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空间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10
上海人口数据统计分析(2016年)2016年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9.70万人,较上一年增长4.4万人。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2014年上海常住人口增长数由2013年的34.7万人锐减到10.5万人,接着在2015年转为负10.4万人。
2016年上海常住人口增长数由负转正,很大原因是二胎的放开。
2016年常住人口出生21.84万人,出生率为9.0‰,较上一年(7.52‰)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死亡12.08万人,死亡率为5.0‰,与上一年基本持平;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全年户籍常住人口出生12.92万人,出生率为9.0‰;死亡11.4万人,死亡率为7.9‰;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
2016年末,在上海的常住人口中,户籍常住人口1439.50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0.20万人。
户籍常住人口比例为59.49%,较上一年减少了0.25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商产业研究院简介中商产业研究院是深圳中商情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下辖的研究机构,研究范围涵盖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金融、新消费、大健康、“互联网+”等新兴领域。
公司致力于为国内外企业、上市公司、投融资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提供各类数据服务、研究报告及高价值的咨询服务。
中商行业研究服务内容行业研究是中商开展一切咨询业务的基石,我们通过对特定行业长期跟踪监测,分析行业需求、供给、经营特性、盈利能力、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等多方面的内容,整合行业、市场、企业、用户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为客户提供深度的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全面客观的剖析当前行业发展的总体市场容量、竞争格局、进出口情况和市场需求特征等,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产销运营分析,并根据各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实践经验,对各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分析与预测。
中商行业研究报告是企业了解各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投资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资料。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人口》(2024·湖南)某学者以2010年常住人口为基础,在不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条件下,测算出2020年我国乡村各年龄段常住人口数量。
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口分布)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A.15~21岁人口自然增长慢B.36~42岁人口自然增长慢C.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D.36~42岁人口净流出量高2.(人口迁移的影响)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①阻碍农民增收②造成生态破坏③导致乡愁淡化④增加耕地撂荒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1.C 2.D【分析】1.某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大值-该年龄段时期人口数量最小值。
结合题干选项并读图分析可知,15~21岁年龄段,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300万人左右,而同期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两者数量差异约为600万人;36~42岁年龄段,测算人口数量最大值为900万人左右,同期统计人口数量最小值为500万人,两者数量差异约为400万人,故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为15~21岁,排除BD选项;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大于统计结果,说明该年我国乡村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现象,人口净流出量高,C 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根据图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2020年我国乡村人口自然增长快慢,A错误。
故选C。
2.结合上题分析可知,2020年我国乡村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太年轻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对家乡的感情不深,以后乡愁会变淡,③正确;青壮年人口迁出导致乡村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耕地撂荒现象,④正确;农民增收的途径有外出打工、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结合旅游开展乡村服务业、利用振兴乡村战略创业致富等,乡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有利于农民增收,①错误;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②错误。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及特点(1)回族人口最多在上海的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数在2万人以上的有回族(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8.3%)、土家族(12.2%)、苗族(11.4%)、满族(9.1%)和朝鲜族(8.1%)。
人口数在20000人以下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壮族、蒙古族、侗族、彝族、布依族和维吾尔族。
其他民族人口都在5000人以下,有的民族甚至只有几个人(见表2)。
表2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数变化单位:人(2)少数民族人口从中心区向郊区扩散从区域分布来看,除黄浦区、卢湾区和静安区少数民族人口有所下降外,其他区县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更加明显。
与2000年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增量超过1万人的区有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松江区和青浦区,其中增量最大的是浦东新区,增加了4.3万人,目前浦东新区是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比重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21.2%。
增幅最大的区是松江区,增长了16倍以上。
不包括浦东新区在内的郊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为49.7%,比2000年提高23.4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向郊区扩散的趋势十分明显(见图1)。
图1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二、少数民族人口构成概况1、性别比相对均衡2010年,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男女性别比为100.58,比全市人口性别比低5.61,比“五普”时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高4.34。
2、少数民族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少数民族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降一升”的趋势,即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比重比“五普”时分别下降2.7个和4.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则上升了6.8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人口老少比为29.9%,与全市总人口的老少比117.6%相比,少数民族人口在年龄结构上比较年轻,其老龄化程度远低于全市总人口的老龄化程度(见表3)。
表3 上海少数民族人口和全市人口年龄构成比较单位:%3、少数民族中外来人口比重较大少数民族人口中外来人口所占比重为64.4%,高于全市39%的总体水平(见图2)。
沪蚁生存现状调查研究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
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蚁族”的数量在近几年内急剧增加,对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深入了解该群体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我们针对上海地区的“蚁族”群体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蚁族;生存现状;调查一、研究背景“蚁族”是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这一群体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形势变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蚁族”的数量在近几年内急剧增加,遍布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上百万的规模。
“蚁族”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该群体正成为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尽管还没有形成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阶层”,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各种困境是值得反思和重视的。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价物价飞涨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城中村”现象日益显现且范围迅速扩大,对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上海“蚁族”并没有形成像北京唐家岭那样的聚集地,主要散落在小区里,且以合租形式居多,在静安寺、徐家汇附近以及闵行区的西边城乡结合部也较多存在。
为深入了解该群体的状况,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调查小组分别走访了闵行区、徐家汇及周边的“蚁族”聚居区,以20~30周岁间的高校毕业生和社区相关工作者为调查对象,以采访和发放调查问卷为主要途径。
最终,收回有效问卷数223份,调查小组根据采访记录与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二、“沪蚁”群体生存现状综合上海市闵行区与徐汇区及周边“蚁族”群体的基本情况,我们从生活面貌、职业状况、教育背景、社会保障水平四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调研结果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从生活面貌来看,“蚁族”明显被城市日趋边缘化,高额的房价与水涨船高的房租,让“蚁族”只能蜗居于上海各区域的边缘地带或散落于城乡结合部的居民区。
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分析上海市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少数民族是中国国家的宝贵资源,他们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情况、经济状况以及社会融入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情况。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市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左右。
其中,主要集中在市区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柬埔寨族、朝鲜族等。
大部分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较为集中的地区,形成了小的社区和聚居区域。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的经济状况。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市的少数民族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着企业经营和服务业工作。
他们通过自主创业或者从事个体经营,为上海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一些少数民族也在各行各业的职场中崭露头角,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的社会融入情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少数民族与主流社会的融合日益加深。
他们积极参与到城市的各项社会活动中,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上海市也加大了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了一系列的就业、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利益保障,为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上海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关注和理解,尊重他们的文化和习俗,推进多民族共同发展。
只有在一个和谐包容的大家庭中,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上海市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分布情况、经济状况以及社会融入程度都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
我们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的关注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待遇,共同推动上海市的发展和进步。
历年上海市人口数目变化情况(参考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一、人口性别1、常住人口性别比微升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2301.92万常住人口中,男性11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 %;女性1116.43万人,占48.5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1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上升0.51。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18.7,比“五普”时下降11.27个百分点。
2、婴幼儿性别比上升“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0-3岁婴幼儿性别比为113.71 ,比“五普”上升3.23 ,且0-3岁年龄段每岁组的性别比均高于“五普”。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26.13,比常住人口高12.42 ,而户籍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06.09(见图1)。
显然,外来常住人口婴幼儿的性别比偏高,拉升了全市0-3岁组人口的性别比。
图1 上海0-3岁组婴幼儿年龄性别比3、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下降“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性别比为108.41,比“五普”时下降2.06。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01.43,比“五普”时下降3.96;外来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17.47,比“五普”下降13.31(见图2)。
10年来,外省市女性大量流入,拉低了上海的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图2 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4、老年人口性别比提高由于老年女性人数高于男性,所以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低于100。
“六普”资料显示,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均高于“五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91.7,比“五普”时提高7.69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85.19,提高5.03;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65.76,提高6.69(见图3)。
上海常住人口统计标准
一、户籍人口统计
户籍人口是指具有上海户籍的人口,包括在上海出生并取得户籍的人口和从其他地区迁入上海并取得户籍的人口。
户籍人口统计采用公安部门的数据为准。
二、居住证人口统计
居住证人口是指持有上海居住证的人口,包括在上海工作、生活、学习等的外地人口。
居住证人口统计采用居住证发放部门的数据为准。
三、实际居住人口统计
实际居住人口是指在上海实际居住,无论是否具有户籍或居住证的人口。
实际居住人口统计采用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家庭户和集体户进行统计。
四、就业人口统计
就业人口是指在上海就业,无论是否具有户籍或居住证的人口。
就业人口统计采用劳动部门的数据为准。
五、家庭户人口统计
家庭户人口是指在上海居住在同一住所的人口,包括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等。
家庭户人口统计采用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统计。
六、教育人口统计
教育人口是指在上海接受教育的人口,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个阶段的学生。
教育人口统计采用教育部门的数据为准。
七、养老人口统计
养老人口是指在上海养老,无论是否具有户籍或居住证的人口。
养老人口统计采用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数据为准。
八、其他相关人口统计
其他相关人口统计包括特殊人群(如残疾人、精神病人等)、流动人口等。
其他相关人口统计采用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和抽样调查等方法进行统计。
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作者:王沪川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11期引言随着东西方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居住空间的重构与分异现象开始显现。
在城市化进程较早的西方,郊区化、“全球城市”和社会空间极化、居住空间分异、防卫社区(gatedcommunity)、下层阶级聚居(ghettoization) 等社会空间演变和分异趋势所带来的社会空间不平等问题成为日益关注的焦点。
同样处于变革之中的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城市。
随着住房、土地利用商品化进程的推进,商品房地段、豪宅别墅区、经济适用房集中区开始出现,新城市贫困在特定地域显现,“浙江村”、“城中村”等外来人口聚居现象引人关注,居住空间分异正成为大家关注的议题。
作为曾经的“东方巴黎”,历史上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发展的龙头和开放的门户,受到全球环境的一系列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开放的全球城市。
上海的“全球化”进程表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层面,其丰富而多元的社会环境和前沿的发展步伐使其成为社会阶层分化和居住空间分异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地区。
在上海的开放和发展进程中,浦东新区无疑充当着排头兵的重要角色。
浦东新区是上海市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副省级市辖区。
全区面积1210.41 平方公里,2012 年常住人口518.72 万人,国民生产总值达5929.91 亿元人民币。
外贸进出口总量占上海全市一半以上,世界500 强公司已有308 家在这里落户。
浦东经济以金融、贸易、高科技和高端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为主,这样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环境使浦东新区吸引了大量的外来,甚至是境外居民。
2013 年7 月上海自由贸易区规划方案的通过不仅会为浦东出入更多的经济发展动力,更会促使浦东的社会环境更加的多元和丰富。
因此,本文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在不同阶层不同环境的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的浦东新区,是否存在着在社会经济指标上的居住隔离和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并试图找寻其背后的原因和关系。
上海市近年人口发展状况分析*郭志刚李丁上海市是全国生育率下降最早、目前生育率最低的地区,户籍人口连续保持了十几年的负增长,生育水平已降至“极限中的极限”①。
2009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21.61%,人口老龄化水平已比全国高1倍,接近日本、瑞典等世界人口老龄化最高的国家②。
可是与此同时,从上海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却看到近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一直保持着正的自然增长率。
上海市的人口问题引发了大量关于可持续发展和人口安全方面的研究与讨论(彭希哲,2008;王桂新,2008)。
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是,像上海市这样的生育率极低、户籍人口数量不断缩减、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如何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所需的必要人口条件的呢?上海市的经验能否为全国应对未来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呢?*本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批准号:08ARK001)的阶段性成果。
①《上海连续15年户籍人口负增长生育水平降至极限》,《解放日报》,2008年12月21日。
②《上海老龄化程度比全国高一倍》,《青年报》,2009年7月23日。
一、不同口径的上海市人口自然变动统计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口的迁移流动情况很少,常住人口基本上与户籍人口没有太大差别,所以政府部门公布的人口自然变动统计往往都是以户籍人口作为统计口径,也就是说其中不含外来人口的影响。
然而,随着迁移流动情况越来越多,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政府公布的人口统计中也就随之增加了常住人口的统计口径。
常住人口口径的统计更适用于社会经济规划,但常住人口中既包含了原来就居住此的户籍人口,也包含了在本地已经居住较长时间的外来人口。
为了回答上面提出的研究问题,我们需要取得上海市不同口径的人口统计数据,并加以分析。
前面引用的上海市人口状况的报道均采用户籍人口口径,因为从这个角度反映出来的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方面的情况更为严重。
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分析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
在众多的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也是城市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的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从民族类别来看,涵盖了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
其中,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等人数相对较多。
少数民族人口在上海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一些区域,由于特定的经济、文化或社会因素,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
比如在某些商业繁华的区域,或者是具有特定产业优势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会因为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而聚集。
少数民族人口流入上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着大量少数民族同胞前来寻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其次,上海的教育资源优质,不少少数民族家庭为了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而选择在上海定居。
再者,上海的城市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能够接纳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这也为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些常住少数民族人口为上海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经济领域,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为上海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许多少数民族同胞在商业、服务业等领域发挥着自己的专长,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文化方面,他们带来了各自民族独特的文化元素,丰富了上海的文化内涵。
比如在艺术、音乐、舞蹈等领域,少数民族的文化表现形式为上海的文化艺术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同时,上海也为少数民族人口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服务保障。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在教育方面,为少数民族子女提供教育优惠政策,保障他们能够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在就业方面,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就业创业,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
然而,在少数民族人口融入上海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语言交流可能存在一定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差异有时也会导致一些误解和不适应。
关于优化街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近年来,奉贤区金汇镇少数民族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统战部的关心指导下,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结合新一轮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社区的创建工作和上海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切实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为着力点,注重强化民族工作领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团结带领少数民族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为金汇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金汇镇位于奉贤区中北部,西邻南桥新城,北与闵行区、浦东新区接壤,镇域面积71.7平方公里。
下辖18个行政村、9个居委会、2个居委筹备组,拥有常住人口13.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5万人,流动人口7.9万人。
全镇现有少数民族1742人,其中,户籍少数民族109户136人,常住少数民族1329人,动态少数民族277人,涉苗、回、满、壮、藏、仡佬、蒙古、土家等29个少数民族。
共有清真食品网点11个,从业人员32人。
二、主要做法(一)争取领导重视,进一步强化民族工作组织保障1、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党群)任常务副组长,党委委员(组织)、副镇长(社事社保)任副组长,党群办、信访办、稳定办、社事社保科、规划科、大联动、教委、各村(居)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党委委员(组织)任主任,通过理清工作架构,确保责任落实到人。
2、建立网格化工作体系。
明确各村(居)委党(总)支部书记为民族工作第一责任人,即网格长。
各村(居)组纪宣委员担任民族工作联络员,各村民小组长和楼道组长为网格员,全镇共有村(居)级大网格39个,组(楼道)级小网格550个。
在村(居)、企业、学校、经济园区等单位建立了45个少数民族工作联络站。
选择有条件的单位创建“民族之家”,组建了一支56人的少数民族工作志愿者服务队伍和清真食品义务监督员队伍。
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分析2篇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分析(一)近年来,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分布情况和社会融合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就人口数量来看,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逐年增加。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从2010年至今,上海市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这与上海市持续吸引外来人口、推动经济发展的态势相吻合。
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加既是上海市多元文化的体现,也是城市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反映。
其次,就分布情况而言,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区和远郊区县。
由于上海市的景观、福利和经济环境等因素,较多的少数民族选择居住在城区,尤其是浦东新区、徐汇区和长宁区等地。
而一些拥有大型工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区的远郊区县,也会吸引一些少数民族移居到此工作和生活。
这种分布情况反映了上海市的区域发展差异以及就业机会的分布不均。
最后,就社会融合而言,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在经济、教育和文化领域取得了积极的成绩。
随着政府对少数民族权益的保护和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上海市的少数民族人口在就业、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权益保障。
这些积极变化使得少数民族人口更好地融入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与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需求密切相关。
他们在人口数量、分布情况和社会融合等方面都呈现出积极的态势,为上海市的多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分析(二)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就业状况、教育水平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对此进行分析。
首先,就就业状况来看,上海市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在就业方面普遍面临一定的困境。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少数民族人口在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
此外,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可能由于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只能从事一些低收入的劳动力工作。
这导致了一部分少数民族人口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弱。
浦东新区常住人口分布状况分析[信息来源:发改委(统计局、物价局)发布日期:2011-10-12 更新日期:2011-12-09]人口分布是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态。
它具有两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方面,人口分布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体现区域性特点,反映人口在一定地域的集聚与扩散;另一方面,人口分布在不同区域之间体现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特点。
人口分布与城市布局、市政设施配套、房地产开发、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城市未来发展定位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对城市功能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
一、浦东新区人口分布现状(一)浦东新区人口规模现状1、人口总量全市第一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上海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城市布局优化和产业布局调整影响下,全市人口分布向郊区扩散,浦东新区成为全市人口重要导入地区之一。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浦东新区常住人口504.44万人,比十年前增长58.3%,人口平均每年增加超过18万人,年均增长4.7%,年均增幅比全市高1.5个百分点。
浦东新区人口占全市比重21.9%,比十年前提高近2.5个百分点。
从全市各区县常住人口总量看,浦东新区人口规模第一,是排名第二位(闵行区)的2.1倍,超过排名3-5位(宝山区、松江区和嘉定区)的人口总和。
从人口净增量看,近十年上海市仅5个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其余13个区县人口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人口增量超过或接近超过70万人的有5个区,浦东新区人口增量排名全市第二。
从人口增幅看,全市人口总量增幅超过50%的区县有7个,浦东新区排名第六。
上海市各区县常住人口分布表2、外来人口比重激增外省市人口的快速导入是浦东新区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目前,浦东新区外省市人口总量202.43万人,比十年前增长1.9倍,占常住人口比重超过四成,比十年前提高18.2个百分点,占比高于全市水平1.1个百分点。
从浦东新区常住人口近十年净增量看,有71.4%来自外省市人口的增加,外省市人口年均增长11.2%,比常住人口年均增长高6.5个百分点。
历年上海市人口数目变化情况(参考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史年份1953年(一普)1964年(二普)1982年(三普)1990年(四普)2000年(五普)2010年(六普)人口数量6204417人620.44万10816458人1081.65万11859748人1185.97万13341896人1334.19万16407734人1640.77万23019196人2301.92万一、人口性别1、常住人口性别比微升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2301.92万常住人口中,男性11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 %;女性1116.43万人,占48.5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1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上升0.51。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18.7,比“五普”时下降11.27个百分点。
2、婴幼儿性别比上升“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0-3岁婴幼儿性别比为113.71 ,比“五普”上升3.23 ,且0-3岁年龄段每岁组的性别比均高于“五普”。
其中,外来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26.13,比常住人口高12.42 ,而户籍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06.09(见图1)。
显然,外来常住人口婴幼儿的性别比偏高,拉升了全市0-3岁组人口的性别比。
图1 上海0-3岁组婴幼儿年龄性别比3、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下降“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性别比为108.41,比“五普”时下降2.06。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01.43,比“五普”时下降3.96;外来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17.47,比“五普”下降13.31(见图2)。
10年来,外省市女性大量流入,拉低了上海的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图2 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4、老年人口性别比提高由于老年女性人数高于男性,所以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低于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