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偏头痛流行病学、诊断、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4.70 MB
- 文档页数:69
偏头痛的临床分析报告一、引言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疾病,临床上以头痛和相应症状为主要表现。
本报告旨在对偏头痛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案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偏头痛的临床特点1. 首发症状偏头痛常以一侧头部剧痛开始,多为搏动性、中至重度,持续数小时至数天。
部分患者在头痛前出现先兆症状,如闪光、暗点、视野缺损等。
2. 伴随症状偏头痛发作期间可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畏光、畏声,且活动加重症状。
3. 复发性偏头痛为复发性疾病,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发作间歇期。
三、偏头痛的诊断标准根据国际头痛协会发布的《头痛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ICHD-III):1. 主要特征头痛发作符合以下特征:搏动性、中至重度、单侧定位、加重程度随日常体力活动等。
2. 先兆症状(如有)先兆症状符合以下特征:视觉异常、感觉异常、语言异常、运动异常或脑干症状。
3. 存在次数和持续时间头痛符合以下标准:头痛发作次数达到一定数量、发作间歇期存在。
四、偏头痛的发病机制1. 血管扩张理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血管扩张理论得到了广泛认可。
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增加,导致颅内外血管扩张,从而引起头痛。
2. 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理论认为,偏头痛发作与中枢神经系统多个区域的异常活动有关。
包括脑干、丘脑、下丘脑及前额叶等区域的异常放电。
五、偏头痛的治疗方案1. 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认知行为疗法、物理治疗等。
例如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饮食诱发,改善心理压力,进行物理治疗等。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分为急性治疗和预防治疗。
急性治疗以非处方药为主,如非甾体类抗炎药、三联制片剂。
预防治疗选用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等,以减少头痛的发作和减轻疼痛程度。
六、结论偏头痛是一种复杂而常见的神经血管性头痛疾病,临床上症状多样,诊断标准严谨。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涉及多个神经系统的异常活动。
头痛(偏头痛)诊疗方案一、概述: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
中医病名:头痛(TCD编码为:头痛BNG060)西医病名:偏头痛(ICD10编码为:G43)中医观点:“头为诸阳之会”。
由于外感诸邪,内伤诸疾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于头,以致清阳郁滞,脉络痹阻而发生头痛。
临床上一般分外感、内伤、外伤三大类。
西医观点: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头痛类型之一。
以反复发作性的头痛为特点,发作间歇期正常。
根据头痛发作前有无先兆症状,可将偏头痛主要分为先兆的偏头痛(典型偏头痛)和没有先兆的偏头痛(普通型偏头痛或单纯性偏头痛)两种,另外尚有一类临床较少见的特殊类型偏头痛,也称为复杂型偏头痛,是指具有神经功能确失体征的偏头痛。
二、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严世芸的《使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
(1)主要症状:头痛,或全头痛,或局部头痛,性质可为剧痛、隐痛、胀痛、搏动痛等。
急性起病,反复发作,发病前多有诱因,部分病人有先兆症状。
(2)辅助检查:应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进行颅脑CT、MRI检查、脑脊液、脑电图、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血液流变学指标,排除器质性疾病。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HIS《国际头痛疾病分类》(2004年)第二版(ICHD-Ⅱ)原发性头痛(偏头痛)诊断标准。
(1)偏头痛不伴先兆A、至少5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每次疼痛持续4-72小时(未治疗或治疗无效)。
C、至少具有下列之中两个特征:①单侧性;②搏动性;③程度为中等或重度(日常活动受限或停止);④因日常的体力活动加重,或导致无法进行日常运动(如走路或爬楼梯)。
D、发作期间至少具有下列的一项: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怕声。
E、不能归因于另一疾病。
(2)偏头痛伴典型先兆A、至少2次疾病发作符合标准B-D。
B、先兆包括以下症状至少一种,但没有运动机能减弱:①完全可逆的视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点状色斑或线性闪光幻觉)和/或阴性的表现(如视野缺损);②完全可逆的感觉症状,包括阳性的表现(如针刺感)和/或阴性的表现(如麻木);③完全可逆的言语困难性语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