》《紫玉》《河间郡男女》等。
此类女鬼多与俗尘男性生发恋慕之情,后迫于门阀制度、封建婚俗观念等而两相别离并殒命。
《紫玉》篇叙述吴王之女情系书生韩重,吴王对此严加干涉,其女抑郁而终后又复生并消失的故事。
紫玉逝世,韩重痛悼:“重哭泣哀恸,具牲币,往吊于墓前。
”[4]悲痛之情不言而喻。
“身远心近,何当暂忘。
”[5]二人虽阴阳两隔,但心意相通。
“玉与之饮宴,留三日三夜,尽夫妇之礼。
”[6]伸张紫玉与韩重深厚真挚的爱恋,而当“夫人闻之,出而抱之,玉如烟然”[7]。
作者: 李进;杨瑞霞
作者机构: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126-12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搜神记 文学作品 民间信仰 民间神 神话故事 发展进程 民间文学艺术 表现手法 民族信仰 内容
摘要:一、《搜神记》中民间文学作品的来源与内容(一)作品来源归类1.古书中已有之,干宝直接转录或稍加改变而来的。
那些很早就被记载下来的民间文学,以其较为古老的方式保存下来,后来被民间艺术大师收录、加以整改而保存下来,而今在保存完好的文学作品中有较多此类的收录作品,这标志了我国早期民间文学艺术的建立,有较高的纪念意义。
如从《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