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站规划设计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1.97 MB
- 文档页数:4
火车站高大空间气流组织模拟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出行需求不断增加,高铁、城际铁路等快速交通方式逐渐流行。
火车站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城市门户之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火车站高大空间的气流组织是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素,它关乎着站内空气流动的舒适性、安全性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因此,本文将探讨火车站高大空间气流组织模拟设计方案,以期提高站内环境质量和旅客满意度。
一、火车站高大空间气流组织的设计在火车站的建设中,气流组织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通风、循环、冷却和加湿等方面,以提高站内空气质量和热舒适度。
具体来说,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 通风路径的设计通风路径是指在火车站内部形成的气流路径,通过合理的通风路径设计,可以达到空气流动的均匀性、稳定性和通畅性。
通风路径的设计需要考虑站厅、候车大厅、月台等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空气流动关系,建立空气流动的正向通风路径和负向排风路径。
同时,还需要对气流运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和反馈调节,以保证空气流动方向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空气质量的控制在火车站内部,人员密集,环境空气质量容易受到污染和异味干扰。
因此,在气流组织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控制空气质量,并保持空气清新。
具体措施包括空气过滤、沉积污染物治理、加湿控制等方面,以保证站内空气质量的良好。
3.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在气流组织的设计中,还需要考虑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以改善站内热舒适度。
具体措施包括加装空调设备、喷淋系统、加湿系统等技术手段,通过适当的调节,实现站内室温、湿度和热舒适度的控制。
二、气流组织模拟设计的应用为了更好的设计和优化火车站内部的气流组织,需要进行模拟设计和优化分析,以掌握站内气流分布的特点。
现代化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将建筑物内部的气流结构模拟出来,反复优化和验证,从而提高气流结构的优化和稳定性。
1. 模拟软件的选择在进行气流组织模拟设计时,需要先选择适合的气流模拟软件。
常用的气流模拟软件包括FLUENT、ANSYS、PHOENICS 等。
概念设计作业案例
项目任务:
本项目要求设计一座交通枢纽,由公共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小
汽车停车场等联合构成,满足大量市民出行的需求。
概念设计:
1、绿色可持续性出行:为了尽可能减少空气污染,本座枢纽将采用
多种绿色出行方式,包括公交、火车、地铁和综合交通换乘楼,让市民拥
有更舒适、更便捷的出行体验。
此外,还将建立可充电的电动自行车租赁站,鼓励更多人利用清洁的能源进行出行。
2、多元化空间体验:在枢纽的设计中,将考虑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以满足不同出行人群的不同需求,比如提供电梯、扶梯、宽阔通道等,使
枢纽空间更加完善、舒适。
此外,将在枢纽内设置商场、餐厅等非交通功能,带来更加舒适的空间体验。
3、智慧化功能服务:为了提升市民出行的便捷性,枢纽内将采用先
进的智能技术,由传感器实现自动化出行指引,实现定位、查询等服务,
并与本地外的交通联网,提供更加方便的出行准备。
4、智慧控制系统:在枢纽内将安装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实时
的客流量统计和换乘指引等功能,通过大数据的分析。
铁路站房地下空间设计研究——以苏州北站为例摘要:国内高铁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站房拔地而起,考虑到城市发展的空间及土地的集中利用,伴随着站房的建设地下空间同步实施开发。
地下空间不应局限于停车设施,应更多的考虑空间的舒适性及旅客使用的便捷程度,做到地上与地下同步TOD开发,上下衔接,完善高铁站房的功能形成站城一体化的新型站房。
从苏州北站的地下空间分析站房地下空间设计的方向,为地下空间的研究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字:地下空间;站房一体化;苏州北站;TOD随着站房建设类型新一轮的更新完善,从站房分割城市发展至站城一体化开发的形式,人们对于“交通建筑”的理解已经随着时代不断变化, 所谓的“效率”也不仅仅是专注于帮助乘客以最直接的路径抵达与出发, 无论是机场还是火车站都已经变成充满多义性、矛盾性和复杂性的综合体, 它既是一个让人高速过渡的场所, 同时出于消费、展示等多种目的也邀请乘客驻足与停留。
[1]在TOD的形式结合地上、地下及城市一体化开发,打造集交通、商业、城市、景观“四位一体”的新型站房,实现站房融合于城市,与城市发展共生。
在此谨以苏州北站为案例分析探索站城一体化的高铁站房如何对地下空间梳理布局。
苏州北站位于苏州市,是京沪铁路的中间站,也是苏州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苏州北站从2011年6月30日正式启用,站场规模为2台6线,站场结构为桥梁结构,轨顶标高为12.5m。
苏州北站于2013年12月28日引入地铁2号线。
苏州北站南侧部分地下空间为社会车车场及公共空间,可与南侧高铁新城开发联系。
因2020年确定通苏嘉甬高铁在苏州北站设站,确定引入地铁7、12号线,对北站的整体开发进行规划设计。
苏州北站情况较为复杂,有既有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也有既有的地铁线路2号线,且2号线站厅位于地面。
以复杂的苏州北站为分析模板,则其他高铁站房则形式更为简单,更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布局。
考虑引入通苏嘉甬高铁之后,站场布局受到既有京沪铁路围观工区的影响,且既有苏州北站为张悬梁结构,新建通苏嘉甬场需要与既有京沪铁路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因此在京沪场与通苏嘉甬场之间形成夹心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