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偏头痛流行病学、诊断、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4.70 MB
- 文档页数:69
偏头痛的临床分析报告一、引言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疾病,临床上以头痛和相应症状为主要表现。
本报告旨在对偏头痛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案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偏头痛的临床特点1. 首发症状偏头痛常以一侧头部剧痛开始,多为搏动性、中至重度,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部分患者在头痛前出现先兆症状,如闪光、暗点、视野缺损等。
2. 伴随症状偏头痛发作期间可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畏光、畏声,且活动加重症状。
3. 复发性偏头痛为复发性疾病,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发作间歇期。
三、偏头痛的诊断标准根据国际头痛协会发布的《头痛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ICHD-III):1. 主要特征头痛发作符合以下特征:搏动性、中至重度、单侧定位、加重程度随日常体力活动等。
2. 先兆症状(如有)先兆症状符合以下特征:视觉异常、感觉异常、语言异常、运动异常或脑干症状。
3. 存在次数和持续时间头痛符合以下标准:头痛发作次数达到一定数量、发作间歇期存在。
四、偏头痛的发病机制1. 血管扩张理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血管扩张理论得到了广泛认可。
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加,导致颅内外血管扩张,从而引起头痛。
2.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理论认为,偏头痛发作与中枢神经系统多个区域的异常活动有关。
包括脑干、丘脑、下丘脑及前额叶等区域的异常放电。
五、偏头痛的治疗方案1.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认知行为疗法、物理治疗等。
例如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饮食诱发,改善心理压力,进行物理治疗等。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分为急性治疗和预防治疗。
急性治疗以非处方药为主,如非甾体类抗炎药、三联制片剂。
预防治疗选用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等,以减少头痛的发作和减轻疼痛程度。
六、结论偏头痛是一种复杂而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疾病,临床上症状多样,诊断标准严谨。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涉及多个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一、概述: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
中医病名:头痛(TCD编码为:头痛BNG060)西医病名:偏头痛(ICD10编码为:G43)中医观点:“头为诸阳之会”。
由于外感诸邪,内伤诸疾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一般分外感、内伤、外伤三大类。
西医观点: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头痛类型之一。
以反复发作性的头痛为特点,发作间歇期正常。
根据头痛发作前有无先兆症状,可将偏头痛主要分为先兆的偏头痛(典型偏头痛)和没有先兆的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或单纯性偏头痛)两种,另外尚有一类临床较少见的特殊类型偏头痛,也称为复杂型偏头痛,是指具有神经功能确失体征的偏头痛。
二、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严世芸的《使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头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排除器质性疾病。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二版(ICHD-Ⅱ)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
(1)偏头痛不伴先兆A、至少5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每次疼痛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C、至少具有下列之中两个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程度为中等或重度(日常活动受限或停止);④因日常的体力活动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运动(如走路或爬楼梯)。
D、发作期间至少具有下列的一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怕声。
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2)偏头痛伴典型先兆A、至少2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先兆包括以下症状至少一种,但没有运动机能减弱:①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性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的表现(如视野缺损);②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的表现(如麻木);③完全可逆的言语困难性语言障碍。
临床偏头痛疾病治疗知识健康宣教偏头痛(1^8出1破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特征为多呈单侧分布、中重度、搏动样疼痛。
可伴恶心、呕吐、声、光刺激或日常活动可使疼痛加重,安静环境和休息可使疼痛缓解。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患病率约为5%〜10%终生患病率约为14%。
【病因与发病机制】偏头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前多数认为是一种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多因素疾病。
1.病因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偏头痛具有遗传易感性,60%的偏头痛病人有家族史,其亲属出现偏头痛的危险是一般人群的3~6倍。
(2)内分泌因素: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多于青春期发病,经期易发作,妊娠期或绝经期后发作减少或停止。
约60%生育期的女性病人在妊娠期发作停止,而分后可复发。
服用避孕药可使发作次数增加、程度加重。
(3欣食和精神因素:有研究显示,85%的病人诉及诱因,且常为多重诱因。
常见诱因有:①饮食:包括酒尤其是红酒)含胺和亚硝酸盐的食物成熟奶酪、腌制品、熏制品、泡菜发酵食品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咖啡、茶、碳酸饮料、巧克力等)柑橘类水果橘、柑、橙柚、柠檬等)。
②精神因素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过度劳累、睡眠障碍、声光和噪音刺激、焦虑、抑郁等。
2.发病机制有下述学说(1)血管源学说认为偏头痛是原发性血管疾病,发作主要源自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颅内血管收缩导致短斩性脑缺血引起先兆症状,继之颅外和颅内血管扩张导致搏动性头痛。
但PET等影像学研究显示,偏头痛发作时并非一定存在血管扩张。
目前认为,血管扩张只是偏头痛发生中的伴随现象,并非偏头痛发生的必要条件。
(2)神经学说认为偏头痛是原发性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其先兆是由皮质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depression,CS引起。
CSD 是指各种有害刺激引起的起源于大脑后部皮质枕叶)的神经电活动抑制带,此抑制带以2~5mm/min的速度缓慢向邻近皮质移动。
(完整版)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偏头痛诊治指南目录一、背景(一) 流行病学1. 患病率2. 疾病负担(二) 历史与现状1. 历史2. 现状(三) 关于本指南的说明二、偏头痛的临床表现(一) 临床表现(二) 诱发因素三、偏头痛的分类和诊断(一) 国际头痛及偏头痛分类(二) 偏头痛的诊断1. 诊断流程2. 病史采集3. 体格检查4. 预警信号与辅助检查5. 偏头痛诊断标准6. 辅助检查及鉴别继发性头痛7.与其他原发性头痛的鉴别诊断(三)评估四、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一) 防治原则1. 基本原则2. 患者教育3. 头痛门诊(中心)的建立及转诊(二) 急性期药物治疗1. 急性期治疗目的2. 急性期治疗有效性指标3. 急性期治疗药物评价1) 非特异性治疗a) NSAIDSb) 其他药物2) 特异性治疗a) 麦角胺类b) 曲谱坦类c) Gepant类药物3)复方制剂4. 急性期治疗药物推荐5. 急性期治疗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原则6. 部分特殊情况的急性期药物治疗1) 严重偏头痛发作或偏头痛持续状态2) 偏头痛缓解后再发3) 儿童偏头痛4) 妊娠、哺乳期偏头痛(三) 预防性药物治疗1. 预防性治疗目的2. 预防性治疗有效性指标3. 预防性药物治疗指证4. 预防性治疗药物评价1) β受体阻滞剂2) 钙离子拮抗剂3) 抗癫痫药4) 抗抑郁药5) 肉毒毒素6) 其他药物5. 预防性治疗药物推荐6. 预防性治疗药物选择和使用原则7. 部分特殊情况的偏头痛预防治疗1) 儿童偏头痛2) 月经期及月经相关偏头痛3) 妊娠及哺乳期偏头痛4) 慢性偏头痛(四) 其他(替代)治疗1. 中医治疗(中药针灸推拿)2. 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3. 外科治疗偏头痛诊治指南一、背景(一) 流行病学1. 患病率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疾患,各国报道的年患病率女性为3.3% ~32.6%,男性为0.7%~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