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作品赏读
- 格式:docx
- 大小:29.29 KB
- 文档页数:4
现代文学名家作品解读与鉴赏现代文学作为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孕育了众多杰出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吸引了广大读者,并且对我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对几位现代文学名家的作品进行解读与鉴赏,希望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些启迪和思考。
一、鲁迅与《狂人日记》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直戳人心,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狂人日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愚昧。
作品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批判的态度震撼了当时的读者,也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讨论。
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二、鲁迅与《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另一部经典之作,通过对阿Q这个小人物的塑造,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下人性的丑陋和庸俗。
阿Q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却代表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心态和命运。
作品中的“精神胜利法”、“国民性”等概念,直接指向社会的痼疾并挑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这部作品与《狂人日记》一起,共同构成了鲁迅对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进行的强烈批判,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鲁迅与《草地》《草地》是鲁迅的一篇散文集,其中的《草地南北》以其生动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而备受赞誉。
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鲁迅将人与自然相结合,借以表达他对人和社会的关切。
作品中的“母亲”意象、对生命的探索和对社会迷茫的反思,都展现了鲁迅深沉的思想和对人性的思考。
鲁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钱钟书与《围城》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围城》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闻名于世。
作品通过对上海滩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描绘,深入剖析了人性和社会现象。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及其身边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从而使人们对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共鸣。
同时,作品中对家庭、爱情和社会等主题的探讨,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作家名家作品鉴赏在文学的世界里,有许多优秀的作家名家,他们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今天,我们来鉴赏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领略他们的文学才华和独特风格。
一、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刻画现实社会的黑暗和冷酷为特点。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一个“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旧观念下人们的愚昧和奴性。
鲁迅的笔触犀利,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社会现象的痛切批判,使人读后不禁深思。
二、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个人色彩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挪威的森林》是他最知名的小说之一,通过描写主人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回忆与追忆,以及他们在世界的混乱中寻求自我认同和追求真爱的过程,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孤独和对生命的思索。
三、雨果的《悲惨世界》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富有激情和力量。
《悲惨世界》是他最为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通过对法国社会的揭露和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一个真实而悲壮的世界。
其中的主人公让·瓦尔简和他的遭遇,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使人们思考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美好。
四、钱钟书的《围城》钱钟书是中国现代作家中的巨擘,他的作品以幽默风趣和深刻洞察社会的才华闻名。
《围城》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描绘小说主人公方鸿渐犹豫不决、陷入困境的过程中,赋予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让人们既可以感受到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又可以从中得到对人生的思考和启示。
以上仅列举了几位作家名家的作品,每一位作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通过阅读他们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湛的文学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借此思考人生、洞察社会。
希望这些作家名家的作品能够继续影响和启发更多的读者,让文学之光永远闪耀。
语文阅读名家作品赏析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赏析名家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赏析三位语文名家的作品,包括郭沫若的《黄河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杨绛的《洗澡》。
通过阅读、理解和感知,让学生深入体验文学的魅力,感受名家之作的深情和美好。
【一、郭沫若的《黄河颂》赏析】《黄河颂》是郭沫若于1935年所创作的一首诗歌。
本诗以黄河为题材,描绘了黄河壮丽而灿烂的风采。
首先,学生们将带着问题阅读全诗,进行整体理解和把握,识读生字词,理解句子结构和文意。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雄浑之处,通过指导学生感受黄河给大地带来的贡献,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教师与学生们共同欣赏诗歌中描绘的美妙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赞美之情。
【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赏析】《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创作于南宋时期的一首爱情词。
本词以元夕之夜为背景,描绘了词作者怀念往日恋人的深情和忧伤。
首先,学生们将通过阅读词的整体内容,了解词的背景和主题。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辛弃疾用词准确、婉转的表达方式,感受其中的爱情与离愁,理解作者思念之情。
最后,教师与学生们共同分析词中的抒情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加深学生对辛弃疾的艺术才华和情感表达的体验。
【三、杨绛的《洗澡》赏析】《洗澡》是杨绛的一篇散文随笔,描写了洗澡这个平凡而又美好的日常生活场景。
首先,学生们将通过阅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理解作者把洗澡看作生活中一种享受的表达方式。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中对洗澡的细致描写,从中领悟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关注。
最后,教师与学生们共同分享自己洗澡时的情感和感受,促进学生对生活细节的体验和乐趣。
通过以上的课堂赏析,学生们将深入了解语文名家的作品和审美观点,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对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文学名家作品赏析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它们通过文字的力量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传递给读者。
文学名家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意义深远的主题,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赏识。
本文将对一些著名文学名家的作品进行赏析,旨在展示他们独特的创作魅力和思想内涵。
一、《活着》——余华余华的《活着》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逼真的描写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小说以农民福贵为主人公,通过描述他一生的起起伏伏,展现了中国社会历史中的变迁。
福贵经历了家族的兴衰、内战和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最终独自承受了离世的痛苦。
小说以幽默的语言和质朴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通过赏析《活着》,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民在历史变革中的困苦与坚韧。
二、《围城》——钱钟书《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故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等问题的描绘,探讨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钱钟书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幽默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
通过赏析《围城》,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碰撞的张力。
三、《1984》——乔治·奥威尔乔治·奥威尔的《1984》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小说以虚构的超级国家“英国”为背景,揭示了权力和极权统治的恶果。
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温斯顿与“党”的斗争,揭示了信息操控和个体自由的价值。
通过对统治者的恐怖审查和虚假历史的展示,乔治·奥威尔警示人们要保护真理和个体的尊严。
通过赏析《1984》,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权力滥用的危害,以及维护公正和自由的重要性。
四、《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通过描绘伊丽莎白·班内特与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展示了社交等级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冲突。
现代诗歌鉴赏当代名家作品赏析现代诗歌的出现与发展,是文学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进步。
当代名家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令人称赞的优秀作品。
本文将对当代名家的诗歌作品进行鉴赏与赏析。
一、作品欣赏1.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是中国当代诗歌的瑰宝,他的作品充满了深情和浪漫。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了诗人欣赏大海美丽壮阔景色的同时,也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自由和理想。
该诗在形式上巧妙地运用了夸张手法,使得整首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2. 芒克的《香港喜马拉雅高山氧气系列》芒克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当代名家,他的作品跨越了文学、艺术和摄影等多个领域。
《香港喜马拉雅高山氧气系列》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通过对高山景色的细致描摹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芒克的诗歌作品展现出了深邃的哲学意境和人文关怀。
3. 斯坦因的《生命的午茶》斯坦因是西方当代诗坛的重量级人物,其作品以抒情为主题,同时也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生命的午茶》通过对一杯茶的描绘,将人生的短暂和脆弱与人们对生命的珍视相结合,令人回味无穷。
二、作品赏析当代名家的作品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形式上他们对诗歌语言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和尝试。
与传统的格律诗不同,他们更加注重自由度和韵律的变化。
其次,在内容上,他们呈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感受自然的美丽,思考人类的存在,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关注。
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海子以饱满的情感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壮美的海洋画面。
通过描绘大海的浩渺和无垠,他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诗中还融入了诗人追求自由和理想的情怀,激励人们积极向上,不断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芒克的作品则充满了哲学的思考和人文的关怀。
他通过对喜马拉雅高山景色的描摹和对登山者心理的触动,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及其经典作品鉴赏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历经千年的沉淀,孕育出了众多文学名家和经典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而且至今仍然被人们传诵和赞美。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来鉴赏一些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及其经典作品。
首先,我们来欣赏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杜甫。
杜甫被誉为“诗史之宗”,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社会关怀和人民情怀。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登高》。
这首诗以雄浑的语言和激昂的情感表达了杜甫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怒,同时也表达了他追求理想和真理的决心。
这首诗通过山峰的高耸和云雾的飘逸,将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希望展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位文学史上的巨擘——苏轼。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他的作品以豪放洒脱和情感丰富而著称。
他的《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篇赋以壮丽的叙事手法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烈场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思考和对友谊的赞美。
苏轼在这篇赋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感受到了那种战火与友情交织的激情。
除了诗歌和赋,散文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位散文大家备受推崇——韩愈。
韩愈的散文作品以雄辩和正直而闻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师说》。
这篇散文以韩愈对师道的思考和对教育的重视为主题,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韩愈通过对古代圣贤的赞美和对当时教育现状的批评,表达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对教育改革的呼吁。
这篇散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影响了后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位女性文学家——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是清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她的词作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著称。
她的《浣溪沙》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无奈,展现了纳兰容若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追求。
这首词以其纤细的笔触和深情的表达,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名家名篇赏析在文学领域中,有许多经典作品被誉为名家名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思想内涵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为您带来几部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的赏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学杰作。
第一部作品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这部戏剧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以其复杂的人物关系、悲剧的氛围和强烈的情感描写而闻名。
故事中的主人公,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因父亲被其叔父所杀而陷入内心的挣扎和深深的悲伤之中。
通过哈姆雷特的独白,我们能感受到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他对真相的追求。
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台词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这句话表达了哈姆雷特的痛苦和困惑,引起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第二部作品是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商人格里高利·山姆塞在一天早上突然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部小说以其神秘的氛围、深刻的社会寓言和卓越的象征主义而闻名。
通过山姆塞与家庭成员和社会的互动,卡夫卡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无奈和孤立。
这个故事成为了对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外界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引发了对身份认同和人类存在意义的讨论。
第三部作品是Gabriel Garcia Marquez的《百年孤独》。
这本长篇小说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奇幻的故事、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著名。
小说讲述了布恩地家族七代人的故事,通过讲述这个家族的起伏与兴衰,探讨了时间、家庭、孤独和命运等主题。
其中最出名的一句话是:“世界上最令人不安的事莫过于死者的缺席,他们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因为没有了形体,所以无法被我们看到。
”这句话描绘了小说中复杂的家族关系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
这些名家名篇的赏析只是冰山一角,每部作品都有其深刻的意义和独特的风格。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杰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思想和人生的意义。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卡夫卡的小说还是马尔克斯的长篇,它们都是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持久的回味。
古代文学名家赏析初中生必读的古代文学名家作品古代文学名家赏析初中生必读的古代文学名家作品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智慧。
对于初中生来说,熟悉古代文学名家的作品,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语文素养,还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将向大家推荐三位初中生必读的古代文学名家作品,并进行赏析。
杜甫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社会风貌的揭示。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登高》,这篇诗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篇,运用了壮丽的登高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中既有对逝去的荣华的感慨,也有对未来的希望。
通过诗歌的形式,杜甫将自己内心的思考与对社会的关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苏轼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既有慷慨悲凉的豪放派作品,也有细腻温婉的婉约派作品。
《赤壁赋》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苍梧之山,水杂其间”开头,描绘了红叶满山、江水泛舟的壮美景象。
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苏轼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壮丽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这篇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历史意义,教导读者对时事保持关注,并思考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辛弃疾是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大多寄托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无奈与抱负。
《青玉案·元夕》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词牌儿是“思远”,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开头,描绘了元宵夜的繁华景象。
而在欢乐之中,辛弃疾又透露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生活的无奈。
通过运用双关意象,他将自身情感与时代背景深度融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是初中生必读的古代文学名家作品中的三位代表人物及其经典作品。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让初中生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世界。
同时,这些作品也提醒着我们要关注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发展,积极对待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
初中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可以尝试找到自己的情感共鸣,思考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与现实的联系,并将这些思考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名家朗诵作品一、《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轻盈。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康桥的美景,通过对金柳、青荇、潭水等景物的描写,融入了自己对康桥的眷恋不舍之情。
朗诵时可以通过舒缓的节奏、轻柔的语调来体现那种淡淡的离情别绪。
二、《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chì chù)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pǐ)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诗歌营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意境。
“雨巷” 和“丁香姑娘” 都具有象征意义,朗诵时要注意把握那种惆怅、迷茫的情绪,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节奏的快慢变化来展现诗人的心境。
三、《背影》(节选)——朱自清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1、王有政《悄悄话》【赏析】画面作为精神的栖息地,不加整理,不事雕琢,形具神生,以形写神,这使他的人物画显出了原色原味,显出了鲜活的生活气息,由此让人感受到淳厚自然、朴实无华的美学境界。
此作获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2、郑燮《甘谷菊泉图》【赏析】此幅以南阳甘谷菊花益寿延年之传说入画。
巍峨的高山,峭壁陡立,一股飞泉奔突直泻崖下,悬崖下长着两丛茂菊,叶壮花艳,华滋优秀,构图奇峻,意境高旷清逸。
笔墨放纵,挥洒淋漓,新意独具。
款题:“南阳甘谷家家菊,万古延年一种花。
”郑燮画作多兰竹,写菊甚少,此图殊为难得。
3、黄宾虹《漓江纪游》【赏析】全图运笔飞动,以草篆笔法出之,放逸淋漓。
溪畔江边一段山石,乃破墨渍墨并用,铺水恰到好处,水石俱活。
杂木错落有致,穿插在江岸岩石间,画家用浓墨、宿墨,层层堆积,显得郁郁苍苍,实中透气。
画作苍莽雄伟,却在流泉和溪涧畔留有委蛇曲折的空白,其势婉转流动,显得淡荡空灵。
4、郑板桥 书法作品【赏析】郑板桥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5、陈逸飞《船家》【赏析】陈逸飞以江南水乡中船家为题,以深沉的橄榄绿色为主调,把船布置在中心,细致地把生活痕迹及渔民的劳动表现出来:描绘小船运载竹杆,渔民正在插竹,准备捕鱼,小船前方出现的鸭群侧面地烘托河中的生机。
画家运用了熟练的厚彩磨砂技巧及其深厚的写实功底。
6、元 赵孟頫《窠木竹石图》【赏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赵孟用实践论证他的“书画同源”思想的体现。
画家在画的中下部作一巨石,用“飞白”画出石的轮廓,皴擦之法也以“飞白”成之。
中锋画窠木,线条“如锥划沙”,淡墨写老枝显出苍劲挺拔而圆润,透出力度。
以浓墨间以略淡之墨画竹叶,自然而不做作。
7、李可染《布袋和尚》【赏析】布袋和尚是李可染钟爱的人物题材之一,以流畅自由的笔线,勾画出弥勒并不端正的头部和五官,赋予人物一副活动着的脸部表情,闭着的双眼更赋予人物怡然自得和豁达脱俗的精神面貌,此图笔墨恣肆、行笔迅捷、画风潇洒、活泼自如,表现出作者早期写意人物画的特征。
名家作品赏读【汪曾祺】尾巴人事顾问老黄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工厂里本来没有‚人事顾问‛这种奇怪的职务,只是因为他曾经做过多年人事工作,肚子里有一部活档案;近二年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太好,时常闹一点腰酸腿疼,血压偏高,就自己要求当了顾问,所顾的也还多半是人事方面的问题,因此大家叫他人事顾问。
这本是个外号,但是听起来倒像是个正式职称似的。
有关人事工作的会议,只要他能来,他是都来的。
来了,有时也发言,有时不发言。
他的发言有人爱听,有人不爱听。
他看的杂书很多,爱讲故事。
在很严肃的会上有时也讲故事。
下面就是他讲的故事之一。
厂里准备把一个姓林的工程师提升为总工程师,领导层意见不一,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已经开了多次会,定不下来。
赞成的意见不必说了,反对的意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一、他家庭出身不好,是资本家;二、社会关系复杂,有海外关系;有个堂兄还在台湾;三、反右时有右派言论;四、群众关系不太好,说话有时很尖刻……其中反对最力害的是一个姓董的人事科长,此人爱激动,他又说不出什么理由,只是每次都是满脸通红地说:‚知识分子!哼!知识分子!‛,只是这一句话。
人事顾问听了几次会,没有表态。
党委书记说:‚老黄,你也说两句!‛老黄慢条斯理地说:‚我讲一个故事吧——从前,有一个人,叫做艾子。
艾子有一回坐船,船停在江边。
半夜里,艾子听见江底下一片哭声。
仔细一听,是一群水族在哭。
艾子问:‘你们哭什么?’水族们说:‘龙王有令,水族中凡是有尾巴的都要杀掉,我们都是有尾巴的,所以在这里哭。
’艾子听了,深表同情。
艾子看看,有一只蛤蟆也在哭,艾子很奇怪,问这蛤蟆:‘你哭什么呢?你又没有尾巴!’蛤蟆说:‘我怕龙王要追查起我当蝌蝌时候的事儿呀!’‛选自《汪曾祺短篇小说选》阅读思考:1、“肚子里有一部活档案”其中“活档案”是指。
2、“时常闹一点腰酸腿疼”“所顾的也还多半是人事方面的问题”两句中的“闹”和“顾”分别是什么意思?由此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3、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试说一下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问题?4、当读完老黄讲的水族的故事后,是否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请发你的挥想像为这篇文章添写一个恰当的结尾。
狼的母性香港大概没有狼。
中国很多地方有狼。
绍兴有狼。
鲁迅写的祥林嫂的孩子阿毛就是被狼吃了的。
昆明有狼。
我在昆明郊区看到一些人家的砖墙上用石炭画了一个一个的白圈,问人:这是干什么?答曰:是防狼的。
狼性多疑,它怕中了圈套。
张家口有狼。
张家口外长途车站有一个站名就叫狼窝沟。
在张家口想买一件狼皮褥子毫不费事,也很便宜。
狼皮褥子可以隔潮,垫了狼皮褥子不易得风湿。
我在张家口的沙岭子下放劳动了三年,有一只狼老来偷果园里的葡萄,而且专偷‚白香蕉‛。
白香蕉是葡萄的名种,果粒色白,而有香蕉味道。
后来叫一个农业工人用步枪打死了。
剖开肚子,一肚子都是白香蕉!呼和浩特有狼。
大青山狼多。
狼多昼伏夜出。
有一个在山里打过游击的朋友告诉我:‚那几年,狼下山,我下山,狼回山,我回山。
‛有一个游击队员在半山睡着了,一只狼爬到他身上,他惊醒了,两手掐住狼脖子不放,竟把狼掐死了。
后来熟人见他都开玩笑:‚武松打虎,××掐狼。
‛游击队在山里行军,发现三只小狼埋在沙坑里,只露出三个小脑袋。
一个小战士很奇怪,问人:‚这是怎么回事?‛一个有经验的老战士告诉他:‚小狼出痘子,母狼就把它们用砂土埋起来,过几天再刨出来。
‛小战士把三只小狼刨出来,背走了。
这一下惹了麻烦:游击队到哪里,母狼跟到哪里。
蹲在不远的地方哀叫,一叫一黑夜。
又不能开枪打,怕暴露目标。
叫了几夜,后来小战士听了老战士的劝,把小狼放了,晚上宿营,才能睡个安生觉。
呼伦贝尔有狼。
海拉尔,离市区不远的山里有一窝狼,两只老狼,三只狼崽子。
有一个农民知道了,趁老狼不在的时候把狼崽子掏了。
畜产公司收购,大狼一只三十块钱,小狼十五。
三只小狼能卖四十五块钱。
老狼回来了。
就找掏狼崽子的人。
找到海拉尔桥头,没办法了,原来这个农民很有经验,知道老狼会循着他身上的气味跟踪的,——狼鼻子非常尖,他到了海拉尔桥就下了河,从河里走了,河水把他的气味冲走了。
线索断了。
这两只老狼就连夜祸害桥边的村子,咬死了几个孩子。
狼急疯了,要报复。
后来是动用了解放军,围剿了一夜,才把老狼打死了。
选自《汪曾祺散文》阅读感悟:一谈到狼性人们说是离不开凶残、多疑和贪婪。
其实狼也有让人敬畏的地方,比如母爱。
而人性又如何呢?这篇文章虽然一字没提,可字里行间却也表现出了人性的某些特点。
读后令人深思。
阅读思考:1、狼是凶残、多疑的,从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这一特点?2、文章不仅写了狼的凶残多疑,也写了它母性的一方面,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3、狼性如此,人性又如何?作者没说出一个字,却也意味深长。
你是怎样理解人性的?4、汪曾祺的散文一向比较随意,自由洒脱。
《狼的母性》正是这样一篇平易散淡的文章。
从散文的特点这一角度去品评一下这篇文章构思特点。
5、细细品来,这篇文章平易中见奇崛,散淡中有至味。
如“香港大概没有狼”,这开篇第一句飘忽而来,仿佛神龙见首不见尾。
认真读完全文,再静下心来想一想这句话,似有些味外之旨,却又难以尽说。
香港没有狼,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你能从中能悟出些什么吗?【余秋雨】洞庭一角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
这次去洞庭湖,一见岳阳楼,心中便想:又是它了。
一零四六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位贬在岳阳的朋友腾子京重修岳阳楼罢,要他写一篇楼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
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⑵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
文章开头曾称颂此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于是,人们在楼的南北两方各立一个门坊,上刻这两句话。
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既是这篇文章。
书法厚重畅丽,洒以绿粉,古色古香。
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⑶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借之现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自然的互相生成吧。
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⑷范仲淹确实是文章好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
游人仰头读完《岳阳楼记》的中堂,转过身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耳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
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一句“先__________忧后乐”的哲言,让人们在气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
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
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⑸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⑹但是,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⑺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天下,还小吗?比之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⑻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忧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到哪里去。
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逼仄得多了。
⑼而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⑽你看,正这么想着呢,范仲淹身后就闪出了吕洞宾。
岳阳楼旁侧,躲着一座三醉亭,说是这位虑仙人老来这儿,弄弄鹤,喝喝酒,可借人们都不认识他,他便写下一首诗在岳阳楼上:“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他是唐人,题诗当然比范仲淹早。
但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迹掩盖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始祖。
若把范文、吕诗放在一起读,直是有点“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庄与顽泼,执着与旷达,悲壮与滑稽,格格不入。
但是,对着这么大个洞庭湖,难道就许范仲淹的朗声悲抒,就不许吕洞宾的先风道骨?中国文化,本不只是一种音符!(曾庆培荐)1.第四段中加点的“两层浪涛”分别指的是什么?答:2.第三段中的“有趣的奇事”具体指的是什么?答:3.读第五、六段,结合上下文分析:(1)作者为什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答:(2)作者先说“洞庭湖小了”,然后又说“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这样说是不是自相矛盾?为什么?答:4.作者在文章中多次提到范仲淹散文名篇《岳阳楼记》,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具体有哪些评价?请分条说明。
答:【刘亮程】寒风吹彻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
那是个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个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
我没有问他的名字,在火炉的另一边,我感到迎面逼来的一个老人的透骨寒气。
他一句话不说。
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
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
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
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
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被冻死。
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
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
一个人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
我们认为他死了。
彻底地冻僵了。
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
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通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
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
他的寒冷太巨大。
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玛河去看望她。
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
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
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来临。
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
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
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
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
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
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
姑妈也会走出蜗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
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
母亲在那段路上告诉我姑妈去世的事。
她说:‚你姑妈死掉了。
‛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
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
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
‛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