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不保留灌肠(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14.72 KB
- 文档页数:2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卫生学洗手法1、目的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避免污染无菌物品或清洁物品。
避免病人的感染或交叉感染。
2、注意事项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
?手部不佩戴戒指等饰品。
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者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消毒。
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无菌技术1、目的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
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或传播给他人。
2、注意事项进行无菌操作时、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取用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
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容器内。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1、目的测量、记录病人体温。
测量体温变化,分析热性伴随症状,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 ?测量、记录病人的脉搏,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情况,观察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测量、记录病人的呼吸频率。
监测呼吸变化情况。
测量、记录病人的血压,判断有无异常情况。
监测血压变化,间接了解循环系统的功能情况。
2、注意事项婴幼儿、意识不清、口腔疾病、张口呼吸或不合作的病人禁止测口温;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止测肛温;心肌梗死者慎测直肠温;极度消瘦者不宜测腋温。
必要时,护理人员应当守候在病人身旁。
如有影响测量生命体征的因素时,应当推迟30min测量。
发生与病情不符时,应当重新测量。
如病人不慎咬破温度计,应立即清除口腔内玻璃碎片,再口服蛋清或牛奶延缓汞的吸收。
如病情允许,服富含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泄。
如病人有紧张、剧烈运动、哭闹等情况,需稳定后测量。
偏瘫病人测健侧。
不可用拇指诊脉。
诊脉压力适中。
测量脉率的同时,应注意脉率、强弱、动脉壁的弹性。
脉搏短绌的病人,按要求测量脉搏,即一名护士听心率另一名护士测脉搏,由听心率的护士发出开始、停止的口令。
第一章、常用护理临床技术操作标准一、手卫生1、一般洗手〔一〕操作要点1.洗手指征:(1)直截了当接触患者前后。
(2)无菌操作前后。
(3)处理清洁或者无菌物品之前。
(4)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5)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或者从患者躯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6)处理污染物品后。
(7)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皮肤或者伤口敷料后。
2.洗手要点:(1)正确应用六步洗手法或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
(2)流淌水下完全冲洗,然后用一次性纸巾/毛巾完全擦干,或者用干枯燥手。
(3)如水龙头为手拧式开关,那么应采纳防止手部再污染的方法关闭水龙头。
〔二〕注重事项1.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
2.手部不佩带戒指等饰物。
3.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者洁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消毒。
4.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能够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代替洗手。
外科手消毒〔一〕操作要点1.外科手消毒指征:进行外科手术或者其他按外科手术洗手要求的操作之前。
2.操作要点:(1)修剪指甲、锉平甲缘,往除指甲下的污垢。
(2)流淌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3)取适量皂液或者其他清洗剂按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用无菌巾擦干。
(4)取适量手消毒剂按六步洗手法揉搓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至消毒剂枯燥。
〔二〕注重事项1.冲洗双手时,防止水溅湿衣裤。
2.维持手指朝上,将双手悬空举在胸前,使水由指尖流向肘部,防止倒流。
3.使用后的海棉、刷子等,应当放到指定的容器中,一用一消毒。
4.手部皮肤无破损。
5.手部不佩带戒指、手镯等饰物。
二、无菌技术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法〔一〕操作要点1.评估操作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2.检查无菌持物钳包有无破损、潮湿、消毒指示胶带是否变色及其有效期。
3.翻开无菌钳包,取出无菌持物钳容器罐置于治疗台面上。
4.取放无菌钳时,钳端闭合向下,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用后马上放回容器内。
技术八灌肠术(一)目的1.为手术、分娩或者检查的患者进行肠道准备。
2.刺激患者肠蠕动,软化粪便,解除便秘,排除肠内积气,减轻腹胀。
3.稀释和清除肠道内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4.灌入低温液体,为高热患者降温。
(二)评估和观察要点1.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意识、自理情况、合作及耐受程度。
2.了解患者排便情况,评估肛门周围皮肤黏膜状况。
(三)操作要点1.核对医嘱及患者,注意操作环境隐蔽,室温适宜2.配置灌肠液,温度39-41°C, 用止血钳夹闭排液管。
3.患者取左侧卧位,屈膝,臀部垫防水布。
4.灌肠筒挂于输液架上,液面比肛门高40-60cm。
5.将肛管与灌肠筒的排液管连接,润滑肛管,排出管道气体,将肛管缓缓cha入肛门7-10cm。
6.固定肛管,松开止血钳,观察液体流入及患者耐受情况;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适当调整灌肠筒高度。
7.灌毕,夹闭并反折排液管,再将肛管拔出,擦净肛门。
8.嘱患者尽量于5-10min后排便。
9.了解患者排便情况,安置患者,整理用物。
(四)指导患者1.告知患者灌肠的目的及配合方法。
2.灌肠过程中,若患者有便意,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同时适当调低灌肠筒的高度,减慢流速。
3.指导患者如有心慌、气促等不适症状,立即平卧,避免意外的发生。
(五)注意事项1.对急腹症、妊娠、消化道出血、严重心脏病等患者不宜灌肠。
2.伤寒患者灌肠量不能超过500毫升,液面距肛门不得超过30厘米。
肝性脑病患者禁用肥皂水灌肠。
3.灌肠过程中发现患者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等,应立即停止灌肠,并报告医生。
4.保留灌肠时,肛管宜细,cha入宜深,速度宜慢,量宜少,防止气体进入肠道。
(8) 大量不保留灌肠术考核评分标准(100分)。
前言为了提高我院护理人员常用护理操作技能水平,规范护理服务行为,以适应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提升护理服务品质,我们组织编印了《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标准》.本标准共有操作70项,在编写过程中我们结合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程序与考核评分标准》、《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要点及临床工作经验,同时参考了安徽省护理质量控制中心编写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与质量评价》.本标准把整个操作过程分为操作前准备、操作方法与程序、效果评价三个方面,同时确定了以操作规程为主的考核评分内容,评分方法具体、明晰,体现了对于关键环节的严格要求,质量评价客观、科学。
本标准将对提高全院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和护理技术水平起到指导与促进作用,为护理人员在职技术培训和考核提供了科学、实用的参考依据.由于时间仓促,加上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纰缪,为此,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2016年6月目录一、中心管道吸氧法及质量评价二、经口/鼻腔中心负压吸痰法及质量评价三、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及质量评价四、静脉留置针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五、静脉输液泵操作法及质量评价六、注射泵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七、静脉注射法及质量评价八、皮下注射法及质量评价九、皮内注射法及质量评价十、肌内注射法及质量评价十一、鼻饲法及质量评价十二、口腔护理法及质量评价十三、有创呼吸机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十四、单人心肺复苏加简易呼吸球囊操作及质量评十五、生命体征测量法及质量评价十六、心电监测技术及质量评价十七、血糖监测操作技术及质量评价十八、电除颤技术及质量评价十九、心电图仪操作技术及质量评价二十、一般洗手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一、穿、脱隔离衣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二、铺备用床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三、铺麻醉床法及质量评价二十四、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五、床上擦浴法及质量评价二十六、床上洗头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七、女病人留置导尿术及质量评价二十八、男病人留置导尿术及质量评价二十九、膀胱冲洗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三十、大量不保留灌肠法及质量评价三十一、卧位护理及质量评价三十二、体位转换法及质量评价三十三、制动护理及质量评价三十四、轮椅与平车使用及质量评价三十五、乙醇(温水)擦浴法及质量评价三十六、冷湿敷使用法及质量评价三十七、降温毯使用及质量评价三十八、冰帽、冰枕、冰袋使用方法及质量评价三十九、压疮预防护理及质量评价四十、压疮换药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四十一、药液外渗处理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四十二、大便失禁护理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四十三、有效咳嗽及质量评价四十四、叩击/震颤法及质量评价四十五、气管插管术的配合及质量评价四十六、人工气道湿化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四十七、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法及质量评价四十八、气管切开伤口换药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四十九、气管切开套管内套管更换及清洗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估五十、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估五十一、体位引流术及质量评价五十二、胃肠减压技术及质量评价五十三、更换腹腔引流袋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五十四、“T”管引流护理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五十五、伤口负压引流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五十六、胸腔闭式引流护理及质量评价五十七、脑室引流管护理操作及质量评价五十八、中心静脉置管(CVC)换药法及质量评价五十九、入、出院护理及质量评价六十、咽拭子标本采集法及质量评价六十一、痰标本采集法及质量评价六十二、静脉血标本采集法及质量评价六十三、动脉血标本采集法及质量评价六十四、口服给药法及质量评价六十五、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六十六、超声雾化吸入法及质量评价六十七、氧气雾化吸入法及质量评价六十八、静脉输血法及质量评价六十九、无菌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七十、灭火器的使用及质量评价一、中心管道吸氧法及质量评价二、经口/鼻腔中心负压吸痰法及质量评价三、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及质量评价四、静脉留置针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五、静脉输液泵操作法及质量评价六、注射泵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七、静脉注射法及质量评价八、皮下注射法及质量评价九、皮内注射法及质量评价十、肌内注射法及质量评价十一、鼻词法及质量评价十二、口腔护理法及质量评价十三、有创呼吸机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十四、单人心肺复苏加简易呼吸球囊操作及质量评价十五、生命体征测量法及质量评价十六、心电监测技术及质量评价十七、血糖监测操作技术及质量评价十八、电除颤技术及质量评价十九、心电图仪操作技术及质量评价二十、一般洗手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一、穿、脱隔离衣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二、铺备用床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三、铺麻醉床法及质量评价二十四、卧床病人更换床单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五、床上擦浴法及质量评价二十六、床上洗头法及质量评价二十七、女病人留置导尿术及质量评价二十八、男病人留置导尿术及质量评价二十九、膀胱冲洗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三十、大量不保留灌肠法及质量评价三十一、卧位护理及质量评价三十二、体位转换法及质量评价三十三、制动护理及质量评价三十四、轮椅与平车使用及质量评价三十五、乙醇(温水)擦浴法及质量评价三十六、冷湿敷使用法及质量评价三十七、降温趟使用及质量评价三十八、冰帽、冰枕、冰袋使用方法及质量评价三十九、压疮预防护理及质量评价四十、压疮换药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四十一、药液外渗处理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四十二、大便失禁护理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四十三、有效咳嗽及质量评价四十四、叩击/震颤法及质量评价四十五、气管插管术的配合及质量评价四十六、人工气道湿化技术操作及质量评价。
大量不保留灌肠技术操作规程审批稿一、操作目的和适用范围1.1操作目的:为了保证灌肠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患者肠道清理和康复。
1.2适用范围:适用于所有进行灌肠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
二、操作流程2.1准备工作2.1.1确认患者身份和医嘱的准确性。
2.1.2解释操作目的和过程,取得患者的同意。
2.1.3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材料,包括灌肠袋、灌肠器、润滑剂、清洁剂等。
2.1.4洗手,并佩戴手套、口罩和其他所需的个人防护用品。
2.2操作步骤2.2.1将患者安置在卧床位上,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和隐私。
2.2.2解析医嘱,明确灌肠液的种类和用量。
2.2.3清洁灌肠袋和灌肠器,并进行消毒,确保器械的无菌性。
2.2.4将灌肠袋吊挂在合适的高度,并将灌肠液注入灌肠袋中。
2.2.5按照医嘱的要求,调节灌肠液的温度和流速。
2.2.6使用润滑剂涂抹灌肠器的头部,然后将灌肠器轻轻插入患者的直肠,确保器械的无菌性。
2.2.7缓慢地将灌肠液注入患者的肠道中,避免引起疼痛和过度灌注。
2.2.8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灌肠液的流动情况,根据需要适时停止注入。
2.2.9在注入完成后,缓慢地将灌肠器拔出,并用干净的纸巾清洁患者的肛门。
2.3操作后处理2.3.1协助患者排空灌肠液和废物,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2.3.2清洁和消毒使用过的器械,保证其无菌性,然后妥善存放。
2.3.3记录操作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包括时间、用量、反应等。
2.3.4当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或不适时,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相关处理工作。
2.3.5洗手,并做好个人防护用品的处理和更换。
三、注意事项3.1操作前必须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相关医嘱,确保准确执行操作。
3.2每次操作前都要检查器械和材料的完整性和无菌性,确保其可用。
3.3操作过程中要引起注意患者的反应和灌肠液的流动情况,随时调整操作方法。
3.4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舒适度和隐私,确保其安全和尊严。
3.5在操作后要及时清洁和消毒器械,以免交叉感染。
灌肠法护理技术操作教案灌肠术护理技术操作讲稿概念:是将一定量的液体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的技术,以帮助病人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输入药物,达到确定诊断和进行治疗的目的。
分类:保留灌肠、不保留灌肠、清洁灌肠,不保留灌肠根据灌入的药液量又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少量不保留灌肠。
分类:根据灌肠的目的可分为不保留灌肠和保留灌肠。
根据灌入的液体量又可将不保留灌肠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和小量不保留灌肠。
如为了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而反复使用大量不保留灌肠,则为清洁灌肠。
大量不保留灌肠一、目的1.解除便秘、肠胀气。
2.清洁肠道。
为肠道手术、检查或分娩作准备。
3.稀释并清除肠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中毒。
4.灌入低温液体,为高热患者降温。
二、计划(1)护士准备(2)病人准备(3)用物准备(4)环境准备三、实施核对解释↓安置卧位↓润管排气↓插管灌液↓拔出肛管↓整理记录1、评估患者并解释(1)评估患者:了解患者的病情、临床诊断、意识状态、心理状况、排便状况、理解配合能力。
(2)向患者解释灌肠的目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
2、患者准备(1)了解灌肠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并配合操作。
(2)排尿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4、用物准备:(1)治疗车上层备:一次性灌肠袋一套、肛管、血管钳(或液体调节开关),润滑剂,棉签,卫生纸、手套,橡胶或塑料单、治疗巾、弯盘、水温计。
(2)治疗车下层备:便器、便器巾。
(3)输液架(4)灌肠溶液:常用0.1%~0.2%的肥皂液,生理盐水。
成人每次用量为500~1000ml,小儿200~500ml。
溶液温度一般为39~41℃,降温时用28~32℃,中暑用4℃。
5、环境准备酌情关闭门窗,屏风遮挡患者,保持合适的室温。
光线充足或有足够的照明。
6、操作要点:(1)核对医嘱,做好准备,保证灌肠溶液的温度适宜。
(2)携物品至患者旁,帮助患者取左侧位,为患者遮挡。
(3)按照要求置入肛管,置入合适长度后固定肛管,使灌肠溶液缓慢流入并观察患者反应。
第一章、常用护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手卫生1、一般洗手(一)操作要点1.洗手指征:(1)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2)无菌操作前后。
(3)处理清洁或者无菌物品之前。
(4)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5)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或者从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6)处理污染物品后。
(7)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皮肤或者伤口敷料后。
2.洗手要点:(1)正确应用六步洗手法或七步洗手法清洗双手。
(2)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然后用一次性纸巾/毛巾彻底擦干,或者用干手机干燥手。
(3)如水龙头为手拧式开关,则应采用防止手部再污染的方法关闭水龙头。
(二)注意事项1.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
2.手部不佩带戒指等饰物。
3.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者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消毒。
4.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代替洗手。
外科手消毒(一)操作要点1.外科手消毒指征:进行外科手术或者其他按外科手术洗手要求的操作之前。
2.操作要点:(1)修剪指甲、锉平甲缘,清除指甲下的污垢。
(2)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3)取适量皂液或者其他清洗剂按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用无菌巾擦干(4)取适量手消毒剂按六步洗手法揉搓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至消毒剂干燥。
(二)注意事项1.冲洗双手时,避免水溅湿衣裤。
2.保持手指朝上,将双手悬空举在胸前,使水由指尖流向肘部,避免倒流3.使用后的海棉、刷子等,应当放到指定的容器中,一用一消毒。
4.手部皮肤无破损。
5.手部不佩带戒指、手镯等饰物。
二、无菌技术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法(一)操作要点1.评估操作环境是否符合要求。
2.检查无菌持物钳包有无破损、潮湿、消毒指示胶带是否变色及其有效期。
3.打开无菌钳包,取出无菌持物钳容器罐置于治疗台面上。
4.取放无菌钳时,钳端闭合向下,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用后立即放回容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