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第一章 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9.06 MB
- 文档页数:20
民族民间音乐概论教案第一章: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概念1.1 民族民间音乐的定义1.2 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1.3 民族民间音乐的价值与意义第二章: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述2.1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发展2.2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2.3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代表性音乐品种第三章:汉族民间音乐3.1 汉族民间音乐的特点3.2 汉族民间音乐的主要类型3.3 汉族民间音乐的代表性品种第四章:少数民族民间音乐4.1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4.2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类型4.3 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代表性品种第五章: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5.1 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方式5.2 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措施5.3 当代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趋势第六章:民族民间音乐的音乐形态6.1 旋律形态6.2 节奏形态6.3 结构形态第七章: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论体系7.1 音阶与调式7.2 和声与对位7.3 曲式与体裁第八章:民族民间音乐的表演技巧8.1 唱奏技巧8.2 即兴创作8.3 表演风格与流派第九章: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分析9.1 作品形式与内容9.2 音乐元素分析9.3 作品风格与特点第十章:民族民间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10.1 文化传承与创新10.2 社会功能与价值10.3 跨文化交流与融合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民族民间音乐的定义与特点重点解析:民族民间音乐的概念界定,以及它与中国传统音乐、西方民间音乐的区别。
难点解析: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民间音乐的社会文化价值,以及它在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中的多样性。
重点环节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发展与分类重点解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历史脉络,以及不同地域的音乐特点。
难点解析:如何把握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这些差异。
重点环节三:汉族民间音乐的特点与代表性品种重点解析:汉族民间音乐的主要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地位。
难点解析:如何让学生理解汉族民间音乐在不同地区的变体,以及这些变体背后的文化因素。
第一讲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概述一、传统音乐的概念我国音乐包括以下几种概念: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专业创作音乐等。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包容面很广的概念范畴。
它既包括汉族音乐,也包括少数民族音乐;既包括传统音乐,也包括现代音乐;既包括民间音乐,也包括专业创作音乐。
也就是说,凡是由中国人创作出来的、符合中国音乐总体风格的音乐作品,都可以算作中国的民族音乐。
传统音乐,是一个小于民族音乐的概念。
所谓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是当代创作的音乐。
我们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归为传统音乐。
二、传统音乐的分类:1、宫廷音乐:包括宫廷雅乐和宫廷燕乐。
雅乐用于祭祀及朝会典礼等场合,通常为显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受厚古薄今观念支配,多沿用古乐或攀拟古乐,肃穆端庄而缺少活力。
燕乐用于宫廷中宴会时供统治者娱乐欣赏,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和其他国家的音乐,经过挑选和加工改造,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符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需要。
2、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和词调音乐等。
古琴音乐:我们都知道,古琴是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乐器。
孔子、司马相如、嵇康等历史文化名人,都以擅弹古琴著称。
古琴音乐最集中地体现了我国文人的音乐美学观念,从“载弹载咏、爰得我娱”的音乐功能观,到“中正平和”、“静、远、淡、逸”的音乐审美观,以及“通乎杳渺,出有入无”的物我两忘的音乐至美境界。
词调音乐:比如南宋词人姜夔(白石道人)的歌曲、文人念诵诗词、古文时的吟诵歌调等,都属于词调音乐。
吟诵音乐:吟诵音乐是文人用读唱方式诵读诗、文言文所形成的音乐门类。
3、宗教音乐:在我国主要是佛教与道教的音乐。
佛教音乐:是佛教寺院在各种法事活动、节日庆典中所使用的音乐。
佛教在印度创立时期就已使用音乐,伴随着佛教向亚洲各地的流传,佛教音乐吸收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成分,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我国的佛教音乐,既含有中国民族音调,又含有印度和西域少数民族音调。
道教音乐:道教音乐是在道教的斋醮和其他活动中配合使用的音乐。
民族民间音乐归类资料第一章<民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五大类:a、民间歌曲b、歌舞音乐c、说唱音乐d、戏曲音乐e、民间器乐。
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
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
具有集体创作,口头创作,在口头传播中不断变异并能表达人民心声的特点。
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与生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
民歌的价值:a、民歌具有人文研究价值b、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c、民歌对专业音乐的影响。
民歌的艺术特点:a、诗与乐的高度结合b、长于抒发人的内心感情具有人民性c、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
民歌的分类:a、按民族和行政区划分类。
b、按历史时期分类和民歌歌词分类。
目前在民族音乐理论界在汉族民歌分类:常用地方色彩区分类法和体裁分类法。
汉族民歌分类:劳动号子,山歌,小调。
劳动号子简称‘号子’,北方称吆号子,南方称喊号子号子是直接伴随体力劳动,并和劳动节奏密切配合的民歌音乐形象:粗犷豪迈,坚实有力。
号子具有两种功能:实用性功能,表现性功能。
劳动工种分类:a、搬运号子b、工程号子c、农事号子d、作坊号子e、渔船号子号子的歌词特点:歌词多数和劳动有关号子节奏特点:节奏直接受劳动节奏的制约号子曲调特点:号子的曲调也视工种而异歌唱形式特点:歌唱形式视劳动者的多少和劳动是否具有协作性,分为独唱,对唱,齐唱,一领众和等号子曲式特点:受劳动过程和时间的影响号子曲式结构特点:a、平叙性结构b、对应性结构山歌:是人们在野外劳动或行走时,用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怀,遥相对答,传递情意唱的民歌山歌音乐性格:真挚质朴,热情奔放,即兴性强。
山歌分类:a、按歌唱场合分类b、按歌唱方法分类歌唱场和分类:放牧山歌、田秧山歌和一般山歌。
放牧山歌和田秧山歌特点:a、有特定的场合b、实用功能。
一般山歌特点:a、没有特定的场合规定b、抒发情感信天游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和宁夏甘肃的东部,高亢奔放,深沉质朴。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一)民族器乐1.吹奏乐器中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包括笛、箫、唢呐、笙等。
笛子,又称竹笛。
它音色清脆,音域宽广,能吹两组多的音。
主要作品:《五梆子》、《鹧鸪飞》、《姑苏行》、《荫中鸟》等。
箫,也称洞箫。
它的音色圆润、柔和、悠扬、穿透力强。
唢呐音量宏大,音色高亢明亮,擅于表现热烈奔放和欢快、活泼的情绪。
主要作品:《百鸟朝凤》等。
笙可以同时发音达到三个以上,有和声乐器之称。
代表曲有《孔雀开屏》、《凤凰展翅》等。
2.拉弦乐器拉弦乐器主要有二胡、马头琴、京胡、板胡、艾捷克等。
其于发音优美,有极丰富的表现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艺术水平,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
代表作分别有《二泉映月》、《赛马》、《蒙古小调》、《赞歌》等。
3.弹拨乐器中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
横式,如古筝、古琴、扬琴等。
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
弹奏乐器除独弦琴外,大都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 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
弹拨乐器一般力度变化不大。
代表作分别有《十面埋伏》、《高山流水》等。
4.打击乐器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
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镲、板、梆、铃等。
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二)民歌民歌特点:口头性、集体性、流传变异性、短小精悍性、鲜明的风格色彩。
1.号子节奏较为固定,号子节奏与劳动节奏紧密结合,律动感强;领唱者的唱词多为即兴的鼓动性唱词。
2.山歌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
山歌产生在野外的劳动、生活之中,其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的特点。
3.小调具有结构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等特点。
(三)中国歌舞音乐其特征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紧密结合,广泛流传于中国各民族地区。
其音乐多采用当地的民歌小调,因而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英文名称:Chinese hational and Folk Music课程简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是我院本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修业年限为一年。
该课程的教学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各门类历史概况、音乐形态等方面的讲授,重点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代表人物的音乐作品进行鉴赏与模唱,使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一个全面而概括地了解和感知。
该课程将理论讲授、录音录像与当堂范唱模唱相结合,尤其是借鉴和沿袭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传承过程中“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使学生既了解名家的风格,又亲身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还能够学会演绎传统音乐的风格特色与表演技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同时,该课还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音乐观,激发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热情和对民族音乐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从感性到理性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把握,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基础。
一、说 明:1、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作为本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熟悉中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掌握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知识,感悟其蕴藏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并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音乐实践当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操作技能,为专业课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
同时,该课程通过多媒体、风格模唱与理论讲述等教学方式,意在开拓学生们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建立民族音乐的思维观念,为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打下牢固的基础。
为达到这一目的,要求学生除掌握教材中的主要知识外,还要鉴赏与模唱有关曲目,主要要求学生对作品地域风格、音乐情感与演唱技艺的把握,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与音乐理论与音乐表演的专业课衔接,辅以中国古代音乐史、和声、作品分析的基础,会产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印证之良好的教学效果。
民间音乐概述复习资料第一章民歌第一节概述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形式,通过口传心授在群众世代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提炼,具有集体创作、口头创作,在口头传播中不断变异,并能表达人民心声的特点。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短小精悍、易于传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色彩。
民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与生活。
概念:民歌是民间歌曲的简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战国时期的著名诗集。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
隋唐民歌继承前朝民歌,在形式上有较大的发展,已有农村民歌与市镇民歌之别。
宋元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激烈,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民歌中颇多哀怨、悲愤之情。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面临瓦解,在激烈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下,农民起义频繁。
民歌作为一种即兴的口头艺术,民歌直接表达人民的心声,反映人民的生活。
民歌的价值(1)民歌具有人文研究价值(2)民歌是民族音乐的基础(3)民歌对专业音乐的影响民歌的艺术特点(1)诗与乐的高度结合(2)长于抒发人的内心情感,具有人民性(3)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第二节汉族民歌的体裁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劳动号子实用性功能:发出号令、组织劳动、指挥劳动、调节精力、鼓舞劳动情绪。
表现性功能:抒发了劳动者的感情,表现了人的喜怒哀乐,也给人以精神上愉悦的感受。
种类: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和船渔号子。
特征:坚实有力、粗犷豪迈的音乐性格和自然朴实的表现方法。
山歌是人们在野外劳动或行走时,用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感、尧相对答、传递情意唱的民歌。
音乐性格真挚质朴、热情奔放,即兴性强。
种类:放牧山歌田秧山歌一般山歌1、信天游主要流行在陕西北部和宁夏、甘肃的东部2、花儿流行在中国西北陇中高原的宁夏、甘肃、青海三省,为回、汉、土、撒拉、东乡、保安、藏以及裕固等民族喜爱3、山曲主要流传在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一带和陕西的府谷、神木4、爬山调流传在内蒙古西部地区5、神歌主要流行在四川省的川南宜宾地区、重庆市郊县和川西崇庆县等地。
民族音乐概论总论1、民族音乐,传统音乐,民间音乐。
2、民间音乐: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类音乐体裁。
3、民间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别: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
4、民间音乐的特点:1)创作的口头性和集体性;2)乡土性;3)即兴性;4)流传变异性;5)民众性;6)多功能性。
5、音乐的四大要素:音高(旋律)、音色、音长(节奏)、音强(力度)。
6、世界音乐三大乐系:中国乐系、欧洲乐系(希腊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
7、中国乐系的音乐特征:1)乐音的带腔性;2)音调的五声性;3)均分律动的非功能性和大量使用非均分律动;4)织体的单声性。
第一章民歌艺术一、民歌概念及其特点1、民歌:民歌是最早出现的声乐艺术。
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
它来源于民间,也主要流行于民间。
2、民歌的艺术特点:1)民歌的歌词大多通俗易懂,并带有各地民间语言独有的气质魅力;2)民歌的曲调大多比较短小,材料经济、集中,结构精炼,旋律清新流畅,易于记忆。
(基本没有大型结构)3)表现手法简洁、朴素,音乐形象真切、生动,令人过耳不忘。
二、汉族民歌音乐艺术(一)号子1、概念:也叫劳动号子,是生产并运用于劳动中的民间歌曲。
2、功能特点:一方面,它可以鼓舞、调节精神,组织和指挥劳动,具有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它的旋律、节奏、结构等方面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3、根据音乐特征差异可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号子中音乐最优美的)、船渔号子(劳动号子曲调最丰富)4、号子音乐特征:1)直接简朴的表现手法和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2)节奏富有律动性;3)音乐材料的重复性;4)常使用领、和相结合的演唱方式;5)曲式结构比较简单,乐段的独立性不强。
(二)山歌概念:山歌是一种在户外演唱的歌曲。
1、一般山歌(最基本、最典型的种类)流行地区(最大) 艺术特点代表作品(2-3首)1、上下句呼应式的单乐段结构; 《兰花花》 2、多以真声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