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50个文言文实词
- 格式:doc
- 大小:296.50 KB
- 文档页数:30
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目录1、爱2、安3、伯4、被5、倍6、本7、鄙8、兵9、病 10、察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1、爱(1)名词。
恩惠。
(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加惠于人。
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一)为便于广大文言阅读者,学习者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特将常用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
目录1、爱2、安3、伯4、被5、倍6、本7、鄙8、兵9、病 10、察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1、爱(1)名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20个全汇总,一定要收藏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不可缺少的,而文言文要注意的就是实词虚词等,下面介绍文言文中实词都有哪些,希望对高考备考考生在语文复习中有所帮助。
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
隐蔽,躲藏)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陪郑(通“倍”,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即用兵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敌时就包围它,五倍于敌时就进攻它,两倍于敌时就分化它,以造成绝对优势,然后将其各个击灭。
和敌人势均力敌时有战胜敌人的能力,数量少于敌人时有骚挠(“逃”为“挑”之借字,训为“挠”)敌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敌人时有避开敌人的能力。
)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鄙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名词)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形容)3.鄙人不知忌讳。
中高考必考的150 个实词1、【爱】(1)名词。
恩惠。
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左传》)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安】(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述而》)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安全。
谢庄遂安。
(《冯婉贞》)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2)动词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失街亭》)③ 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3)代词。
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
(《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3 、【被】(1)名词。
被子。
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一(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
(《荀子 ? 不苟》)(3)介词。
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4)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4、【倍】(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全汇总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全汇总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
隐蔽,躲藏)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陪郑(通“倍”,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即用兵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敌时就包围它,五倍于敌时就进攻它,两倍于敌时就分化它,以造成绝对优势,然后将其各个击灭。
和敌人势均力敌时有战胜敌人的能力,数量少于敌人时有骚挠(“逃”为“挑”之借字,训为“挠”)敌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敌人时有避开敌人的能力。
)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基础)3.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4.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5.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6.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7.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8.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9.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10.11.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形容词)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形容词)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带着)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介词)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名词)8.欲不可从(放纵,动词)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名词)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150个高中文言文实词高中语文文言文类试题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尤其是对实词、通假字等侧重考察,下面是搜集的文言文中常出现的150个实词以及个别实词的用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150个高中文言文实词1高中语文常见实词1、爱2、安3、伯4、被5、倍6、本7、鄙8、兵9、病10、察11、长12、朝13、池14、曾15、乘16、城17、诚18、除19、传20、辞21、从22、达23、殆24、迨25、当26、道27、得28、度29、短30、多31、发32、方33、非34、复35、负36、盖37、鼓38、故39、顾40、固41、归42、国43、过44、何45、恨46、后47、胡48、患49、或50、疾51、及52、即53、既54、假55、间56、见57、解58、进59、尽60、就61、举62、绝63、堪64、克65、类66、怜67、临68、弥69、名70、末71、莫72、乃73、内74、判75、期76、奇77、迁78、请79、穷80、求81、去82、劝83、却84、如85、若86、善87、稍88、少89、涉90、胜91、识92、使93、是94、适95、书96、孰97、属98、数99、遂100、率101、说102、私103、素104、汤105、涕106、通107、徒108、图109、退110、亡111、王112、望113、恶114、微115、闻116、相117、谢118、悉119、信120、兴121、行122、幸123、修124、徐125、许126、阳127、要128、宜129、遗130、贻131、易132、阴133、引134、右135、逾136、狱137、再138、造139、知140、置141、致142、质143、治144、诸145、贼146、族147、卒148、走149、左150、坐2实词分类一、官位升迁、任免(1)辟:征召(2)迁:升官(3)拜:任命,授给官职(4)举:举荐(5)擢:提拔选拔(6)调:调任(7)累迁:多次提升(8)徙:改任(9)拔:提拔(10)除:任命授职(11)转:改任(12)摄:代理(13)署:委任、代理(14)典:主管(15)知:作某地的知县(16)相:作某国的丞相(17)出:由京城改地方官(18)黜、谪、左迁、贬:罢官、降官二、有才能被看重(不重用)(1)以“……”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2)以“……”闻: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3)异:认为才能奇特(4)见知:被人所知。
1、陈述,告诉。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2、杂说(一种文体)。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3、学说,主张。
(著书立说)4、shuì,劝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
(游说)5、通“悦”,喜欢,高兴。
(秦伯说,与郑人盟)102、私1、私下。
(私握臣手《廉》从道旁私语《柳》)2、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3、与“公”相对。
(公私之积犹可哀痛《论》)103、素1、白色的生绢。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2、白色的。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3、空,白白地。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4、向来,一向。
(素善留侯张良)5、真情、本心。
(披心腹,见情素)6、没有文采的。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104、汤1、热水,开水。
(臣请就汤镬)2、汤药。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3、同"烫",用热水焐。
(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4、汤池:1就温泉砌成的浴池2防守严密的护城河。
5、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105、涕1、眼泪。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2、哭泣。
士皆垂泪涕泣()3、涕零:流泪。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4、鼻涕。
(目泪下,鼻涕长一尺)106、通1、到达。
2、交往;往来。
3、畅通;来往无阻。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4、流通;交换。
5、通晓;懂得。
7、共同的;普通的。
8、量词。
107、徒1、同伙,一类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2、徒然,白白地。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只,仅仅。
(徒以吾两人在也)4、步行。
(班白者多徒行)5、徒属:所属的人。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6、门人、弟子。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7、指服劳役的犯人。
(高祖亭长,为送徒郦山)108、图1、地图;图画。
2、谋划;想办法。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4、图谋;谋取。
5、预料;料想。
(不图子自归)6、绘画。
7、摹拟;模仿。
109、退1、退却;后退。
(进退无颜仪)2、退回;返回。
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
1. 爱:喜爱;热爱;爱护;爱惜;吝惜;通“薆”,隐蔽;吝啬;亲爱的。
2. 安:抚慰;安置;使……安定;安稳;安定;哪里,怎么;哪里,哪儿。
3. 被:被子;覆盖;施加;遭受;表示被动;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披散。
4. 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加倍;通“背”,违背,背叛。
5. 本:草木的根;草木的干、茎;根本;本业;庸俗,浅陋。
6. 兵:兵器;士兵,军队;战争;军事。
7. 病:重病;弊病;生病;使……成病态;担心;责备;困苦;疲劳。
8. 察:细看;看清楚;详审;明察;考察和推举;精明。
9. 朝:朝见;拜访;朝廷;朝代;对,向;早晨。
10. 曾:曾经;竟,竟然;通“增”,增加。
11. 乘:驾,坐。
12. 从:跟随;依顺;从事;依傍;使……跟从;随从的人;指堂房亲属;通“纵”,合纵的盟约。
13. 当:遮挡;对等;占据;应当;掌管;判决;表处所;表时间;表必然;表未来的时间;通“倘”,表假设。
14. 道:道路;途径;道义。
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1、爱(1)名词。
恩惠。
(2)动词①加惠于人。
②喜爱,爱护。
③吝惜,舍不得。
④怜惜。
⑤通"",隐蔽,躲藏。
(3)形容词。
吝啬。
2、安(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②安稳。
③安全。
④安定。
(2)动词。
①养生。
②安置,安放。
③使……安定。
(3)代词。
哪里,怎麽。
3、被(1)名词。
被子。
(2)动词。
①覆盖。
②遭受,遇到。
③施加,施及。
(3)介词。
表示被动。
(4)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②披散,披着。
4、倍(1)动词。
①加倍。
②增加。
③通"背",背向。
④通"背",违背。
⑤背叛。
(2)量词。
照原数加一次。
(3)副词。
越发,更加,倍加。
5、本(1)名词。
①草木的根。
②草木的干茎。
③根本。
④本业,指农桑。
⑤稿本。
⑥版本。
⑦奏本。
(2)量词。
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
(3)动词。
推究本原,考查。
(4)形容词。
原来的。
(5)副词。
本来,原来。
(6)复合词。
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7)介词。
本着,根据。
6、鄙(1)名词。
边界地方。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②动词。
轻视,看不起。
(3)形容词。
鄙陋,见识浅,庸俗。
(4)复合词。
①鄙人。
ⅰ、自称的谦词。
ⅱ、鄙俗,不开化的人。
ⅲ、乡下人。
②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
7、兵(1)名词。
①兵器。
②士兵,军队。
③战略战术。
④战争。
(2)动词。
①侵略。
②以兵器杀人。
(3)复合词。
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用铜、玉或木石等制成,状如虎,又称虎符,剖成两半,国君和统帅各掌握一半,以便对证。
8、病(1)名词。
①重病。
②弊病,缺点。
(2)动词。
①生病。
②使成病态。
③担心,忧虑。
④受困。
⑤损害。
⑥责备,羞辱。
(3)形容词。
①困苦。
②疲劳。
9、伯(1)名词。
①排行第一的,老大。
②伯父。
③女子对丈夫的尊称。
④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150个文言文实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附录了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词,其中实词150个,为便于学生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特将此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同时也收入课本中出现的解释。
对于个别不常用的解释,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就不予收入。
1、爱2、安3、伯4、被5、倍6、本7、鄙8、兵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150、坐1、爱(1)名词。
恩惠。
(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
《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⑤通"爰",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静女》)(3)形容词。
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安(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述而》)(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
《琵琶行》)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安全。
(谢庄遂安。
《冯婉贞》)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失街亭》)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3)代词。
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
(《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3、被(1)名词。
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
(《荀子·不苟》)(3)介词。
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4)pī,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披坚执锐。
(《陈涉世家》)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4、倍(1)动词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
(《狱中杂记》)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
(《烛之武退秦师》)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
(《管子·中匡》)右背山陵。
(《淮阴侯列传》)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
(《荀子·天论》)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2)量词。
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
(《治平篇》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唐雎不辱使命》)(3)副词。
越发,更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本(1)名词。
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
(《芙蕖》)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种树郭橐驼传》)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
(《屈原列传》)然墨之道,兼爱为本。
(《中山狼传》)④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
(《天论》)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论积贮疏》)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
(《〈指南录〉后序》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活板》)⑦奏本。
别具本章。
(《狱中杂记》)(2)量词。
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新松郁郁三千本。
(陆游诗)②书籍一册称一本。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活板》)(3)动词。
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伶官传序》)(4)形容词。
原来的。
刘媪本姓实存。
(《汉书》)(5)副词。
本来,原来。
本在冀州之南。
(《愚公移山》)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刘敬亭传》)(6)复合词。
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7)介词。
本着,根据。
本之《书》以求其质。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6、鄙(1)名词。
边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退秦师》)②动词。
轻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
(《训俭示康》)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左传》)(3)形容词。
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孔雀东南飞》)(4)复合词。
①鄙人。
ⅰ、自称的谦词。
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史记·冯唐列传》)ⅱ、鄙俗,不开化的人。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荆轲刺秦王》)ⅲ、乡下人。
余目睹将军悛悛(质朴的样子)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史记·李将军列传》)②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廉颇蔺相如列传》)7、兵(1)名词。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②士兵,军队。
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战略战术。
公不论兵,必大困。
(《战国策》)④战争。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2)动词。
①侵略。
无岁不受兵。
(《十八史略》)②以兵器杀人。
左右欲兵之。
(《史记》)(3)复合词。
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用铜、玉或木石等制成,状如虎,又称虎符,剖成两半,国君和统帅各掌握一半,以便对证。
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信陵君窃符救赵》)8、病(1)名词。
①重病。
君之病在肠胃。
(《扁鹊见蔡桓公》)②弊病,缺点。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训俭示康》)圣人非所以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2)动词。
①生病。
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订鬼》)②使成病态。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病梅馆记》)③担心,忧虑。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④受困。
在陈绝粮,从者病。
(《论语》)⑤损害。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史记·货殖列传》)⑥责备,羞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训俭示康》)(3)形容词。
①困苦。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②疲劳。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揠苗助长》)9、伯(1)名词。
①排行第一的,老大,古人同辈间的伯(孟)、仲、叔、季来排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
(《诗经·周颂·载芟》)②伯父。
汝泊何由发如漆。
(杜甫《醉歌行》)③女子对丈夫的尊称。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诗经·卫风·伯兮》)④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崤之战》⑤古代管理一方的长官。
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
(《礼记·王制》)⑥bà通"霸",春秋时诸侯国联盟的盟主。
桓公,五伯之上(首)也,争国而杀兄,其利大也。
(《韩非子·难四》)(2)副词。
表尊敬。
若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治邺》)(3)bǎi 数词。
通"佰",一百。
亡(没有)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论贵粟疏》)(4)复合词。
伯仲:原指兄弟的次第,后用以比喻不相上下的事物。
10、曾(1)céng 副词。
表时间的过去。
曾经,已经,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忆江南》)(2)zēng ①名词。
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
(《治平篇》)②动词。
通"增",增加。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副词。
表意外。
竟然,居然,简直。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11、察(1)动词。
①细看。
徐而察之。
(《石钟山记》)②看清楚。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齐桓晋文之事》)③详审。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赤壁之战》)④明察,了解。
小人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察臣孝廉。
(《陈情表》)(2)形容词。
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东方朔《答客难》)(3)叠词。
察察:洁净的样子。
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12、长cháng(1)名词。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②高度。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
(《史记》)③长处,专长。
兼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芙蕖》)(2)形容词。
①长的。
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②高的。
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③久。
天长地久有时尽。
(《长恨歌》)④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