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
一、总体经济指标总体经济指标是用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的经济状况。
(一)国民生产总值(二)价格指数1、概况价格指数包括生产和消费价格指数。
生产价格统计主要是从生产者的角度进行的统计,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消费价格统计主要从消费者角度进行的统计,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等。
一般来说,生产者价格的变化要先于消费价格变动,换句话说,生产者价格变动往往会引起消费价格的变动。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时间变化的指标。
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目前,我国以工业品出厂价格替代生产者价格。
工业品出厂价格是从生产角度反映当月国内市场的工业品价格与上年同月的价格相比的价格变动。
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比,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只反映了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动情况,没有包括服务价格的变动;它的变动也要比居民消费价格剧烈一些。
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是从居民购买角度看物价变动,而商品零售价格是从零售角度看物价变动,为体现历史的延续性和可比性。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不包括服务价格的变动。
(三)收入指标1、收入指标的分类根据中国城乡二元的现实,主要分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两大类指标。
反映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指标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反映农村居民收入的指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
3、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为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等,为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基尼系数界于0--1之间变动,越大就表明不均等程度越大,越小就表明收入分配越平均。
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表示分配相对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偏大;0.5以上表示差距悬殊。
0.4被作为一般的警戒线。
(四)景气指标:预测宏观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1、景气指标的分类第一类指标通过对现有宏观经济指标的分析,挑选出最能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特点的指标,按照各自的权重,统一加总为一个总指数,判断并预测经济形势。
我国宏观经济先行指标研究进展综述作者:杨涛;孙军伟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05期摘要:对近年国内国外在先行经济指数体系构建等方面的重要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以综述形式反映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情况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important literatures about leading economic index system structuring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reflect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is area.关键词:宏观经济;先行指数;国民经济;区域经济Key words: macroeconomic;leading-index;national-economy;regional-economy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35-011先行指标体系的研究背景先行指标作为一种指数预测方法,在预测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经济本身在客观上存在着周期波动,同时在波动过程中,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一些指标率先暴露或反映出来。
所以,运用这些能够显示经济体运行态势变化的先行指标来揭示未来经济的景气状况是可行的[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预警监测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从80年代以来,我国也一直在研究建立先行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试算先行指数,以期更好地预测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
从以往的结果来看,国家一级在实际运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省一级,则较少进行这项工作。
我们对地区经济运行态势的把握,主要还是参考经济增长率指标。
但是,经济增长率指标本身不具有先行性,而且,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要求,从2004年起,省市一级不再按月发布地区GDP数据。
宏观经济先行指数与一致指数构成指标因果关系分析作者:梁海志马国骄张瑶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14期摘要:宏观经济研究中,先行指数和一致指数具有重要分析价值。
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利用统计数据编制此类指数,据以刻画宏观经济变化过程。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文建立先行指数和一致指数诸构成指标之间的VAR模型,并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探讨先行指数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发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率、进出口总额均与先行指数变化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先行指数可用于对后者变化趋势进行预测。
关键词:经济波动;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Abstract: In the macro economic research, the leading index and the consistent index are of great value. Previous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use of statistical data to compile such indices,which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macroeconomic changes.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In this paper, we establish leading index and coincident index VAR model of index between the various elements, and use Granger-causality and the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to explore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rst index and key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total investment growth rate of fixed assets, total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and the first index change has a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the first index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trend of the latter.Key words: economic fluctuation;VAR model;Granger-causality;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1 引言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先行指数和一致指数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中央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对提升信心、抑制经济深度下滑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持续恶化、中国出口下滑严重、国内消费需求启动需要较长时间、政府出台投资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难以立即显现、房地产等支柱产业持续低迷等原因,目前看来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尚未走出下行通道。
但经过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已出现回暖迹象。
课题研究组经认真研究选取了GDP、CPI、PPI、PMI等20个指标,以期全面反映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状况,为企业家正确判断未来宏观经济形势提供帮助。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
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2008年我国GDP突破30万亿,同比增长9%;GDP季度累计增幅由10.6%下降至9%。
2009年第一季度GDP为65745亿元,同比增长6.1%,同比增幅为1992年季度数据公布以来的最低。
预计随着“保增长”措施逐渐见效,下半年GDP增幅将高于上半年。
从GDP季度数据来看,同比增幅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由2007年第二季度的13.8%降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6.1%。
2009年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季度最终消费、投资、外需对GDP贡献的数据,GDP同比增长6.1%,其中最重消费贡献4.3%,投资贡献2.0%,外需贡献-0.2%。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
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85万亿,同比增长21.6%。
2009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城市零售额19834亿元,同比增长14.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9564亿元,同比增长17.0%。
先行指标预警中国经济减速由于GDP、投资、消费、出口等市场熟悉的经济指标都是滞后型指标,一些经济先行指标的表现仍然值得宏观调控部门和市场保持对经济增长较大幅度放缓的警惕。
观察经济先行指标、预警经济减速的意义在于,宏观调控需要考虑到经济未来形势的变化,将“保增长”置于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位置。
由于政策发挥作用的滞后性,宏观调控的方向应该是着眼于对经济未来走势的预判,而不是根据滞后的经济数据。
由此,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变得重要。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来讲,一个核心问题是整体经济形势是否面临较大幅度下滑的可能。
如果没有,那么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应继续紧缩以控制通货膨胀;而如果有可能的话,宏调政策在方向上就要留意经济较大幅下滑的危险,在“防通胀”的同时要留意“保增长”。
中国经济第一季度10.6%的增长超出了市场预期,从4、5月份工业增加值等数据来看,二季度GDP增速可能仍然将在10.5%以上,兴业银行的预测甚至达到超出第一季度的10.9%。
但即便在这样的预期之下,由于GDP、投资、消费、出口等市场熟悉的经济指标都是滞后型指标,一些经济先行指标的表现仍然值得宏观调控部门和市场保持对经济增长较大幅度放缓的警惕。
央行研究揭示的两先行指标趋冷经济先行指标是存在的。
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课题组曾完成了一份名为“中国经济先行指标体系研究”的课题报告,该研究由时任央行调统司司长的唐思宁任课题主持人,研究获得了当年中国央行全行系统重点课题研究一等奖。
央行这份报告开列的好的经济先行单项指标排名首位的是工业企业亏损额,另外还有一些复合性合成指标,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重工业当月同比与轻工业当月同比的比例”,报告称,重工业处于中国经济产业链的上游,轻工业处于下游,该比例值提高,极有可能预示着经济进入增长期,下降则预示经济下滑。
我们来观察进入2008年这两个经济先行指标的表现。
先看“工业企业亏损额”,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前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917亿元,同比增长56.1%,增幅比去年同期上升了近50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先行指数目录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介绍 (2)世界主要宏观经济景气指标(先行、一致、滞后)体系 (3)我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编制流程 (5)我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基本(先行)指标及权重 (6)一个例子——我国先行指数的历史数据 (7)我国最新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先行指数情况 (8)我国先行指数研究与使用的难点 (8)附1:季节调整方法 (9)附2:(*)先行指数中几个较为重要的注意事项 (9)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介绍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是在既有的统计指标基础之上,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建立一个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并以此建立各种指数或模型来描述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和预测未来走势。
经济波动的复苏、扩张、收缩和萧条都不是在某一个月发生的,而是通过许多经济变量在不同的经济过程中的不断演化而逐渐展开的。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变量参予经济波动各个阶段的先后顺序来确定基准点,最后再根据专家建议来确定各阶段特别是峰和谷的转折点日期。
峰和谷的转折点日期就构成了景气循环年表。
所以,景气监测的第一步工作就是编制景气循环年表。
根据景气循环年表,我们就可以把一系列监测指标划分为先行、一致、滞后指标。
一致指标,也叫同步指标。
这些指标峰与谷出现的时间与总体经济运行峰与谷出现的时间一致,可以综合地描述总体经济所处状态。
如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
先行指标,也叫领先指标。
利用这些指标可以事先预测总体经济运行的峰和谷。
如机械产品订货、股票指数、广义货币M2(美国)等。
滞后指标是对总体经济运行中已经出现的峰和谷的一种确认。
如利息率、库存等。
对这些指标进行逆转,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超前指标。
这些超前、一致、滞后指标,共同构成了景气指标体系。
国外编制景气动向指数一般都采用合成指数的方法,其主要差别是在于景气循环分析方法的不同,景气循环分析方法有三种:古典循环法,主要是观察经济时间序列绝对量本身的波动,一般观察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及循环要素(TC)的波动;增长循环波动也称离差循环方法,一般观察经济时间序列相对量的波动,将时间序列的长期趋势T和循环要素C分离,把循环要素C的变动看作是景气变动,即增长周期波动是循环要素C的波动;增长率循环,观察经济时间序列的增长率(与上年同月或同季比的变化率),分析其波动的规律性;同前两种方法一样,也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季节调整,对增长率序列的长期趋势及循环要素(TC)的波动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先行、同步、滞后指标) 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是以经济周期波动理论为依据,根据经济波动的周期及规律性,建立的反映经济运行轨迹的监测预警系统。
宏观经济景气分析方法,是把一系列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划分为超前、同步和滞后三类指标,并以此建立各种指数或模型来描述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和预测未来走势。
它通过类似于一组交通管制信号:红(过热)、黄(趋热)、绿(正常)、浅蓝(趋冷)、蓝(冷)灯的标识,对这组指标和各综合指数当时的周期波动状况发出预警信号,通过观察信号的变动情况,来判断未来经济增长的趋势(如图1所示)。
先行指标(又称领先指标或超前指标)是指在总体经济活动达到高峰或低谷之前,先行出现高峰或低谷的指标。
先行指标是经济景气分析的有力工具,利用它们的变动特征和它们与总体经济变动之间的超前关系,可以分析预测总体经济何时扩张,达到高峰;何时收缩,落至低谷。
先行指标主要有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企业定货指数、房地产业土地购置面积、开发面积等。
同步指标(又称一致指标)是指其达到高峰或低谷的时间与总体经济出现高峰或低谷的时间大致相同的指标。
同步指标可描述总体经济的运行轨迹,确定总体经济运行的高峰或低谷位置。
它是分析现实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指标。
主要的经济同步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
滞后指标(又称落后指标)是指其高峰或低谷出现的时间晚于总体经济出现高峰或低谷的时间的指标。
它有助于分析前一经济循环是否已结束,下一循环将会如何变化。
滞后指标一般有:财政收入、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注:● 红灯(热,40分以上);◎黄灯(趋热,35-40分);★绿灯(稳定,25-35分); ○ 浅蓝灯(趋冷,20-25分);△蓝灯(冷,20分以下).先行指标主要有----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企业定货指数、房地产业土地购置面积、开发面积.发电量.2.主要的经济同步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滞后指标一般有----财政收入、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
The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n Leading Indicator System of Macro- economy 作者: 唐晶莹;吴一菲;赵蕊
作者机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出版物刊名: 科学决策
页码: 73-9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9期
主题词: 先行指标;宏观经济;Granger因果检验;指标预测
摘要: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和企业、个人投资规划制定等都具有着重要意义。
论文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从经济增长、投资、消费及出口四个方面构建了先行指标体系,遴选出5个循环指标、23个领先指标、7个滞后指标以及3个同步指标,构建出一个关于宏观经济预测的指标体系,并且就各部分的先行指标体系对基准指标的预测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
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体系构建的国际比较及启示先行指标体系由于在反映经济景气状况上具有先兆性,成为研究和预测经济周期波动的一种重要方法。
从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来看,主要包括确定基准循环指标、遴选先行指标体系、编制经济运行先行指数三个环节。
本文从这三个环节对国际通行的研究方法进行比较。
一、基准循环指标选取的比较选择基准指标的目的是确定基准循环以及相应的拐点,并为指标分类提供时差参照系。
一般来说,基准指标对应的波动就是基准循环,但有时也会根据实践需要作适当修正。
例如,部分研究机构利用基准指标基础上形成的一致指标对基准循环进行修正,或将相应时期内的政治、经济大事与专家意见相结合,用事件研究对基准循环进行调整。
实践应用中作为基准指标的主要有生产总值(GDP)、工业总产值以及在此基础上构造的基准指数等,其中,统计指标体系较完善的国家(如美国、部分OECD和欧元区成员国)大多采用GDP为基准指标。
但由于GDP往往是按季度统计,而工业总产值是按月度统计,数据样本较为丰富,因此,还有部分国家选取工业总产值为基准指标。
一般来说,基准循环指标的确定是个动态过程,不同经济体在不同发展时期可以选择不同的基准循环指标。
GDP作为宏观经济波动研究的重要指标,被公认为是基准循环指标选取的基础和依据。
而工业增加值指标或其他合成指数可以作为基准指标,根本原因也是其能够较好地模拟GDP的波动。
本质上,对基准指标的修正,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GDP循环波动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
二、国外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体系的遴选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相继建立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特点的宏观经济监测预警指标系统,即通常所说的经济运行先行指标体系,以期深化对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研究,为政府及央行研判经济发展走势、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决策支持。
1979年,OECD建立了应用先行指标体系来监测成员国经济动向的机构。
同年,美国与哥伦比亚大学相关机构合作,建立了一个以七国集团(G7)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指标系统。
关于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分析
2002-04-04 17:41:41
宏观波动是一种周期性的由萧条到复苏再到高潮的循环变动。
按统计指标变动轨迹与经济变动轨迹之间的关系划分,指标变动轨迹在时间上和波动起伏上与经济波动轨迹基本一致的叫同步指标;在相同时间上的波动与经济波动部一致,在时间轴上向前平移的指标成为先行指标;在时间轴上向后平移的指标成为滞后指标。
先行指标主要用于判断短期经济总体的景气状况,因为其在宏观经济波动到达高峰或低谷前,先行出现高峰或低谷,因而可以利用它判断经济运行中是否存在不安定因素,程度如何,进行预警、监测。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进行经济周期监测所确定的先行指标主要有:
1.造业生产工人或非管理人员平均每周劳动小时数。
2.每周初次申请失业保险的平均人数。
3.消费品和原材料新订单。
4.卖主向公司推迟交货占的比例。
5.卖主向公司推迟交货占的比例。
6.地方当局批准(而不是实际破土开工)建筑的私人住宅数。
7.敏感材料价格的变动。
8.股票价格指数。
9.货币供应量(指M2的货币供应量)
10.企业及消费者未偿还信贷变化。
(摘自:北京统计2002年第1期马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