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的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46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下肢的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2. 掌握下肢各部位的主要解剖结构,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
3. 培养学生运用解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1. 下肢骨骼: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跖骨、跖骨、趾骨等。
2. 下肢肌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后肌、小腿三头肌、小腿前群肌、小腿后群肌等。
3. 下肢血管:股动脉、股静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足底动脉等。
4. 下肢神经:坐骨神经、股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足背神经、足底神经等。
5. 下肢淋巴: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腘淋巴结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下肢骨骼:依次观察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跖骨、跖骨、趾骨等骨骼的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
2. 观察下肢肌肉:依次观察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后肌、小腿三头肌、小腿前群肌、小腿后群肌等肌肉的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
3. 观察下肢血管:依次观察股动脉、股静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足底动脉等血管的走向、分支和分布。
4. 观察下肢神经:依次观察坐骨神经、股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足背神经、足底神经等神经的走向、分支和分布。
5. 观察下肢淋巴:依次观察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腘淋巴结等淋巴的分布和收集范围。
6. 观察下肢浅层结构:依次观察皮肤、浅筋膜、浅血管、浅神经、浅淋巴等结构。
7. 观察下肢深层结构:依次观察深层筋膜、肌肉、血管、神经等结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下肢骨骼: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跖骨、跖骨、趾骨等骨骼形态各异,相互连接,构成了下肢的骨骼支架。
2. 下肢肌肉: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后肌、小腿三头肌、小腿前群肌、小腿后群肌等肌肉形态各异,具有收缩、伸展、固定等功能。
下肢下肢的上界,前方以腹股沟【深面有腹股沟韧带】、髂嵴前部腹部分界后方以髂嵴后部和腰部分界,内侧以股沟与会阴分界。
下肢可以分为臀部股【大腿】小腿足膝关节后面的菱形窝成腘窝下肢深筋膜较厚,呈套状包绕深部结构,在臀部称臀筋膜在股部称阔筋膜【阔筋膜自内侧外侧后三方面向深部发出三个肌间隔,伸入肌群之间,附于股骨粗线,形成三个骨筋膜鞘,将大腿分为股前股后股内侧肌群】在腘窝称腘筋膜,在小腿称小腿筋膜,小腿深筋膜在外侧部向深部发出前后两个肌间隔,附着于腓骨的前外和后外两缘,胫腓骨和小腿骨间膜共同围成三个骨筋膜鞘。
将小腿肌分为前后外侧三个肌群小腿也相应分为前后外侧三区第一节股前区和股内侧区【一】浅筋膜1.股前区上部的浅筋膜浅层富含脂肪,与腹前壁的Camper筋膜相延续深层膜性层腹前壁的Scarpa筋膜下延,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一横指处与阔筋膜相融合。
2.大隐静脉为全身最长的浅静脉足背静脉弓内侧端----内踝的前方-----小腿的内侧【伴隐神经上行】-----股骨内侧髁后方----大腿内侧行向前上【伴股神经内侧皮支行向前上】----大腿前面----隐静脉裂孔【耻骨结节外下方3-4cm】----穿隐静脉裂口,注入股静脉。
大隐静脉在小腿内侧和足内侧缘,有隐神经伴行。
大隐静脉的5条属支: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腹壁浅静脉:起自脐以下腹前壁旋髂浅静脉:起自髂前上棘阴部外静脉:起自外生殖器以上三条静脉均有股动脉发出的同名动脉伴行。
股内侧浅静脉:起自股内侧股外侧浅静脉:起自股外侧五条静脉注入大隐静脉的形式有多种,有丰富的吻合,大隐静脉与深静脉有交通支相连[小腿2/3 ,股部下1/3为最多]。
大隐静脉约有9-10对瓣膜,交通支内亦有瓣膜,瓣膜方向朝深部开放,防止血液逆流。
大隐静脉和它的属支可发生静脉曲张,治疗时必须熟识其属支和检查静脉瓣膜的功能是否完好,以便选择适当的手术大隐静脉上段的体表投影:耻骨结节外侧2横指处作一垂线腹股沟下方两横指处作一与沟平行的线从两线的交点作直线到收肌结节。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下肢的解剖结构,掌握下肢的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基本组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医学实践打下基础。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标本:下肢尸体解剖标本2. 实验工具:解剖刀、解剖剪、镊子、探针、解剖显微镜等三、实验方法1. 观察下肢的整体结构,了解下肢的境界与分部;2. 解剖下肢骨骼,观察股骨、髌骨、胫骨、腓骨等骨骼的结构特点;3. 解剖下肢肌肉,观察大腿肌、小腿肌、足肌等肌肉的分布、起止点、作用等;4. 解剖下肢血管,观察股动脉、股静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等血管的走向、分支等;5. 解剖下肢神经,观察坐骨神经、股神经、腓总神经等神经的走向、分支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下肢的整体结构,了解下肢的境界与分部;2. 解剖下肢骨骼,先从股骨开始,观察股骨的体部、上端、下端的结构特点,再依次解剖髌骨、胫骨、腓骨;3. 解剖下肢肌肉,先解剖大腿肌,观察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臀大肌等肌肉的起止点、作用等,再解剖小腿肌,观察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等肌肉的起止点、作用等;4. 解剖下肢血管,先解剖股动脉、股静脉,观察它们的走向、分支等,再解剖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等;5. 解剖下肢神经,先解剖坐骨神经,观察其走向、分支等,再解剖股神经、腓总神经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下肢骨骼:下肢骨骼主要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等。
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粗、最结实的长骨,分为一体和两端;髌骨位于膝关节前方,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胫骨和腓骨分别位于小腿内侧和外侧,胫骨起支撑体重的作用,腓骨不承重。
2. 下肢肌肉:下肢肌肉主要包括大腿肌、小腿肌、足肌。
大腿肌包括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臀大肌等,小腿肌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前肌等。
这些肌肉共同构成了下肢的肌肉群,为下肢的运动提供了动力。
3. 下肢血管:下肢血管主要包括股动脉、股静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等。
股动脉和股静脉负责下肢的血液供应,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负责小腿的血液供应。
下肢(lower limb)一、下肢前面1、境界、分区、切口和剥皮1、境界:前方:以腹股沟与腹部分界。
内侧:以股沟与会阴部分界。
后面:以髂嵴和骶尾骨的外侧缘与腰部和骶部分界。
2、分区:以臀沟、经髌骨上方二横指的环形线、经胫骨粗隆的环形线以及经内外髁基部的环形线将下肢分为:臀部:股部:经股骨内、外侧髁的垂线股前内侧区和股后区膝部:通过股骨内、外上髁的纵行线膝前区和膝后区小腿部:经胫骨内、外髁最突出点的纵行线小腿前区和后区踝部:以内、外踝踝前区和踝后区足部:足背和足底。
2、下肢前面浅层结构1、大隐静脉及隐神经2、大隐静脉穿隐静脉裂孔以前收纳的5条属支:①旋髂浅静脉②腹壁浅静脉③阴部外静脉④股内侧浅静脉⑤股外侧浅静脉3、从小腿前外侧中、下1/3浅出的腓浅神经4、股前内侧区的浅筋膜在近腹股沟处分为:脂肪层:与腹前壁下部的脂肪层(Camper筋膜)相续。
膜性层:与腹前壁下部的膜性层(Scarpa筋膜)相续,并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1cm处与阔筋膜相融合。
3、下肢前面深层结构1)大腿阔筋膜在大腿外侧明显增厚形成髂胫束;在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形成一卵圆形的薄弱区称隐静脉裂孔,其表面的覆盖的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
2)肌腔隙和血管腔隙:腹股沟韧带和髋骨间的间隙被连于腹股沟韧带和髂耻隆起之间的髂耻弓分隔成外侧的肌腔隙和内侧的血管腔隙二部分。
A:肌腔隙:1)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外侧部的深面。
2)境界:前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部;后外界:髂骨;内侧界:髂耻弓。
3)通行结构:从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股外侧皮神经、髂腰肌、股神经。
4)临床:患腰椎结核时,脓液可沿腰大肌及其筋膜经此间隙扩散至大腿根部,并可能刺激股神经产生疼痛等症状。
B:血管腔隙1)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部的深面。
2)境界:前界:腹股沟韧带的内侧部;外侧界:髂耻弓;后界:耻骨梳韧带及耻骨肌筋膜;内侧界:腔隙韧带。
3)通行结构:股鞘以及鞘内的股动脉、股静脉和股管,还有生殖股神经的股支和淋巴管。
下肢●概述●境界与分布●境界●前面以腹股沟与腹部分界●内侧以阴股沟与会阴部相隔●外侧和后面以髂嵴与腰、骶部分解●分部●表面解剖●臀部●境界与分区●上界为髂嵴●下界为臀沟●内侧界为臀裂●外侧界为髂前上棘至股骨大转子间的连线●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皮神经●臀上皮神经●臀内侧皮神经●臀下皮神经●●深层结构●深筋膜●称臀筋膜,臀筋膜损伤是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之一●肌层●浅层●臀大肌和阔筋膜张肌●中层●臀中肌和梨状肌●深层●臀小肌●梨状肌上、下孔及其穿行结构●意义:两者为盆腔和下肢的血管神经通路●穿梨状肌上孔的结构,从外侧到内侧依次是:臀上神经,臀上动脉,臀上静脉●穿梨状肌下孔的结构,从内侧到外侧依次是: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血管,阴部内血管,阴部内神经●坐骨神经及其与梨状肌的关系●坐骨神经为全身最大的神经干●起自骶丛,经梨状肌下孔穿出至臀部,继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与大转子连线中点的内侧下降进入股后区,后经股二头肌长头深面下行至腘窝上角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坐骨小孔及其穿行结构●坐骨小孔的组成●穿行结构●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为:阴部内血管,阴部神经●股部●境界●上端●前方以腹股沟与腹部分界●后方以臀沟与臀部分界●内侧●会阴部●下端●以髌骨上方3横指处的水平线与膝分界●分部●股前内侧区●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浅筋膜内容:浅动脉,浅静脉,浅淋巴,皮神经●浅静脉:大隐静脉●为全身最长的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经内踝前方进入小腿内侧,继续伴隐神经上行●再经股骨内侧髁后方进入大腿内侧区与股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伴行,逐渐转向大腿前上●最后在耻骨结节外下方穿大腿阔筋膜的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5条高位属支: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腹外侧浅静脉,腹内侧浅静脉●浅淋巴结●分为上下两群●上群:在腹股沟韧带下方●收纳腹前外侧壁下部、肛门、会阴、外生殖器、臀部、子宫的部分淋巴●下群:沿大隐静脉末端纵行排列●收纳下肢浅淋巴管、会阴和外生殖器部分淋巴●深层结构●深筋膜●又称阔筋膜,为全身最厚、致密坚韧的深筋膜●形成3种结构:髂胫束,隐静脉裂孔或卵圆窝,3个肌间隔●髂胫束:附于髂嵴与胫骨外侧髁,其上部分包绕阔筋膜张肌●卵圆窝:表面覆盖筛筋膜●隐静脉裂孔的外缘锐利称镰状缘,下端有大隐静脉●3个肌间隔:股内、外侧和股后肌间隔,以分隔不同肌群●骨筋膜鞘●分为前骨筋膜鞘,内侧骨筋膜鞘,后骨筋膜鞘●肌腔隙与血管腔隙●位于腹股沟韧带与髋骨之间。
下肢解剖学下肢骨骼和肌肉的解剖下肢解剖学:下肢骨骼和肌肉的解剖下肢是人体最重要的运动部位之一,由骨骼和肌肉组成,承担着支撑体重、行走、跑步等各种运动功能。
下肢解剖学研究了下肢骨骼和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下肢运动机制和运动损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下肢骨骼的结构下肢骨骼由髋骨、股骨、膝盖骨、胫骨和腓骨组成。
髋骨位于小腿和盆腔之间,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
股骨是人体最长、最强壮的骨骼,连接髋骨和膝盖骨。
膝盖骨即是人们常说的髌骨,位于膝关节前方。
胫骨和腓骨位于小腿部位,胫骨位于内侧,腓骨位于外侧。
二、下肢肌肉的结构和功能1.臀部肌肉臀部肌肉包括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
臀大肌是最大的臀部肌肉,起于髂骨和腰椎,通过肌腱连接于股骨大转子,主要功能是将大腿向外旋和向后伸展。
臀中肌位于臀大肌内侧,起于骶骨和骨盆,通过肌腱连接于股骨大转子,主要功能是将大腿向外旋。
臀小肌位于臀中肌下方,起于骶骨和骨盆,通过肌腱连接于股骨大转子,主要功能是将大腿向外旋。
2.大腿前侧肌肉大腿前侧肌肉包括股四头肌和腘绳肌。
股四头肌是大腿前侧最大的肌肉,由股直肌和股薄肌组成,起于髌骨和股骨,通过肌腱连接于胫骨,主要功能是使大腿伸直。
腘绳肌位于股四头肌后方,由腘肌和半腘肌组成,起于股骨和坐骨,通过肌腱连接于胫骨,主要功能是使大腿屈曲。
3.大腿后侧肌肉大腿后侧肌肉包括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
半腱肌位于大腿后侧内侧,起于股骨和坐骨,通过肌腱连接于胫骨,主要功能是使大腿屈曲和小腿伸直。
半膜肌位于半腱肌的外侧,起于股骨和坐骨,通过肌腱连接于胫骨,主要功能是使大腿屈曲和小腿伸直。
股二头肌位于大腿后侧外侧,起于股骨,通过肌腱连接于胫骨和腓骨,主要功能是使大腿屈曲和小腿伸直。
4.小腿肌肉小腿肌肉包括腓肠肌和胫骨前肌。
腓肠肌由腓肠肌肌腹和腓肠肌长肌腱组成,起于腓骨和胫骨,通过肌腱连接于跟骨,主要功能是使足尖向内旋和脚掌屈曲。
胫骨前肌位于胫骨的前方,起于胫骨,通过肌腱连接于跖骨,主要功能是使足尖向下屈曲。
人体下肢解剖学知识点人体下肢解剖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探索和研究人体下肢的结构、组织和功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人体下肢解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下肢的结构和功能。
1. 骨骼结构人体下肢由髂骨、股骨、胫骨和腓骨组成。
髂骨位于骨盆的上方,股骨是大腿骨,在髋关节连接髋骨。
胫骨和腓骨是小腿的两根长骨,它们在膝关节以下连接。
这些骨骼为人体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运动功能。
2. 关节结构下肢的关节包括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跖关节。
髋关节连接髋骨和股骨,是身体最大的关节之一。
膝关节连接股骨和胫骨,并由髌骨保护。
踝关节是足踝部分的关节,连接胫骨和腓骨与距骨。
跖关节是足的关节,连接跖骨和腓骨、腿骨。
3. 肌肉群下肢肌肉群包括大腿前肌群、大腿后肌群、小腿前肌群和小腿后肌群。
大腿前肌群包括股直肌、股直筋和腘绳肌,它们主要控制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屈曲。
大腿后肌群包括股二头肌、股腓肌和半膜肌等肌肉,它们主要控制膝关节的伸展。
小腿前肌群包括胫前肌、腓前肌等肌肉,它们主要控制踝关节的背屈。
小腿后肌群包括比目鱼肌、腓肠肌和跖肌等肌肉,它们主要控制踝关节的伸展。
4. 血管和神经下肢的主要血管是股动脉、腘动脉和足背动脉。
股动脉是主要的血液供应源,它负责向下肢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
足背动脉供应足部。
此外,下肢还有众多的神经,包括股神经、坐骨神经和胫神经等。
5. 解剖学标志物人体下肢具有一些独特的解剖学标志物,这些标志物对于病理诊断和外科手术非常重要。
例如,骶棘是脊柱的一部分,通过感觉它们的位置可以确定腰麻注射的位置。
胫前动脉搏动点是在脚踝前方,可以作为脉搏检查的重要标志。
总结人体下肢解剖学是医学生必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涉及人体下肢的骨骼结构、关节组织、肌肉群、血管和神经等重要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医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下肢的结构和功能,并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解剖学标志物的了解,医学生还能够在诊断和手术中更加准确地确定位置和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