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18年3月课程考试《运动训练学》作业考核试题标准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7.68 KB
- 文档页数:5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学院《运动训练学》试卷(A)年级:学号: 姓名: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运动技术对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起着( A )。
A、决定性作用B、主导作用C、重要作用D、不重要2.体能对于短距离跑、游泳等速度类项群运动员来说,起着( A )的作用。
A、重要B、较重要C、决定性D、基础性3.按照周期学说的基本理论,一个大周期包括一个准备时期,一个比赛时期及一个恢复时期,也就是一个( B )的完整过程。
A、竞技状态保持和消退B、竞技状态形成、保持和消退C、竞技状态准备、比赛和恢复D、竞技状态形成和消退4.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称为( C )。
A、灵敏素质B、反应素质C、柔韧素质D、灵敏素质5.运动技术评价的两大基本标准是( C )。
A、可靠性和合理性B、系统性和科学性C、经济性和实效性D、科学性和实效性6.比赛时用网将双方选手隔开,各据一方徒手或持器械击球的竞技项目称为( B )。
A、格斗对抗项目B、隔网对抗项目C、竞赛对抗D、竞赛行为7.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 D )。
A、基本作用B、重要目标C、基本过程D、重要前提8.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称为( A )。
A、力量素质B、耐力素质C、速度素质D、灵敏素质9.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称为( D )。
A、技术减难法B、战术加难法C、模拟训练法D、比赛训练法10.运动员在身体训练课中常常会进行两种以上运动素质训练,一般来说,快速力量练习应安排在课的( B )进行,以保证取得理想的效果。
A、后半部分B、前半部分C、中间D、结束部分二、词语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运动训练学》期末考试A卷教学中心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一、论述题(每题25分,共4题)1、以某项目训练为例,说明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类型及其特点。
答:间歇训练法的分类间歇训练法足指在一次(组)练习之后,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在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练习的训练方法。
在实际训练中,通常采用以距离长短来发艘不同项日运动员所需要的/f同竞技能力。
按距离长短町把它分为短距离问歇训练、中距离间歇训练和长距离间歇训练三种。
对于小同的项目,相同强度的同一种间歇训练所起的作用不一样。
在实际训练中应根据运动员的特点灵活运用。
特点:第一,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40秒之内);速度力量的负荷强度较大,心率负荷指标多在每分190次左右;间歇时间极不充分,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练习内容多为单个技术或组合技术;练习的动作结构基本稳定;能量代谢系统主要启用磷酸盐系统以及乳酸能系统。
第二,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对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群来讲,下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约在40。
如秒钟或如—180秒钟左右),速度负荷强度通常赂低于主项比赛强度的10%—5%左右,心率负荷控制在每分180或170次左右即可,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伙练习的确定依据,动作结构前后稳定。
第三,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负荷时间至少应在5分钟以上,负荷强度控制在平均心率为每分160次/分左右,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一次持续练习的动作种类可以单一,也可多元,供能以有氧代谢系统为主。
2、结合你的专项,谈谈在运动训练中为什么要系统地不间断的进行?答: 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三、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3、试述导致“高原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1.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2、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等效的条件是。
(等值;反向;共线)3.运动技术的构成中动作要素有哪些?〔1〕身体姿势〔2〕动作轨迹〔3〕动作时间〔4〕动作速度〔5〕动作速率〔6〕动作力量 (7) 动作节奏4.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有哪些?〔1〕人体机能能力的适应性机制〔2〕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3〕训练调整时机与恢复时限要求5.耐力素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运发动的个性心理特征〔2〕有机体活动时能量获取和交换的能力〔3〕有机体机能的稳定性〔4〕有机体的机能节省化、协调的完善和力量合理的分配6.集体战术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严密的组织性〔2〕高度的一致性〔3〕高度的协调性7.竞技体育的构成由哪几部分组成?运发动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4〕竞技体育管理8.战术训练方法有哪些?〔1〕分解与完整训练法〔2〕减难与加难训练法〔3〕虚拟现实训练法〔4〕想象训练法〔5〕程序训练法〔6〕模拟训练法〔7〕实战法9.一般耐力水平的决定因素?〔1〕有氧供能耐力〔2〕能源物质的储存〔3〕支撑运动器官功能〔4〕心理耐受程度10.提高移动速度常用的训练手段有哪些?〔1〕竞赛运发动的快速小步跑、原地快速交换踏脚、原地高抬腿等练习〔2〕游泳运发动的快速打腿、快速划臂练习〔3〕自行车运发动的快速踏蹬练习〔4〕在外部有利条件下完成的高频率练习,如下坡跑、顺风跑等〔5〕短距离折返跑练习11.简述高原现象产生原因与克服方法〔1〕随着运发动进入青年期,各生理系统发育比较完善,遗传效应减缓。
〔2〕对训练思路和方法的适应〔3〕训练不当〔4〕运发动主观能力的下降12.速度素质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1〕确立高度重视速度的训练指导思想〔2〕速度训练必须与专项特点及比赛要求紧密结合〔3〕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顺序和时间〔4〕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负荷〔5〕有效的转换能力1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有哪几方面?〔1〕运发动在比赛中的表现〔2〕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3〕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14.简述我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中国特色。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学》23秋期末试题库含答案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20题)1.一般训练理论主要阐明运动训练基础理论和训练过程中带有特殊性的问题的理论体系。
()A.正确B.错误2.3.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称为竞技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称为运动能力。
()A、错误B、正确4.5.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
()A.正确B.错误6.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称为变换训练法。
()A、错误B、正确7.8.少儿初学者善于模仿,对于一些不很复杂动作,可先分解练习后再完整练习。
()A.正确B.错误9.在竞技活动中,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和耐力三中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人体的形态及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A.正确B.错误10.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和训练方法三种构件组成。
()A、错误B、正确11.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可将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四种基本类型。
()A.正确B.错误12.意念训练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
()A、错误B、正确13.运动训练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运动成绩,而运动成绩只有在比赛中表现出来才能承认。
()A、错误B、正确14.15.乒乓球、羽毛球等隔网对抗性项群都同属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又都按参加场数的情况判别胜负。
()A、错误B、正确16.在竞技活动中,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和耐力三中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人体的形态及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A、错误B、正确17.一切训练活动都围绕着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组织进行,所有运动员参加比赛都力求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福师《运动训练学》在线作业一试卷总分:100得分:100一、判断题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2.乒乓球、羽毛球等隔网对抗性项群都同属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又都按参加场数的情况判别胜负。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A3.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出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原因。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4.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负荷,都包含着负荷量与强度这样两个方面。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5.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技术训练。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A6.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可将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四种基本类型。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7.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称为比赛训练法。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8.决定周训练计划内容结构的主要依据,是实现训练目标的需要和不同负荷后机体的反应及恢复状况。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9.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10.动作时间是指完成动作所需要的时间。
包括完成动作的总时间(完成动作所需的全部时间)和各个部分的操作时间(完成动作的某一环节所需要的时间)。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11.按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可把所有的竞技项目划分为单一动作结构,多元动作结构两大类。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A12.运动训练理论可分为特殊性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
B.正确正确答案:A13.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称为竞技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称为运动能力。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A14.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A.错误B.正确正确答案:B15.意念训练是指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
福师《运动训练学》在线作业一-0002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space>。
A:错误B:正确答案:B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和训练方法三种构件组成<space>。
A:错误B:正确答案:A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负荷,都包含着负荷量与强度这样两个方面<space>。
A:错误B:正确答案:B乒乓球、羽毛球等隔网对抗性项群都同属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又都按参加场数的情况判别胜负<space>。
A:错误B:正确答案:A依训练内容与专项需要的关系,可将心理训练划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专项心理训练两大类<space>。
A:错误B:正确答案:B运动智能是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A:错误B:正确答案:B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称为完整训练法<space>。
A:错误B:正确答案:B依比赛的性质可将比赛训练法分为教学性比赛方法,模拟性比赛方法,检查性比赛方法和适应性比赛方法<space>。
A:错误B:正确答案:B短时间重复训练法普遍适用于磷酸盐供能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和素质的训练。
A:错误B:正确答案:B依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三个层次。
运动训练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是正确的关于肌肉力量训练的说法?A. 肌肉力量训练只能通过举重来进行。
B. 肌肉力量训练主要通过有氧运动来增强。
C. 肌肉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强骨骼健康和预防骨质疏松症。
D. 肌肉力量训练对心血管健康没有任何影响。
2. 长期进行有氧运动训练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以下哪种效应?A. 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脏龟裂。
B. 降低脉搏和呼吸频率。
C. 加快胆固醇代谢,导致动脉硬化。
D. 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
3. 运动员在进行高强度训练时,一般会使用以下哪种能源?A. 脂肪酸。
B. 葡萄糖。
C. 蛋白质。
D. 纤维素。
4. 以下哪种是正确的关于伸展训练的说法?A. 伸展训练可以减少肌肉酸痛和运动损伤。
B. 伸展训练只适用于柔软性运动项目。
C. 伸展训练会导致肌肉萎缩和力量减少。
D. 伸展训练只需进行5分钟即可达到效果。
5. 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关于心肺有氧耐力训练的效益?A. 提高身体的柔软性和灵敏度。
B. 改善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C. 减少运动中的哮喘发作。
D.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问答题1. 简述静态和动态柔韧性训练的区别以及各自的效益。
答:静态柔韧性训练指的是保持一种姿势,通过肌肉的拉伸使柔韧性增加。
静态柔韧性训练可使肌肉更加柔软、关节更加灵活,减少运动中的肌肉拉伤等损伤风险。
动态柔韧性训练指的是通过一系列动作来增加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
动态柔韧性训练的好处是可以提高肌肉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减少因运动而引起的肌肉不适。
2. 举例说明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区别。
答:有氧运动是指能够提供足够氧气供应的低至中等强度运动,如慢跑、游泳等。
有氧运动主要通过氧化脂肪和葡萄糖来提供能量,能够增强心肺功能和耐力。
无氧运动是指高强度强迫性运动,如举重、冲刺等。
无氧运动主要通过解磷酸肌酸来提供能量,能够增强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三、问题解答1. 为什么运动训练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运动训练对身体健康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运动训练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哪方面内容的学科?A. 运动生理学B. 运动心理学C. 运动训练方法学D. 运动生物力学2. 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B. 增强身体素质C. 预防运动伤害D. 促进健康发展3. 下面哪个不属于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A. 个体差异性原则B. 持续性原则C. 适应性原则D. 单一性原则4. 下面哪个不是运动训练的方法?A. 高强度间歇训练B. 微循环训练C. 冻结训练D. 技术训练5. 运动训练的周期是由哪几个阶段组成的?A. 筹备期、基础期、竞争期、转化期B. 准备期、基础期、竞争期、恢复期C. 筹备期、基础期、竞争期、恢复期D. 准备期、基础期、竞争期、转化期二、判断题1. 运动训练只关注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其心理状态无关。
(×)2. 运动训练学是指运动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技术。
(×)3.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成绩,并且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4.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差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
(×)5. 运动训练的周期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三、简答题1.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答: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方法学、运动训练评价学等方面。
2.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请简要介绍。
答: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差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个体差异性原则认为每个运动员都有其个体差异,需要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训练计划;适应性原则强调运动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刺激适应机体,使运动员适应更高强度的训练;多样性原则指运动训练应该有多样性的内容和方法,以促进全面发展;持续性原则强调运动训练应该是连续和持续的,不能中断。
3. 运动训练的周期是如何划分的?答:运动训练的周期一般由筹备期、基础期、竞争期和转化期组成。
福建师范大学22春“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学》作业考核题库高频考点版(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一般训练理论主要阐明运动训练基础理论和训练过程中带有特殊性的问题的理论体系。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2.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3.运动训练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运动成绩,而运动成绩只有在比赛中表现出来才能承认。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4.乒乓球、羽毛球等隔网对抗性项群都同属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又都按参加场数的情况判别胜负。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5.运动智能是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B6.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称为完整训练法。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7.一定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8.运动训练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运动成绩,而运动成绩只有在比赛中表现出来才能承认。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9.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智能训练是相互无关的活动。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10.模式训练法是以训练模型为控制依据,程序训练法则以训练程序为控制依据。
()A.正确参考答案:A11.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并不是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12.竞技能力的相似概念有运动能力和竞技水平。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13.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技术训练。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14.依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把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三个层次。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5.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负荷,都包含着负荷量与强度这样两个方面。
()A.正确B.错误16.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
《运动训练学》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共20分,5小题,每小题4分)
1.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人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
竞技体育是一种制度化、体系化的竞争性体育活动,具有正式的历史记载和传说,以打败竞争对手来获取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利益为目标,在正式组织起来的体育群体的成员或代表之间进行,强调通过竞赛来显示体力和智力,在对参加者的职责和位置作出明确界定的正式规则所设立的限度之内进行。
2.竞技需要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的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3.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是日常健身运动训练方法之一。
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建立若干练习站或练习点,运动员按规定顺序、路线,依次循环完成每站所规定的练习内容和要求的训练方法。
是一种综合形式的练习方法,比较生动活泼,能提高运动员的练习情绪和积极性。
4.运动技术
又称“动作技术”,各体育项目技术动作的总称。
指符合人体运动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身体潜在能力,有地完成动作的合理方法。
5.协调能力
协调能力是指决策过程中的协调指挥才能.决策的领导者应该懂得一套科学的组织设计原则.应该熟悉并善于运用各种组织形式,还应该善于用权,能够指挥自如,控制有方,协调人力、物力、财力,以获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