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腹腔感染患者分离出的脆弱拟杆菌和普雷沃氏菌属的药物敏感性调查
- 格式:doc
- 大小:122.00 KB
- 文档页数:4
腹内感染162例的厌氧菌分离鉴定和药敏分析[摘要]目的探讨212株厌氧菌在腹内感染中的分布情况,了解它们对10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方法采用多种选择性培养基和厌氧手套箱法对162例腹内感染样本进行厌氧菌培养和鉴定。
用布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 162例标本检测出92份厌氧菌培养阳性,厌氧菌检出率56.7%。
共分离各种厌氧菌212株,平均每份阳性标本2.2株,其中脆弱类杆菌113株(53.3%),其次是各种消化链球菌和梭杆菌。
甲硝唑能抑制各类厌氧菌生长,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厌氧菌有效,克林霉素比林可霉素对厌氧菌生长抑制作用强。
结论腹腔内感染属于内源性感染,厌氧菌分离率高,常以脆弱类杆菌为主。
腹内感染常为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临床上治疗腹内感染采取联合用药,疗效最好。
[关键词]腹内感染;细菌学;厌氧菌;药敏试验厌氧性细菌是一群在有氧条件下不能生长,必须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绝大多数的厌氧菌均为体内正常菌群,广泛存在于皮肤、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泌尿道黏膜上,因而容易引起这些部位的内源性感染,约60%的临床感染有厌氧菌参与[1],临床上许多疑为感染而常规细菌检验阴性的病例,很可能是厌氧菌感染,这些厌氧菌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治疗方法又与需氧菌不同[2]。
因此要提高临床上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率,就必须加强对厌氧菌的检验。
现将我院2003~2005年对162例腹内感染病例标本进行厌氧菌培养鉴定及药物敏感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自2003年3月~2005年3月我院收治各类腹内感染病人,其中普外科急性阑尾炎患者67例,腹内脓肿5例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腹膜炎32例,肝胆外科胆道感染64例,全部病例均在剖腹后,立即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脓液、胆汁或炎性渗出液1~2 ml,排尽气泡,把针头插上无菌胶塞立即送检。
1.2 细菌培养与鉴定1.2.1 肉眼观察每次接种前应观察标本的性状,如是否为脓性、带血,有无黑色坏死组织或黑色分泌物,有无硫磺样颗粒,是否有恶臭气味等,并做原始记录。
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2015-2021年期间本院住院患者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
方法:获取并回顾性分析2015-2021年期间临床分离的585份大肠埃希菌标本,对其来源、分布情况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
结果:2015-2021年期间,本院共分离致病菌4007株,其中大肠埃希菌585株,分离率为14.60%(585/4007),整体检出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017年和2020年检出率较高为21.6%和20.8%。
大肠埃希菌主要来源于穿刺液、分泌物、尿液、脓液、血液和痰液,尿液中检出率最高(184株,31.45%)。
本院抗生素使用量前五位为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和头孢曲松。
2015-2021年期间,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呈现上升趋势(P<0.05),对头孢曲松敏感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对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唑林的敏感性基本保持稳定(P>0.05)。
结论:近些年来,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对部分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降低,需结合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抗生素;敏感性大肠埃希菌是院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可通过侵袭操作设备或医护人员引发院内感染,给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侵袭性手术和广谱抗生素的使用量增加,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逐年攀升,不仅增加了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支出,也降低了患者预后预期水平[1]。
及时了解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水平和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效果,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预防细菌耐药对提高临床诊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2]。
故此,本文对2015-2021年期间主要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大肠埃希菌分布情况及其对常用药物药敏感性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期望为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获取并回顾性分析2015-2021年期间临床分离的585份大肠埃希菌标本,对其来源、分布情况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同一患者同一部位同一种菌只记第一株。
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及药敏实验研究孙桂珍;杨道贵;魏玉芝;李风芹【期刊名称】《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年(卷),期】2002(12)1【摘要】目的探讨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的常见致病菌及其对目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情况。
方法采用 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 ,对 32 7例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患者术中采集标本 ,进行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菌群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实验。
结果 32 7例标本中 32 0例有细菌生长 ,其中需氧菌 32 8株 ,厌氧菌 4 36株 ,以 G- 菌为主 ;在需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占 176株 ;厌氧菌中以类杆菌属为主 ,占 2 19株 ;大多数为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占 6 4 .7% ;单纯需氧菌和单纯厌氧菌感染分别占 2 5 %和 10 .3% ;需氧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敏感率在90 %以上 ,厌氧菌对甲硝唑 (灭滴灵 )的敏感率在 97.7%。
结论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多为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混合感染 ,G- 菌所占比例较大。
所有菌种都是人体正常菌种 ,条件致病菌和内源性细菌感染是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的特征 ;需氧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较为敏感 ,厌氧菌对甲硝唑仍较为敏感。
【总页数】3页(P7-9)【关键词】急腹症;外科感染;细菌;微生物敏感性实验【作者】孙桂珍;杨道贵;魏玉芝;李风芹【作者单位】聊城市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1;R63【相关文献】1.大肠杆菌与致病菌同步药敏检测治疗肠道感染的实验研究 [J], 高美霞;章奕;臧珂2.急腹症外科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及药敏结果分析 [J], 孙桂珍;杨道贵;魏玉芝;李凤芹3.腹部外科常见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研究 [J], 李恩全;蔡胜利4.南京市玄武区200例感染性结石患者致病菌分析及药敏实验研究 [J], 欧阳彬; 张海峰; 邢仲杰; 邢川明5.南京市玄武区200例感染性结石患者致病菌分析及药敏实验研究 [J], 欧阳彬;张海峰;邢仲杰;邢川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分离病原菌谱及药物敏感性变化
朱秋红;任艳萍
【期刊名称】《医药论坛杂志》
【年(卷),期】2006(27)11
【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病原菌种类分布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5年,从临床标本分离到的1524株病原菌及药敏情况。
结
果革兰氏阴性菌的比例为72.1%-57.5%,呈下降趋势;阳性菌为19.8%,29.2%,呈上升趋势;白色念珠菌为8.1%~13.3%,呈上升趋势。
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严重,仅对万古霉素敏感率〉90%;主要G^-1杆菌对多粘菌
素B、泰能的药物敏感率为73.3%-100.0%。
结论病原菌的构成及药敏性不断变化,与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有关,实验室应加强对细菌的检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总页数】3页(P28-29)
【关键词】病原菌;感染;抗菌药物;药敏性
【作者】朱秋红;任艳萍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5
【相关文献】
1.医院临床分离病原菌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J], 邹自英;朱冰;曾平;谭积善;孙麒;孙梦瑗;熊杰
2.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情况分析 [J], 郑建琼;
3.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情况分析 [J], 郑建琼
4.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腹水分离病原菌的菌种分布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变化[J], 郑俊福;党燕;于艳华;李磊;娄金丽;丁惠国
5.重症监护病房临床分离病原菌耐药性及细菌谱变化分析 [J], 李楠;戴宏娥;张彧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标本致病菌检出情况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郭蕾;李慧静;邓红梅
【期刊名称】《中国乡村医药》
【年(卷),期】2005(12)7
【摘要】为提高合理用药准确率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水平,我们对全院各临床科室送检的各类标本中检出的致病菌种类及其药物敏感率进行分析。
【总页数】2页(P28-29)
【作者】郭蕾;李慧静;邓红梅
【作者单位】277606,山东省枣庄矿业集团滕南医院;277606,山东省枣庄矿业集团滕南医院;277606,山东省枣庄矿业集团滕南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糖尿病足感染患者致病菌分布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 [J], 赵文霞;李剑芳;邱凯锋
2.医院常见致病菌药物敏感试验调查分析 [J], 张瑞;高莉莉
3.临床标本4005例微生物学检验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 [J], 李锐;纪中娥;田莉
4.新疆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 [J], 孜来古丽·米吉提;陈锋;马海梅
5.临床标本分离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析 [J], 陈燕;朱柏珍;严跃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胆外科腹膜感染引流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肝胆外科腹膜感染的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70例腹膜感染的患者腹腔引流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参考。
结果:细菌阳性率为72.4%,51株微生物包括12种细菌和1种真菌。
革兰氏阳性菌占13.5%,革兰氏阴性菌占84.6%,白色链珠菌占1.9%。
革兰氏阴性菌主要菌群为:大肠埃希菌占30.7%,肺炎克雷伯菌占25.2%,铜绿假单胞菌占11.5%,阴沟肠杆菌占5.7%;革兰氏阳性菌中,葡萄球菌占9.7%,肠球菌占3.8%。
革兰氏阴性菌对二、三代头孢类药物的耐药性较高,对青霉素类赖耐药率较低;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最低,耐药性最高的是喹诺酮类药物。
结论:肝胆外科腹腔感染中革兰氏阴性菌占主要地位,并对常用抗生素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合临床合理用药。
【关键词】腹腔感染;引流液;细菌培养;药敏【中图分类号】R6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3-0124-022018年5月22日下午,我院收治了一名女性患者,28岁,家住大竹牌坊乡人民村6社,已婚,育有一儿一女。
入院时,该女子脸色偏黄,满头大汗,持续半小时以上右上腹疼痛,向右肩呈放射性疼痛,痛得直不起腰,伴有呕吐,立即收入外科住院治疗。
首先进行体格检查,巩膜黄染,脉博加快,呼吸加快,腋下体温检测,然后抽血化验,腹部影像检查。
患者右上腹(Murphy)墨菲氏症阳性,肝区叩痛,腹肌紧张,或有反跳痛,以胆囊区较明显,右胁下胆囊区触诊时,至胆囊被触及时,病人感到疼痛而停止呼吸[1]。
体温39摄氏度,血常规结果WBC为18.52×109,中性粒细胞占80%,超声显示胆囊增大,胆囊壁水肿增厚,胆囊内容物透声性降低,出现雾状散在的回声点,有化脓倾向。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70例肝胆外科腹腔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6例,女性44例,年龄在19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8岁,患者主要为普外科诊断为急性胆囊炎、化脓性胆囊炎、坏疽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道感染、急性腹膜炎等疾病引发腹腔感染[2]。
临床分离念珠菌对5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结果分析孔海深;徐卫益;江琴【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03(018)006【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念珠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及酮康唑体外敏感性.方法采用Sensititre YeastOne试验板以微量稀释法测定上述5种抗真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108株念珠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08株念珠菌中达到氟康唑、伊曲康唑、氟胞嘧啶耐药标准的分别有8株(7.4%)、15株(13.9%)、2株(1.9%),念珠菌属MIC值分布种间差异较大.白色念珠菌对5种药物的MIC90值最低,60株白色念珠菌中仅2株耐氟康唑,3株耐伊曲康唑,对氟胞嘧啶无耐药株;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的MIC值分布呈高值,10株光滑念珠菌中4株耐氟康唑,3株剂量依赖性敏感,7株耐伊曲康唑,且吡咯类之间有交叉耐药.其他菌株,除季也蒙念珠菌对伊曲康唑有一定的耐药(2/6)外,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分布均较低.结论不同念珠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准确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对于指导临床合理选药有重要意义.【总页数】4页(P336-339)【作者】孔海深;徐卫益;江琴【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检验科,浙江,杭州,31000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检验科,浙江,杭州,310003;嘉善县职工医院,浙江,嘉兴,3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9.4【相关文献】1.临床分离念珠菌对5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结果分析 [J], 张秀珍;张爱莲2.常用抗真菌药物对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试验方法探讨 [J], 王子仲;戎建荣;杨晓东3.念珠菌对7种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分析 [J], 田超;张示渊;熊勤4.临床分离念珠菌对5种常见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结果分析 [J], 张秀珍;张爱莲5.外阴阴道白念珠菌对4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 [J], 郭秀军;陆野燕;贾丽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国多中心PRISMA研究:
自腹腔感染患者分离出的脆弱拟杆菌和普雷沃氏菌属的药物敏感性调查Harald Seifert and Axel Dalhoff on behalf of the PRISMA Study Group.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0; 65: 2405–2410.
研究背景:腹腔感染多属内源性感染,常常是多种细菌(G-菌及厌氧菌多见)引起的混合感染。
在厌氧菌属中,脆弱拟杆菌常导致患者频繁发生腹腔感染,但针对厌氧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监测较少,现阶段仅为经验性抗菌治疗(此类抗生素包括: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甲硝唑、克林霉素、头孢西丁、曲伐沙星以及莫西沙星)。
随着菌群对抗菌药物耐药率的不断增加,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及治疗方法也就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
研究目的:对社区获得性或医院获得性腹腔感染患者中获取不同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检测莫西沙星及其他6种目前常用抗菌药物对G-厌氧菌临床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了解G-厌氧菌的体外药敏结果,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自2007年开展的PRISMA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自德国32个相关研究中心入选腹腔感染患者;感染类型包括:阑尾炎、腹腔脓肿、腹膜炎、胆道感染、憩室炎、腹腔内瘘、胰腺炎以及肝脾脓肿。
共收集430株拟杆菌属的分离株(归为8类敏感菌)。
根据EUCAST和CLSI指南意见,用Microbrot稀释法对莫西沙星及其他抗菌药物(包括:氨苄西林/舒巴坦、厄他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和甲硝唑)进行药敏感试验。
研究结果:莫西沙星对厌氧菌属中大部分拟杆菌株具有优良抗菌活性;耐药性方面,拟杆菌属分离株对莫西沙星的耐药率基本仅在10%-22%之间,克林霉素抗菌活性较差,9%-56%的拟杆菌分离株对其耐药。
此外,结果同时还显示:同为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虽在高抑菌浓度(7种抗菌药物中MIC最高)下具有一定抗菌活性,但厌氧菌属各种分离株对其均不敏感。
而作为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莫西沙星,其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亦更强。
表-针对430株G-厌氧菌,7种抗菌药物的MIC水平、药物敏感率及耐药率.
(mg/L) 敏感率(%) 中度敏感率(%) 耐药率(%) 菌株种类及抗菌药物MIC
90
脆弱拟杆菌(n=238)
莫西沙星8 79.8 6.3 13.9
氨苄西林/舒巴坦4/4 92.9 0.8 6.3
厄他培南 1 92.0 / 8.0
美罗培南 2 90.8 1.7 7.5
左氧氟沙星32 / / /
克林霉素≥64 77.3 / 22.7
甲硝唑 4 98.7 / 1.3
菌株种类及抗菌药物MIC90(mg/L) 敏感率(%) 中度敏感率(%) 耐药率(%)
吉氏拟杆菌(n=16)
莫西沙星16 81.3 0.0 18.7
氨苄西林/舒巴坦64/4 75.0 0.0 25.0
厄他培南 1 93.8 / 6.2
美罗培南 2 93.8 / 6.2
左氧氟沙星32 / / /
克林霉素≥64 43.8 / 56.2
甲硝唑 2 100 / 0.0
菌株种类及抗菌药物MIC90(mg/L) 敏感率(%) 中度敏感率(%) 耐药率(%)
卵形拟杆菌(n=10)
莫西沙星 4 80 10 10
氨苄西林/舒巴坦0.5/4 100 0.0 0.0
厄他培南0.25 100 / 0.0
美罗培南0.25 100 0.0 0.0
左氧氟沙星16 / / /
克林霉素32 80 / 20
甲硝唑 2 100 / 0.0
菌株种类及抗菌药物MIC
(mg/L) 敏感率(%) 中度敏感率(%) 耐药率(%)
90
多形拟杆菌(n=79)
莫西沙星16 69.6 8.9 21.5
氨苄西林/舒巴坦1/4 98.7 1.3 0.0
厄他培南0.5 97.5 / 2.5
美罗培南0.5 97.5 0.0 2.5
左氧氟沙星≥64 / / /
克林霉素≥64 50.6 / 49.4
甲硝唑 4 100 / 0.0
菌株种类及抗菌药物MIC90(mg/L) 敏感率(%) 中度敏感率(%) 耐药率(%)
单形拟杆菌(n=33)
莫西沙星8 60.6 21.2 18.2
氨苄西林/舒巴坦0.5/4 100 0.0 0.0
厄他培南0.25 100 / 0.0
美罗培南0.25 100 0.0 0.0
左氧氟沙星32 / / /
克林霉素≥64 75.8 / 24.2
甲硝唑 4 97.0 / 3.0
菌株种类及抗菌药物MIC90(mg/L) 敏感率(%) 中度敏感率(%) 耐药率(%)
普雷沃氏菌属(n=21)
莫西沙星 2 90.5 9.5 0.0
氨苄西林/舒巴坦0.5/4 100 0.0 0.0
厄他培南0.25 100 / 0.0
美罗培南0.25 100 0.0 0.0
左氧氟沙星 2 / / /
克林霉素 1 90.5 / 9.5
甲硝唑 2 100 / 0.0
讨论:此次临床调查结果提示:莫西沙星作为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显示出了比前几代喹诺酮类更强的抗菌优势: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更强。
对莫西沙星应用的合理管理,将会使其成为治疗腹腔感染的最佳用药。
此外,结果同时还强调:由于敏感菌属耐药性发生时间的不同,因此在经验治疗中应用抗菌药物不仅要定期监控厌氧菌属对药物的敏感性,同时还应根据感染患者微生物学检测结果谨慎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