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诗词三首》
- 格式:pptx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15
长久和共婵娟的祝愿《水调歌头》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中秋词”,是词人任密州知州时写的。
这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有五年。
政治失意,弟弟远在他乡,词人心中十分苦闷,于是饮酒之后借询天问月排遣愁绪。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都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从语气上看,这两句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看,又推进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表现了词人的达观知命,同时也寄托了词人对未来的期许: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两句是词人在解脱之后,对自己、对弟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的美好祝愿。
“婵娟”是美好的形象,这里指嫦娥,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
词人发出“长久”和“共婵娟”的祝愿,情怀美好,表现了词人旷达无私、善良高尚的情操,凸显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身处逆境乐观积极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
期间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刘禹锡便回赠了此诗。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在外面怀念旧友,诗人只能徒然地吟唱《思旧赋》;回到故乡,恍若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
这一联运用典故,抒发了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典故“闻笛赋”的作用是:悼念王叔文等被迫害的故人;典故“烂柯人”的作用是:抒发对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一联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之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仍旧争春。
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但其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一份乘风破浪的高远情怀《行路难(其一)》通过描写复杂的感情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远大理想的阻遏,又反映了诗人由此而引起的内心的强烈苦闷,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展示了诗人强大的精神力量。
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练习题行路难·其一【作者】李白【朝代】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朗读节奏划分】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⑴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⑵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⑶箸(zhù):筷子。
⑷“闲来”二句:表示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碧,一作“坐”。
⑸“多岐路”二句: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
安,哪里。
⑹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⑺云帆:高高的船帆。
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译文】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
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主题思想】《行路难其一》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行路难·其一【作者】李白【朝代】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创作背景】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注释】行路难: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旧题。
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玉盘:精美的食具。
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投箸:丢下筷子。
箸(zhù):筷子。
不能食:咽不下。
茫然:无所适从。
太行:太行山。
碧:一作“坐”。
忽复:忽然又。
多岐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岐:一作“歧”,岔路。
安: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会:当。
云帆:高高的船帆。
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
济:渡。
【赏析】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
《诗词三首》课下注释【部编版九上第13课】行路难(其一)/李白①选自《李太白全集》卷三(中华书局1977年版)。
行路难,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②【金樽清酒斗十千】金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
样,盛酒的器具。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贵。
③【玉盘珍羞直万钱】玉盘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羞,同“饿”,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④【闲来垂钓碧溪上】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
⑤【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
⑥【今安在】如今身处何方?也可理解为: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⑦【长风破浪会有时】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
《宋书·宗悫传》载,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
会,一定、必然。
⑧【云帆】高高的帆。
⑨【济】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①选自《刘禹锡集》卷三十一(中华书局1990年版)。
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
刘禹锡作此诗答谢。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②【巴山楚水】诗人曾被贬夔州、朗州等地,夔州古属巴郡,朗州属楚地,故称“巴山楚水”。
③【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水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共二十二个年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洛阳,所以说“二十三年”。
④【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
⑤【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杀害,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了《思旧赋》。
⑥【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
13 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一:1.教学导入富于诗意,略有创意。
我把个人对李白的理解与解读作为切入点,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和激情。
2.教学环节简明流畅,清晰适用。
我用课堂生成提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性精神,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3.运用“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古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信息输入,先从大体上感知,然后运用在课堂上得到的阅读经验去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能更深入地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4.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在导入之后没有照顾到学生已经具有的阅读热情,没有给机会展示、交流他们在预习时自己获得的阅读体验。
在具体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在被任务驱使,为环节所困,过多考虑教学的形式,因而学生的活动甚少,这是新课堂之大忌。
总之,“联读”是一种尝试,理论支撑不够,实践经验也缺乏,课堂就显得力不从心。
教学反思二: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围绕新课程改革观念中教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古代诗歌教学一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活的素材,中国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
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他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她是描写中秋的一朵奇葩,通过学习她,可以让学生重新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这节课,应该是描写传统节日的荟萃,可以培养他们学习我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在课下,我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上网、查工具书等形式,收集资料,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