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区地层综合一览表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系全新统(Qh)全新统由砂砾、淤泥质砂、砂质粘土、粘土、淤泥、淤泥质粘土等组成。
层厚~36m。
第四系上更新统(Qp3)主要岩性为由砾砂、砂砾、卵石、粗砂、细砂、杂色粘土、砂质淤泥、有机质淤泥、泥炭等组成。
层厚~20m。
古近系古新统莘庄村组(E1x)主要岩性为上部为紫红色含砂砾钙质粉砂岩夹砂质砾岩、砾质粉砂岩、细砂岩;下部为以紫红色砂质砾岩为主,中夹含砾砂岩、粉砂岩、粉砂岩薄层或透镜体。
层厚大于1379m。
白垩系上统大塱山组(K2d)主要岩性为褐红色、砖红色厚层状花岗质砾岩及花岗质砂砾岩,夹细砂岩、粉砂岩。
层厚大于943m。
白垩系下统官草湖组(K1g)主要岩性为紫红色复成分粗砾岩夹复矿砂岩、含角砾凝灰砂岩、砂砾岩,夹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
层厚大于210m。
白垩系下统/侏罗系上统七娘山组(J3-K1qn)白垩系下统七娘山组(J3-K1qn2):主要岩性为上段顶部出现岩流自碎角砾岩、泡沫状角砾熔岩、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上部为流纹质含火山角砾凝灰岩,气孔状流纹岩、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流纹岩;中部为火山角砾岩、流纹质含火山角砾凝灰岩,球粒流纹岩流纹岩、多斑流纹岩;下部为含黑曜岩、流纹岩、石英砂岩、泥质岩集块的火山集块岩或英安质火山角砾岩,流纹岩。
厚度大于1510m。
侏罗系上统七娘山组(J3-K1qn1):主要岩性为下段主要含火山角砾凝灰岩、流纹质、英安质凝灰岩、流纹质晶屑、玻屑、浆屑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流纹岩、少斑珍珠岩、霏细岩,底部流纹斑岩,未见底。
层厚大于1670m。
w)侏罗系梧桐山组(J2-3主要岩性为上部为流纹斑岩、流纹岩、凝灰熔岩、角砾熔岩,流纹质、英安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下部为流纹岩、球粒流纹岩、英安岩,流纹质、英安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含英安岩、流纹岩、石英砂岩、泥质岩集块的火山集块岩,在第三韵律层爆发相中夹凝灰质砾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及泥岩。
深圳市工程地质条件一、自然地理条件深圳市位于粤港澳三角洲东部,东邻大鹏湾,南部、西北部与香港、东莞、惠州等接壤。
深圳市总面积1997.47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818.6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78.78平方千米。
市域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以山地、丘陵和平原相间,地形起伏约300米至800米之间,最高点为松岗三角山,海拔920米;最低点为深圳河出海口,海拔0米。
深圳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4-25℃,最冷月均温约14℃,最热月均温约28℃,年总降雨量1523.8毫米。
气候适宜,全年可持续建设。
二、地质条件深圳市由华南地区构造的广东岩溶域和新构造的珠江三角洲平原交汇部分组成。
市域地质构造复杂,多为断裂控制。
岩石类型多样,有火山岩、凝灰岩、流纹岩、花岗岩、石英闪长岩、深成岩等岩石类型。
岩体强度和稳定性不同,对预制构筑物等的支撑力作用不同,需根据地质情况进行选址和方案设计。
深圳市主要地层有第四系淤积层、第三系红色粘砂岩和扇形砂岩,及二叠系花岗质和安山岩等。
第四系是市区及主要开发区的表土,为淤泥、粉质黏土和砂土,厚度普遍较薄;第三系为砂岩、粘性黏土和黏性砂岩等,最大埋深约150米,良好的地基基础;二叠系花岗岩和安山岩质地坚硬,可用于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地震条件深圳市位于华南地区的地震带上,遗留了丰富的活动断层,并且与其它区域一样仍存在较大的地震危险。
市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应符合规制标准,结构抗震稳定性得到充分的保证。
地震对于深圳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生产具有重要影响,建筑、桥梁、隧道、水库等工程建设应当注重抗震性能设计、施工控制及日常维护,以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四、水文地质条件深圳市境内水文地质条件优越,分布着便于开采和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和针对性的矿泉水资源。
深圳市地表水资源少,需多长输远供,而地下水资源则十分丰富,多在120米深度以下分布,水质优良、含水层稳定,深受市民欢迎。
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第一节气象水文一、气象深圳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长夏短冬,气候温与,雨量丰沛,阳光充足。
每年会不同程度受到暴雨、热带气旋、寒冷、高温、雷暴、冰雹、干旱、大雾、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年平均气温约22、5℃,1月平均气温最低14、9℃,最低气温为0、2℃,7月平均气温最高28、6℃,最高气温为38、7℃。
深圳年平均降水量为1966mm,地域分布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平均雨量达2200mm以上,西北部地区只有约1500mm。
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年份有2747mm(2001年),最少的年份只有913mm(1963年)。
每年4至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年雨量的84%。
其中48%分布于7~9月(后汛期)。
月平均雨量呈单峰型,最多为8月,平均达368mm,最少就是1月,只有30mm。
深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4天,最多的年份184天,最少的年份也有109天。
小雨占总降水日数的68%,中雨占16%,大雨占10%,暴雨以上降水日数年平均约9、3天。
降水日数与降水量一样,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平均降水日数为97天,以后汛期占51天,第四季度最少,平均只有20天。
据水文部门雨量记录,1997年7月19日,三洲田24小时最大雨量达531、7mm,1小时最大雨量为104、9mm。
年日照时数1933、8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
深圳受季风环流的控制,常年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即盛行风向为南东东与北北东(频率分别为17%与14%)。
深圳市濒临南海,气候明显受海洋影响,台风频繁。
台风影响时间为5~12月,以6~10月较多,尤以7~9月为高峰期。
1997年、1999年、2000年每年两次台风对深圳造成严重影响,深圳均出现6~9级大风及强降雨过程。
深圳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
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8月20日连续两日的暴雨,深圳市诱发的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斜坡类地质灾害达208处,给深圳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就是在4~9月份的强降雨季节,更就是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频发时段。
深圳市地质图2013版地层及侵入岩解读文本第四系全新统(Qh)全新统由砂砾、淤泥质砂、砂质粘土、粘土、淤泥、淤泥质粘土等组成。
层厚0.8~36m。
第四系上更新统(Qp3)主要岩性为由砾砂、砂砾、卵石、粗砂、细砂、杂色粘土、砂质淤泥、有机质淤泥、泥炭等组成。
层厚0.5~20m。
古近系古新统莘庄村组(E1x)主要岩性为上部为紫红色含砂砾钙质粉砂岩夹砂质砾岩、砾质粉砂岩、细砂岩;下部为以紫红色砂质砾岩为主,中夹含砾砂岩、粉砂岩、粉砂岩薄层或透镜体。
层厚大于1379m。
白垩系上统大塱山组(K2d)主要岩性为褐红色、砖红色厚层状花岗质砾岩及花岗质砂砾岩,夹细砂岩、粉砂岩。
层厚大于943m。
白垩系下统官草湖组(K1g)主要岩性为紫红色复成分粗砾岩夹复矿砂岩、含角砾凝灰砂岩、砂砾岩,夹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
层厚大于210m。
白垩系下统/侏罗系上统七娘山组(J3-K1qn)白垩系下统七娘山组(J3-K1qn2):主要岩性为上段顶部出现岩流自碎角砾岩、泡沫状角砾熔岩、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上部为流纹质含火山角砾凝灰岩,气孔状流纹岩、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流纹岩;中部为火山角砾岩、流纹质含火山角砾凝灰岩,球粒流纹岩流纹岩、多斑流纹岩;下部为含黑曜岩、流纹岩、石英砂岩、泥质岩集块的火山集块岩或英安质火山角砾岩,流纹岩。
厚度大于1510m。
侏罗系上统七娘山组(J3-K1qn1):主要岩性为下段主要含火山角砾凝灰岩、流纹质、英安质凝灰岩、流纹质晶屑、玻屑、浆屑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球粒流纹岩、石泡流纹岩、流纹岩、少斑珍珠岩、霏细岩,底部流纹斑岩,未见底。
层厚大于1670m。
侏罗系梧桐山组(J2-3w)主要岩性为上部为流纹斑岩、流纹岩、凝灰熔岩、角砾熔岩,流纹质、英安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下部为流纹岩、球粒流纹岩、英安岩,流纹质、英安质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含英安岩、流纹岩、石英砂岩、泥质岩集块的火山集块岩,在第三韵律层爆发相中夹凝灰质砾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及泥岩。
附录A 深圳地区地貌图1附录B 深圳地区第四纪地质图2附录C 深圳地区地质图3附录D 深圳地区构造纲要图4附录E 深圳地区地层层序表5附录F 岩石风化程度划分F.0.1 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按表F.0.1进行。
注:①波速比K v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压缩波速度之比;②风化系数K f为风化岩石与新鲜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之比。
F.0.2 对强风化花岗岩厚度大于10m时,可按表F.0.2分为强风化上、中、下三个亚层。
6附录G 路基土分类2 表中的土指除巨粒组外的各粒组以S1表示;S1的进一步定名应以除巨粒土组以外的土粒为100%。
782.含粗粒土的细粒土分类中,根据粗粒土为砾类土或砂类土采用相应的名称及符号。
3.有机土名称可在相应的细粒土名称前加“有机质”,如MIO的名称为有机质中液限粉质粘土9附录H 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及应用表10注:表中“+”表示适用,“-”号表示不适用。
11附录I 原位测试项目表12J.0.1地基土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可适用于确定浅部地基土层的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
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25m2,对于软土不应小于0.5m2。
J.0.2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
应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
宜在拟试压表面用粗砂或中砂层找平,其厚度不超过20mm。
J.0.3 加荷分级不应少于8级。
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两倍。
J.0.4 每级加载后,按间隔10、10、10、15、15min,以后为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沉降量,当在连续两小时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小于0.1mm时,则认为已趋稳定,可加下一级荷载。
J.0.5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1承压板周围的土明显地侧向挤出;2沉降s急骤增大,荷载~沉降(p~s)曲线出现陡降段;3在某一级荷载下,24小时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4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之比大于或等于0.06。
当满足前三种情况之一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定为极限荷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