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狄更斯
- 格式:ppt
- 大小:277.00 KB
- 文档页数:47
关于狄更斯的资料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他是19世纪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风靡世界,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本文将介绍狄更斯的背景、作品以及他对社会的影响。
一、狄更斯的背景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国朴茨茅斯,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富裕。
然而,他在年轻时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他曾在报社、律师事务所等地工作,并于1836年开始专职从事写作。
二、狄更斯的作品1. 《雾都孤儿》这是狄更斯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于1838年开始连载。
小说以孤儿奥利弗为主人公,通过讲述他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贫困与压迫下的生活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2. 《呼啸山庄》这是狄更斯唯一一部以悲剧为主题的小说,于1847年出版。
小说通过讲述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和爱恨情仇,展现了爱的力量和人性的复杂性。
3. 《双城记》这部小说于1859年出版,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写了英法两国的爱情故事和社会的动荡。
小说通过反映法国社会的不公与暴力,唤起了人们对正义的关注。
4. 《大卫·科波菲尔》这部小说于1849年至1850年间连载。
小说以主人公大卫的成长历程为线索,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它也被认为是狄更斯最具自传色彩的作品之一。
三、狄更斯对社会的影响狄更斯的作品直击社会问题,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不道德。
他通过揭露贫困、压迫、虐待等现象,唤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文学的代表,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狄更斯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尤其是关注儿童教育和福利。
他曾经是一所儿童学校的创办人和赞助人,致力于改善贫困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条件。
他的行动和作品都表达了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同情。
总结:狄更斯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通过其作品对当时社会不公和不道德现象进行了深刻而批判性的揭露。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国文学史之狄更斯一、狄更斯三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及创作特点:1、第一时期:狄更斯接连发表了《匹克威克外传》《奥立佛·退斯特》《老古玩店》等5部长篇小说。
《匹克威克外传》是狄更斯的成名作。
小说以退休商人匹克威克先生以及其它的几个朋友的游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反映了当时英国广泛的社会生活。
2、第二时期:狄更斯创作了《马丁·瞿述维》《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等6部长篇小说,以及短篇小说《圣诞故事集》、特写集《访美札记》等。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3、第三时期:狄更斯创作了《双城记》《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艾德温·德鲁德的秘密》等4部长篇小说。
二、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狄更斯小说的思想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但有一条红线贯穿其中,那就是人道主义。
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提倡与弘扬宽恕、博爱之类的伦理道德,并对人性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人性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与出发点,宽恕、爱、和解等道德信条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而社会批判则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进行观察和评价的结果。
三、《双城记》的主要人物形象:1、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人道主义的典型。
青年时期的梅尼特医生正直高尚,他亲眼目睹了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虐杀农民的惨案,为了求得良心的安宁,写信向朝廷告发,反而被侯爵兄弟关进巴士底狱。
长期的监禁使他丧失了理智。
出狱后,在女儿的照料下,医生恢复了理智,精神也产生了升华。
他明知达尔那是厄弗里蒙地家族的后代,可是为了女儿的幸福,扔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因为他有了新的信仰,要为爱、为别人的幸福而活着。
法国大革命中,他一面营救女婿,一面一视同仁地位监狱中所有的人看病,包括囚犯和看守。
这时,他已成为仁爱和宽恕的化身。
2、卡尔登是小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
狄更斯简介资料狄更斯,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狄更斯简介资料,供大家参阅!狄更斯简介查尔斯·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英文原名: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英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
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
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
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后来创作才能日渐成熟,先后出版了《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代》(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狄更斯人物经历1812年2月7日,查尔斯·狄更斯诞生于朴次茅斯。
父亲约翰·狄更斯是英国海军军需处职员,母亲名叫伊丽莎白·巴罗。
查尔斯是长子,姐姐范妮·狄更斯比他大两岁。
1813年12月,全家迁往绍思西。
1821年,查尔斯·狄更斯入威廉·贾尔斯办的学校读书,写作悲剧《印度君主米斯纳尔》。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五:狄更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五:狄更斯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理.狄更斯(1812-1870)出身贫苦的小资产阶级家庭,12岁起便开始当学徒、杂工和律师事务所缮写员,19岁进报界任记录员和采访记者,跑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熟悉英国各阶层人物和各方面的社会生活。
他21岁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5岁时因《匹克威克外传》一举成名,32岁后长期侨居瑞士、法国和意大利潜心从事文学创作,间也主办报纸和组织业余剧团,1870年在写作最后一部小说《爱德温.德鲁特》时因劳累过度患脑溢血逝世。
狄更斯是以人道主义思想和幽默讽刺手法著称的多产小说作家,他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和多部中短篇小说,其创作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①早期(1833-1841)受宪章运动和议会改革影响,作品虽对社会抱批判态度,但多抱有乐观信念。
主要作品有既写社会荒谬不公,又写主人公乐善好施的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
一方面揭露贫民生活的苦难和" 济贫法" 的荒谬,一方面又把主人公的获救希望寄托在资产者无私救助和突然得到大笔遗产上的长篇小说《奥列佛.推斯特》(1838),以及长篇小说《老古玩店》(1841)、《尼古拉斯.尼古贝》(1838-1839)、历史小说《巴纳比.拉奇》(1841)等。
②中期(1842-1848)因议会改革的阶级局限明显暴露,社会矛盾趋向尖锐,其作品的乐观信念已不复存在,而是把批判矛头从个别人、个别机构指向社会整体,把温和的嘲讽变为严厉的讽刺。
但以" 仁爱" 、" 谅解" 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却又成了解决一切矛盾的通用法宝。
主要作品有深刻揭露以董贝为代表的冷酷、傲慢、扼杀人性、唯利是图的英国商业资产阶级本质,但又让他在被弃女儿的温情感化下恢复人性的长篇小说《董贝父子》(1848);揭露资本家对工人残酷剥削,批判为资本主义辩护学说的荒谬,但又幻想资产者能皈依圣诞精神,化冷酷为仁爱的中篇小说《圣诞故事集》(1843-1845);以及揭露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罪恶,但又让年青资产者历经困苦而道德更新的长篇小说《马丁.朱什尔维特》(1843-1844)等。
外国文学史结合双城记,谈谈对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的认识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其作品《双城记》被认为是他最具人道主义色彩的代表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一个跨越英法两国的故事,揭示了社会不平等和人性的复杂性。
首先,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强调了对穷人和受压迫者的同情和关怀。
小说展示了19世纪末英国社会的社会阶层差异和不公正,尤其揭示了法国大革命前后贫富悬殊的问题。
他通过描绘贫苦人民的生活,表达了对他们遭受的苦难和不公平待遇的深切同情。
例如,在小说中,贫穷的法国妇女吉奥赛特勇敢地承担起保护家人的责任,表现出了他们的坚韧和勇气。
其次,狄更斯在小说中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普遍性。
他通过塑造各种角色,展示了人类的善良、邪恶、悲伤和复杂的情感。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例如,恶名昭著的斯卡雷特律师赫斯特、复仇心切的恩瓦尔德夫妇以及善良而牺牲自我的塞蒂莉亚等。
通过这些角色的故事,狄更斯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使人们能够对人性的光明和黑暗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狄更斯在《双城记》中传达了对人道主义理念的追求。
他通过描写捍卫正义的人物和揭示社会阴暗面的情节,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改变现状。
小说中的一名主要人物,医生曼尼特,以其积极的行动和同情心,展现了人道主义的价值。
他的努力和奉献,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对其他人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狄更斯试图激发读者的同情和关心,促使读者反思社会问题并提出改变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狄更斯的《双城记》体现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社会不平等、人性的复杂性和人道主义的价值追求,向读者传达了一种积极的社会意识和关怀。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反思和号召。
外国文学史上各具特点的四大吝啬鬼外国文学史上,人们常常会谈及各大文学流派和代表作,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吝啬鬼这个主题在文学史上也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在此,本文将为你介绍外国文学史上各具特点的四大吝啬鬼。
第一个吝啬鬼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查尔斯·狄更斯。
虽然这位文学大师以其振奋人心的作品为世人所熟知,但是他本人却是一个极其吝啬的人。
在他的家中,凡事个个都“量入为出”,任何一点丝毫的浪费都会让他十分不满。
此外,狄更斯在写作时也非常吝啬。
他曾经自嘲地说:“我宁愿咬舌头,也不愿意浪费一字。
”因此,他的作品常常具有紧凑、却又细致入微的特点。
第二个吝啬鬼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厄内斯特·海明威。
虽然海明威的作品饱含深情和豪情,但是他本人却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
他的私人生活中,从不浪费一分一毫。
他曾经将自己的车灰刷刮得干干净净,然后又用拖把擦得一尘不染。
在写作方面,海明威也是一个非常吝啬的人。
他的小说放弃了华丽的用语和复杂的句子结构,而采取了极其简洁的写作方式。
他独具特色的笔调,至今仍然被众多读者所推崇。
第三个吝啬鬼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维克多·雨果。
雨果虽然是一个正直、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但是,在他的个人生活中,他却是一个十分吝啬的人。
在他的家庭中,只要有一点点的浪费,都会让他感到十分气愤。
此外,他在写作方面也非常吝啬。
他十分珍惜自己的每一个字和形象,心思十分精细,他的作品也因此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最后一个吝啬鬼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福楼拜。
福楼拜一生都保持着严格的节俭和勤俭节约的品德。
他的个人生活十分简朴,从来不会铺张浪费。
在写作方面,福楼拜同样是一个非常吝啬的人。
他笔下的小说情节简洁,人物形象鲜明,而且常常有着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通过吝啬的写作方式,充分展现了自己对于文学的极致追求和无尽的创作热情。
总之,在外国文学史上,这四位吝啬鬼都是人们值得尊敬和景仰的文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