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毕业生”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21.76 KB
- 文档页数:3
电影类毕业论文在全球经济化和信息化及国际电影产业跨行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市场经济加快发展和完善的新形势下,我国电影产业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类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电影类毕业论文篇1浅析新生代国产都市电影受众美学及情感共鸣“孤独的一代”是特殊生育政策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特的审美情趣、思想意识。
强烈的自我意识、个人观念,使得他们追求时尚、特立独行,借助新兴的媒体营造适合“自我”的时尚风格与审美空间。
一、都市电影的受众审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也为电影艺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伴随着中国电影成长的正是我国特殊生育政策下出生的这一部分年轻人,他们成了当今电影市场的主要消费者。
这特殊的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有了不同于其他时代人群的个性思想,因此他们的审美观念自然和其他人群截然不同。
“都市是时代发展的最前沿,是时代进步的窗口。
它最能体现当代人的核心价值观,也是电影素材的重要来源。
都市影片所叙述的情节,以当时的都市生活为背景,重在表现都市人群思想的多样性、个性成长与外在因素之间的关系。
”都市言情片,重在表现都市青年在情感上尤其是爱情上的缺失,力图摆脱传统的束缚,把都市言情片转变为弥补这些年轻人大爱缺失的替代品。
这特殊的一代因为多为独生子女的缘故,大多特立独行,凡事都以“我”为中心,内心比较脆弱,经受挫折的能力偏弱,这种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势必造成这些人在感情上的失落。
内心孤独就缺少了与外界的交流,爱情之路的坎坷也在情理之中。
故而,银幕上诸多爱情情节“既熟悉又陌生”,与“自己相似的面孔”频频出现于银幕。
影片正是把他们熟悉的经历搬上银幕,让他们体验“自己”的生活百态。
其实,都市题材的电影在国外早已蓬勃发展,势头劲猛。
无论是在好莱坞还是在日、韩等国家,城市题材的影片为当地电影市场赢得了丰厚的收入,且以良好的势态平稳发展。
2021微电影毕业论文(参考阅读10篇)范文 微电影即是微型电影,又称微影,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是能够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30-60分钟之内的影片,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探讨微电影毕业论文,供给大家赏析探讨。
微电影毕业论文参考阅读10篇之第一篇:微电影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学分析 摘要:以手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原有以大众传媒为主体的传播格局,人人可以成为媒介信息的制作者、传播者。
以视频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微电影"应运而生,并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爆发性的增长。
微电影能够在自媒体时代爆发性增长的原因有哪些?本文试图从传播环境动力、心理学动力、设备与技术动力三方面对该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微电影;新媒体;动力学; 一、引言 以手机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原有以大众传媒为主体的传播格局,"去中心化"和"碎片化"是这一传播环境的主要特征。
"去中心化"是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掌控逐渐丧失,人人可以成为媒介信息的制作者、传播者。
"碎片化"的触媒方式催生以"微小"为主要特征的媒介信息形式,"微博""微信"成为自媒体时代主流的媒介和交流工具。
手机使传播的媒介真正实现了随身移动,移动网络是媒介随时在线,每个人都有可能信息传播主体。
在这一系列动因下,以视频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微电影"应运而生,并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爆发性的增长。
由于微电影作为网络原生发展的迅速性和草根性的特征致使学界对于其概念的研究相对滞后,也存在诸多的争议。
在对微电影研究的"众声喧哗"中,为微电影定名是微电影创作和研究中首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在研究之初有明确的界定,这样才有利于研究的开展和产业的发展。
《电影《毕业生》结尾部分对“寻找意义”的影像诠释》篇一电影《毕业生》以一部青春洋溢的成长故事深入人心,尤其在影片的结尾部分,以“寻找意义”为核心,借助丰富的影像元素与故事情节构建起一种独特的叙事与解读空间。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析这部影片在结尾部分如何以影像的形式诠释“寻找意义”。
一、视觉与心理的交织影片的结尾部分以一种深刻的视觉体验和强烈的心理冲击力呈现了主人公的成长与转变。
画面上,光线和色彩的交替运用,使整个画面显得富有动态感和生命感。
同时,人物表情的变化与内心世界形成呼应,这种内心的波动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细腻的刻画,让人深刻感受到主人公对生活、对意义的追求和迷茫。
二、社会背景与自我价值的冲突在电影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主人公面临的现实社会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冲突。
这一冲突在影片结尾得到了深化。
一方面,影片呈现了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压力与束缚,这种压迫使得人们在生活中追求“意义”的过程变得愈发困难;另一方面,通过人物之间关系的变迁以及情节的展开,主人公开始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深刻的反思。
这种反思在结尾部分达到了高潮,主人公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价值所在。
三、影像与音乐的融合在电影的结尾部分,影像与音乐的融合为“寻找意义”的主题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
音乐在影片中起到了重要的情感引导作用,它能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此外,音乐和画面的结合,如对个人经历的回顾、未来前景的憧憬等,使“寻找意义”这一主题得以更加深刻地展现出来。
四、镜头语言的隐喻与象征影片中,镜头的运用起到了丰富的隐喻和象征作用。
在结尾部分,通过航拍、慢动作等镜头手法,我们看到了主人公的成长与蜕变。
这些镜头语言不仅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变化,也象征着对“寻找意义”这一主题的深入探索。
此外,影片中的一些具体物品或场景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如毕业典礼、旅行等,这些元素都成为了“寻找意义”过程中的重要标志。
五、总结与启示电影《毕业生》的结尾部分以影像的形式诠释了“寻找意义”这一主题。
《电影《毕业生》结尾部分对“寻找意义”的影像诠释》篇一电影《毕业生》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了永恒的经典之作。
其中,影片的结尾部分,不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通过对“寻找意义”的影像诠释,让人深思。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一部分如何通过影像手法,展现出人生的探索与成长。
影片的结尾部分以主人公罗宾逊毕业后的迷茫与成长为主线,通过对他生活经历的叙述,将“寻找意义”的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影片中,罗宾逊面对毕业后的生活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去规划。
这一部分,通过影像的细节处理和镜头语言的运用,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罗宾逊内心的迷茫和挣扎。
首先,影片通过一系列的镜头语言,展现了罗宾逊在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境。
镜头在罗宾逊的脸上频繁切换,捕捉着他表情的变化,将他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影片还通过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如飘落的树叶、寂静的夜晚等,表达了罗宾逊在寻找人生方向时的孤独和无助。
在寻找过程中,罗宾逊逐渐意识到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自己去探索和体验。
这一部分,影片通过影像的对比和转折,将罗宾逊的成长过程展现得生动而真实。
当罗宾逊开始尝试去接触社会、去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时,影片的镜头逐渐变得更加明亮、生动。
这一转变,让观众感受到了罗宾逊内心的变化和成长。
此外,影片还通过罗宾逊与他人的互动,进一步展现了寻找人生意义的内涵。
在寻找过程中,罗宾逊结识了不同的人,经历了不同的事情。
这些经历让他逐渐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个人的追求和成就,更是与他人相互关爱、共同成长的过程。
这一部分,影片通过影像的细腻处理和情感表达,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最后,影片以罗宾逊逐渐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为结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一部分中,影片通过影像的宏大和壮丽,将罗宾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影片还通过罗宾逊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故事,让观众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和成长中逐渐明确的。
表演系毕业论文8篇电影学院范文表演论文艺术论文在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论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它不仅是对学生在表演学习过程中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对其专业素养和创作能力的考验。
为了让毕业论文更具参考价值,以下将介绍8篇电影学院表演系毕业论文范文,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角度。
1. 《戏剧与电影表演的相互关系研究》这篇论文探讨了戏剧与电影表演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戏剧和电影表演的特点、历史背景、表达方式等进行比较分析,论文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借鉴的可能性。
同时,论文还探讨了电影表演对戏剧演员的要求和挑战,以及戏剧演员如何适应电影表演。
2. 《影视演员的角色创作研究》这篇论文聚焦于影视演员的角色创作过程。
通过研究不同角色扮演的方法、技巧和策略,论文探讨了影视演员如何根据角色的特点、背景和心理状态进行角色塑造。
同时,论文还探讨了角色创作对影视演员的要求和挑战,以及影视演员如何通过角色创作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3. 《音乐在电影表演中的作用研究》这篇论文研究了音乐在电影表演中的作用。
论文通过分析电影作品中音乐与表演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音乐对于情绪表达、节奏感掌握以及角色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同时,论文还探讨了音乐对于演员表演技巧和内心情感的影响,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音乐与表演相结合。
4. 《电影表演中的肢体语言研究》这篇论文研究了电影表演中的肢体语言。
通过对电影作品中角色的身体表达和姿态的分析,论文探讨了肢体语言在表演中的重要性。
同时,论文还探讨了演员如何通过肢体语言来传递角色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如何通过肢体语言来塑造角色的形象。
5. 《情感表达在电影表演中的应用研究》这篇论文研究了情感表达在电影表演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电影作品中角色的情感表达方式,论文探讨了演员如何准确、真实地传递角色的情感给观众。
同时,论文还探讨了情感表达对于演员情感体验和情感调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演员的情感表达能力。
6. 《影视表演中的剧本解读与角色塑造研究》这篇论文研究了影视表演中的剧本解读与角色塑造。
影视包括电影和电视剧,还包括动画等,以拷贝、磁带、胶片、存储器等为载体,以银幕、屏幕放映为目得,从而实现视觉与听觉综合观赏得艺术形式,本篇文章就向大家介绍几篇影视毕业论文,供给大家了解一下此类论文得写作手法。
影视毕业论文独家整理范文10篇之第一篇:浅谈戏剧影视文学得特点与欣赏---------------------------------------------------------------------------------------------------------------------感谢使用本套资料,希望本套资料能带给您一些思维上的灵感和帮助,个人建议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内容做适当修改和调整,以符合您自己的风格,不太建议完全照抄照搬哦。
---------------------------------------------------------------------------------------------------------------------摘要:戏剧影视文学与传统得戏剧文学不同,戏剧影视文学不仅具有戏剧得特点,而且还具有表演性、冲突性、台词个性化和动作性等特点,不仅受到戏剧爱好者得喜爱,而且还受到影视文化爱好者得喜欢,促进我国影视行业得快速发展。
文章主要分析了戏剧影视文学得特点以及戏剧影视文学得欣赏途径和方式,希望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戏剧影视文学得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关键词:戏剧影视文学;欣赏能力;影视文化;戏剧影视文学是戏剧和影视学相结合得艺术类学科,主要以戏剧、戏曲、电视电影、文化等基础课程,主要培养电影电视、互联网以及相关媒体、影视剧、网络剧等剧本创作、宣传策划、文案写作等方面得人才。
当前我国戏剧影视行业快速发展,我国每年电影票房、电视机剧集数量不断增长,我国影视行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促进我国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得学生想要提高戏剧影视文学水平,就必须深入研究戏剧影视文学得发展历史、戏剧影视文学得特点以及戏剧影视文学得欣赏途径,全面提升自身戏剧影视文学水平。
《电影《毕业生》结尾部分对“寻找意义”的影像诠释》篇一在罗伯特·雷德福执导的经典电影《毕业生》中,结尾部分不仅通过精彩的剧情转折和人物塑造展现了主角达斯汀·霍夫曼对于人生意义的迷茫与追求,更通过影像的细腻诠释,为观众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影像与剧情的交融电影的结尾部分,随着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主人公莱昂纳多·斯洛维斯基(Leonard Slugowski)对于自己人生的迷茫与不安,画面中的色彩逐渐由灰暗转向鲜艳。
这既是一种情绪的释放,也是主人公内心开始积极寻找生活意义的象征。
镜头语言在这里显得尤为丰富。
在某一关键时刻,主人公面对毕业后的抉择与人生的方向选择,他独自走在大学校园的小径上,远方的建筑和周围的树木都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他内心的困惑。
这样的镜头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与迷茫,更让观众对“寻找意义”这一主题有了更为直观的感知。
二、影像对“寻找意义”的诠释电影通过镜头捕捉了主人公的成长与蜕变。
当莱昂纳多在一段失败的恋情后,开始对自己的生活产生疑问时,镜头中的他逐渐远离了喧嚣的城市,来到一个更为宁静的地方。
这里的画面简洁而纯净,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主人公的脸上,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
这一画面既展现了主人公对生活态度的转变,也传达了“寻找意义”的迫切性。
随着剧情的发展,莱昂纳多开始投身于工作和学习中,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
此时,镜头中的他经常与他人进行交流、探讨。
这些场景不仅展示了主人公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也反映了他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和成熟。
三、影像的象征意义电影结尾部分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来表现“寻找意义”的主题。
例如,当莱昂纳多站在山顶上眺望远方时,画面中的山脉和天空都显得格外壮丽。
这一画面不仅象征着主人公的视野和心胸得到了开阔,也象征着他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中找到了更为广阔的人生道路。
此外,电影还通过细节的刻画来表现“寻找意义”的主题。
电影毕业论文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视觉和声音来讲述故事并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和社会现象。
在电影中,导演通过镜头的运用、角色的表演和剧情的发展,展示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观。
本篇论文将以导演毕业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电影的主题、风格、剧情结构和影响。
首先,导演选择了什么样的主题是值得注意的。
主题是电影的核心思想,是导演要传达给观众的意义。
导演可能选择社会问题、人性思考或历史事件等作为主题。
通过观察导演的毕业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其次,导演的电影风格也是很重要的。
风格决定了电影的整体感觉和影响力。
导演可能倾向于使用特定的镜头技巧、音乐和配乐、场景和服装设计等元素,以实现他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电影的剧情结构也是影响观众的重要因素。
剧情结构包括故事的发展、转折点和高潮部分。
一个好的剧情结构可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并保持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
最后,导演的作品会对观众的思考和观影习惯产生影响。
毕业作品可能会引发观众的思考和讨论,也可能改变观众的观影习惯。
一部有影响力的电影可能会改变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观影文化。
综上所述,导演的毕业作品是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电影的主题、风格、剧情结构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影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希望未来的毕业作品能够继续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参考电视电影在中国有了将近十年的历史,每年电影频道的百余部电视电影,有效开拓了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拓宽了题材的选择,增强了电影关注现实的力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大学生电影论文范文一: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利弊及策略摘要: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引入电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相长,但容易造成学生以观影取代文本阅读。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文本教学为主、电影教学为辅的原则,精心甄选影片,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阅读,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比较文学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外国文学电影细读问题意识比较文学在视听文化影响强大的当下,经典名著备受冷落已是不争的事实。
大学生普遍倾心于影视产品带来的视听愉悦,而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索然,这给以作品为支撑的外国文学课堂带来了挑战,有学者提出构建“图文互文的教学模式”。
[1]许多中文专业的教师根据外国文学的课程特点和大学生审美心理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将外国电影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进行开发利用。
电影进入外国文学课堂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打开一扇窗,也可能会让学生止步于文学阅读。
教师只有正确认识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弊端,才能充分发挥电影作为课程资源的功能,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引导大学生健康地鉴赏西方文学经典,吸纳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建构开放性的人文视野。
”[1]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方法。
本文围绕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利弊和策略进行思考探索,希望能对外国文学课堂改革提供一些启发。
1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的优势1.1电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异域文化外国文学教学引入电影资源,为学生感知国外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媒介。
文学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文学植根于深厚的国外文化土壤中,对外国文化背景和特点的了解将有助于学生深入解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
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中长大,对西方文化存在疏离感,文化差异成为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障碍。
湖南文理学院《英语电影赏析》课程论文题目:The Struggle and ConfusionViewed From the Movie Graduate《毕业生》里的挣扎与困惑学生姓名:张丹学号: 201007010313 专业班级:英语10103指导教师:徐鑫敏The Struggle and Confusion-----A Brief Comment on The GraduateAbstract:The Graduate(1967) is one of the key, ground-breaking films of the late 1960s. The influential film is a comedy with stinging satire not only on the college graduates who finds himself isolated with social environment but also on the values of Americans in1960 through the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confusion, and struggle of Benjamin. The numbness and confusion of Ben is not only his personal problem but also the miniature of that era.摘要毕业生(1967)是一个关键的、突破性的电影在二十世纪60年代末。
也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电影,它用喜剧和带刺的讽刺表现了大学毕业生发现自己与社会环境孤立的挣扎,也生动的描述了那个年代美国人的价值观的困惑,不仅仅是主人公Benjamin的斗争。
麻木和混乱的Ben反映的不仅是他的个人问题,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Key word: numbness, confusion, miniature, graduate, struggleIntroduction:The movie was adapted firstly from a novel written by Calder Willingham, Buck Henry and then premiered on Broadway in early April of 2002, with Kathleen Turner reprising her role as Mrs. Robinson, along with Jason Biggs and Alicia Silverstone in the other major roles. Mike Nichols Benjamin Braddock who was the main character is adrift after graduate from college. He was seduced and betrayed by a corrupt, decadent, and discredited older generation twice his age Mrs. Robinson. She was an insightful woman who can notice Ben’s inner emptiness in the party. Then Benjamin’s dream girl was shocked when she found out he has been sleeping with her mother. Finally Benjamin followed his heart and went with his dream girl. As far as I concern what impressed me most is the confusion and struggle of the youth in that age.The struggle:In 1960s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 began to have doubts about the old social order which kept capitalism running. The suspicion promoted a series of struggle. For example, black nationalism, women liberation, anti-Vietnam War, and sexual liberation. The entire struggle reflected the disruptive innovation and destructive effect of the new generation. Anti-establishment which was the main melody in literary works was deeply reflected in The Graduate. I will analyze the struggle exposed in the movie.Firstly, on the term of hippies’ struggle, in the movie when Ben and Elaine were sitting in the car and chatting freely, the hippies played rock music constantly outside. The noisy prevented them from hearing each other clearly. When Ben called the hippies to turn down the music, they didn’t follow Ben’ order and even made their music louder. This sight showed a sharp contrast of the youngsters’ rebel personality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thought.Secondly, as to the sexual liberation, the resign of President Kennedy left the American society in a mess. People were eager to find outlets for their frustration and confusion for their future. Then sexual liberation appeared as times acquired. In this movieMrs. Robinson’s sexual allure of Ben was also the embodiment of sexual liberation. In tradition a boy should love a girl who is of the same age. While in this movie Ben, a promising graduate, had a love affair with a woman who was old enough to be his mother. This section of roentgen loves obviously violate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Thirdly, in the aspect of anti-war movement, the Vietnam conflict broke out in 1950s, and soon anti-war passions began to heat up and soon gained a peak in the end of 1960s. There was a sense of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status quo and the middle-class values flowing in the mass. The breakthrough movie described the restless emotion so profoundly and it also mirrored that anarchic mood perfectly for American youth of the 60s during the escalation of the Vietnam War. In the movie the exhausting Ben sat in Berkley Berkeley. This university was the home of student movements and was also the most active place for anti-war activities. When Ben sat beneath the flying American flag which represented the American Dream, he still felt confused with his future. This sharp satire which indicated the collapse of American Dream.The confusion:The main character Ben who had stepped outside the Ivory Tower and was going into the community college. He had to turn his focus from his study to social affair such as love, career and so on. But he lost his way when facing the crossroads in the life. He found his outlook diverged from his peers, so he automatically isolated himself from others. That was because on the one hand he was eager to do something special and live his own life and on the other hand he was forced to follow the old social rule which has arranged for him by his predecessors. The two thoughts attacked each other in his mind and finally he lost in the confusion. Then he finally struggle for a new social concept.Firstly, the confusion before his strugg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ie Ben returned to his family which was a ferociously stupid upper-middle-class in California suburb. His family and their social circle demanded that he should perform in the role of successful young college grad. When the party was centered around him and his dad proudly introduced various honor he had received in school, we can obviously notice Ben’ anxiety. When Mrs. Robinson --o ne of his parents’ contemporaries-- noticed his emptiness he finally found warm comfort with this decadentwomen who succumbs mostly out of weariness and disbelief. Ben’ submission to Mrs. Robinson’s sexual temptation reflected the confusion of new social men when facing a choice.Secondly, the confusion after struggle, in the end of movie the Ben finally kidnapped Miss Ross from the altar to prevent the wedding. He jammed a cross into the church door to prevent pursuit, and they escaped on a bus. While in accordance with common sense, when two lovers finally took the shackles off and got forward to begin their new life, they must be exciting and looked forward to the future with full confidence. After the transient craze gave away to reality, they began to rethink their behaviors. Ben may soon be aware that the looting marriage was the result of hotheaded impulse rather than the pursuit of true love. Then the two people felt desperately depressed and confused. They are wondering whether the love they had been pursuing all the time was the real love. The audience might also question did the two youngster really love each other. After they got on the bus, they didn't show any sense of excitement and even they separated themselves when the song --the sound of silence-- sounded. They isolated themselves from their famil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separated themselves from each other as well. Though they got on the bus they didn’t know where thedestination the bus would brought them to. After they had struggled for a new life they finally fell into a new confusion again. Their experience also indicated the new generation would ultimately return to the traditional moral values when they approached middle-age and worked in sterile corporate settings. What they struggled for in the early of life would be aimless. Conclusion:The Graduate is the milestone of comedy. It is influential not because of sight gags and punch lines, but because its reflection of the American upheaval in 1960s. The movie still resonates across modern Americans after 30 years. Time doesn’t make the pioneering film fade on the contrary bring new meaning to it dramatically.Bibliography:(1).Movie The Graduate at/content.asp?id=346(2) David Smith,” The Confusion in the Graduate”, 2005(3) Roger Ebert, “The Graduate”, Chicago Sun-Times (March 28, 1997).(4). “Analysis of the Graduate”Retrieved from/subject/1292271。
电影类毕业论文(2)电影类毕业论文篇2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自1895年电影诞生以来,各种类型的影片层出不穷,而在诸多类型片此消彼长、各领风骚的一百多年中,童话题材的电影却似乎从未淡出过观众的视野,它们一如既往地延续着1937年《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所制造的辉煌。
比如,近年来,《沉睡魔咒》仅第四周,便创下5.2亿美元全球票房,成了安吉丽娜?朱莉个人票房的新高;《灰姑娘》上映后,三天即揽下1.62亿,轻松问鼎中美票房冠军,这些都向我们展现了童话电影的无穷魅力。
然而,在观赏与怀旧之余,我们还是有必要去深入考察,发现以迪士尼为代表的童话电影的“变”与“不变”。
一、继承:情节主线的延续与经典品质的保有早先普罗普对于童话进行形态学研究后曾归纳出“7种主要人物”和“31项功能”,这在《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经典文本中能得到充分的印证。
回到童话电影,我们不难发现,首先,其对于故事主体内容、情节主线的延续十分明显。
以《灰姑娘》为例,发难的继母,给予帮助的教母,想假冒灰姑娘之名的姐姐,均是对原著故事的沿袭,也展现相同的人物结构。
而此后的设置禁令、打破禁令、历经诡计、反击、战斗、蒙受污名等等,一直到最后的婚礼,都实现了特定的功能。
对这些叙事主线的保留,有着艺术与商业的双重价值,一方面能继续发挥经典作品历久弥新的独特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也能满足童话原有读者群的期待,通过人们的集体怀旧来实现影片的经济效益。
其次,经典品质的保有。
斯图亚特?霍尔曾说:“(大众文化是)创造总体性的社会观念的场所,是指意的政治彼此争夺、诱使人们按照某些特定的方式观察世界的竞技场。
”由此可知,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潜移默化并深远持久的,那么电影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自然也承载着这样的社会功能。
童话片中的诸多经典都在实现着文化的导向功能,并回应社会的现实需求。
比如,在《灰姑娘》中,“坚强而勇敢,仁慈而善良”的教导贯穿始终,这就不失为对社会民众的一种规训,其所要构建的是勤劳勇敢就能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景,而影片对善良、宽容等品质的肯定与倡导,也体现了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而这正是童话电影的价值所在。
《电影《毕业生》结尾部分对“寻找意义”的影像诠释》篇一在罗伯特·雷德福执导的电影《毕业生》中,影片的结尾部分通过视觉、音乐、和情感的多重角度,生动诠释了主角对“寻找意义”这一主题的探索和自我认知。
下面将针对这一部分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影像与视觉的诠释电影的结尾部分,主人公罗宾逊在经历了大学生活的迷茫与困惑后,开始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
镜头捕捉到他独自走在校园的道路上,眼神中流露出一种迷茫和期待。
随着镜头的推近,他的内心世界被逐渐放大,展现出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生活的渴望。
此时,画面中的色彩变得柔和而深沉,象征着罗宾逊内心的复杂情感。
同时,画面中不断出现象征着成长和探索的元素,如飘落的树叶、校园的风景等,这些元素不仅为影片增添了视觉美感,也象征着罗宾逊在寻找人生意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二、音乐与情感的共鸣在电影的结尾部分,音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罗宾逊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时,背景音乐逐渐变得柔和而富有感染力。
这种音乐与罗宾逊内心的迷茫和探索相呼应,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他的情感世界。
随着故事的发展,音乐逐渐从柔和转变为激昂,这象征着罗宾逊在寻找人生意义的道路上逐渐找到了方向和目标。
这种音乐与情感的结合,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罗宾逊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为影片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三、对“寻找意义”的深度解读电影的结尾部分通过罗宾逊的成长和探索,深入探讨了“寻找意义”这一主题。
在面对人生的迷茫和困惑时,罗宾逊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他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自我反思和实际行动,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罗宾逊的成长和变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从一个迷茫、无助的年轻人,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目标、有信念的人。
这种成长和变化不仅让观众看到了罗宾逊的坚强和勇气,也引发了观众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四、总结与启示电影《毕业生》的结尾部分通过影像、音乐和情感的结合,生动地诠释了“寻找意义”这一主题。
有关电影创作毕业论文范文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导演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会在其作品当中不自觉地流露出自身对社会文化的理解,文化价值观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也影响着创作者在作品中的阐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电影创作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电影创作毕业论文范文篇一一、美术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作用1.电影美术的作用在这之前还得有必要阐述一下美术电影的作用,电影美术是为影片造型进行设计与制作的一种专门化美术创作,一部影片艺术效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觉取决于美术创作的成功与否。
因而,电影美术师应该在导演对于电影的整体构思下和演员、摄影等工作人员一起合作来完成电影在造型上的完美呈现,从而设计、制作出富有时代感、地方感,有一定性格特征与生活气息的人物、景物,以便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效应。
而电影美术创作的内容与要求也是十分关键的,电影美术史在进行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事先要将文学剧本中关于人物形象、环境以及服装效果等文学描写经过一定的构思与手段转化为具体形象。
电影美术师之于一部影片在总体上的造型涉及到人物造型与景物造型这两个方面,也是十分主要的两个方面。
电影美术师的另一重身份就是美工,其工作任务主要是设计电影的布景、服装道具以及选择与影片合适的外景。
第一,布景。
电影造型的关键手段之一就是布景,其提供了剧中人物的活动的一个环境。
一部影片造型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电影布景制作技术质量的高低。
而外景则是现有内景的一个补充和外延,同时也是电影场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目前,电影为了追求更为强烈的表现力与纪实性越来越重视在外景的拍摄,可是在利用外景的时候得注意其应该相对的集中,进而缩短摄制的周期。
第二,化装与服装。
化装和服装是电影美术中另外一项格外重要的任务,站在艺术角度的层次上来讲,对色彩的如何运用化妆师十分讲究,色彩在化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第三,人物化妆与服装的协调与统一,要与剧中人物的身份特征保持一致,因而不协调的调子或者过大的反差都会在瞬间影响受众视觉美感的获取与享受。
电影制作毕业论文进入了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电影的喜好程度和欢迎程度逐步提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电影制作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电影制作毕业论文篇一[摘要] 宫崎骏是日本新一代动画电影的开创者,而音乐始终在宫崎骏的电影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他的电影中段落音乐、主题音乐、氛围音乐等对于电影制作的作用十分重要。
我们应当转变观念、提高对电影音乐的重视,做好主题音乐,提高影片深度,恰当地使用段落音乐,提升电影层次。
[关键词] 宫崎骏电影;音乐;电影制作宫崎骏是日本新一代动画事业的开创者,是日本动漫界甚至是整个世界动漫界的传奇人物。
诚如人所言,没有宫崎骏,日本的动画界将会逊色很多,他第一次把日本的动漫提升到了人文思想的高度,使得整个动画片从内容到情感上有了空前的突破和跨越。
而音乐始终在宫崎骏的电影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在推动电影情节、渲染人物思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结合宫崎骏的电影分析一下音乐在电影制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在电影制作中应用的现状音乐可以称得上是电影的灵魂。
所谓的电影音乐就是指为了电影而专门制作的音乐,也就是为电影量身打造的音乐。
好的电影音乐对于提升电影层次,揭示电影所隐藏的内涵,丰富影片的情感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电影音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段落音乐、主题音乐以及氛围音乐,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
在宫崎骏的电影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色就是成功广泛运用了电影音乐,与之相比,在当前我国电影制作中,音乐似乎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强大的作用。
(一)观念陈旧,对电影音乐重视度不够与以前的无声电影相比,现在的有声电影正是因为有了音乐的点缀,而使影片增加了主观的情感,情节更具戏剧性,气氛渲染更加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等效果,从整体上提高了影片的艺术效果。
比如宫崎骏的影片《天空之城》,创作者久石让在影片中用到许多爱尔兰民谣,音乐的渲染,给整个影片披上了一层朦胧空灵的色彩,使得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为影片增色不少。
比较文学电影论文10900字_比较文学电影毕业论文范文模板比较文学电影论文10900字(一):比较文学视野下的华语电影诗学的整体建构摘要: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近30年的华语电影研究存在主体性和审美性的不足。
因而,华语电影诗学应坚持以审美为中心,从美学、文化和产业跨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对华语电影的独特类型、主题模式、文化传统、身份意识、审美传统、产业模式等进行总体的和整体的研究。
因为存在迎合西方、片面追求票房和偏重散点运作等方面的问题。
华语电影产业进军海外市场并不理想。
我们应立足华语社群,重点发掘泛亚电影市场;积极培育产业链;成立“华语电影产业集群”。
讨论李安等的武侠电影的成功之处,是一个关乎全球化时代华语电影发展的重要问题。
《卧》等影片成功的一个关键在于叙事策略的转变。
它们不再满足于刀光剑影生活的奇观化呈现,而是通过叙事主旨的“去江湖化”、叙事方式的个性化和叙事内容的人文化,策动了一场华语武侠电影叙事策略的变革。
关键词:华语电影诗学;比较文学;华语电影产业;海外市场;武侠电影;叙事策略随着20世纪80年代两岸三地华语电影在国际影坛的集体崛起,人们日益意识到,尽管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以及海外华人的地理边界、政治背景、经济体制、国籍身份不同,但是由于相同的语言文化,华语电影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传统,使得这批不同制度下产生的电影能够呈现出相似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内涵。
这种文化经验使它不同于任何其他语种的电影,在电影这种具有跨文化特征的全球文化生态中,显示出它的独特性。
文化全球化日益加速的现实背景,以及关注后殖民、族裔差异和文化身份的文化研究的学术趋势,使得华语电影的全球本土性和文化政治的意义,受到人们较为集中的关注:本土学者借助文化研究的视野来探讨华语电影的文化身份、文化政治和文化战略等问题;而西方学者则借助华语电影来观察作为他者的中国,并用以构建异域的文化和政治形象。
华语电影因此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领域,显示出它强大的学术生命和现实意义。
电影类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影票房数据不断地攀升,政府和市场主体逐渐地认识到电影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电影类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电影类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篇1浅谈存在主义视野下《小王子》的电影改编法国短篇小说《小王子》自1942年出版至今,不断被翻译成不同语言版本译作的同时,也曾多次被改编成为影视作品。
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其收获的巨大成功和产生的广泛影响已远远超过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埃克苏佩里创作这部儿童文学的预想;其覆盖的受众范围已远超过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根据每个人生活经验和思想观念的不同,都会对这本“儿童读物”生成不同的理解。
因此,不同的影视作品对于小说文本的改编也都有着各自的解读和风格特色,基于不同的文化视野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也必然会蕴含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内容。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小王子――显然小王子这一人物形象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媒介和使者。
2015年,因经典动画电影《功夫熊猫》成名的美国导演马克?奥斯本,再次改编了这部经典文学作品,《小王子》再次进入观众的视野。
但是,这次电影改编作品与之前的改编作品有着巨大的差别,导演马克?奥斯本几乎将整个《小王子》故事拆解,在他对于“小王子故事”的理解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取出所需要的片段,再通过故事情节的重构重新打造他心中的电影版《小王子》。
本文以电影改编的存在主义视野为中心,将分析重点覆盖到故事结构的文化融合式改编,存在主义视角下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以及从隐晦到直观的文本影像转化等问题上,期待对最新版电影《小王子》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解读。
一、故事结构的文化融合式改编如果从原作者的文化基础来看,短篇小说《小王子》是一部彻底的法国文化的产物,虽然这种从儿童视角描绘的成人世界具有普适性,即便移植到不同的国家和文化环境都同样适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小说作者――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埃克苏佩里的创作思想中蕴含着深厚的法国文化,小王子在冒险看世界的过程中流露出的浪漫和诗意,是最能代表法国文化的独特气质。
电影的硕士毕业论文(2)电影的硕士毕业论文篇2浅谈“作者电影”视域下对影视导演的主观创作“作者电影”理论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因为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创作实践而为人所熟知;其最早发轫于法国导演阿斯特吕克“自来水笔”理论,该理论认为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电影导演也可以用摄影机在银幕上“写作”,以此使得电影成为表现自身意图的作品。
中国老一辈电影艺术家沈浮也提出过类似的理论。
“作者电影”理论肯定了导演的身份和主观创作价值;由此,在“作者理论”视域下探讨对导演的身份认同,能更好理解其对影视作品的视听语言、影片主题和情感意蕴的主观创作。
一、视听语言:导演主观创作的造型化元素“作者电影”理论首先肯定作品创作的个性化。
在影视作品创作中,视听语言作为重要的造型元素,成为导演个人创作风格的重要体现。
“臧否一位导演作品的优劣,其对视听语言的运用是艺术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剧组中摄像承担镜头的拍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摄像完成的只是技术层面的操作;视听语言的造型和艺术塑造,更多是由导演来创作完成。
导演对场面的调度,镜头的运动,景别的选择,构图的设计,都有着自己的影像思维。
导演在影视作品的拍摄过程中根据自己对视听造型的理解来把握影片的整体造型设计,比如色彩风格、画面风格、表演风格等等。
除了在创作中对摄像、演员提出要求外,拍摄中导演也关注道具、灯光等技术环节。
导演对视听语言的再创作体现在后期编辑中。
影视作品的剪辑是以蒙太奇结构完成对影片的再塑造过程。
剪辑按照导演的意图,将前期拍摄的无顺序、无结构的画面转化为带有节奏的艺术形式,对镜头予以技术和艺术层面的调整;并结合对影片节奏的控制,藉以形成影片的整体风格。
总之,导演的工作贯穿于影视创作的全过程,他的“作者”身份直接影响到影视作品呈现出来的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也影响着影视作品的票房或经济收益。
二、影片主题:导演主观创作的艺术化内涵“作者电影”同样赞同导演结合自己的主观理解和感受,用艺术化的手法来表现影视作品的主题意义。
论昔日经典,电影“毕业生”
——读“毕业生”影片有感
12122264 徐亮
序言:在第八周的课上看了一本美国电影,叫做“毕业生”,这部美国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好莱坞创作的经典影片。
在课上看过的几部影片中,这部电影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不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主角年龄比较贴近我们大学生,抑或是电影音乐,都十分吸引人。
本文会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写作:1、电影故事的叙述以及产生的社会影响;2、电影的表现手法;3、电影主题所表达的内容。
一、电影故事的叙述。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本杰明对前途十分茫然,在他的家里的一次派对上,遇上了风流的鲁滨逊太太。
虽然鲁滨逊太太不再年轻,但她却一再勾引本杰明致使本杰明内心慌乱,摇摆不定,最终二人在一家酒店里发生了性关系。
没过多久鲁滨逊太太的女儿伊莱恩从伯克利回来,鲁滨逊先生以及本杰明的父母都希望本杰明能与伊莱恩约会见面。
而鲁滨逊太太却一再让本杰明保证不会和自己的女儿约会。
但本杰明迫于父母的压力还是来到鲁滨逊太太家里邀请伊莱恩。
本杰明一开始为了鲁滨逊太太,并不想与伊莱恩交往,带伊莱恩去了夜总会。
伊莱恩发现本杰明并不在意她,哭着跑了出去。
这时本杰明发现自己错了,发现自己伤害了一位单纯的姑娘,并且本杰明被她的纯真深深吸引,向她吐露了爱意。
二人渐渐熟悉,然而在一次本杰明去接伊莱恩出去吃饭的时候,遭到了鲁滨逊太太的反对和威胁。
迫于压力之下,本杰明把他与她妈妈的事告诉了伊莱恩。
伊莱恩非常伤心,回到伯克利。
几番波折后,伊莱恩迫于父母的压力仓促同意了另一个人的求婚。
本杰明知道后,奋不顾身地冲向伊莱恩结婚的教堂,他力挽狂澜,夺回自己的爱人。
最终牵着爱人的手坐上了正好经过的巴士上,两人终于为了爱情,逃离了家人,走上了自己的人生路。
社会影响:电影《毕业生》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情况。
电影主人公象征着一个前途辉煌的年轻人,出身显赫,年轻气盛,但却在毕业后迷失了人生方向。
这部电影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所带给人民的彷徨和迷茫,尤其是给年轻一代的困惑。
一个刚步出大学校门的社会新人,面对众人口中所谓的美好前程,他只感到一片茫然,之后他陷入了一个已婚妇人的温柔网,
既之又爱上她的妙龄女儿。
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当然还反映了青年人的成长及对成年人社会的奋起反抗,体现的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怎样去战胜迷茫,怎样冲破成年人社会所设立的桎梏。
我认为,这部电影还不仅仅只是反映美国社会,更不仅仅只是反映那个年代。
古往今来,每个人都会有类似本杰明的经历,只是各自的故事有所不同,然而所有人都有的那便是茫然与不知所措。
联系自我,我也是个大学生了,也即将步入社会,也即将拥有自己的事业与爱情甚至是家庭。
责任感日益增加,茫然固然是油然而生。
我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更不知道将来会从事什么行业。
也许你会认为我没有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没有自己的梦想中的工作,但是理智的思考,在这竞争日渐增强的社会,又有谁有绝对的把握能走出一条辉煌的人生路,事业、爱情双丰收。
我迷茫,我不知所措,正如影片中的本杰明一样。
二、电影的表现手法
——剪辑与节奏
该片剪辑流畅,节奏跌宕起伏,有起有落。
其中展现本恩受到鲁滨逊太太的诱惑,热欲难耐而又极端苦闷时候的那段剪辑手法颇受好评,是本片的亮点。
那段采用现代的幻觉、想想、错觉和现实的交错以及时空跳接的手段极其生动地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欲望、悔恨、茫然等错综复杂的心理。
从而揭示出一个初入世事的纯洁青年矛盾惶悚的内心世界,为后来她的自救行为埋下伏笔。
各种景别的合理变换、特写的切入,以及运动镜头的表现、还有空镜头的切入,造成了一种虚实结合的效果,体现了主人公内心茫然、不知所措,但又欲望涌动的心理。
本片节奏总的来说是不紧不慢的。
但是在某些重点情节时,影片节奏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化着。
比如本恩去寻找伊莱恩结婚的地点,阻止她结婚时,那段不断加紧的节奏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技术方面,这部电影的剪辑手法在当时颇为前卫。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表现本杰明与罗宾森太太偷情生活的这一段。
场景在家中、游泳池和旅馆三个空间中转换,将他的不同行为巧妙的联系在一起。
比如,本杰明原本在水中,他向气垫上一扑,紧接着镜头就剪辑成他扑到了罗宾森太太身上。
这样的剪辑非常的自然流畅,表现出本杰明沉湎于“水”与“性”的世界中,为我们展现出他空虚的精神世界。
——主题音乐“The sound of silence”
说到这部电影的音乐,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主题曲“The sound of silence”了。
它是六十年代享誉乐坛的“梦幻双人组合”保罗-西蒙和戴夫-格鲁辛的天作之合,曲调悠扬,略带感伤,清新的木吉他与二人空灵的声线造就了这昔日的经典。
影片刚开始,主题曲就响起,并把本杰明刚从学校回来,对未来没底,沮丧、茫然的心情与音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这音乐似乎就是专门为本而写的,每当他的心里产生震荡,音乐就会试时地响起。
接着是在本杰明与鲁滨逊太太产生关系后,主题曲再次响起,这是对本杰明那段坠落的写照。
那段日子,本似乎什么也不想,有人来找他谈工作的事情,他只是充耳不闻,沉浸在白天的无所事事和夜晚与鲁滨逊太太在酒店包房里厮混的快乐之中。
主题曲最后一次出现,可想而知,一定是再片尾,本杰明冲进教堂,把伊莱恩拉了回来,把爱情夺了回来。
两人坐在巴士里,逃离和胜利的快乐一闪而过,本杰明的眼神里继续充满着迷茫。
——美学特征
这部电影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1、概括与集中。
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省略繁琐、多余的部分,突出重点,强调具有特征的、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使内容表现得主次分明、繁简得体、隐显适度,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
这是任何一部成功电影中必须做到的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概括与集中贯穿始末,例如在电影的开头与结尾处集中拍摄了主人公本杰明迷茫的面部表情这一细节,强调了毕业生在即将踏入社会前的迷茫,也暗示了电影的主题。
2、创造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
运用蒙太奇技巧可以对现实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创造新的
时间感和空间感。
正如本杰明从水中向气垫上一扑,紧接着时间、空间就转换到他扑到了罗宾森太太身上。
通过两个不同空间的运动与交叉,通过不同时间的连续,使视觉上看上去连贯,简洁又富有节奏感,并没有让观众感觉到时空的错乱,给观众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3、形成不同的节奏,创造风格。
镜头与镜头之间的长度、色彩、光线、景别、
运动方式等变化,会形成电影的轻重缓急,以一种节奏来创造电影的风格。
正如电影最后本杰明寻找伊莱恩那一段,镜头迅速地移动死死地跟着主人公,景别也快速地在发生变化,再加上主人公好不耽误地专注,用跳跃紧凑的蒙太奇节奏创造了一种热烈奔放的电影风格。
4、表达寓意,创造意境。
镜头的分切和组接,可以利用相互间的作用产生新的
含义,即产生单个的画面或声音所不具有的思想内容;可以形象地表达抽象概念,表达特定的寓意,或创造出特定的意境。
如影片23分钟多,本杰明潜入水底的那一段与之后他在某酒店打电话找鲁滨逊太太开房这一幕紧密相连。
他在水底,那一刻的安静让他远离现实,远离社会,正如他晚上去找鲁滨逊太太开房一样,远离社会,逃避现实,堕落一时。
5、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
每个镜头都表现一定的内容,按照一
定顺序组接,就能引导和规范观众的注意力,影响观众的情绪和心理,激发其观众的联想和思考。
三、主题表达:
表意上是通过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年轻毕业生本杰明在这个人生过渡期的一段成长经历,来表现本杰明这个青年人在成长时期心中的迷惘、茫然,以及对情欲的好奇和对爱情的向往。
深层上是充分展现了二战后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也就是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叛逆、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对前途的迷茫与焦灼、对成人世界的隔膜和不认同,以及这种挣扎的盲目与徒劳。
展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社会正值传统家庭、道德准则、价值观处于分裂、崩溃、调整的动荡时期。
将美国当时时代的新变化和新一代人的敏感体验融为一体,投射到影片中来。
同时,影片主要以成长和叛逆为叙事主题,大胆体现了对性禁忌和传统道德观的突破。
结语:
从“毕业生”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敢于突破,敢于挑战的形象。
也可以感悟到,人生遇到迷茫与紊乱是正常的。
虽然主人公一开始迷茫,以至于陷入了情色的陷阱,然而他最终认清了这一切,他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真爱,这一点还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的。
即使一开始选择错误,走错了道路,只要我们拿出勇气,足够坚定的坚持自己内心正确的想法,及时改正也为时不晚。
年轻一代,有得是拼劲,需要的只是决心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