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软骨早期退变的MRI表现及临床应用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4.65 MB
- 文档页数:43
膝关节损伤MRI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研究作者:钱永娟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第17期【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的表现和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评价MRI 在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
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7月-2013年1月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80例,行MRI扫面,并与关节镜检查进行比对,全面客观的评价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结果:入选患者80例,均为单侧膝关节损伤。
MRI表现半月板0级为8例,1、2级损伤11例,3级损伤为61例。
韧带1级损伤7例,2级损伤26例,3级损伤为2例。
MRI的敏感性为90.00%,特异性为88.00%,准确性为90.00%。
结论: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检测膝关节损伤显示方面体现较好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可以立体显示膝关节各个组成部分,对于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膝关节损伤;诊断; MRI;半月板中图分类号 R6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7-0020-02人体膝关节的结构较为复杂,负担身体重量,由于运动量较大,膝关节较易受损,且多为复合性损伤。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重要方法。
常用检查方法包括X线平片、CT扫描、MRI扫描以及关节镜[1]。
X线平片对骨折显示良好,但对软组织、隐匿性骨折、挫伤,以及韧带滑膜显示不佳。
CT扫面可更加立体显示骨折,定位更清晰,但同样对软组织、半月板撕裂、滑膜以及关节囊肿、积液显示较为不清晰。
MRI扫描对半月板、关节软骨、挫伤定位诊断清晰,对软组织也显示清晰,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2]。
关节镜可以直接观察关节内各种结构的损伤,可通过关节镜下性半月板修复术,集诊断与治疗一体化,是诊断半月板损伤的金标准。
但关节镜存在视野盲区,不能清晰显示半月板变性和微小病灶,也均在一定局限性。
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7月-2013年1月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80例行MRI扫面,并与关节镜检查进行比对,全面客观的评价MRI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核磁共振诊断膝骨关节炎的应用与影像学表现探讨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病,它主要是由于关节软骨的退变以及滑膜的炎症引起的。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膝骨关节炎,对于膝骨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已成为当前医疗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核磁共振在膝骨关节炎的诊断和影像学表现。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指利用磁共振的原理来成像的一种医学影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高清晰度、非侵入性和多平面的影像,而且没有放射线的辐射,被视作是一种理想的诊断手段。
在诊断膝骨关节炎时,MRI技术可以通过对膝部不同结构的成像,及时发现并定位病变,可以对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帮助。
1.骨性改变:MRI可以清晰显示膝骨的细微结构和骨性改变的程度。
在膝骨关节炎早期阶段,MRI可以检测到软骨面上的微小裂缝和软骨薄层的损伤。
在病变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MRI还可以检测到软骨的破坏、骨小梁的退化、骨质增生和骨赘形成。
2.滑膜改变:膝关节滑膜的炎症是造成膝骨关节炎的主要原因之一,MRI可以监测滑膜的厚度、炎症和水肿情况。
在病变早期,MRI可以显示滑膜的轻微增厚和水肿现象,当炎症进一步加重时,MRI可以显示滑膜明显增厚,出现高信号,反映了滑膜炎症的程度。
3.间隙变窄:在正常情况下,膝关节内有一定的间隙,膝关节的间隙代表了膝关节软骨的健康程度。
MRI可以定量地测量软骨的厚度和间隙的宽度,可以检测软骨变薄和膝关节间隙变窄的程度,并定量分析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4.骨髓水肿:在膝骨关节炎的早期阶段,MRI可以检测到骨髓腔内的水肿现象,这与软骨的破坏和滑膜炎症有关系。
随着病变的加重,骨髓水肿的程度也会随之增加。
MRI可以精确地检测到骨髓水肿的位置和程度,可以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总之,MRI技术是一种可靠、高精度的成像技术,可以精确定位膝骨关节的病变部位,并对病变的程度和范围进行定量评价。
因此,MRI技术在膝骨关节炎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
软骨的MRI技术及其在软骨类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一软骨的MRI 技术1. 常规MRI 序列:(1)SE T1WI 因软骨与滑液、脂肪之间缺乏对比,难以准确显示软骨结构。
T2WI 在关节积液时,可产生类关节造影的效果,利于显示软骨表层的缺损。
对软骨下骨质显示不清,软骨病变检出敏感度不高。
生长软骨的成熟过程伴随着血管的改变。
新生儿骺软骨内包含很多血管,随着骨化中心的形成及不断扩大,血管逐渐减少。
骺板也有很多穿通血管。
Gadolinium(Gd)T1WI增强扫描可以反映生长软骨内的血供情况。
(2)FSE 增加SNR,缩短成像时间,可减少运动伪影、磁敏感伪影,对关节软骨病变具有高度敏感性!FSE-T2WI 上软骨信号增加。
(3)GR 3D-GR 可行薄层、容积扫描并可多平面3D 重建,可对软骨进行厚度及容积的定量测量。
稳定旋进快速成像(FISP)/稳态旋进梯度回波(GRASS )用小翻转角T2* WI ,利于显示软骨的细节。
扰相梯度回波(SPGR)或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其组织的对比除与TR、TE 有关外,还赖于翻转角的大小。
. Recht等报道翻转角为45°图像质量最好。
三维SPGR序列经MPR 或MIP 重建后可以对骺板的面积、体积进行定量测量,并对骺板内骨桥的面积进行定量测量。
(4)三维双回波稳态(3D-DESS)能够准确识别髌骨软骨的异常,与矢状面FSE 相比,横断面3D-DESS 更利于显示软骨软化而不是表面的缺损。
稳态自由进动(SSFP)像上滑液高信号可产生类似关节造影的作用。
3D-DESS 结合多点水脂分离技术能够获得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图像。
(5)驱动平衡傅立叶转换(DEFT)是一种不等待T1完全恢复的信号增强方式,能清楚显示关节软骨并提高软骨与邻近组织的对比,其软骨-滑液的对比噪声比(CNR)是SPGR 和FSE 的4 倍。
(6)磁转化对比(MTC)是利用水分子和大分子物质内质子间磁转移率差异而产生对比的序列。
MRI的T1ρ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发布时间:2022-12-26T05:46:05.845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6期作者:张芳[导读] T1ρ成像技术是近几年新开发的MRI序列,由于其可以无创评估关节软骨早期的退变、损伤、修复,而引起广泛关注张芳内蒙古鄂尔多斯中心医院影像科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017000T1ρ成像技术是近几年新开发的MRI序列,由于其可以无创评估关节软骨早期的退变、损伤、修复,而引起广泛关注。
关节软骨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传统的成像技术包括X线平片及常规MRI序列无法早期病变进行评估,量化MRI技术T1ρ序列通过量化关节软骨蛋白多糖PG含量实现了对关节软骨早期疾病的有效评估,本文就T1ρ技术的成像原理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1. T1ρ成像原理自旋锁定T1ρWI技术是指在常规自旋回波或梯度回波序列前,首先施加1个自旋定脉冲簇进行自旋锁定T1ρ的预磁化,然后采用常规自旋回波或梯度回波序列扫描对象的MRI信号来实现自旋锁定T1ρWI。
标准的自旋锁定脉冲簇是由在X轴上1个90°硬脉冲,在Y轴长且弱的自旋定脉冲,以及在X轴上第2个反相90°脉冲所组成的3个连续施加的射频脉冲,来完成自旋锁定T1ρ的预磁化。
自锁定时间即为自旋锁定射频长度。
2. T1ρ在关节软骨中的应用2.1 T1ρ对于正常关节软骨标记物的价值Chun Sing Wong等,对膝关节OA需要进行全关节置换的患者在术前行T1ρ序列扫描,手中获得软骨组织,用蛋白酶K降解关节软骨,测量相对应的软骨组织蛋白多糖PG含量,得出了一个重要的负相关,即T1ρ与PG含量呈负相关。
需要指出的是,同样作为量化MRI技术的T1ρ和T2 mapping(T2图),两者都可以描绘关节软骨组织的生物化学标志物,却存在很大的不同,T1ρ参数描绘为在旋转架中的自旋晶格弛豫,对于细胞外基质ECM中的葡萄糖胺聚糖GAG含量和定位的变化非常敏感。
膝关节退行性改变DR及MRI成像的对比分析作者:聂超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7期摘要:目的认识DR及MRI成像在膝关节退行性改变中的各自特点及诊断价值。
方法分析30例膝关节退行性改变患者的 DR及MRI成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DR片可显示膝关节关节面边缘的增生、硬化,髁间嵴变尖,关节间隙狭窄等,对于骨质增生DR优于MRI。
MRI检查对于关节软骨病变、软骨下骨质改变、半月板病变及关节腔积液的显示较好并优于DR片。
结论 DR片与 MRI在膝关节骨关节病的诊断中各有优势,且优势互补,两者结合,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
关键词:数字化X线摄影;磁共振成像;退行性改变;关节间隙狭窄;骨赘膝关节是人体结构最复杂的负重关节,膝关节退行性改变是中老年人比较常见的膝关节慢性退行性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功能减退。
而作为人体主要关节之一的膝关节更为明显,关节软骨及骨质的退变刺激关节囊产生炎性反应,刺激并引起疼痛,活动受限,继而活动量减少,肌肉及骨质废用性加速退变,形成恶性循环。
本研究对30例膝关节病例行数字化X线摄影(DR)片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退变的病理基础及两者对照的诊断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膝关节病例 30例,男性 l6例,女 l4例,年龄 40~78岁,平均(55+10)岁。
临床症状主要以膝关节疼痛、关节功能受限为主要表现,病程 1周至 10年,关节不适 5例,疼痛25例,疼痛时间最短者 1周,最长者达 l0余年。
其中3个月以上者 15例,关节压痛者 11例,活动受限 3例,关节弹响 5 例,关节交锁 4例,有明确外伤史 1例。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30例患者均做膝关节正侧位 DR片和MRI检查。
采用 Min dray数字化X线成像(DR)设备,拍摄正侧位片。
MRI检查使用 Min dray 0.35 T永磁型 MRI成像系统,应用膝关节表面线圈。
.32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 China Medical Device Information临床医学工程Clinical Medical Engineering膝关节是人体中体积功能最复杂的屈曲关节结构,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以及髌骨共同构成,并包含了骨、软骨、韧带、肌腱、半月板、肌肉等多种组成部分[1]。
车祸损伤、挤压或者撞击损伤、踩踏伤、高处坠落、运动损伤导致膝关节损伤的发生,导致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功能受限、无法负重、伸直障碍等阻碍。
对膝关节损伤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重要意义。
1.膝关节损伤的诊断方法膝关节损伤诊断方法很多,从普通的X 射线平片到超声、多层螺旋CT 扫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再到关节镜检查,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不同损伤类型进行诊断。
常用的X 射线平片检查虽然诊断快、价格低廉,但是其诊断范围仅限于膝关节骨质损伤情况,韧带、半月板、关节软骨等常见损伤无法有效显示,误漏诊率高。
超声诊断更用于非骨性膝关节损伤诊断,如半月板损伤、关节腔积液及软骨下骨质破坏改变等,无法对骨折进行判断。
相对于X 射线平片与超声,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出现以多角度多方位成像的优势对典型的韧带、半月板损伤及特殊位置关节腔积液进行清晰显示,并能明确判断骨折的位置、类型,特别对于微小骨折的诊断有优势,可有效降低微小骨折的漏诊率。
但无法对关节软骨损伤、骨挫伤进行显示,对于水平方向半月板撕裂、无明显移位半月板撕裂以及交叉韧带损伤、隐匿性骨折等的诊断价值有限。
关节镜检查被认为是全面准确判断膝关节损伤诊断“金标准”,在直视下对膝关节各种复合损伤病理变化、损伤程度、损伤间的关系等进行动态观察。
作为一种有创检查,其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损伤,检查中存在观察盲区,患者及家属的接受度较低。
特别是尚未发生形态改变的早期病变检查中,关节镜检查中必须依靠探针触压和手感等进行判断,主观性较强,诊断有一定局限性。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是一种多序列成像方法,通过多参数及仪器脉冲顺序获得高对比度图像:T1WI 序列信号变化可以对关节解剖结构进行准确反映,与T2WI 序列的信号变化综合判断可对损伤程度进行评估;辅以STIR 抑制骨髓内脂肪信号改变,则骨髓病变骨病变进行判断。
·167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DEC. 2023, Vol.21, No.12 Total No.170【通讯作者】陈 洁,女,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骨关节磁共振。
E-mail:******************of MRI in Evaluating the168·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12月 第21卷 第12期 总第170期骨厚度的50%,未累及全层;3级:软骨损伤累及全层。
1.4 临床分期标准 参考《膝骨关节炎阶梯治疗专家共识》[9]中分期标准:初期: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出现骨赘;早期:关节间隙轻度狭窄,明显的小骨赘;中期:关节间隙狭窄,中等量骨赘,轻度软骨下骨硬化,可能出现膝关节骨性畸形;晚期:严重的关节间隙狭窄,大量骨赘,明显的软骨下骨硬化,明显的膝关节骨性畸形。
1.5 观察指标 分析MRI检查的诊断结果,并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MRI对KOA患者软骨损害程度及临床分期的诊断价值。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χ-±s )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关节镜下KOA患者软骨损害情况 关节镜检查显示,62例KOA患者存在182个软骨面损伤,损害关节分布:内侧关节面胫骨内髁33个(18.13%),股骨内髁32个(17.58%);外侧关节面胫骨外髁8个(4.40%),股骨外髁10个(5.49%);髌股关节面股骨滑车45个(24.73%),髌骨54个(29.67%)。
软骨损害程度:1级软骨损害54个(29.67%),2A级软骨损害40个(21.98%),2B级软骨损害51个(28.02%),3级软骨损害37个(20.33%)。
临床分期:初期13例,早期10例,中期22例,晚期17例。
CT与MRI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价值研究摘要:目的:对比分析MRI与CT对膝关节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效果及探讨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2月到淄博市中心医院因膝关节软骨损伤确诊的180例患者,分组使用CT与MRI进行检查,记录其准确率。
结果:MRI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根据结果显示MRI检查优于CT检查,更适合病变诊断和临床推广。
关键词:CT;MRI;膝关节关节软骨损伤引言膝关节的关节软骨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软骨受损的疾病。
软骨的撕裂、磨损和移位等都在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范畴内,这些不正常的软骨状态会导致膝关节的疼痛、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可能致残。
本文将探究CT与MRI在膝关节软骨损伤诊断的临床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淄博市中心医院因膝关节关节软骨损伤疾病就诊的患者临床资料,从中筛选出180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以及清晰影像学资料的患者,年龄处在25岁到65岁之间,男性患者90例,女性患者90例。
所选病号经通过关节镜检查确诊为膝关节软骨损伤,均无CT与MRI禁忌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
1.2 研究方法挑选出的180 例患者提取他们的影像学资料然后分成两组,这两组检查每组均有 90 人,一组只进行 CT 检查,另一组只进行 MRI 检查,然后把这人患者分成三个年龄段。
MRI检查组分三组,分别为 A 1 青年组(25-35 岁)、A 2 中年组(36-55 岁)、A 3 老年组(56-65 岁),每组各三十人。
CT 检查包括 B1 青年组(25-35 岁)、B2 中年组(36-55岁)、B3 老年组(56-65 岁),每组也为 30 人。
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完整记录,利用统计学方法并结合现有的研究结果探究 CT 和 MRI 评估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优缺点,并对 CT 和 MRI 对膝关节软骨损伤的检出情况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