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1.97 MB
- 文档页数:4
火车站高大空间气流组织模拟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出行需求不断增加,高铁、城际铁路等快速交通方式逐渐流行。
火车站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城市门户之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火车站高大空间的气流组织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素,它关乎着站内空气流动的舒适性、安全性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因此,本文将探讨火车站高大空间气流组织模拟设计方案,以期提高站内环境质量和旅客满意度。
一、火车站高大空间气流组织的设计在火车站的建设中,气流组织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通风、循环、冷却和加湿等方面,以提高站内空气质量和热舒适度。
具体来说,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 通风路径的设计通风路径是指在火车站内部形成的气流路径,通过合理的通风路径设计,可以达到空气流动的均匀性、稳定性和通畅性。
通风路径的设计需要考虑站厅、候车大厅、月台等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气流动关系,建立空气流动的正向通风路径和负向排风路径。
同时,还需要对气流运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反馈调节,以保证空气流动方向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空气质量的控制在火车站内部,人员密集,环境空气质量容易受到污染和异味干扰。
因此,在气流组织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控制空气质量,并保持空气清新。
具体措施包括空气过滤、沉积污染物治理、加湿控制等方面,以保证站内空气质量的良好。
3.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在气流组织的设计中,还需要考虑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以改善站内热舒适度。
具体措施包括加装空调设备、喷淋系统、加湿系统等技术手段,通过适当的调节,实现站内室温、湿度和热舒适度的控制。
二、气流组织模拟设计的应用为了更好的设计和优化火车站内部的气流组织,需要进行模拟设计和优化分析,以掌握站内气流分布的特点。
现代化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将建筑物内部的气流结构模拟出来,反复优化和验证,从而提高气流结构的优化和稳定性。
1. 模拟软件的选择在进行气流组织模拟设计时,需要先选择适合的气流模拟软件。
常用的气流模拟软件包括FLUENT、ANSYS、PHOENICS 等。
概念设计作业案例
项目任务:
本项目要求设计一座交通枢纽,由公共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小
汽车停车场等联合构成,满足大量市民出行的需求。
概念设计:
1、绿色可持续性出行:为了尽可能减少空气污染,本座枢纽将采用
多种绿色出行方式,包括公交、火车、地铁和综合交通换乘楼,让市民拥
有更舒适、更便捷的出行体验。
此外,还将建立可充电的电动自行车租赁站,鼓励更多人利用清洁的能源进行出行。
2、多元化空间体验:在枢纽的设计中,将考虑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以满足不同出行人群的不同需求,比如提供电梯、扶梯、宽阔通道等,使
枢纽空间更加完善、舒适。
此外,将在枢纽内设置商场、餐厅等非交通功能,带来更加舒适的空间体验。
3、智慧化功能服务:为了提升市民出行的便捷性,枢纽内将采用先
进的智能技术,由传感器实现自动化出行指引,实现定位、查询等服务,
并与本地外的交通联网,提供更加方便的出行准备。
4、智慧控制系统:在枢纽内将安装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实时
的客流量统计和换乘指引等功能,通过大数据的分析。
铁路站房地下空间设计研究——以苏州北站为例摘要:国内高铁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站房拔地而起,考虑到城市发展的空间及土地的集中利用,伴随着站房的建设地下空间同步实施开发。
地下空间不应局限于停车设施,应更多的考虑空间的舒适性及旅客使用的便捷程度,做到地上与地下同步TOD开发,上下衔接,完善高铁站房的功能形成站城一体化的新型站房。
从苏州北站的地下空间分析站房地下空间设计的方向,为地下空间的研究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字:地下空间;站房一体化;苏州北站;TOD随着站房建设类型新一轮的更新完善,从站房分割城市发展至站城一体化开发的形式,人们对于“交通建筑”的理解已经随着时代不断变化, 所谓的“效率”也不仅仅是专注于帮助乘客以最直接的路径抵达与出发, 无论是机场还是火车站都已经变成充满多义性、矛盾性和复杂性的综合体, 它既是一个让人高速过渡的场所, 同时出于消费、展示等多种目的也邀请乘客驻足与停留。
[1]在TOD的形式结合地上、地下及城市一体化开发,打造集交通、商业、城市、景观“四位一体”的新型站房,实现站房融合于城市,与城市发展共生。
在此谨以苏州北站为案例分析探索站城一体化的高铁站房如何对地下空间梳理布局。
苏州北站位于苏州市,是京沪铁路的中间站,也是苏州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苏州北站从2011年6月30日正式启用,站场规模为2台6线,站场结构为桥梁结构,轨顶标高为12.5m。
苏州北站于2013年12月28日引入地铁2号线。
苏州北站南侧部分地下空间为社会车车场及公共空间,可与南侧高铁新城开发联系。
因2020年确定通苏嘉甬高铁在苏州北站设站,确定引入地铁7、12号线,对北站的整体开发进行规划设计。
苏州北站情况较为复杂,有既有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也有既有的地铁线路2号线,且2号线站厅位于地面。
以复杂的苏州北站为分析模板,则其他高铁站房则形式更为简单,更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布局。
考虑引入通苏嘉甬高铁之后,站场布局受到既有京沪铁路围观工区的影响,且既有苏州北站为张悬梁结构,新建通苏嘉甬场需要与既有京沪铁路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因此在京沪场与通苏嘉甬场之间形成夹心地的空间。
火车站站场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火车站站场的功能布局、流线组织和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火车站站场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如站台长度、宽度、高度等。
3. 引导学生了解火车站站场设计中所涉及的城市规划、交通工程和环境艺术等学科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火车站站场设计案例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够就火车站站场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和修改。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CAD、SketchUp等)进行火车站站场设计的初步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火车站站场设计工作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火车站站场设计对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关注火车站站场设计中的绿色环保、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既符合教学实际,又与教材内容紧密关联,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火车站站场设计基本原理:介绍火车站站场的功能布局、流线组织、空间设计等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应教材第3章内容。
2. 火车站站场设计规范与技术要求:讲解火车站站场设计的相关规范、技术要求及安全标准,如站台长度、宽度、高度等,对应教材第4章内容。
3. 火车站站场设计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典型火车站站场设计案例,总结成功经验和启示,对应教材第5章内容。
4. 火车站站场设计实践: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火车站站场设计,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对应教材第6章内容。
5. 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展示,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1周:火车站站场设计基本原理学习;第2周:火车站站场设计规范与技术要求学习;第3周:国内外火车站站场设计案例分析;第4周:火车站站场设计实践,包括方案构思、草图绘制、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5周: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设计方案讨论、修改和完善。
现代客运站建筑设计案例分析——探索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交通需求的增加,现代客运站成为城市交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运站作为城市门户的角色,不仅要能够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还要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实现节能减排。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现代客运站的设计案例,探索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方向。
首先,我们将介绍鹿特丹中央火车站。
这个客运站是由荷兰建筑师鲁斯曼执导,在1997年完工。
这座火车站的设计理念是融合旅行和城市生活,使得火车站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鹿特丹中央火车站将传统的火车站设计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通过巧妙的建筑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减少能源消耗。
火车站采用了无钢结构的设计,使得建筑物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性和抗震性能。
此外,火车站还设有太阳能和风能利用系统,进一步减少了能源消耗。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佛罗伦萨火车站。
佛罗伦萨火车站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师米歇尔楚奇设计的,于1935年完工。
这个客运站的设计充分考虑乘客的舒适感和可持续发展。
火车站的设计概念是将建筑物与城市环境融为一体,通过建筑与周围的广场相连,提供更好的乘客体验。
火车站外墙采用了红砖和大理石的材料,既符合当地传统建筑风格,又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火车站内部设有自然通风系统,减少了对冷气的依赖,节约了能源消耗。
最后,我们将介绍新加坡乌节路地铁站。
这座乌节路地铁站是由新加坡建筑事务所ADDP Architects设计的,于2010年完工。
这个地铁站的设计理念是“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地铁站外墙覆盖了绿色植物,从远处看就像一片绿色的花园。
这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景观,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净化城市空气。
地铁站设有太阳能板和雨水收集系统,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客运站建筑设计已经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方向。
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系统,减少对人工照明和冷气的依赖,从而降低能源消耗。
宁夏西吉火车站规划。
01这个月20号万众瞩目的环线终于成环了,5号线南段也开通了!最激动人心的是,重庆西站终于摆脱了没有轨道线路的历史。
重庆西站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客运枢纽,作为“重庆之眼”,一直备受关注。
但它自开通以来却也备受吐槽,出站极为不便的奇葩设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好,现在轨道通了!轨道环线、5号线重庆西站(图源沙坪坝微政务)与重庆西站轨道线开通仅仅只相隔了1天,我就看到了一个更激动人心的消息,西站站前规划曝光了!说实话,让我意外的是,关于重庆西站站前区域的规划,我是在绿地的一场品牌发布会上看到的。
未来它将会以绿地重庆城际空间站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重庆城际空间站区位图仅仅相隔一天,两大利好接踵而至。
这个时间节点不免让人充满想象,你品,你细品!02未来的重庆西站周边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重庆城际空间站到底长什么样吧。
绿地重庆城际空间站项目位于重庆西站站前,居于重庆西站核心地理区位。
这是一个规划总面积为887亩的跨街区连片综合开发区域。
重庆西站站前片区示意图绿地将在这里依托重庆西站这个西部最大的客运枢纽系统,打造一个集“衣食住行商办娱教医”多配套多功能的TOD项目。
通过它,你能1小时到成都,2小时到贵阳,4小时西安、昆明、武汉、长沙,6小时到广州,8小时到北京、上海,链接全国的重要城市。
这里还将聚集3条轨道线路,你可以无缝换乘轨道环线、5号线(石桥铺-跳磴段已开通)、12号线(规划中)。
此外,它距离内环快速路只有约600米,通过这条城市快速可以高效快捷地到达主城各个区域。
也许在很多人的认知里,TOD不过就是一个地下是公交、轨道、高铁等立体交通,地上是商场、写字楼的城市综合体。
但这个重庆城际空间站,将教你认识什么叫真正的TOD。
重庆城际空间站意境图TOD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强调以车站为中心,以步行尺度组织工作、商业、居住等混合功能。
形象一点,它就是一个城中城。
这意味着各种配套功能需要足够完善,上面讲的立体交通只是TOD的一扇门,门后的世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