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框架图
- 格式:pdf
- 大小:203.96 KB
- 文档页数:1
——法理学知识结构——⑴法学是一门科学1.法学的定义:是一门以法这一社会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⑵法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⑴从认识对象上看2.研究对象(很广)⑵从任务上看一、法学概论⑶从层次上看3.⑴产生条件:首先,其次4.法学的产生和发展⑵1.产生二、马克思主义法学 2.地位1.法理学的定义⑴研究对象的内容2.法理学的研究对象⑵研究对象的特点三、法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地位⑴与部门法的关系⑵与法制史、法律思想史的关系3.地位⑶与理论法学中的其他学科的关系⑷在整个法学体系中1.方法论原则——坚持唯物辩证法四、法理学的研究方法 2.基本方法3.应注意的问题五、学习法理学的意义⑴经济因素:金属工具的制造和使用—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出现社会大分工—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1.起源因素⑵政治因素:①阶级斗争的需要②社会公务的需要一、法的起源⑶其他因素2.法产生的一般规律:⑴……⑵……⑶……(一)奴隶制法:1.特征;2.重要法律(二)封建制法:1.特征;2.重要法律二、法律的演进(三)资本主义法:1.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法的出现;2.特点(四)社会主义法:1.特点⑴概念⑵分类1.英美法系⑶英美法系的范围⑷英美法系的特点三、法系⑴概念⑵分类2.大陆法系⑶范围⑷大陆法系的特点3.⑴法律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1.法的阶级意志性⑵统治阶级的意志必须要变成国家意志,才能借助国家机器来保证法律的实行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⑶表现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整体性、统一性,相关性,非单一性⑴法的内容、产生、变更都是由统治阶级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2.法的物质制约性⑵法的效果和生命力取决于统治阶级对客观历史条件、客观规律的反映程度⑶制约性的相对性。
1.规范性:含义、表现和其他规范的区别2.权利义务性:含义、表现、特点和意义三、法的特性 3.国家意志性:关系、产生途径和特点4.国家强制性:含义、原因和相对性5.程序性:含义和原因一、法的作用的含义和实质(一) 规范作用:预测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强制作用二、法的作用的分类 1.维护阶级统治:……(二)社会作用: 2.执行社会公务:……1.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关系:联系和区别三、法律各作用间的相互关系 2.3.法的两种社会作用之间的关系:区别和联系(一)当代中国法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四、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当代中国法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作用⑴调整对象的有限性:……五、法律作用的局限性⑵法律自身特点产生的局限性:……⑶受影响性:……1.含义:……(一)法律规则的含义、特点、地位 2.特点⑴与其他法律要素相比……⑵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3.地位:……按规则的内容规定的不同一、法律规则 1.法律规则的三种分类:按照内容的确定性程度的不同(二)种类按照人们行为规定和限定的范围或程度的不同2.1.(三)法律规则的机构 2.三要素间的关系第一部分法律要素⑴含义1.法律原则的含义、种类⑵2.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关系⑴联系二、法律原则⑵⑴法律原则对法律规则的作用3.法律原则的作用⑵法律原则对裁判的作用三、法律概念:含义和种类1.概念(一)法律体系的概念、特点 2.特点:⑴⑵⑶⑷3.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立法体系、法系、法学体系1.概念一、法的部门系统(从部门法上所作的分类)(二)法律部门 2.与相关概念的关系3.划分标准和原则:⑴划分标准:首要标准、次要标准(三)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法律部门2.特点(调整对象)3.主要法律规范文件(一)法律渊源的含义、研究法律渊源的目的1.分类第二部分法律系统(分类)(二)分类和主要类型正式法律渊源:四种二、法的渊源系统 2.主要类型:非正式法律渊源:法律(三)当代中国的法规规章国际条约1.含义一、法律解释的含义、特点 2.特点:①②③二、法律解释的必要性:①②③④⑤1.解释主体和解释效力不同:……三、法律解释的分类和方法 2.解释尺度不同:……3.解释方法不同:……当代中国的正式解释体制;立法解释是解释的核心,这一点表现在三方面:①②③第三部分法律解释和推理四、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 1.立法解释:概念、主要任务、方式、地位解释的分类:2.司法解释:概念、基本作用、3.行政解释:概念、情况、4.地方政权机关所作的法律解释:情况、特点1.含义五、法律推理 2.特征①3.方法②实质推理:含义、特点:⑴⑵⑶⑷③1.含义:……一、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⑴……;含义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法律关系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体现国家的意志性,因为……;2.特征⑵……;在法律关系产生或实现的过程中,国家意志与法律关系参加者的意志是相互作用的:两方面承认法律关系的意志性并不否认它的客观性,其客观性表现在:其一、其二、其三⑶……;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中行为模式的规定在现实生活关系中的体现。
第一章法的本体
第一节法的本质图1:关于法的概念的争议
图2: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法的特征图3:法的特征
新起点司法考试培训第一阶段——《法理学》
第三节法的作用
图4、法的规范作用
第3页,共10页
图4、法的社会作用的局限性(人的因素、社会因素、法的自身因素)
新起点司法考试培训第一阶段——《法理学》
第四节法的价值
第5页,共10页
图5、秩序价值——法的基本价值之一
图6、自由价值
新起点司法考试培训第一阶段——《法理学》图7、正义价值
图7、法的价值冲突
第7页,共10页
图8、价值冲突的平衡原则
新起点司法考试培训第一阶段——《法理学》
第五节法的要素
图9、法的要素: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的概念
图10、法律规则的分类
第9页,共10页
图10、法律原则的分类
图11、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法理学知识结构图法理学知识结构图第一章法的本体第一节法的概念一、法的概念的争议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按法的概念是否包含道德因素区分出两种基本主张:一是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法与道德是相分离的);实证主义者以权威性制定和社会实效两个要素定义法的概念的,不包含内容的正确性要素;二是自然法的法的概念(法与道德是相互联系的)。
自然法者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定义法的概念的一个必要要素,不排除社会实效性和权威性制定两个要素。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按本质与现象之间的联系——“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形式”来分析法的本质即法是什么。
)首先,法的本质表现为法的正式性。
是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
其次,法的本质反映为法的阶级性。
是指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所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但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中立性。
最后,法的本质最终体现为法的物质制约性。
是指法的内容受社会存在这个因素的制约,其最终也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三、法的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法律又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
它是一种以公共权力为后盾、具有特殊强制性的社会规范。
2、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法的普遍性就是所讲的普遍有效性,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具有普遍效力;4、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法是通过设定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模式的方式,指引人的行为,将人的行为纳入统一的秩序之中,以调节社会关系。
5、法是以国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
6、法是可诉的规范体系,具有可诉性。
法的可诉性是指法律具有被任何人在法律规定的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加以运用以维自身权利的可能性。
四、法的作用明确:法的作用体现在法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中,法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产生、存在与发展变化都是由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
框架第一编法概念论一、法的概念1.法和道德的关系【自然法〔有关系〕;法律实证主义〔无必然联系〕】〔司法裁判,实践〕影响【法律对裁判是否起决定性作用——先形成观念还是先寻找法律】【民意】【法律形式主义〔其决定作用〕;法律现实主义〔不起决定作用〕】二、自然法理论【本质法】〔实在法之外还有一种法〕;2.实在法之外的法可以被感知;3.实在法违反自然法是无效的。
三、自然法中本质的转变〔古典自然法——美德论〕 1.哲学自然法【理论、哲学】柏拉图〔理论〕亚里士多德〔经验〕2.神学自然法【上帝】奥古斯丁阿奎那〔近代自然法——反美德论〕3.理性自然法【理性】社会契约论的两端——霍布斯〔国家至上〕——洛克〔有限政府〕p.s. 美德论使每个人在完美人格面前不平等四、自然法和实证主义的现代争论1.别离命题〔法律与道德是否相同〕〔自然法——法律是发现的,非人造的;实证主义——法律是创造的,是人造的,就是一个社会事实〕第二编法律标准及标准性表现法律内容上是标准;标准〔即法律〕和实践理由的关系【重点研究规则对实践理由的影响】内容标准语词——标准语句2.标准的分类——规则和原则3法律是体系化的,要把它们合并——标准体系4.实践推理影响实践〔行动〕和理论〔信念〕的对立1.为信念提供理由——理论理由2.为行动提供理由——实践理由第三编法学方法论/法律推理〔德国传统〕区别与其他方法的区别不疑心有效性,讨论法律如何在实践中落实〔教义学方法——与宗教有关——对某些主张不质疑【不疑心现行法有效性】〕任务 1.落实现行法的拘束效果【内部证成〔不讨论理由的正当性〕】——取消或限制自由裁量【概念法学】〔纳粹事件——价值判断进入——如何〕2.价值问题的客观化【外部证成〔讨论理由的适当性〕】p.s. 证成:理由对行动的支持〔除去喜好问题〕第四编法价值论外部价值工具性价值〔每个人赋予不同意义,无法统一〕——法律重要性可替代内在价值不依赖满足的条件第一编法概念论一、法律是什么,它的重要性满足的标准是什么?/ 附加法律效果的标准——划定法律范围〔受到多种标准的拘束〕二、法律和其他标准的区别〔辨析相关联的问题〕1.法律&命令【附加惩罚或强制效果】——霍布斯注意到这点〔原来是认为是建议,他认为法律是命令——是不是附加强制效果;是否为命令发出者好;被指向者是否感到拘束;处于的结构不同,一对一还是一对多〕哈特【区分命令和法律:被迫做某事和有义务做某事〔正当化基础〕;是正当化基础解释法律而不是拥有正当化基础的命令】2.法律&道德【有义务的效果】【命令——正当化基础——引入道德】3.法律&规则【受拘束的效果】〔命令、道德和法律都提供受拘束的效果【规则——反复性、持续性——提供拘束效果】〕三、给法律下定义的重要性四、形式主义、现实主义的争论【争论焦点:法律是否有决定性】1.形式主义【兰德尔】:概念体系没有问题〔可通过推理——演绎完成〕;出现问题是实践出现的问题,只要把新问题纳入概念体系,或是查找或是演绎,就可以找到答案;相同案件应当有着相同的判决结果〔承认法律决定性〕2.现实主义【霍布斯】:判决与实践的落差〔法律——中间影响因素——判决结果〕;法律决定性淡化,法律非决定性——规则疑心论〔反对法律决定性,但承认法律外因素的决定性——如经济、社会因素〕——事实疑心论〔反对法律决定性,也反对其他的决定性〕五、自然法与实证主义〔一〕自然法【苏格拉底理论:理性主义;智者理论:非理性主义】〔1〕柏拉图——理念自然法【洞穴理论——理念和现实的不同;理念世界和经验世界的映射关系】【理念才是美德,才是本质】——每个人头脑中有理念片段;哲学家具有最正确的综合能力,能把理念片段综合起来——理念的自然法大于经验的实践法【严格反对经验,理念和实践的对立;每个人有各自的层次,按理念来行动】〔2〕亚里士多德——城邦[目标]自然法将知识分为三类:理论理性【一般性对象——物理学、形而上学】;实践理性【与人有关——政治学、伦理学】;技艺【地理学】目的论〔四因论——形式因[各式各样的体制]、质料因[人]、动力因[善]、目的因[城邦]——证明“人从自然上是说城邦的生物”〕:逐渐接近目标亚里士多德:——将经验与理论联系起来,人[经验]与城邦[理论]没有截然分开,将“是”与“应当”联系起来。
法理学原理重要理论框架法理学原理第一编法概念论第一章法的概念一、法概念的重要性p 11、划分法与其他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2、能否给法律下定义决定了能否解释某些边缘或疑难情况二、法的定义的三个基本争议点+基本立场1、法和命令A霍布斯:法律命令理论p 4B三个联系p 5一个区别p 62、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自然法与法律实证主义的分野A自然法与法律实证主义的基本含义和关系p 9B实践意义与纠纷的解决p 11C拉徳布鲁赫公式(调和自然法与法律实证主义的对立)p 123、法与规范→法律确定性问题→法律形式主义(法律确定性)vs 现实主义(法律不确定性)A自然法:德沃金-伦理客观主义&政治道德-公共性-确定性p 14法律实证主义:哈特-承认规则-确定性p 15B法律现实主义:霍姆斯-预测论p 16“法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经验”规则怀疑论与事实怀疑论p 17C对现实主义的批评:权力分立p 18 法适用与法制定p 18 内在矛盾p 19第二章古典自然法理论的基本线索(大纲)一、古希腊自然法理论(本质自然法)理论基础:本质与自然p 221、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为本质p 242、亚里士多德的城邦自然法(四因论)p 253、古罗马时期的发展-斯多葛学派普遍理性观念(西塞罗——首次提出永恒法)p 26自然法的普遍性永恒法自然法多元论二、经院自然法(神学自然法)理论基础:神谕与自然p 28 两种关于自然含义的基本观念:理想与行动1、奥古斯丁的三分法(原罪说;双城说)永恒法、自然法、世俗法p 292、托马斯阿奎那的四分法永恒法、自然法、人法、神法p 30三、近代自然法(理性)理论基础:“上帝不存在”;自然-理性的要求基本特点:自然权利先于自然法p 341、霍布斯(全能政府):自然状态社会契约(政治社会)自然法(不变性)p 362、洛克(有限政府):自然状态社会契约缔结自由与法律(实在法限制)p 383、卢梭(社会契约论)四、自然法非神秘化趋势及其意义p 42——催生了实证法第三章法律实证主义与自然法的现代争论一、法律实证主义兴起的背景1、休谟有关事实与价值的区分(知识基础)(哲学基础)A休谟定律p 45-笔记B两个方面沉重打击自然法p 452、实在法体系地位的提高(政治因素)p 46(政治基础——即民族国家的崛起,各国法律的差异性显著)王权、主权的兴起 -宗教的没落-实证法兴起3、自然科学的发展:欧几里得证明法和分析综合法二、法律实证主义的核心主张(大纲)1、被认为是基本立场的五种观念p 482、两种基本立场-分离命题&社会事实命题A分离命题(法律与道德不存在必然联系)效力不可通过实践反驳p 50 分离命题不等于可谬性命题p 51,52B社会事实命题(法律属于社会现象或人类的创造物)(1)奥斯丁支持-法律命令理论p 52(2)凯尔森支持-纯粹理论p 54社会科学、规范科学基本规范p 56(3)哈特支持-法律规则理论p 56(承认规则)三、德沃金对实证主义的批评(德沃金与哈特等人的论战)通过原则理论和对社会规则理论的批判,瓦解分离命题的效力,核心是通过原则与政治道德之间的链接,使得法律与道德的界限归于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