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少数民族组成情况(截至2014年底)
- 格式:docx
- 大小:39.26 KB
- 文档页数:2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1)回族人口最多在上海的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在2万人以上的有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8.3%)、土家族(12.2%)、苗族(11.4%)、满族(9.1%)和朝鲜族(8.1%)。
人口数在20000人以下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壮族、蒙古族、侗族、彝族、布依族和维吾尔族。
其他民族人口都在5000人以下,有的民族甚至只有几个人(见表2)。
表2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数变化单位:人(2)少数民族人口从中心区向郊区扩散从区域分布来看,除黄浦区、卢湾区和静安区少数民族人口有所下降外,其他区县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更加明显。
与2000年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量超过1万人的区有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和青浦区,其中增量最大的是浦东新区,增加了4.3万人,目前浦东新区是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比重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1.2%。
增幅最大的区是松江区,增长了16倍以上。
不包括浦东新区在内的郊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为49.7%,比2000年提高23.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十分明显(见图1)。
图1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二、少数民族人口构成概况1、性别比相对均衡2010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58,比全市人口性别比低5.61,比“五普”时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高4.34。
2、少数民族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降一升”的趋势,即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比“五普”时分别下降2.7个和4.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则上升了6.8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人口老少比为29.9%,与全市总人口的老少比117.6%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比较年轻,其老龄化程度远低于全市总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见表3)。
表3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和全市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单位:%3、少数民族中外来人口比重较大少数民族人口中外来人口所占比重为64.4%,高于全市39%的总体水平(见图2)。
2014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根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在本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配合下,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统计局完成了2014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工作(统计截止2014年12月31日),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形成了2014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基本信息,现向社会发布。
第一部分2014年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信息一、老年人口基本信息老年人口总量截止2014年12月31日:*全市户籍人口1438.69万人。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13.98万人,占总人口的28.8%。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70.06万人,占总人口的18.8%。
*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7.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3%。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75.32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8.2%,占总人口的5.2%。
*100岁及以上老人1631人,其中男性395人,女性1236人。
老年人口性别构成*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7.8%,女性占52.2%。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6.7%,女性占53.3%。
*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4.6%,女性占55.4%。
*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39.8%,女性占60.2%。
*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占24.2%,女性占75.8%。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60-64岁组占34.7%,65-69岁组占22.5%,70-79岁组占24.6%,80岁及以上组占18.2%。
二、老年人口变动情况从2013年末至2014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26.36万人,增长6.8%;占总人口比重从27.1%增至28.8%。
*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13.43万人,增长5.2%;占总人口比重从17.9%增至18.8%。
*7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了5.10万人,增长3.0%;占总人口比重从12.0%增至12.3%。
上海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体市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全市12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注1):一、全市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注2)为23019148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673773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6281414人,增长37.53%。
平均每年增加628141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24%。
全市常住人口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为8977000人,占39.00%,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46492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512078人,增长159.08%。
平均每年增加551208人,年平均增长率为9.99%。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8251160户,家庭户人口为2058144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4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9人减少0.3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1854752人,占51.50%;女性人口为11164396人,占48.50%。
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68上升为106.18。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985634人,占8.63%;15-64岁的人口为18703674人,占81.2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329840人,占10.1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6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9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1.34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2743327人,占98.8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75821人,占1.20%。
第一节上海市基本概况一、判断题(正确的标注“A”,错误的标注“B”)1、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性气。
()2、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的一部分。
()3、上海港是中国最大的枢纽港。
()4、上海的名胜多以人文景观为主。
()5、上海人称的本帮菜指的是上海本地风味的菜肴。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米左右。
A.5B.4C.6D.32、上海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的汛期。
A.7~8月B.6~8月C.5~9月D.7~9月3、海派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
A.吕碧城B.谢婉莹C.石评梅D.张爱玲4、上海人把农历()称作是路头神。
A.正月初五B.正月初六C.正月初八D.正月十五5、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
A.土家族B.苗族C.蒙古族D.回族6、上海有()个市辖区。
A.16B.15C.13D.127、上海市境内河道(湖泊)面积()多平方千米。
A.800B.500C.600D.7008、电影传入中国从()开始。
A.北京B.上海C.天津D.广州9、上海有()种得到中国政府承认的合法宗教。
A.6B.5C.4D.310、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开幕的时间是()年。
A.2013B.2014C.2015D.2016三、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1、上海市民早点有四大金刚,包括()。
A.豆腐B.油条C.粢饭D.煎饼E.大饼2、对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描述正确的是()。
A.全球第六个迪士尼度假区B.中国大陆首个度假区C.位于上海外滩D.亚洲第三个度假区E.中国首个度假区3、属于上海市辖区的是()。
A.静安区B.黄浦区C.徐汇区D.长宁区E.普陀区4、上海历史上还曾经存在过许多其他宗教,例如()。
A.犹太教B.东正教C.锡克教D.萨满教E.巴赫教5、属于上海特色曲艺的是()。
A.沪剧B.快板儿C.上海说唱D.浦东说书E.相声第二节江苏省基本概况一、判断题(正确的标注“A”,错误的标注“B”)1、江苏省人均国土面积在中国各省区中最少。
【导语】天再⾼⼜怎样,踮起脚尖就更接近阳光。
备考开始了,坚持下去,你是最棒的!以下为“导游证《地⽅导游基础知识》第九章辅导:上海市基本概况”,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 上海是中华⼈民共和国直辖市、国际经济、⾦融、贸易、航运中⼼。
简称“沪”,别称“申”。
⾯积6340.5万平⽅千⽶。
【地理环境】 上海市位于太平洋西岸,亚洲⼤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中⼼点,长江和黄浦江⼈海汇合处。
北界长江⼈海⼝,东临东海,南接杭州湾,西与江苏和浙江两省接壤, 上海是长江经年累⽉携带泥沙在河⼝附近形成的冲积平原⼀部分,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脉外,多为坦荡低平的平原,平均海拔为4⽶。
境内有崇明、长兴、横沙三个岛屿,其中崇明岛是中国的第三⼤岛。
⼤⾦⼭为上海点,海拔仅103.4⽶。
上海市境内江、河、湖、塘相间,⽔交织,河道长度2万余千⽶,上海河⼤多属黄浦江⽔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流苏州河、川扬河、淀浦河等。
黄浦江流经市区,终年不冻,是上海的⽔上交通要道。
黄浦江⼲流全长113.5千⽶,河宽⼤多为300~700⽶,其上游在松江区⽶市渡处承接太湖、阳澄淀泖地区和杭嘉湖平原来⽔,贯穿上海⾄吴淞⼝汇⼈长江⼝。
吴淞江发源于太湖⽠泾⼝,在市区外⽩渡桥附近汇⼊黄浦江,全长125千⽶,其中上海境内54千⽶,俗称苏州河,为黄浦江主要⽀流。
上海的湖泊集中在与苏、浙交界的西部洼地.的湖泊为淀⼭湖,⾯积为62平⽅千⽶。
【⽓候特征】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候,四季分明,⽇照充分,⾬量充沛。
上海⽓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
2015年全市平均⽓温17.1℃,⽆霜期269天,降⽔量1649.1毫⽶。
全年60%以上的⾬量集中在6-9⽉的汛期。
汛期⼜分春⾬、梅⾬、秋⾬三个⾬季。
【⾏政区划】 上海市辖有16个区: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区、杨浦区、闵⾏区、宝⼭区、嘉定区、浦东区、⾦⼭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区。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2014年全年和第四季度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数据的通报【法规类别】人口计划管理【发文字号】沪卫计妇幼[2015]002号【发布部门】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日期】2015.02.04【实施日期】2015.02.0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2014年全年和第四季度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数据的通报(沪卫计妇幼〔2015〕002号)各区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为推动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根据《关于极端重视和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整治的指导意见》(沪卫计妇幼〔2014〕36号)要求,现将2014年全年和第四季度本市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数据(见附件1)通报给你们,并附上2015年本市各区县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目标值表(见附件2),同时就各区县进一步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工作力度提出如下要求:一、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各区县卫生计生委必须明确系统内各部门、各机构职责分工,并认真予以落实。
要切实落实社区怀孕生育信息发现报告制度、生育管理服务及其相关信息登记报送和统计分析制度,对孕产妇登记信息的完整性进行质量检查。
要加强外来人口怀孕生育信息通报,并做好相应处理工作。
要创新宣传形式,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
二、强化联合协同执法各区县卫生计生委要主动协调公安、工商和食药监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和信息交流。
要高度重视“两非”案件线索的主动发现和深入挖掘,按照国家查处“两非”案件区域协作工作规范,建立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切实发挥全国“两非”案件信息系统的线索共享、案件协办等功能,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为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置创造条件。
特别要关注采血鉴定胎儿性别行为,协调相关部门联合排摸和查处。
三、加强督查评估和整改2014年第四季度和全年数据显示,本市和各区县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呈下降趋势,但距离2015年目标值仍有较大差距。
各区县务必继续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保持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下降态势,确保完成年度目标。
11441016孙楠,上海市⼈⼝数量及结构变化上海市⼈⼝数量及结构变化(参考:第六次⼈⼝普查资料)11441016孙楠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1⽇零时为标准时点进⾏了第六次全国⼈⼝普查。
在国务院、市政府的统⼀领导和全体市民的⽀持配合下,通过全市12万普查⼯作⼈员的艰苦努⼒,圆满完成了⼈⼝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
⼈⼝数量及结构变化如下:⼀、全市常住⼈⼝全市常住⼈⼝(注2)为23019148⼈,同第五次全国⼈⼝普查2000年11⽉1⽇零时的16737734⼈相⽐,⼗年共增加6281414⼈,增长37.53%。
平均每年增加628141⼈,年平均增长率为3.24%。
全市常住⼈⼝中,外省市来沪常住⼈⼝为8977000⼈,占39.00%,同第五次全国⼈⼝普查2000年11⽉1⽇零时的3464922⼈相⽐,⼗年共增加5512078⼈,增长159.08%。
平均每年增加551208⼈,年平均增长率为9.99%。
⼆、家庭户⼈⼝全市常住⼈⼝中,共有家庭户8251160户,家庭户⼈⼝为20581448⼈,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为2.49⼈,⽐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的2.79⼈减少0.3⼈。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中,男性⼈⼝为11854752⼈,占51.50%;⼥性⼈⼝为11164396⼈,占48.50%。
常住⼈⼝性别⽐(以⼥性为100,男性对⼥性的⽐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的105.68上升为106.18。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中,0-14岁的⼈⼝为1985634⼈,占8.63%;15-64岁的⼈⼝为18703674⼈,占81.25%;65岁及以上的⼈⼝为2329840⼈,占10.1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普查相⽐,0-14岁⼈⼝的⽐重下降3.63个百分点,15-64岁⼈⼝的⽐重上升4.9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重下降1.34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中,汉族⼈⼝为22743327⼈,占98.80%;各少数民族⼈⼝为275821⼈,占1.20%。
中国民族分布概况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 个。
由于汉族以外的55 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
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
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 个民族。
55 个少数民族分别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除外,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团结的、统一的国家。
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
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
二、物产资源丰富。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
2000年统计上海现有53个少数民族(缺阿昌族、德昂族),共有103639人。
其中,人数超过万人有回族,人数在千人以上还有满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苗族、壮族、侗族、维吾尔族、藏族、彝族等10个民族;人数在百人以上还有布依族、畲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土族、仡佬族、锡伯族、达斡尔族、水族等11个民族;人数在十人以上还有黎族、仫佬族、佤族、门巴族、纳西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羌族、高山族、鄂温克族、拉祜族、傈僳族、塔吉克族、东乡族、独龙族、鄂伦春族、撒拉族、毛南族、赫哲族、布朗族等20个民族;人数在十人以下有基诺族、裕固族、京族、柯尔克孜族、普米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景颇族、珞巴族、怒族、保安族等11个民族。
1、少数民族人口快速增长,占总人口比重提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7.56万人(不包括其他未识别的民族和外国人入籍中国的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的10.36万人增加了17.2万人,增长165.9%(见表1),大大高于全市人口增长速度,各个民族的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从人口比重来看,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1.2%,与“五普”的0.6%相比明显提高。
目前,上海少数民族个数达到55个(新增加阿昌族、德昂族),覆盖了国内所有少数民族。
表1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总量情况2、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1)回族人口最多在上海的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在2万人以上的有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8.3%)、土家族(12.2%)、苗族(11.4%)、满族(9.1%)和朝鲜族(8.1%)。
人口数在20000人以下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壮族、蒙古族、侗族、彝族、布依族和维吾尔族。
其他民族人口都在5000人以下,有的民族甚至只有几个人(见表2)。
上海少数民族的一些政策一、部分少数民族各类补贴(一)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副食品补贴1、1985年7月,“沪粮城供[1985]368号”文件规定:对本市回族等十个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居民,每人每月增发副食品价格补贴一元,由粮管所发放。
2、1987年6月,“沪企[1987]46号”文件规定,本市回族等少数民族居民,每人每月增发副食品价格补贴一元。
职工由单位发给、大中专院校由学校发给,无工作单位居民由粮管所发给。
3、1988年6月,“沪财企二[1988]40号”文件规定:本市在主要副食品零售价变动后给职工适当补贴时,对回族等少数民族职工及离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发二元补贴,由单位发给。
4、1990年5月,“沪财企二[1990]20号”文件规定:从1990年1月1日起,对本市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员的汉族(含其他少数民族)配偶,以及蒙古族、藏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等五个少数民族(以下简称蒙古族等五个少数民族)人员,增发二元补贴,其中,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由单位发给一元,另一元由粮管所发给,无工作单位的居民由粮管所发给。
5、1990年5月,“沪财企二[1990]21号”文件规定:从1990年1月1日起,对本市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员的配偶职工和蒙古族等五个少数民族人员中的职工(均含离退休人员),增发二元补贴,由单位发给。
6、1992年6月,“沪财企二[1992]40号”文件规定:本市在肉食品产销改革后,对回族等少数民族职工及离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发一元补贴,由单位发给。
7、1996年4月,“沪财企二[1996]24号”文件规定:本市在牛肉食品实施深化产销改革的同时,对回族等少数民族职工及离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增发五元补贴,由单位发给。
根据上述规定,回族等少数民族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的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比其他职工多发给十元,其中,九元由单位发给,一元由粮管所发放;无工作单位的居民只多发给二元,均有粮管所发放。
(二)回族等少数民族职工伙食补贴根据“沪财行[1996]15号、沪族发字[1996]第13号”文件规定:从1996年6月1日起,对回族等少数民族职工,如所在工作单位有职工食堂但没有清真专灶,必须在外就餐的,其伙食补助费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补助五元,提高到每人每月十五元。
上海少数民族概要情况介绍
截至2014年底,本市少数民族实有人口总数为42.17万人,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人口最多的是回族,有11.41万人。
上海是我国少数民族散居地区。
在其7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移民,以其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和汉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上海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共同发展了上海日益发达的经济,共同缔造了上海--这颗镶嵌在祖国版图上的东方明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翻身当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使少数民族充分感受到了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许多原先隐瞒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人土消除了顾虑,恢复了本来的民族成分;上海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从各地大量引进各类人才,其中包括了许多少数民族人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来上海经商、求学以及婚嫁来沪的少数民族人数日益增多。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政治权利、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诸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落实。
上海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少数民族在传统经营的清真饮食店、手工艺工场等基础上,先后创办了上海穆斯林开发公司、上海民族旅行社、上海明珠大饭店等经济实体;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涌现出了一批少数民族优秀企业家。
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也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
回民中学是上海唯-一所以招收回、藏、满、蒙古等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寄宿制完全中学。
共康、七宝等、中学分别开设了西藏班和新疆班。
同时,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上海行政管理学校等自20世纪50年代起相继办起了民族班,培养了一批文艺、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少数民族人才。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逐年提高,人才荟萃,他们活跃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各个领域,为上海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海不仅成为全市少数民族同胞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且成为全国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
建国以来,先后有数百个少数民族参观团来沪参观学习,传经送宝;一些民族地区的艺术团体与个人,如中国藏族艺术团、中央民族大学艺术团、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傣族舞蹈家刀美兰、彝族舞蹈家杨丽萍、藏族舞蹈家卓玛等,相继来上海演出,促进了上海文化的繁荣。
1995年 1月在上海举行的"'95中国民族风--56个民族音乐舞蹈邀请展演",则是第一次在申城舞台上实现了56个民族同台演出的"合家欢",影响深远;而 1995年下半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故事大系》则是第一次将全国56个民族各自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精华汇集于一编,对弘扬中国多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积极的作用。
700多年来,上海少数民族为上海的发展和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把上海推到了改革的最前沿,它吸引着更多的国内外不同民族的移民来上海施展才华,上海的文化必然会变得更为繁荣、更为完善,更趋多元化,上海的各族人民正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建设起一个日新月异的新上海,为21世纪上海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