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传统民居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清源古村落简介
清源古村落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西北部,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古村落。
清源古村落建于南北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变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和建筑风格。
清源古村落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乡古村落,共有七个行政村和二十多个自然村组成。
村落内有众多古建筑和古民居,其中以明清时期的建筑最为典型,建筑风格以青砖灰瓦、重檐歇山式为主,古朴典雅。
村落内还保存了一些传统手工艺,如手工编织、染色、木雕等,是江南古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文化景观和建筑风格外,清源古村落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清源渚、九洲渚、古冶铁矿等,这些文化遗产都是村落历史文化演变的见证,也是村落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
如今,清源古村落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传统文化。
村落内的古建筑和传统手工艺品也成为了游客们喜爱的旅游商品。
清源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在不断被挖掘和发掘,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1 -。
图5草房图8如意门楼乡南通兴办一系列的工厂、学校,这些建筑多采用了近代流行的西洋式造型和装饰,这些外来元素在民居这个载体上留下了烙印,同时也显示南通文化包容性的特征。
传统民居在接受西洋建筑影响的初期,传统建筑的构造做法、承重结构都没有改变,只是局部加上西洋元素。
如门楼上原本放置“猫儿头”的地方被欧洲拱券代替,拱券上使用青砖叠涩出牙子;两侧的墀头向上延伸,形成了类似西方的柱式。
建筑加上了巴洛克式的阳台、哥特式的窗套。
随着近代民主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和建筑材料的革新,尤其是水泥、钢筋的普遍使用和先进的施工工艺被当地工匠吸收,外来的元素在建筑上开始活跃,几何造型的楼梯、门窗,突出的烟囱、巨大的壁炉都被纳入南通民居的范畴。
建筑的房间也不再局限于由明间、次间组成的方整的平面形式,功能上开始复合,不同功能的房间集合在一栋别墅里面(图11)。
3外敛内显南通初期的居民多为流放的犯人,来到南通成为盐民,他们卑微的背景和艰苦的生活条件。
造就了他们不事张扬的做事风格,表现在民居上为建筑不追求外显而追求内涵的特点。
3.1简朴的大门和精美的=门南通民居处处体现出外敛的文化特征。
首先平面上,南通保留了古老的“钥匙门”的图6南部民居图9北部民居之二形式。
即院落的南部不是街道,在自己宅基地上开胡同,大门朝南面向胡同,使门楼深藏于胡同中。
也满足了“有钱难买南开门”的南通风俗。
在大门的门楼配置上也非常俭朴,仅仅满足门楼的功能而已,砖雕、门簪、铺首衔环都基本省略。
而在建造二门时,尽量铺张和奢华,首先从二门门楼构件的配置上,二门多使用抱鼓石,门槛也比大门要高,甚至高达二尺。
其次在装饰上,在门楼不起眼的角落里的构件,都要施以精美的雕刻,后面提到的撑拱就是一例。
更是有趣的是,大门门扇上方的横木在外面看普普通通,而当你要走出大门,抬头再看横木内侧时,其内部雕刻的精美和外部朴素的对比,让人充分感觉到南通内敛的文化特征。
大门的形式单一,多为蛮子门,而二门则有砖细门楼和垂花门楼。
南通如皋顾庄村的文献综述南通如皋顾庄村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境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本文将就南通如皋顾庄村的特点进行综述。
顾庄村地处江苏的沿海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
村庄周围被山脉环绕,山上覆盖着茂密的树林,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
同时,村庄内流经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清凉宜人,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舒适感。
顾庄村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村中的房屋多为传统的青砖灰瓦,古朴典雅。
街道两旁的建筑物多为两层楼房,门前的小院子种满了花草树木,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在村庄的中心,还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庙宇的建筑风格独特,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
顾庄村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村内有许多历史文物和古迹,如古老的桥梁、碑刻和祠堂等。
这些文物和古迹见证了顾庄村的兴衰和发展,也是村庄的宝贵财富。
此外,村庄还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如传说中的神兽和英雄人物等,这些传说丰富了村庄的文化内涵。
顾庄村的居民热情好客,生活朴实。
他们勤劳耕作,尊重传统价值观念,注重家庭和睦。
村民们保持着良好的社会关系,互帮互助,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社区。
他们传承着祖辈的智慧和技艺,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如编织、陶瓷制作等。
这些手工艺是顾庄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村庄的特色之一。
顾庄村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关怀和支持。
政府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供教育和医疗资源等方式,为村庄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政府还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以提高村庄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这些举措为顾庄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通如皋顾庄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村落。
村庄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一个吸引人们前来观光旅游的热门景点。
顾庄村的居民热情好客,生活朴实,他们对村庄的发展充满了热爱和期待。
在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顾庄村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培田古民居的传统文化内涵
培田古民居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培灰街,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有100多间房屋。
这些古民居建于明代至清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培田古民居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技术和设计:培田古民居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结构、砖木结构和瓦木结构,
建筑工艺精湛,材料考究。
房屋的布局按照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设计,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屋顶采用了斗拱、蟠龙和螺旋状的飞檐装饰,形式独特,富有
艺术感。
二、园林景观:培田古民居以园林为特色,布局合理,景色秀丽。
古民居周围种植了
各种名贵花木,并设计了池塘、假山、长廊等景观,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魅
力。
三、传统文化活动:培田古民居不仅是一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群,更是一座传承和
弘扬传统文化的场所。
在这里,游客可以观赏传统戏曲、舞蹈、音乐等表演,了解传统书法、绘画的技艺,还可以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如编织、雕刻等,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历史人物和故事:培田古民居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曾经居住
过一些历史人物,如曾国藩的后代曾朴、胡适的岳父王方庚等。
古民居中还保存有一些历
史文物和古董,这些富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和故事使培田古民居更加具有独特的魅力。
南通八角凉亭赏析
南通八角凉亭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沧波街道朱深路13号,是一处集休闲、娱乐和观赏于一体的园林建筑。
该景点秉承古代建筑的风格和艺术,设计精美,已成为南通市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南通八角凉亭建于清代末年,至今已历经百年。
该凉亭全长23.8米,高17.9米,是一座八角形的建筑物。
该建筑体采用传统的砖木结构,层层叠翘,檐深扇曲,顶部为翘角脊,阳刻装饰繁复。
整个凉亭由板条、柱子、梁架、承重墩、凉榻、花窗等构成,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
同时,凉亭上方还绘有各种立体浮雕图案,包括鱼、虫、鸟、花和古代人物等,寓意深刻,富有文化内涵。
凉亭内部设计简洁,宽敞舒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凉亭四周环水,水下有假山,极具观赏性;而凉亭中央则是一颗大型明珠,内有不同颜色的灯珠,夜晚可放射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增添了凉亭的美丽。
走进南通八角凉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恬静优美的气息,仿佛时光与空间在此相遇静谧。
同时,凉亭四周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清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
游客在此可以欣赏到南通市的美丽风景和独特文化,体验到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
总之,南通八角凉亭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人文底蕴的一处园林建筑。
其雕工精细,色彩丰富,形态优美,是一件真正的艺术珍品,值得游客前来欣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南通白蒲王家小院简介南通白蒲王家小院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价值的古建筑群体,被誉为“江南小园林之精品”。
该小院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它不仅是南通市的文化遗产,也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蒲王家小院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前院、中院和后院三个部分组成。
前院是一个偏西南的长方形庭院,主要用于迎宾和办公。
中院是整个小院的核心,是一个由四合院和花园组成的庭院,是家族祖宅和世居之地。
后院是一个长方形庭院,主要是家族后代居住的地方。
小院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以木、砖、瓦为主要材料,结构简洁、精致,各个建筑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
整个小院布局合理,错落有致,建筑之间的空间利用得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空间感。
小院内的建筑物包括门楼、正房、厢房、花厅、花园等。
门楼是小院的入口,它是一个两层的建筑,建筑风格典雅,门楣上刻有“白蒲王家”四个大字。
正房是小院的主体建筑,是一个三进四开的建筑,它坐北朝南,面积约为500平方米。
正房内部布局合理,室内装饰精美,有木雕、砖雕、石雕等各种艺术品。
厢房是正房的侧楼,它是由两进三开的房间组成,主要用于客人住宿。
花厅是小院内的一处重要建筑,是家族成员聚会和娱乐的场所。
花园是小院的瑰宝,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庭院,园内有假山、池塘、亭台等各种景观,是小院的一大亮点。
小院内的文物古迹丰富,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白蒲王家族的家谱,它是明代官员白蒲王的后代编撰的,共有150卷,是研究中国家族宗法制度的重要资料之一。
此外,小院内还有许多古籍、字画、器物、家具等珍贵文物,是研究江南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素材。
白蒲王家小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不仅是南通市的一道文化名片,也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小院内的建筑风格、布局和装饰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小院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我们应该加强对小院的保护和修缮,让它继续为后人传承和发扬光大。
浅析南通现存古建筑门扉的装饰亮点大门是建筑的出入口。
无论是宫殿,寺庙,园林住宅,无论是成组的建筑,还是单幢房屋,都有他自己的门。
中国古建筑中的门,作为一个建筑群体的“脸面”,古人在门上所作的装饰是整个建筑中最为精美的。
南通现存古建筑中门扉的装饰方式、装饰题材各有特点,具有鲜明的亮点。
标签:南通古建筑;门扉;装饰亮点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门的功能在不断增加,人们在门扉上的装饰日趋丰富多彩。
大门是建筑的出入口。
无论是宫殿,寺庙,园林住宅,无论是成组的建筑,还是单幢房屋,都有他自己的门。
在建筑群体的门中,情况又多种多样,这些城门、宫门、殿门、庙门、宅门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各自的装饰特点。
看南通现存古建筑,门扉装饰亮点多多。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星枢楼,是南通城地标性建筑之一。
特色在于,它是由一座西式风格的钟楼和一座城楼模样的谯楼,合体而成。
据记载谯楼始建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民国三年(1914年),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与其兄用南通潘氏捐给通崇海总工会的伍仟元,并筹款从英国买来一座巨钟,在楼前建造了钟楼。
钟楼,底层四个拱形门洞,其中北向门洞与谯楼南向门洞,合而为一。
人们若要从南穿过谯楼走向北面,必须先从钟楼进入。
站在钟楼正前方,向北望去,整座钟楼,可以看成是谯楼南门门扉上一个具有西方风格的巨型装饰物,从而使枢星楼成为南通古建筑的一大亮点。
从谯楼的大门口,首先看到的是宽大厚重木制的朱漆大门,整个大门带给人们悠远历史的厚重感。
再看星枢楼北面的圆拱形门洞,以青砖,按照门的造型整齐排列一圈,使整个庄严肃穆的建筑门扉具有形式美感。
站在古建筑前看古建筑,首先人们的目光所及之处就是古建筑大门的门头。
在宋代绘画清明上河图里,我们可以见到古代院墙上大门的形式,左右两个墓柱,上面一条横木组成门框框内安萌单门框,上面有简单的屋顶,可以遮阳和挡雨,这门上的小屋顶称为门头。
如果门开在墙上,门头就成了从墙上伸出的一面坡屋顶,这种门头具有实际功能,又有装饰作用,它能使大门更为显现和气派。
论南通传统民居屋脊的装饰艺术特征作者:江勇王成凤汤景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第12期摘要:南通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东临大海,南依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人员往来频繁、商贸交易繁荣之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化的人口来源造就了南通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多种文化因素在南通这片土地上落叶生根、交流融合,它们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南通文化。
作为南通文化之一的传统民居屋脊的造型设计充分体现了南通文化的艺术特征,表明其民居屋脊深受陆地文化及海洋文化的多重影响,兼具规范、细腻和夸张等因素。
民居屋脊体现了南通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积极挖掘其中的有益成分。
关键词:传统民居;屋脊;装饰艺术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因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呈现出文化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些丰富多彩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是新时期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南通作为江苏省最重要的地级市之一,东临大海,南依长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历来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贸和人口集聚、流动区,各色人等往来南北,各地货物聚散于此,处于文化交融的中心地带。
南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就了其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这是包括民居在内的南通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
南通地区传统民居中的屋脊设计有较为鲜明的艺术特征,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价值内涵,是南通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透过传统民居屋脊装饰艺术设计这扇窗户,我们会发现绚烂多彩的南通传统文化,这里有细腻精致的吴文化的影子,也有基于陆地孕育的汉文明之因素,更有来自茫茫海洋文化影响的丰富、进取等元素,整体而言体现在民居屋脊中的南通文化是一种复合式文化的体现,多种文化因素在这里交流融合,最终汇合成了特色鲜明、自成体系的南通地域文化。
一、屋脊装饰体现着“礼”,彰显的是等级秩序南通很大一部分地区实际上是陆地淤泥不断堆积形成的次生陆地,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来自大陆的人口不断涌入南通,这深刻影响了南通的文化传统。
唐闸红楼唐闸不仅是张謇大生企业集团的隆兴之地,也是南通早期城市化的发端。
唐闸的市政建设、水利交通、慈善公益事业在创立时间上居南通历史之最,南通地方自治事业的许多方面,也都首先在唐闸培育、开花、结果,而后推广,影响波及全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引起了世界瞩目。
如今,在唐闸通扬运河两岸漫步,可以看到西洋风格的近代别墅群、老工房、钟楼以及近代金融、商业等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形象生动。
在这些遗址中,有十多处是国家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第3课 唐闸的代表建筑 百年老镇——唐闸镇上至今尚有不少西式红楼(老百姓称西洋楼房为红楼)遗迹和残垣。
现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CT红楼是德式洋楼,是李云良的私人住宅,人们称它“李村小筑”。
李村小筑是一座具有乡村别墅风格的私人花园住宅,建于1946年春。
当初,别墅正门之上悬一黑底金字匾额,由李云良亲自题字:李村小筑。
李氏乃唐闸镇西李家桥人,故将此别墅取称李村。
主楼坐东朝西,为一幢两层砖木结构西班牙式小洋楼,红瓦坡顶,红砖清水外墙,彩色拼花玻璃窗棂,门窗和地板用上等硬木制作,做工精细考究。
底楼面南突出平房相连,形成丁字形结构。
平房属典型的硬山式坡顶传统建筑,青砖黛瓦,出檐前廊,西厢房朝南搭建红砖平顶欧式平房一间,与东首小洋楼形成呼应。
整个别墅建筑小巧玲珑,中西合璧,风格独特。
大生一厂内的一座规模较大的红楼房是张謇先生办大生纱厂时办公的地方(当时称公事厅),现在是大生纺织集团党委和行政办公楼。
大生纱厂公事厅建于1900年,系大生纱厂建成初期高层管理机构的办公楼。
整栋建筑共两层,砖木结构,坐北朝南,面阔23.8米,进深14米。
底楼大厅悬有张謇恩师翁同龢手书的对联“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
厅内陈设有手执笔斗、脚踏金鳌的大生纱厂纱标“魁星”雕像,由张謇授意设计的《鹤芝变相图》《桂杏空心图》《水草藏毒图》《幼小垂涎图》4幅“厂儆图”。
楼上有房5间,系张謇等人办公和住宿之处。
南通民居风俗一、民居格局南通城区民居,较典型的格局是有大门堂,内设大门、二门。
门堂中青砖铺地,里为小天井,小天井两边有提闼门。
有钱人家的照壁正对大门,一般市民家大门对面没有照壁。
有的人家还在住宅周围建火墙、火巷,并将围墙加高,与邻家隔绝。
人在大门外看不见住宅内的建筑,须拐三门(大门、二门、提闼门)方可进入宅内。
住宅有“一进三堂”、“一进五堂”之分。
房屋纵深有“五架梁”、“七架梁”和“九架梁”之别。
“三堂”即敞厅、穿堂、正屋(南通俗称“正埭”);“五堂”则加上敞厅对面的朝北屋和正屋后面的后屋。
敞厅建筑最宽阔,三间大厅,不住人,是招待宾客场所。
穿堂进身狭,一排三间,多隔层,两边房屋有时住人,但非正式房间。
正屋三间隔开,东边为上房,西边为下房,有的还建亭子间、套房,正屋正中悬挂神轴,是一家最神圣的地方。
婚、丧、喜、庆之时,三堂通开,显得十分气派。
从大门到正屋,这是南通民居主建筑的格式,有的宽阔,有的狭小。
市郊沿江一带为沙田,又称圩塘田,人们为排除积水,在沙田中开河挖沟,填土造房。
这里的民居,座北朝南,横向成排,一户挨着一户。
也有的乡民聚宅而居,宅外围有小河(称园沟),宅内四边有屋,中间为一大场,以小桥或小坝与外面相通,这种民居称为“园基”或“园上”。
海门、启东两县的村落结构,一般以住宅为单位。
典型住宅与南通的园基相仿,是“四厅宅沟仓门坝”,即四关厢房屋,周围沟河环绕,宅前有桥,桥上设门,有的桥可吊起,无桥则筑“坝头”以通。
住宅后面的沟河称“宅沟”,宅与宅之间的称“泯沟”。
东西走向五六家住宅合在一起,称之为“埭”,一埭为一姓居多,并以此冠名,几埭集合则为村落。
民居住宅一般三间,中为堂屋,有后门直通屋后宅沟,屋内置灶。
海安、如皋、如东乡间,住宅相对比较集中。
其建筑颇具特色,尤以屋脊头更为奇特,两头高起微弯,呈水牛角式。
以三开间房屋最为典型,在中间堂屋凹进去一架梁处砌墙安门,留下廊檐,东西两边房间各开一扇窗户。
吴城镇旅游景点《吴城镇旅游景点》吴城镇,地处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境内,由吴伟业、吴松北、吴叔石三兄弟创建而得名。
吴城素有“水乡之盛”美誉,境内山水相依,园林风光独具特色,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吴城镇的几处主要旅游景点。
一、太湖新山庄太湖新山庄位于吴城镇东南,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共计占地3万平方米,植有香樟、竹子等植物,有四大庭院与许多小庭院。
庭院之间园林互通,相互辉映,成为一片园林景象。
庄内还有各种古玩和紫檀木雕、漆木雕、象牙雕等手工艺品。
太湖新山庄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园林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游玩。
二、攸毒府攸毒府位于吴城镇南部,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女将军的故居,也是中国庭园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垂直的池塘流入庭院的设计,使得庭院显得更加开阔。
同时,府内的建筑与古老的植物相得益彰。
攸毒府古老而神秘的气息仍在流传,成为吸引游客的一处重要景点。
三、古杨桥民居古杨桥民居位于吴城镇的中心位置,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已有300多年历史,承载着吴城镇丰富的文化底蕴。
这些民居从布局到雕刻、装饰都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代表,是中国民间建筑的组成部分。
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艺术的结合,可以领略到古代人民过去的生活习俗。
四、徐家宅院徐家宅院,位于吴城镇东南部,始建于明代,原为富商名流徐储的家族宅院。
宅院东、南、西三面被河包围,楼房重重,很像一个宫殿。
整个庭院布局严谨,结构完美,房屋中的装饰细致精美,非常考究。
徐家宅院是江南园林的一种典范,这里的建筑风格和庭园景观是中国文化遗产。
以上只是吴城镇旅游景点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未被发掘的景点值得游客探究,比如圆月湖、神仙桥等。
吴城镇旅游景点独具特色,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旅游胜地。
南通民俗传统以及重视和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我的家乡南通——东抵黄海,南望长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南通成陆较迟,南通的先民多为“流人”和外来的移民,故而南通的民俗风情,与周边地区既有相似之处,更有不少独特的地方。
传统节日从春节开始,接连不断,差不多每月每季都有,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除夕:从清早起,各家各户就着手准备丰盛的年夜饭。
当家人贴门神、春联、招财和喜笺;墙壁上糊花纸、贴年画;堂屋内张挂祖宗“神子”,换上洒金团花大红新对联,神柜上供上糕馒供果品。
中午祭祖,俗谓”烧经“。
简单供上鱼、肉、蛋、油煎豆腐四样菜,另加一大满碗米饭,另备酒水和筷子,以寄托对亲人的缅怀感恩之情。
傍晚,农村有以盛满石灰的蒲包在地面打囤子的风俗,祈祝来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同族长者在日落之前,去附近土地庙祭祀,香烛纸马,恭敬如礼。
晚上,全家团聚,俗称吃“团圆饭”或“年夜饭”。
如有亲人外出未归,要留下一个座位或备上一份酒杯碗筷,表示此人与全家一起欢度佳节。
吃过团圆饭,全家人围坐谈天,孩子们最高兴的莫过于拿到长辈们用纸包着的一份压岁钱。
子夜前后,举行“接送天地”仪式。
明烛高香,恭迎诸神下界,考察善恶。
此时,主妇已将次日的米粉小圆子搓好,带领孩子睡觉,只留下户主和家中成年男子喝酒“守岁”。
子夜时分,燃放鞭炮,顶礼膜拜,送诸神回天。
鞭炮声中,迎来新春新岁,迎来希望和憧憬。
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
城市元宵活动以灯会为主,在文化宫、文化馆、公园等地设灯景,供群众观赏娱乐。
旧时民俗公约,日常敲锣视为报警,故儿童平时不得敲锣戏弄,但到春节期间则可尽兴玩耍,天黑亦无防,尤其正月灯节期间,更不受时间限制了。
每到元宵节,城内东大街小关帝庙,自发举行锣鼓比赛。
届时不必邀请,自愿组队参加。
比耐力,以坚持时间长短论输赢;比锣鼓点,是否整齐,有花头又不离谱。
闹元宵可持续到深夜,匹邻亦不可干涉。
文化之旅江苏南通如皋通天楼江苏南通如皋通天楼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地方。
它位于南通市如皋市城区,建于明代,是明代皇帝巡游时的休憩所。
如今,这个古老而美丽的建筑成为了游客们探索文化之旅的热门景点。
本文将带您一同踏上文化之旅,亲身体验如皋通天楼的魅力。
首先,在文化之旅开始之前,您可以先了解一下通天楼的历史背景。
通天楼最早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原为明朝皇帝巡游常住之地。
在历代朝廷中,南通如皋一带是非常受重视的地方,因此这里的通天楼也具有着极高的权威和地位。
通天楼所处的地势较高,具有极佳的观景条件,不仅可以远眺如皋市区的美景,还可以俯瞰整个通州江的壮丽景色。
后来,通天楼多经重修和扩建,成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园林建筑,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次,开始我们的文化之旅吧!踏进通天楼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敞而幽静的石板路。
两旁种满了参天古树,绿意盎然,给人一种宁静和和谐的感觉。
沿着石板路前行,不久就可以看见一座宏伟的建筑——正楼。
正楼是通天楼的主体建筑,它由高大的砖木结构构成,巍峨耸立于山顶。
正楼的四周环绕着一圈宽敞而洁净的天井,井边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草植物,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美丽动人。
走过正楼,我们来到了通天楼的后花园。
这里是一个被精心设计的庭院,可以说是通天楼中最迷人的地方之一。
庭院中有一个小小的湖泊,名为“映月池”。
映月池的水清澈见底,还有许多锦鲤和莲花在其中嬉戏。
在春夏之际,莲花盛开,绚烂多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在后花园的一角,有一个小小的亭子叫做“观潮亭”。
这个亭子建在高处,可以一览江景。
每逢涨潮时,江水会蓬勃而上涌,和岸边的树木交相辉映,形成了宛如画卷的美景。
站在观潮亭上,凭栏而望,仿佛能够看到大自然最美妙的一面。
此外,在通天楼还有一座石碑楼,名为“通天碑”。
这座碑楼是通天楼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立于楼前的广场上。
碑楼上雕刻着精美的文字,记录了通天楼的历史和起源。
每当来到碑楼前,游客们都会停下脚步,仔细品味这些文字的含义,感受着通天楼所沉淀下的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