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7
禅故事:感悟人生至高智慧和境界人生短暂亦苦难累了自我累别人欲如行云流水意入禅悟道佛蒲参—胡杨月1、放下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
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
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
”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后和师弟继续前进。
师弟跟在师兄后面,一路上心里不悦,但他默不作声。
晚上,住到寺院里后,他忍不住了,对师兄说:“我们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亲近女色,你今天为什么要背那个女人过河呢?”“呀!你说的是那个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现在还挂在心上?”2、还要我放下什么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大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我抛弃了一切,下一步怎么做?赵州禅师答:“放下吧。
”严阳尊者说,已经两手空空,还要我“放下”什么?赵州禅师指示他:“放不下,那就把它挑起来!”严阳尊者听到这里,忽然有所领悟。
3、洗钵去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院(今柏林禅寺)。
早饭后,他来到赵州禅师身前,向他请教,“禅师,我刚刚开始寺院生活,请您指导我什么是禅?”赵州问:“你吃粥了吗?”僧人答:“吃粥了。
”赵州说:“那就洗钵去吧!”在赵州禅师话语之中,这位僧人有所省悟。
赵州的“洗钵去”,指示参禅者要用心体会禅法的奥妙处,必须不离日常生活。
这些日常的喝茶吃饭,与禅宗的精神没有丝毫的背离。
4、一切都在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
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
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
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
刚入寺门,师父突然跨前一步,轻掩两扇木门,把一休关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禅智慧-----人生最高境界
一、当你忘记你的过去,看重你的现在,乐观你的未来时,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处。
二、当你明白成功不会显赫你,失败不会击垮你,平淡不会淹没你时,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
三、当你修炼到足以包容所有生活之不快,专注于自身的责任而不是利益时,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
四、当你以宽恕之心向后看,以希望之心向前看,以同情之心向下看,以感激之心向上看时,你就站在了灵魂的最高处。
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年老时看淡。
看远,才能揽物于胸,只看眼前美景,难见山外之山;看透,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看淡,不是不求进取,也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没有追求,而是平和与宁静,坦然和安祥,离尘嚣远一点,离自然近一点。
其实,越是有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越肤浅单薄的人越浮躁不安。
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奔跑,而是让眼泪滋润灵魂,高贵前行……。
婵语感悟人生句子以下是有关禅语的感悟人生的句子:1.禅心之中处处是禅机,只有心境平和的人,才能领略到人生的美妙和不同。
2.禅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觉醒的状态。
3.禅的智慧在于超越自我,不受限于个人的观念和欲望,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4.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何必太执着。
5.禅悟之道,在于放下执念,心无挂碍,方得自在。
6.世间万物皆有定数,唯有心存善念,方能化解一切苦难。
7.禅的修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人生如同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而在乎沿途的风景和心情。
9.禅的智慧在于明心见性,看清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和渴望。
10.心存善念,积德行善,方能福报绵长。
11.禅语人生,感悟万千。
有道是:“诸行无常,一切皆空。
”人生如梦,转瞬即逝。
放下执念,方能得自在。
12.禅语人生,感悟生命的真谛。
有道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生如尘埃,飘渺无踪。
只有心静,才能得自在。
13.心若有归宿,日子便会馨香;心若随缘,便无烦恼生成;心若超脱,便会淡然;心若感恩,幸福就会来临;心若有禅意,人生则豁然开朗。
14.禅意人生,淡然处世,随缘随心,不问前程,但求心安。
15.人生如一场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
正如禅语所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6.禅意深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柔克刚。
17.禅语人生,有苦有甜。
正如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然而,只有放下,才能得静心。
18.人生如一叶扁舟,在时光的洪流中漂泊。
学会放下,才能承载更多。
正如禅语所言:“一切皆空,不可执着。
”19.禅悟人生,淡然处世,心如明镜,自在如风。
20.人生如禅,修行无尽,感悟世间,万法如梦。
21.人生如禅,修行是道,感悟中得智慧,淡然处世,心境平和如梦。
22.禅意人生,需以平常心待之,若有所悟,便能通达无碍。
23.放下执念,心归自然,修行静心,安然自在。
人生如禅,禅如人生。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禅意总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禅,是一种境界,一种超脱,一种对生活的感悟。
禅语,则是禅宗智慧的结晶,它简洁而深刻,富含哲理。
以下是我对禅语人生的几点感悟。
一、放下执念,自在人生“放下执念,才能自在人生。
”这是禅宗大师们常说的禅语。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种种烦恼和困扰,而执念正是这些烦恼的根源。
放下执念,就是要学会接纳生活中的不如意,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为名利、地位、感情等琐事发愁,执念让我们无法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
放下执念,就是要学会淡泊名利,不贪恋世俗的繁华。
当我们放下执念,就能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体验到生活的真谛。
二、随缘而安,顺应自然“随缘而安,顺应自然。
”这是禅宗的另一句禅语。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
我们无法掌控一切,只能顺应自然,随缘而安。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接受命运的安排,不强求,不抱怨。
顺应自然,就是要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当我们看到一朵盛开的花,一片翠绿的叶子,一缕温暖的阳光,都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找到内心的平和,体验到生活的真谛。
三、内心宁静,智慧自来“内心宁静,智慧自来。
”这是禅宗大师们对人生的另一番感悟。
在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外界的诱惑和纷扰所困扰,导致内心无法宁静。
而内心宁静,则是智慧的源泉。
当我们学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内心自然会变得宁静。
在宁静的内心中,我们能够更好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智慧自来,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四、禅意生活,感悟人生“禅意生活,感悟人生。
”这是禅宗大师们倡导的生活态度。
禅意生活,就是要以禅宗的智慧去面对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人生的真谛。
在禅意生活中,我们学会珍惜眼前的美好,关爱身边的人。
我们不再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是追求心灵的富足。
在禅意生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体验到人生的幸福。
五、禅心向善,和谐社会“禅心向善,和谐社会。
禅的三种境界,即为人生三种形态1禅,并不是得道高僧的专利,也不是让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天外世界。
禅,其实并不神秘,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被任何一个人拥有。
禅,是一束永不凋谢的花朵,是一团天边卷舒的白云;是深山里的一湾汩汩清流,是大海中的一阵狂涛巨浪。
禅,是对大自然一草一木的喜悦。
禅,是心灵的净土,是圣者心中的感悟,是禅者悠然的生活。
禅,是梵语的音译,原来的意思是“安静的沉思”。
正是有了历代禅师的“安静的沉思”,才有了那浩如烟海的智慧的禅语。
这些禅语给了热闹的现代人一个沉思的瞬间,给了疲惫的现代人一个心灵的依托。
苏东坡一生不但喜欢和高僧交往,而且自己也参禅悟道。
他把自己对禅的领悟,把自己的禅语用诗来表达,用三首诗描写了禅的三种境界,也体现了人生的三种形态。
家常境界:迷而待悟慧能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修行完全可以在家里,不必到寺院里,甚至禅师都鼓励人们在红尘中修行。
禅的家常境界给了我们这些世俗人最大的宽容和信心。
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以可以在家修行,可以不受清规戒律的羁绊,发展到后来,甚至有了“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的说法。
一念悟,即入佛地。
不管一个人在红尘中浸染多深,都处在觉悟的临界状态,只要“悟”了,就能成佛。
苏东坡《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山的全貌,是因为身在其中。
同样,人之所以迷惑,是因为心被欲望、偏见、执念蒙蔽了。
我们来不及思考,我们停不下脚步;我们不再面对白云发呆,我们不再看着野花流泪;我们用金钱来衡量人生,以“有用”“无用”来看待世界,我们已经迷失于功利社会。
任何时候,彼岸都只有一步之遥,迷途知返,天地皆宽。
闲适境界:从迷到悟平常心是道。
做无心人、无求人、无事人,过一种安静闲适的生活,这是禅的又一境界。
忙碌焦虑的人生,需要静一静,倒一倒,空一空,所以禅师面对前来问道的人,对方越是急切,禅师越是平静地告诉他“吃茶去”。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王雷泉)一、禅的智慧是通达生命本性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
“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
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是佛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出世的印度佛教在重视人文精神的中国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
随着大批知识精英加入佛教传播行列,开始用中国的社会伦理思想和思维方式改铸印度佛教,佛教逐渐走向入世、注重伦常日用和清通简要的道路。
在思想体系上,禅宗以大乘的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论为理论基础,融合了中国儒家的心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主义态度。
禅的智慧,是通达生命和世界的实相。
如铃木大拙所说,“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
”(王雷泉等译:《禅宗与精神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这个奴役,是心灵自己设置的牢狱,即烦恼障和所知障,把完整的世界割裂成支离破碎,导致一叶障目、盲人摸象。
这种心结、心狱,按阿部正雄的分析,即人的自我疏离和焦虑,是人的局限性所固有的,阻碍我们对世界的真实认识。
《坛经·般若品》指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
”菩提,是开悟的智慧。
禅宗直指人心,将出世的理想和境界,统统收摄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本具的觉悟自性,通过般若智慧的修行而获得主体的自由。
顿悟在禅宗里有“迅速地体悟”、“不依固定修行阶次的体悟”和“不拘时间场合任运于平常生活中顿悟”这三层涵义,而禅宗的重点是在悟后如何重新面对人生和世界。
正如南泉普愿禅师所说“须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
”须向那边会了,即禅宗所说的顿悟,它解决宗教解脱的向上门问题。
却来这里行履,则开拓了面向社会现实的道德实践的向下门。
因此,超越的佛法必须落实在现实人生。
禅宗的根本任务就是如何在现实生命中动态地把握住超越的佛心佛性和内在的本心本性的终极合一。
由于禅宗的这一挑战,而深化了儒家的心性论,完成了沟通中国思想中的宗教解脱与哲学智慧的历史使命。
只有把握住禅宗向上和向下两门,才能理解禅为何在现代依然焕发异彩。
悟禅的人生感悟悟禅是一种可以让人深入思考人生的修行方式。
走进禅堂,闭上眼睛,放空心灵,尽情感受冥想的美妙。
在这里,我分享一些自己在悟禅过程中所领悟的人生感悟。
一、心宁则神安悟禅,禅修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宁心静思,让人的内心得到平静。
当一个人的心不宁时,思想不停地跳跃,不断让人感到疲惫,甚至失去方向。
人的内心一旦能够静下来,就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平衡点。
二、洞悉人生本质悟禅的过程会让人反思人生深层次的意义。
通过深层次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洞悉人生本质。
人生才有可能掌握主动权,走出生命的意义。
三、尊重当下,珍惜时间悟禅的关键在于心中的一片平静,这种状态可以面对任何事情。
只有当我们尊重现在,才会发现,时间太宝贵了。
时间是无法停留的,我们需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把握每一个值得珍惜的经历。
四、修身养性是必修之路每位修行者在悟禅过程中,都必须通过修身养性来提升自我,这也是悟禅在人生中必修的一道精神课程。
人的心心不定,无法维持内心的平静。
只有在修身养性的道路上努力,才能够达到更高的修行境界。
五、放弃执念,追求自由人的心中有太多执念,但只有放弃这些执念,我们才能走向自由。
人生短暂,每个人都需要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从喜欢到需要再到放弃,这是我们走向自由时必经之路。
悟禅的过程是一条充满禅意的修行道路,每个人在心中保持内心平衡的同时,还需要努力去领悟人生的真谛。
无论是在修为的道理上还是在生活中的实践中,准确的领会与认识会让你的人生经历更为丰富和有意义。
禅语人生境界的句子
禅语是禅宗的语言,富有哲理和深意,以下是一些禅语关于人生境界的句子:
明月照大江,流光正悠悠,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南唐二主词》
世间一切皆无常,唯有禅心是真常。
人生如梦,一切皆是虚幻。
不要让过去的阴影掩盖了未来的光明。
心中无物则万物皆空,心中有物则万物皆具。
世间万物皆是假相,如梦幻泡影,唯有佛性真如。
不要轻易将快乐寄托于外物,内心安定才是最大的幸福。
人生的路途上,每一步都是修行的机会。
如何面对挫折和困境,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对待它们。
世间万物,皆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不要执着于任何一物。
这些句子充满了智慧和启迪,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境,带给我们安宁和启迪。
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佛教禅宗思想与人生智慧(1)关键字:道悟,信仰对象,人生的智慧,禅宗思想,思想文化史,佛教禅宗禅宗从创立开始,首先强调的一个思想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可是关于禅的文字,是所有汉地佛教宗派经典文字最多的。
所以禅宗的超越性,不但是超越了文字,同时也是超越了不立文字,超越了一切表相的、概念的范畴。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来走入禅的境界呢?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契入:直接、不二、包容。
一般来讲,禅宗作为一个佛教宗派,必然就有一个形式,必然就要与信仰挂钩。
按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佛教是形而上的、玄之又玄的、神秘不可知的东西,但是禅没有这些!禅是直接的,超越了“距离”,首先就是“信仰的距离”,禅不存在信仰不信仰的问题。
我们学过“宗教学”、“比较宗教学”,也了解其他宗教乃至佛教信仰者的实践和修行,但是禅不强调信仰。
信仰是什么?因为觉得自己很悲弱、很无助、很无能、没有力量,我要找到能量高过我,力气大过我,智慧超过我的那么一个至高无上的对象,神也好、真主也好、菩萨或佛也好,把自己交给他,这个叫信仰。
产生信仰的先决条件中就有一种对立和距离。
神在哪里?神在天上!佛在哪里?佛在西天!释迦牟尼佛出生在2500多年前的印度,我们可以坐飞机去,但西方极乐世界,你用什么作为的交通工具可以到呢?所以禅的第一个超越,就是把卑与尊、圣与凡的对立给超越了。
那么超越了圣凡尊卑的对立之后,假名为明奘的我是否有具备佛陀所有的一切优良品质的可能性?佛陀无穷尽的智慧,无穷尽的慈悲,对生命有情无穷尽的关怀和怜悯,更纯净的爱,我们有没有?你们有没有?假如只有我有,只有上帝有,只有佛陀有,这是宗教,但是禅并不是如此。
禅说所有这些纯净的爱、智慧或者无尽的慈悲,你我他都具有,任何一个生命,只要能够脱离开遮蔽生命本质的迷惑与障碍,本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就自然现前了。
这个优良的品质,不是由所信仰对象赏赐给我们的,而是我原本具足的。
禅悟人生感悟
禅悟人生,不是追求空灵的境界,而是在现实中找到内心的平衡和自我超越。
禅悟人生,是一种觉醒,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心态。
它不是一种功夫或技巧,而是一种智慧和生命的体验。
禅悟人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觉悟和认知,去看待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禅悟人生,就是在平凡的事情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
禅悟人生,就是在繁华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我认知。
禅悟人生,需要我们在内心深处,寻找那个真实的自己。
我们需要摆脱那些虚假的自我,去寻找内心的平衡和自我超越。
只有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我们才能真正的理解和面对人生。
禅悟人生,也需要我们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我们需要以一种平静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变化。
我们需要学会放下那些束缚我们的思维和情感,去迎接生活的变化和挑战。
禅悟人生,是一种境界和智慧。
它需要我们在内心深处去追寻,去感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领悟到禅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内心的平衡和自我超越。
- 1 -。
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禅的智慧是通达生命本性禅,指中国独创的禅宗。
“宗”,指直契佛心,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
禅宗在中国的产生,是佛教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出世的印度佛教在重视人文精神的中国土地上一次成功的文化移植。
随着大批知识精英加入佛教传播行列,开始用中国的社会伦理思想和思维方式改铸印度佛教,佛教逐渐走向入世、注重伦常日用和清通简要的道路。
在思想体系上,禅宗以大乘的般若空观和涅槃佛性论为理论基础,融合了中国儒家的心性论和老庄的自然主义态度。
禅的智慧,是通达生命和世界的实相。
如铃木大拙所说,“禅本质上是洞察人生命本性的艺术,它指出从奴役到自由的道路。
”(王雷泉等译:《禅宗与精神分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这个奴役,是心灵自己设置的牢狱,即烦恼障和所知障,把完整的世界割裂成支离破碎,导致一叶障目、盲人摸象。
这种心结、心狱,按阿部正雄的分析,即人的自我疏离和焦虑,是人的局限性所固有的,阻碍我们对世界的真实认识。
《坛经·般若品》指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
”菩提,是开悟的智慧。
禅宗直指人心,将出世的理想和境界,统统收摄于我们每个人内心本具的觉悟自性,通过般若智慧的修行而获得主体的自由。
顿悟在禅宗里有“迅速地体悟”、“不依固定修行阶次的体悟”和“不拘时间场合任运于平常生活中顿悟”这三层涵义,而禅宗的重点是在悟后如何重新面对人生和世界。
正如南泉普愿禅师所说“须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
”须向那边会了,即禅宗所说的顿悟,它解决宗教解脱的向上门问题。
却来这里行履,则开拓了面向社会现实的道德实践的向下门。
因此,超越的佛法必须落实在现实人生。
禅宗的根本任务就是如何在现实生命中动态地把握住超越的佛心佛性和内在的本心本性的终极合一。
由于禅宗的这一挑战,而深化了儒家的心性论,完成了沟通中国思想中的宗教解脱与哲学智慧的历史使命。
只有把握住禅宗向上和向下两门,才能理解禅为何在现代依然焕发异彩。
明心见性提升人生境界《坛经·行由品》开宗明义指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明心见性,是《坛经》的核心思想。
这段总纲性的话语有四个关键词,涵盖了全部《坛经》乃至整个禅宗的大意。
1. 菩提自性。
菩提,指觉悟的智慧;自性,指人人心中本来具有的佛性。
《坛经》标举菩提自性,从终极根源上指出生命的本质,也为主体指出达到最高价值的能力。
在终极意义上,我们凡夫生命的本质与至高无上的佛是统一的,并与终极存在的法界、真如融为一体。
在《坛经》中,“自性”一语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意义,不是为中观学所否认的自性。
中观学破斥的自性是指所谓恒一不变、实有独立、可以不依赖其它事物的关系而自在自有的事物。
2. 此心。
即人的日常之心。
心从本质上讲,指我人具足的佛性本来清净。
但本自清净的真心恰恰处在士农工商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七情六欲、是非烦恼所纠缠。
故心是烦恼与菩提、迷与悟、邪与正、妄与真、染与净的动态统一体。
大乘唯识学分析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五位百法,光是讲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就有五十一种,而在五十一个心所法中,烦恼心所即占二十六个。
凡夫由于迷失真性,处于无明状态,故需通过修行,用般若智慧除去妄心见真心。
故学佛不向外求,只要直指本心,藉妄修真,也就是即烦恼而成菩提、即生死而成涅槃、即世间而出世间,显发本来具足的觉性,就能成佛。
3. 用。
“但用此心”,用的是般若智慧。
禅宗“明心见性”的宗旨,关键在一切处所、一切时中,修般若行。
“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般若品〉)用智慧明心,用智慧见性,用智慧藉妄修真,用智慧直达心的本源。
“取”,是对现实世界的割裂和执着;“舍”,是对现实世界的逃离和放弃。
执着有,或者执着无,都是“住法”,都是“染著”。
用般若智慧,使心灵保持自由的通达状态,才能如实对应客观世界。
具体言之,就是以无念法门为核心的禅宗修道三纲领:“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定慧品〉)4. 直了成佛。
指彻见自心之佛性,即达到终极本源的方法顿悟法门。
佛性与人的本性同一,本来清净,只因一向被妄念的浮云遮蔽,所以未能自悟。
因此,直截了当地明了心是生命升堕的枢纽,由主体的心来决定选择人生的凡圣、世界的净秽。
则现实生命的实践(途中)与生命最高价值的实现(家舍),当下就在“直了”中得到统一。
所谓提升人生境界,即开佛的知见、见与佛齐;心包太虚、量周法界。
禅宗的主要思想是佛性本有,不假外求,解脱全凭自力。
因此,“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坛经·疑问品》。
有什么样的眼界,就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有什么样的心量,就拥有什么样的世界。
开佛知见须向那边会了佛的本义是觉悟者,佛的知见,就是佛的智慧。
何为佛的知见、何为众生知见,可从禅宗史上著名的风幡之争说起。
惠能至广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一众骇然。
”(《坛经·行由品》)论风动者,认为动是风之本性,幡看似在动,其实是风自动而已。
而论幡动者,则认为同样是风过,只见幡动而山石纹丝不动,可见是幡之本性能动。
其实,万法本闲,惟人自闹。
万事万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不能离开缘起法而孤立地偏执其中一个方面。
所谓“心动”,即落入分别心中,则风为能动,幡为所动,能所与心境截然对立,则成世间知见。
而惠能是以佛的知见观照实相,超出了能所对立的分别。
“风幡动还是心动”之辩,要与惠能接下来对印宗说“佛性是不二之法”联系起来考察。
“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可见,凡夫的世间知见,是对统一的主客观世界妄加分别;而智者的出世间知见,是超越思量分别,了达不二的实相。
如何了达不二之法?要认识完整的世界,必须使主体认识打破一切人为的分别,用统一的思维观照统一的世界。
惠能在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题时,有大量独创性的发挥。
“摩诃”本义是大,在此阐发为“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即打破心灵的枷锁,使心中本具的觉悟自性向法界完全敞开,超越一切意识中人为分别的两极对立,如方圆大小、青黄赤白、上下长短、嗔喜、是非、善恶、头尾等“边畔”。
当心量定位在法界,则万法皆在自性的观照中。
法界,是意识所缘的一切境界,涵盖世间出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源和真理,也是佛果成就的世界。
在法界中,万事万物各有特殊性质而又处于统一的整体之中。
所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在一切差别现象中显出统一的法性,每个个体所见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结为终极的空性;而法性则体现在差别的现象中,又从终极的空性展开一切现象。
般若的智慧,就是让我们定位在法界,同时法界之中事物又各有分齐,各有其质的规定性,又是个个的不相混乱。
这样,我们所经历的任何现象,所从事的任何事业,都不会妨碍法界之理,从而得到心灵的大自在。
当修行者的眼界与心量达到与佛等量齐观的境界,以“不取不舍,亦不染著”的智慧妙用,达到“去来自由,心体无滞”。
这个境界,即是“无有一法可得”,而又“一真一切真”的“真性自用”。
波罗蜜,通常译为“到彼岸”,惠能进一步解释为“离生灭”。
此岸是生灭无常的生死世间,彼岸是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生灭从何而起?在于著境。
一旦落入相对的分别之中,就如同水里波浪一样,陷入生生灭灭的世间。
因此,离生灭,就是消除此岸与彼岸的分别,“如水常流通”,把世间永流不息的波浪都汇归到大海,就是永恒,就是彼岸。
七岁就出家的法达,自恃诵《法华经》三千部,对惠能心存傲慢。
惠能以法达的名字对他开导,说他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的念诵,何曾领悟经文的精神实质。
“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
”(《六祖坛经·机缘品》)佛法,有证法和教法。
一切佛经,无论深说、浅说,方便说、究竟说,都是帮助人进入唯悟乃至的实相。
佛经所指涉的真理是圆满统一的,故说“法即甚达”、“经本无疑”。
但人有愚智之分,故对佛经的理解有正疑深浅之别。
惠能在对法达的层层开导中,通过对《法华经》宗旨的阐发,提出禅宗几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观点:首先,扣住佛之知见,把《法华经》的宗旨与禅宗的宗旨融会贯通,即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其次,区分佛之知见与众生知见。
众生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此即是世间。
佛之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此即是出世间。
第三,提出“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的重要思想。
凡夫处于迷时,借助善知识开导,以《法华经》帮助超凡入圣;悟道后则自度度人。
一切经教皆是佛为人而置,若把经教及仪式对象化,则反成解脱的障碍。
由此以《法华经》为喻,引申为“转物而不为物转”,道在流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由此可见,禅的智慧就是开佛知见。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
是时,众皆默然。
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
(《五灯会元》卷一)正法眼藏,即《法华经》所谓之“佛知见”,也指依彻见真理之智慧眼(正法眼),透见万德秘藏之法(藏),亦即佛内心之悟境。
拈花微笑的公案,表示禅宗不滞教门之文字语言,直接洞见心地了悟之意。
由此概括代表禅宗成熟期的思想特点:“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的智慧在通达,也体现在宗门和教下兼通。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坛经·般若品》)“心通”也称“宗通”,指佛教修行悟道的根源性、神圣性的本原;“说通”也称“教通”,指藉助语言文字和经典,把佛所悟到的法在人间传播。
无论是宗门还是教下,关键在于“通”,通就是通达、通透、流通。
即运用般若智慧,彻底打通在凡夫与佛、世间与出世间、烦恼与菩提、教与宗、渐与顿之间的壁垒,如慧日般照亮众生的迷暗。
不离世间却来这边行履惠能用透彻的哲学智慧,指明理想的佛国世界,就在我们脚下的世界,要通过不懈的菩萨行实践,转变我们当下这个世界。
《坛经·般若品》开演“欲求见佛,但识众生”的原理,指出三藏十二部一切大小乘佛经,都是为众生而建立。
佛道必须在世间众生中流通,对此无相颂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论述: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既然佛性与本性同一,净土秽土亦在一心之转,西方净土在娑婆世界中成就,故“淤泥定生红莲”。
既然成佛的依据和理想境界皆在现实的人世,故“运水搬柴,无非妙道。
”生活世界的日常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场,其自我修行的方法就是无念法门。
什么是无念?“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心不为任何形象、外境和名相所执著,这是精神的完全解放,如此才能使我们的生命与法界、众生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