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鞘膜积液与腹股沟斜疝超声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6.46 MB
- 文档页数:46
对腹股沟疝最全面的超声诊断(有图有病例)疝是指从其正常包含组织或结构中的突出物。
总体上讲,腹壁疝修补术是普外科医生最开展的手术之一,腹股沟疝是腹部最常见的疝,大约有25%男性患有医学意义上的腹股沟疝,而女性的发病率仅3%。
然而,股疝在女性更常见。
解剖骨肌超声主要依赖骨性标志进行定位,问题是腹股沟区缺乏骨性标志。
尽管如此,还是找到了腹壁下动脉和耻骨结节作为诊断和鉴别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唯一标志。
(图1)首先,腹壁下动脉很容被超声所识别;其次,在大多数患者可触及的耻骨结节也可以被超声所识别。
腹壁下动脉位于腹直肌的外缘,并进入其深面(图2)。
腹壁下动脉起源于髂外动脉,起源部位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前面,并在此跨越腹股沟韧带。
这一解剖点很重要,就在其起始点的远端即是跨越髂外动脉/股动脉的腹股沟韧带。
如将探头放于腹壁下动脉与耻骨结节连线上成像,可以显示构成海氏三角下缘的腹股沟韧带的内侧部分。
腹股沟韧带显示致密纤维样狭窄线性结构(图3)。
图1 从腹腔内所见右侧腹股沟解剖。
腹直肌外侧缘(Rect),腹壁下动脉(直箭头),腹股沟韧带内侧(箭头)所界定的海氏三角(H)。
腹股沟韧带起源于髂前上脊(S)并插入耻骨结节(T)。
缩写:F,股管;Ram,耻骨上支,弯箭头所示之处为腹股沟管深环的开口。
图2 27岁正常男性解剖。
在腹直肌外侧缘(R)矢状位图像,此处腹壁下动脉和静脉(箭头所示)刚好穿越半月线。
左面为内侧。
缩写:F,腹斜肌群。
图3 27岁男性正常解剖。
斜向面扫查,在腹股沟管上方平行于腹股沟韧带,显示髂外动脉(A)和髂外静脉(V)与腹股沟韧带(箭头所示)的解剖关系。
右侧为内侧。
Pec:耻骨肌。
海氏三角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外界为腹壁下动脉,内侧为腹直肌外侧缘(见图1).这些解剖标志使我们能够诊断腹股沟疝。
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些相对简单的超声解剖关系构成了理解和诊断不同腹股沟疝的基础。
直疝图 4 男,40岁,左侧腹股沟直疝。
矢状位扫查。
超声鞘膜积液的诊断标准
超声是诊断鞘膜积液的重要手段,不同类型的鞘膜积液在超声上有不同的表现。
以下是超声诊断鞘膜积液的标准:
1. 睾丸鞘膜积液:在超声下主要表现为环绕睾丸周围的无回声液体集聚,即阴囊内充满无回声区,可随体位变化而改变大小。
积液内含有胆固醇时,超声表现为“暴风雪”样改变;积液内蛋白含量高时,表现为“涡流”样回声。
2. 精索鞘膜积液:在超声下表现为阴囊上方或腹股沟区的椭圆形或梭形无回声区,阴囊增大不明显。
3. 交通性鞘膜积液:在超声下表现为无回声区随体位变化而改变其大小,无回声区与腹腔相通。
需要注意的是,鞘膜积液同其他液体集聚的鉴别非常重要,例如鞘膜内积血通常继发于创伤和手术,鞘膜内积脓常由未经治疗脓睾丸附睾炎引起。
此外,鞘膜积血和积脓在超声上有各自的特征表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专业的医学依据,如果您身体有任何不适,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通过专业检查来确诊,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泌尿外科常见病小儿鞘膜积液鞘膜积液(hydrocele)是小儿最常见的疾患之—。
在小儿外科门诊,因鞘膜积液就诊的病儿多于腹股沟斜疝。
主要是2岁以内小儿,单侧多见。
鞘膜积液因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所致,可有不同的临床类型。
【临床类型】1.精索鞘膜积液多见。
在病儿腹股沟外环或阴囊上方有长圆形肿物,有张力感。
肿物约元宵至鸡蛋大小,透光试验阳性。
肿物加压时无变化,患病过程小,短时间内(数周至数月)肿物大小亦大变化。
睾丸位于肿物之下方。
B超在精索区可见长圆形无回声囊,边界清晰。
精索鞘膜积液2.交通性精索鞘膜积液比较多见,肿物位置与精索鞘膜积液相同,但持续缓慢压迫肿物时可变小,平素肿物时大时小或时有时无,透光试验阳性。
B超探及积液囊上通腹腔。
交通性鞘膜积液3.睾丸鞘膜积液比较多见,肿物位于阴囊内,肿物体积有时较大,直径超过5cm。
透光试验阳性,睾丸大多触不清,缓慢持续压迫肿物时无变化,平素肿物大小变化不大,似有时缓慢长大。
B超显示阴囊内睾丸周围无回声区。
睾丸鞘膜积液4.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多见。
肿物的位置与睾丸鞘膜积液相同,但持续缓慢压迫肿物时,肿物可缓慢变小或立即变小,平素肿物时大时小或时有时无,透光试验阳性。
B越显示积液囊上通腹腔,下到睾丸鞘膜。
5.精索睾丸鞘膜积液不太多见,肿物呈长圆形,体积较大,占据外环到阴囊底部的整个部位。
精索睾丸鞘膜积液除上述情况外,部分病儿尚可合并腹股沟斜疝。
典型表现是:阴囊或精索部位有透光肿物,而肿物上端另有可复性带肠鸣音之肿物。
少部分交通鞘膜积液的病例,随病情发展(如病儿有便秘、慢性咳嗽等使腹压增高的疾患),亦出现腹腔股沟斜疝征象,导致同一病儿前后诊断不一致的现象。
还有少部分病儿,在阴囊或精索外伤后或附睾睾丸炎后出现鞘膜积液(也有可能病儿原患轻度鞘膜积液,局部受伤或炎症后刺激增大)。
此外,鞘膜积液有时还发生继发感染(局部疼痛、触痛、皮温增高及病儿发热)和内出血(局部疼病、阴囊皮肤颜色发青、肿物穿刺有血性液)。
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超声鉴别
有朋友问,如何利用超声鉴别腹股沟斜疝和直疝?
简答如下:
腹股沟疝是腹腔内容物通过腹股沟区的薄弱部位向外膨出。
分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两种。
腹股沟斜疝是通过有腹股沟内环-腹股沟管-腹股沟外环向外膨出,膨出路径正好是胎儿时期睾丸下降的通路。
腹股沟斜疝是通过腹壁筋膜的薄弱点(即所谓的“Hesselbach 三角”,下图)膨出。
超声鉴别从以下三点着手:
1.确定疝口的位置:实时超声检查时可以通过Valsalva动作准确确定腹腔内容物疝出的具体位置(嵌顿疝除外),此为疝口。
疝口位于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即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连线中点)外侧的为斜疝,疝口位于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的为直疝。
2.确定疝囊与精索的位置关系:与疝囊中部横断疝囊,并同时寻找精索结构。
疝囊位于精索前上方的为斜疝,疝囊位于精索后下方的为直疝。
(精索横断是常常呈蜂窝状结构,其内可以显示睾丸动脉和精索静脉)。
3.确定疝囊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于下腹部腹直肌外三分之一背侧可以显示腹壁下动静脉。
探头向下寻找腹壁下动脉的走形,并判断它与疝囊的位置关系。
腹壁下动脉绕行于疝囊内后侧的为斜疝,腹壁下动脉绕行于疝囊外侧的为斜疝。
(教科书上讲“斜疝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直疝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内侧”,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这实际上是描述术中将疝囊提起来之后所见。
影像学上腹壁下动脉和疝囊实际上是绕行关系。
)。
鞘膜积液诊疗规范(手术科室)
【定义】
鞘膜腔内液体积留过多,即形成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分为四个类型:睾丸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睾丸精索鞘膜积液和交通性鞘膜积液。
其中睾丸鞘膜积液最为常见。
【诊断依据】
1.阴囊内有囊性肿块,可有阴囊钝痛和精索牵扯感。
2.肿块有囊性感,睾丸鞘膜积液时睾丸们不清。
透光试验阳性。
精索鞘膜积液位于腹股沟或睾丸上方,与睾丸有明显分界。
睾丸精索鞘膜积液时阴囊有梨形肿物,睾丸亦扪不清。
交通性鞘膜积液时,卧位积液囊可缩小或消失。
3.B超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特别对疑为睾丸肿瘤引起的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有重要意义。
4.本病需与腹股沟斜疝和睾丸肿瘤鉴别。
前者阴囊有时可见肠型或听到肠鸣音,阴囊内容物在卧位时可回纳,透光试验阴性。
后者为实质性肿块,有沉重感,透光试验亦为阴性。
【治疗方法】
1.婴儿鞘膜积液和成人较小的鞘膜积液无症状者,可不需治疗。
2.较大的鞘膜积液伴有明显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
如鞘膜翻转术、膜积液囊切除术、交通性鞘膜积液鞘状突高位结扎术等。
3.注射硬化剂疗法,但易复发及合并感染。
对继发性睾丸鞘膜积液应针对病因治疗。
若为损伤性积血,应使用止血药和抗生素,积血较多时应手术取出血块;如为丝虫病引起,须口服海群生并行鞘膜翻转术;如为睾丸肿瘤引起,则应针对睾丸肿瘤治疗。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及阴囊肿块消失。
好转:症状减轻,阴囊肿块变小。
无效:症状或阴囊肿块与治疗前无改变,甚至加重。
文/ 曾维根(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
病之一。
在胚胎的早期,腹膜在腹股沟管
的内环处往外突起,形成腹膜鞘状突。
随
着婴儿的生长发育,鞘状突包裹睾丸,并
且随着睾丸的下降,最终到达阴囊。
出生
之后,鞘状突会逐渐萎缩和闭塞。
如果在
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比如睾丸下降缓
慢或者没有下降,鞘状突可能保持开放状态,如果有腹腔组织或者脏器进入,就形
的疝内容物,右手缓慢加压,将肿物回纳进入腹腔。
动作一定要轻柔,当患儿出现哭闹的时候,应该暂停操作,待患儿安静后再行加压复位。
复位之后,应该留院观
如果手法复位失败,或者嵌顿的时间较长,怀疑肠管坏死,均需要急诊手术治疗。
宜采用斜切口,便于显露探查以及手术操作。
需要根据肠管的颜色,张力,蠕动,血管搏动的因素,综合判断肠管的活性,确定肠管的活性,才可以还纳。
如果肠管已经坏死,需要切除坏死的肠段,吻合肠管。
疝内容物还纳之后,按照常规的方法处理疝囊,如果疝囊水肿明显,组织。
腹股沟疝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疝的声像图特征,分析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股沟疝的诊断价值。
方法: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扫查腹股沟处包块,观察其大小、内部回声及有无蠕动或变化,彩色多普勒有无血流信号。
回顾分析2009、01—2012、12我院诊治的53例腹股沟疝患者的声像图特征表现。
结果:本组腹股沟疝患者超声诊断准确率为100%。
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股沟斜疝的诊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且检查快速方便,无创伤性,可重复检查,价格低廉,准确性高。
【关键词】腹股沟疝;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644-01典型的腹股沟疝诊断较容易,但是临床上病史不明确的下腹部包块易与其他疾病包块混淆。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提高及超声设备(高频彩色探头)的迅速发展,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在诊断腹股沟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将2009、01—2012、12到我院就诊的53例腹股沟疝的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诊治的53例腹股沟疝患者,男性43例、女性11例;年龄10个月-69岁,平均年龄32.1岁。
临床均有腹股沟区有包块及触及包块,绝大部分包块大小可随体位、腹压的变化而变化,小部分无变化。
伴疼痛及压痛,所有诊断结果均经手术证实。
二、仪器与方法使用gep5及ssa-5501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1mhz。
超声检查前行系统普外科查体,高度怀疑腹股沟疝后进行超声探查。
患者仰卧位,患侧大腿外展,充分暴露腹股沟区,依次检查腹股沟区、盆腔、会阴或阴囊,必要时嘱患者站立、咳嗽或行乏氏试验增加腹压进行检查;观察声像图的特点,同时扫查腹腔相关脏器,并用计算机影像工作站记录图像。
结果本组53例腹股沟疝中,超声检查正确诊断53例,诊断准确率为100%,均经手术治疗及手术证实,其声像图表现及分型如下:(1)腹股沟斜疝:腹股沟区局部腹壁增厚;腹股沟管增宽,近内环口处直径>4mm;条索状、梨形高回声团块或部分肠腔暗区及肠壁回声;以高回声团块多见,内见血流信号,斜行向下延伸至外环口或阴囊内;增加腹压后增大,探头加压并向上推挤后渐小;嵌顿后局部肠壁增厚,回声增强,血流信号尚存在,近端可有肠管扩张,蠕动亢进。
腹壁疝、腹股沟疝及股疝的超声诊断摘要】目的讨论腹壁疝、腹股沟疝及股疝的超声诊断。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彩超检查依据肿块内容物、动态变化、血管,与周围组织、腹壁下动脉及精索、阴囊的关系,确定或排除疝的诊断。
腹股沟疝、股疝及直疝的声像图表现可归纳为;疝囊内容物为肠管呈多层中强回声,肠壁有多条彩色血流,腔内气泡为动态点状强回声。
【关键词】腹壁疝腹股沟疝股疝超声诊断【病理与临床概要】疝系腹腔内容物自某处突入腹壁。
疝囊由壁层腹膜构成,囊内常含肠管、部分大网膜;依其发生部位不同,偶有其他组织。
疝的大小不定,小者为一结节,大者达数厘米,不行治疗与日俱增。
内容物自由出入为可复原性疝;周围粘连或疝囊颈收缩内容物不能返回,为不可复原性疝或箝闭性疝,后者肠管循环受阻、充血、水肿以至坏死为绞窄性疝。
临床表现为腹部某处,腹股沟中部有软性肿块,或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腹部加压时由原切口处突出圆形肿物,平卧时逐渐消失;直立、用力咳嗽时疝囊的回声向下冲击。
老年人严重巨大疝囊肿块突入阴囊上方,平卧时则不能消失。
箝闭性疝肠管循环受阻、充血水肿及绞窄性疝有剧烈疼痛。
腹壁疝、脐疝【病理与临床概要】先天或后天因肥胖、腹部膨胀、腹水,妊娠,由环形开口突出一小圆形肿物,脐部出现为脐疝。
在剑突与脐之间,中线出现圆形肿物为上腹壁疝。
大小为1~2cM部披有腹膜。
肿物触诊时可扪及环形开口,内容物可为大网膜的一小部分及脂肪,偶含肠或胃壁一部分,腹压增加时明显。
【超声表现】1.上腹中线或脐窝圆形肿物呈中高回声,为肠管构成,由腹壁、脐窝突出环形开口,突出于腹壁及皮下。
2.环形开口,超声显示腹壁腹膜的纤细高回声、肌层的肌纤维纹理与脂肪层中低回声连续中断构成开口。
疝囊表面有腹膜,咳嗽、腹压增加,疝囊体积增大,平卧位变小或消失。
3.囊内可见肠蠕动及液气泡的活动。
腹股沟斜疝【病理与临床概要】胎儿时睾丸及精索沿腹股沟管进入阴囊,该处肌力纤弱。
外科主治医师-泌尿外科-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泌尿男生殖系其他疾病(一)[单选题]1.阴囊鞘膜腔内液体增多形成的囊肿称为鞘膜积液。
其临床特点,下列不正确的是A.根据病因分原发性(江南博哥)和继发性,根据部位与鞘状突闭锁情况分4种类型B.一侧多见,少症状,大者下坠感,影响排尿、工作与生活C.连续穿刺抽液,多数可获治愈D.需要与腹股沟斜疝、睾丸肿瘤、精液囊肿进行鉴别E.透光试验是其诊断要点正确答案:C[单选题]2.肾下垂肾固定术的指征,不包括A.肾下垂所致严重肾积水者B.腰酸腰痛症状明显,影响工作和生活,平卧症状能缓解者C.肾下垂伴感染或结石者D.严重肾下垂,引起血管蒂和输尿管扭曲,出现绞痛症状者E.伴有严重的其他脏器下垂者正确答案:E[单选题]5.关于睾丸下降异常的临床特点,不正确的是A.由内分泌因素所致者,多为双侧性;单侧隐睾多与局部、机械因素有关B.临床表现为隐睾、睾丸下降不全及异位睾丸C.隐睾1岁以内有自行下降至阴囊内的可能D.1岁以上睾丸仍未下降,应采用手术治疗E.手术要点为充分游离、松解精索,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内正确答案:D[单选题]6.男性,28岁。
头痛、头晕1年。
查体:血压170/100mmHg。
B超检查:左肾缩小。
CT检查:双侧肾上腺大小正常。
肾动脉造影:左肾肾动脉狭窄变细。
诊断首先要考虑A.原发性高血压B.肾上腺肿瘤C.肾血管性高血压D.左肾肿瘤E.库欣综合征正确答案:C[单选题]7.男性,14岁。
左侧阴囊胀痛3个月。
Valsalva试验(+),阴囊B超检查:精索内静脉直径0.26cm,排除睾丸扭转。
根据患者情况,治疗宜采取A.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B.提高阴囊C.理疗D.精索内静脉-髂外静脉吻合术E.精索内静脉栓塞术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精索静脉曲张大多发生于左侧,表现为阴囊坠胀不适或婚后不育,在青年常成为不育症原因之一。
轻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重者需要手术治疗。
常用的手术为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手术入路分为经腹股沟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腹膜后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和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