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教学设计

24司马光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体会司马光是一个聪慧且大胆的孩子。

2.跟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

2.收集司马光的人物资料。

3.准备好工具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直接导入,学习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文言文吗?你们想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司马光》。(板书课题)

2.过渡:司马光是古时候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操作指导教学时重在引出司马光这个人物,了解司马光。上课伊始不必急于介绍文言文,开头问题导入只是引起学生注意,下个环节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言文。

板块二初识古文,读通课文

活动1简介人物司马光

1.教师课件出示司马光的人物头像,引导学生交流对司马光的了解。

2.学生派代表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其他小组补充。

3.教师补充完善相关资料: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热爱学习,后来他成了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著名的《资治通鉴》。

4.过渡:伟大的人物总是在童年时就显现出他的与众不同。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看看小时候的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活动2学会读文言文

1.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在文中圈画不认识的字词。

2.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动漫。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划分停顿,再试着朗读一下。教师点拨:大家读文言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古文的词句间的停顿和韵味。

3.教师课件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学生练习读。教师点拨:第一遍轻声读课文,第二遍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5.引导学生交流对文言文的印象。

6.小结:文言文常常用几十个字表达出成百上千个字的意思,所以,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

操作指导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和同学分享,要恰当指导学生汇报有价值的、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学会摘录有效信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朗读不必要求过严,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需要有一个过程。

板块三学习生字,学会书写

活动1学习生字

1.学生认读会认字。

(1)小组长出示生字卡片:司、跌、皆、弃、持。

(2)小组内开火车读,指名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3)教师重点指导:

“司”是平舌音。

“持”是翘舌音。

“跌”读diē,表示动作。

2.学生认读会写字。

(1)教师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司、庭、登、跌、众、弃、持。

(2)学生观察生字,把生字按结构分类。

半包围:庭、司。

上下结构:登、众、弃。

左右结构:跌、持。

活动2书写生字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左窄右宽的生字的结构,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庭”,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廷”,不要写成“延”。

“登”,上下结构。第三笔和第四笔都是撇,要写得短小;第五笔捺要写得长而舒展。

“弃”,上下结构。上面不要写成“亡”。

“跌”,足字旁的提和“失”字的长撇,注意穿插避让,长撇要出头。

“持”,“寸”的竖钩的起笔位置在“土”的竖画的收笔位置的右边一点儿。提和横要避让,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均等。

3.学生观看其他生字的书写动漫演示,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4.学生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5.反馈交流,展示评议。

操作指导要引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如,“庭”是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持”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均等。在课上让学生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练习书写,便于学生巩固。

板块四课下作业,巩固练习

1.在生字本上练写生字“司、庭、跌、持”。

2.把这篇文言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操作指导此项作业可以灵活一些。学生可以写生字,也可以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也可以鼓励学生去找一篇短小的文言文朗读,感知古文的趣味性。

第二课时

板块一配乐朗读,引入新课

1.导入: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件非常风雅的事情,一卷在手,书声琅琅。(教师播放古人读书时摇头晃脑的动画片段。)

2.教师播放音乐,师生配乐朗读这篇古文。

3.导读:朗读时,特别注重节奏和韵味。

4.先指名读,再配乐男女生对读,最后全班配乐朗读。

5.过渡:文言文不仅要读通、读顺,更要读懂,相信理解意思后大家一定能读得更有味道。下面我们就要去攻克难关,理解课文的意思。

操作指导教师选择的配乐一定要恰当,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配乐朗读时,教师一定要给予鼓励,而且最好和孩子们一起诵读。

板块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活动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看书中的注释,先自读自悟。

如:庭,庭院。瓮,口小肚大的陶器。看书中的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与同学一起研讨。

2.学生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一句一句研讨,各自说说对每句话的理解。

3.汇报展示,全班交流: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玩耍,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失足掉进缸中被水淹没了。其他小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水涌了出来,孩子得救了。

4.各小组选代表汇报课文的意思。全班同学边听边思考,看哪个小组理解得好。教师相机点拨:主要意思不变,能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即可。

活动2再读课文,梳理内容

1.教师出示学生活动卡,并引导学生合作完成。

(1)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自由读课文,并尝试填好活动卡。

(2)借助注释,仔细想想,把相关句子或关键词填入活动卡。

(3)写好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也要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活动卡。

2.班内汇报学习成果,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板书)

①群儿戏于庭:“于”就是“在”的意思,“戏”就是“玩”的意思。古人的庭院有花有草,最适合孩子们玩了,想一想:他们在玩什么呢?

预设:

生:孩子们在玩捉迷藏,孩子们在玩木头人……

师:大家说得很好,读出了这么丰富的内容,真棒!

师:司马光和一群小伙伴在院子里玩耍,肯定是玩得非常——

生:开心、高兴。

师:就让我们高高兴兴地把这句话读一读吧!

(生齐读)

②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登”是“爬”的意思,“足”是“失足”的意思,“没”是“沉没”的意思。看着自己的小伙伴掉进这么大的瓮里,危在旦夕,真让人——预设:

生:着急。

师:谁能用焦急的语气来读读,读出紧迫的感觉来?(抽读、范读、齐读。)

(2)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板书)

①众皆弃去:“弃”是“抛下”的意思,“去”是“逃走、离开”的意思。“众”指的是谁?

预设:

生:除司马光以外的孩子们。

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

生:其他孩子都慌了,逃走的,找大人的,只有司马光沉着冷静。

②持石击瓮破之。“之”代表“瓮”。谁能通过做动作表现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

生:(双手举起石头用力砸)拿石头砸破大缸。

师:想想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会想什么?

生:赶紧救人!

(3)结果:水迸,儿得活。(板书)

①“迸”是什么意思?

预设:“迸”是“涌出”的意思。

②此时,你的心情怎样?请带着这种心情读好这句话。

活动3明确文章的主题

1.请学生把句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意思。

2.感悟司马光的优秀品质:在同伴命悬一线的时候,在其他小伙伴都害怕得逃离的时候,司马光却选择留下来,并想到用石头砸破瓮的办法,救出了同伴,你认为司马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学生交流明确: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善良友爱。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自己的理解。

5.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大家发现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了吗?

6.小结:词语多为单字;句子很短;语序跟现代文不太一样。

操作指导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要注意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合作突破重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做记录让其他小组帮助解决。另外,学生理解课文时,引导学生主要意思不变,能说出重要词语的意思即可。

板块三讲讲故事,读读背背

活动1用现代语言讲故事

1.过渡:《司马光》这篇古文我们学完了,下面我们要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讲故事的时候如果只讲意思,不免有些枯燥无趣,那么,我们该怎样把故事讲得更具体、更生动呢?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提出建议:

(1)补充想象的内容。

(2)有画面,有声音,有动作,故事更生动。

(3)讲故事的时候,要有声有色。

3.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请两名学生上台讲故事。

活动2试着背诵文言文

1.过渡:“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成诵有收获。”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记住?

现在就请大家熟读成诵,把它放进自己的知识宝库里吧!

2.学生练习背诵。教师点拨:可以想象画面背一背,背不下来的可以看屏幕提示试着背诵。

操作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读通、读懂,熟读成诵,感悟学习方法。

板块四倾情朗读,感悟品质

活动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

2.指名读。

3.导读:“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活动2感悟人物品质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危急时刻,司马光想到砸缸救小伙伴,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生交流明确: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司马光非常沉着冷静,丝毫不惊慌,表现出了超乎他实际年龄的老练与机智,真是一个机智的孩子。

3.小结:因为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长大后他成了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著名的《资治通鉴》,真是让人敬佩啊!

4.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看见一个小孩子掉进了河里,你会怎样做呢?

5.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

生1:我会马上去找附近的大人来救助。

生2:我会原地大声呼救。

生3:我会拨打110报警。

操作指导朗读感悟可以根据课堂时间而定。如果学生读得好,可以引导学生学完课文后谈对司马光的印象,重点指导学生在遇到危急时刻或别人需要救助时应该怎样做。

板块五拓展延伸,学习巩固

1.总结:同学们,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感动,长大后的成就更让我们敬佩,让我们也从小立志学习,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2.作业:课后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一读,讲给身边的同学听。

操作指导 教师可以提前找一些关于司马光的故事,有选择地介绍给学生听。

板书设计

司马光

???起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水迸,儿得活。 教学反思

司马光破瓮救人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故事的情节学生并不陌生。此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三年级的课文中,所以学生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语言的表达特色;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言文的大意;展开想象,感受司马光的善良和热心助人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古文大意,做到眼观其字、口读其声、耳听其言、脑思其义,把眼、口、耳、脑都调动起来。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也感受到古文语言的简练美和韵味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2.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情境,感受人物的情感、精神,并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朗读的形式多样:引读、配乐读、想象读、表演读,最后熟读成诵。

3.《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只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即采取“读、查、思、记”四步进行,使其条理化。另外,采用了自读自悟结合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避免了以教师讲代替学生学的情况,使学生习得学习古文的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 沉着冷静 机智勇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