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1)教学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24.59 KB
- 文档页数:14
1、什么是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或教育活动内部各要素之间内存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贯穿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从根本上说,教育学的基本规律是: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教育活动是通过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教育中其他矛盾或关系都是由此派生出去又复归到这两个基本规律中的,派生出的规律是具体的规律、微观的规律。
2、中国第一部教育专著是什么?学记》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学记》全文只有1200多字,论述的教育思想却十分丰富,包括很多后世教育学业理论的基本要素,如“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教育目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的学校教育制度,启发诱导、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等教学原则,尊师严师、豫时孙摩的人师标准等论学、论教和求学之法,既是当今教育学仍然传诵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先哲奉献给全世界的原创教育智慧,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3、什么是教育制度?我国现代学样教育制度有哪些发展趋势?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运行规律的总称。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其中既包括各级肿类教育管理机构与组织所构成的系统,又包括各级各类施教机构与组织,如学业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以及由这些机构组成的教育系统等;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与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章程条例等。
一般而言,通论性的教育学教科书主要关注前者中的施教机构与组织所构成的系统。
立足中国国情和教育改革实际,深刻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任务和新新举措,并结合党和政府之前的教育改革政策,我们能清晰地发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新动向: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5、大力发展高待教育;6、加快发展成人继续教育;7、加快发展特殊教育。
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一讲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一、教育概述1.教育内涵: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存在于有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其次,教育的对象是人。
2.教育构成要素〔填空〕: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3.教育在人开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开展起主导作用。
现代学校教育有专任的教师、科学安排的课程、固定的场所和时间,尤其是有明确的、围绕人的开展制定的教育目标,相比其他因素〔遗传、自然、环境〕更具有方案性和可控性。
二、高等教育的定义和特征4.高等教育的概念〔内涵〕建立在完成中等教育的根底上才接收的教育。
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人才〕。
具有相当学术性的〔承当开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
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
5. 高等教育的特征〔填空〕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是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三、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目的和功能6. 高等教育目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7. 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目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开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
8. 高等教育的根本功能划分育人和促进社会的开展功能。
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方案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开展。
促进社会的开展功能:主要表达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
9.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的开展功能:主要表达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
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首先,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帮助青年一代完成政治社会化进程;其次,选择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完善和开展;最后,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对社会各种政治变化和开展产生影响。
《教育学》复习资料绪论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大教育学论》。
提出普及初等教育、论证班级授课制、论述教学原则。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康德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反对思辨。
代表作是1861年出版的《教育论》杜威创立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他的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教育学党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订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著作《教育过程》。
他认为学科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
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交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出版《教学与发展》。
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1.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它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非常重视教育在国家开展和人的开展中的作用。
?礼记?是儒家著作,其中?学记?(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为经典。
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见于其弟子辑录的?论语?中。
主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古希腊人。
启发式教育,?产婆术?,方法:讨论、谈话、提问等。
4.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程碑:①②③①柏拉图:古希腊人。
培养哲学人才,?理想国?和?法律篇?。
②卢梭:法国人。
?爱弥儿?,强调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顺其自然,自然主义思想。
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③杜威:美国人。
?民主主义与教育?。
现代教育代表,提出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历中心。
5.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1632年撰写?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教育要适应自然、分科教学。
6. 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传统教育代表,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围绕三个中心:教师、教书、教室。
7.教育起源:心理起源:孟禄,美国心理学家,强调“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如:中国。
第二章教育与开展1.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是指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和开展所起的作用。
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物+人〕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材〕③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多元文化〕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创新〕: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
第三章教育目的1.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①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小原国芳。
②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
根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开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③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
根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2.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精神:①我国教育目的表达了社会主义方向性;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根底;③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④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开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质量标准;⑤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贯坚持原那么;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复习资料教育学A复习资料绪论3、教育情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简答题:1、情境教育学的主要构成纬度:是由情境线索、理论线索和技术操作线索三个纬度构成。
第一章教育的属性第一部分:教育的定义、要素与发展一、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二、教育的要素:(二)教育要素的关系:1、教师是中介;2、教育影响桥梁;3、学生是依据。
(三)教育的发展:1、远古教育: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2、古代教育:教育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教育有了阶级性、等级性、狭隘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第二部分: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定义与结构(一)教育目的的定义: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p26二、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四、教育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意领域第三部分: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个体功能(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三)教育个体功能的概念与内容1、个体社会化得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第四部分:教育效应一、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二、现代教育的特点:P60-61商品性、生产性、科学性、民主性、发展性第二章教师第一部分: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一、理解学生:二、与学生和谐相处:三、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其举动变得敏感而有节制四、教育的期待:第二部分:教师的智能结构一、教师的知识结构(一)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二)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三)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二、教师的能力结构(一)预见能力(二)传导能力(三)控制能力第三部分:教师的角色一、教师的教员角色(最基本的角色)三、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解决学生的人生方向问题和思想道德问题)第四部分:教师劳动的特点一、特殊的复杂性;(一)劳动对象复杂性(二)劳动任务具有复杂性:教书和育人(三)劳动方式具有复杂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二、强烈的示范性;三、独特的创造性;(一)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四、显著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五、空间的广泛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六、劳动量的隐含性;七、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八、劳动的协作性第三章学生和师生关系第一部分: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人: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二)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三)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三)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六、学生的社会地位:(一)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第二部分:青春期学生的特点与教育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阶段是指12—15岁,又称学龄中期,少年期和青春发育期(一)生理上的激变期(二)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前者仍起重要作用三、性格差异与教育(一)性格有好坏之分(二)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洛克曼性格矫正(三)良好性格可以自我塑造的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一)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三)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四)自我探索中的迷惑;(五)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第三部分: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表现(一)工作关系(为完成一定教育任务而产生)(二)人际关系(指向满足人的交往需要)(三)组织关系(四)心理关系1、认知关系2、情感关系(五)非正式关系二、师生关系的构建(一)师生关系的类型:对立型、依赖型、放任型、民主型(二)民主型师生关系的构建:1、师生相互态度方面: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2、师生感情关系方面: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方面: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4、效果方面:教学效果良好。
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学和教育⏹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名】⏹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阶段【简】(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3)教育学的多元化阶段(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礼记》中的《学记》,大约出现在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比外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古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还早300来年。
【判】⏹“道(引导)而弗牵(走,强通),强(鼓励)而弗抑(打击),开(启发)而弗达(结果)”,“不凌(超越)节(年龄)而施(教育)”“长(发扬)善救(弥补)失”,“禁(预防)于未发”,“教学相长”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规律,成为千古朗诵的教育格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1632年,著名的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融合了当时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成果,使教育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赫尔巴特试图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
⏹赫尔巴特被称为奠定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教室、书本⏹杜威现代教育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
⏹1939年,前苏联出版了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母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他把教育目标分成认识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笔记第⼀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的定义(名)(1)从社会的⾓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定社会背景下发⽣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填空)教育这个⼦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形态(简答)(⼀)⾮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形式化的程度)⾮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员、机构及其运⾏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农业社会的教育、⼯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的时间标准)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产劳动。
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
主要内容:⽣产劳动是⼈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产劳动过程中的⼝⽿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产劳动的变⾰是推动⼈类教育变⾰最深厚的动⼒。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把“⾦钥匙”。
5..⼯业社会的教育特征(简答) 农业社会3、信息社会4a、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b、教育与⽣产劳动从分离⾛向结合,教育的⽣产性⽇益突出c、教育的公共性⽇益突出d、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觉性都越来越⾼,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中的作⽤越来越⼤。
第一讲 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 教育学的概念教育的一般性定义(广义性定义):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它与广义的教育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和制度化的特点。
教育学(简单化定义):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2.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中介,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3.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条件。
主要原因: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具有永恒性的根本原因。
条件:劳动 语言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必要和最根本的条件;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
原因和条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分工(体脑分工);社会出现阶级和国家;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经验系统化、抽象化,形成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文字的产生;等等。
4.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工业社会的教育特征: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信息社会的教育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理解。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
……教育起源:神话、生物(最早)、心理、劳动(马克思主义)起源说。
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
……填空题……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的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射击、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填空……教育民主化的内涵: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c.利于掌握学生思品发展规律,做好教育工作;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