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
- 格式:doc
- 大小:142.00 KB
- 文档页数:19
国外直升机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发展综述1. 引言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RMS)是响影军用直升机作战效能、作战适用性和寿命周期费用的关键特性。
特别是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RMS成为武装直升机战斗力的关键因素。
美国武装直升机AH-64“阿柏支”由于在研制中重视RMS工作,具有较高的RMS水平,保证AH-64具有较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概率。
在1990年12月至1991年4月的海湾战争中,美国陆军101师攻击直升机营的8架AH-64直升机,突袭伊拉克,摧毁了通往巴格达沿途的雷达站,为盟国空军执行空战任务开辟了空中通道,仅在2月28日,第一武装分队的AH-64摧毁了36辆坦克,俘获了850名伊军官兵。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出动了288架AH-64,累计飞行18700小时,仅有一架AH-64被地面炮火击落,在“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中,AH-64的能执行任务率分别达到80%和90%,超过了设计要求。
AH-64的战例充分表明,RMS是现代武装直升机形成战斗力的基础,是发挥其作战效能的保证,也是现代军用直升机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与性能同等重要的设计特性。
2. 国外直升机RMS技术的发展随着直升机在现代战争中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地位的日益提高,直升机RMS越发引起各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视,特别是对直升机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早就得到重视;随着武装直升机的应用与发展、机载雷达及火控系统的可靠性及维修性也相继引起各国军方的重视;近十多年来,尤其是海湾战争之后,为了满足现代高技术战争的需要,要求直升机具有快速出动能力和高的战备完好性,降低武装直升机的寿命周期费用,要求直升机具有低的维修工时、少量维修人力、少量备件和良好的测试性和保障性。
总的说来,近50年来,国外直升机RMS技术的发展大至可划分为如下3个阶段。
2.1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50年代中期或末期开始研制或6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在60年代投入服役的直升机,如美国的CH-47A、CH-53A、AH-1A、AH-56A、OH-58A、UH-1A等。
关于武器装备发展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研究武器装备的发展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是军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发展可靠性是指武器装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长时间、稳定地正常工作的能力。
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研究涉及到材料科学、工程设计、制造工艺等多个方面。
材料的选择对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选择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耐磨损性等特点的材料,能够提高装备的可靠性。
工程设计要考虑到不同的应用环境和使用条件,合理设计装备的结构和零部件。
制造工艺中采用精密的加工和检测手段,能够提高装备的可靠性。
维修性是指武器装备在出现故障或损坏时能够迅速修理和恢复正常工作的能力。
装备的维修性研究主要涉及到维修时间和维修手段的优化。
减少维修时间对于保障装备的连续可用性非常重要。
通过改进维修工艺和提高人员技术水平,能够缩短维修时间,提高维修效率。
选择适当的维修手段也是维修性研究的重点之一。
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方便更换具有故障的模块,减少维修时间和维修成本。
保障性是指武器装备在实际作战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支持。
保障性研究主要涉及到装备的后勤保障和保障系统的设计。
后勤保障包括装备维修、物资保障、人员保障等多个方面。
为了提高保障性,需要建立健全的后勤保障体系,确保装备能够及时得到修理和补给。
保障系统的设计也是保障性研究的重点之一。
建立完善的装备测试和监控系统,能够及时发现装备的故障和问题,确保装备在作战中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在武器装备发展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研究中,需要充分发挥材料科学、工程设计、制造工艺、后勤保障等多个学科的优势。
还需要加强与军事院校、科研机构和装备制造企业等的合作,建立协同创新平台,集中力量攻克装备发展中面临的难题。
通过不断研究和创新,在武器装备的发展过程中提高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家安全的需要。
关于武器装备发展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功能要求更加高端,对其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可靠性可靠性是武器装备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关系到其在作战中的有效性以及使用寿命。
提高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可以加强其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其作战效能。
目前,提高武器装备可靠性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材料技术的进步来实现的。
新材料的应用可以提高武器装备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抗拉伸强度,从而提高其可靠性。
对于软件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也十分重要,以确保软件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二、维修性维修性是武器装备的另一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其在战场上的快速恢复能力。
提高武器装备的维修性,可以缩短其在故障发生后的修复时间,保障其持续的作战能力。
目前,提高武器装备维修性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智能化维修技术来实现的。
模块化设计可以将武器装备分解成多个模块,便于检修和更换;智能化维修技术则可以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实现对武器装备状态的实时监测,以及智能维修工具的使用,提高维修效率。
三、保障性保障性是武器装备的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其在使用中的可持续性。
提高武器装备的保障性,可以保障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物资供应、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
目前,提高武器装备保障性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来实现的。
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武器装备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高其保障效率;供应链管理则可以优化武器装备的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流程,提高其保障可持续性。
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研究是一个综合性课题,需要在多个领域展开深入的研究。
只有不断地提高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才能确保其在作战中的高效运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战效能。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工作中,为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功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武器装备发展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研究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对于战场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对于武器装备的发展和维护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以确保其在战场上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可靠性是武器装备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可靠的武器装备在战场上能够保持稳定的性能,不易受到外界干扰,保持长时间的使用寿命。
在武器装备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充分的可靠性测试,确保其在各种极端环境下都能够正常运作。
对于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发,也必须要注重其可靠性,避免因为装备问题导致战场上的失败。
维修性是武器装备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在战场上,武器装备往往要面对各种紧急情况,如果发生故障需要尽快修复。
良好的维修性能可以大大减少故障修复的时间,使武器装备尽快恢复正常使用状态。
为了提高武器装备的维修性,研发人员应该考虑到各种维修场景,设计出容易拆卸和更换的部件,简化维修流程,提高维修效率。
还需要为维修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技术支持,以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维修技能。
保障性是武器装备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使用往往需要大量的后勤保障,如燃料、弹药、维修部件等。
为了确保武器装备的持续使用,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保障系统,确保在战场上能够及时提供所需的各种保障物资。
还需要对后勤保障人员进行充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保障能力,以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武器装备的发展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是现代战争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只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优化,才能够确保武器装备在战场上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为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保驾护航。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研人员和军事专家投入到这一重要领域的研究中,为武器装备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字数:405】。
“六性”设计原则之技术实现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统称“六性”,这是GJB9001中明确提出做为产品实现策划必须要考虑和满足的要求,是武器装备产品开发中除功能特性外要满足的质量特性。
1、可靠性1)设计应用层容错机制:在应用层完成程序编写,设置容错机制,当系统出现异常时能够关闭本次请求,保护系统数据完整性;2)建立状态机制:建立有效的状态机制和完整的状态流程,保证系统可以有效的处理数据和多种状态;3)建立数据信息管理机制:用于防止由于数据存在不安全的漏洞导致的数据丢失;4)采用安全的传输机制:利用网络安全技术,实现安全的数据传输机制,确保数据安全;5)建立日志记录机制:利用软件完成日志记录,以便进行审计和跟踪,保护系统的可靠性;6)采用备用设备机制:采用备用服务器备份数据,实时检测服务器状态,确保可靠性;7)设计系统容灾机制:当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进行数据恢复,以便快速恢复系统状态;8)采用隔离的网络环境:增加网络安全,采用隔离的网络环境,减少系统攻击的风险;9)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在系统的可靠性检测中,设计应急响应机制,及时有效的处理系统异常。
2、维修性1)采用自动化技术:自动监测信息系统的状态,及时进行维护和维修工作。
2)采用配置管理:内部系统之间的关系与依赖,以及外部系统的接口与反应状态的监控,都可以配置管理技术来实现。
3)采用现场维护技术:现场维护技术可以实现远程遥控和管理,及时监测和检测系统故障。
4)采用测试技术:采用自动化系统测试工具和技术,进行系统功能和性能检测。
3、保障性1)建立严格的组织保密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系统使用权限认证机制,定期审计,提高使用安全性;2)严格把控软件设计和开发的质量,预防软件设计和实现缺陷及漏洞,加强安全代码评审程序;3)强化数据安全,建立敏感数据监控表,对数据保护是进行备份和恢复;4)严格实施网络安全策略,建立网络安全监测系统,采取技术措施(如流量审计、实施数据加密、应用防火墙等)和管理措施(如认证机制优化、逻辑设计时加入安全思维等),提升网络安全。
关于武器装备发展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研究近年来,武器装备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关键重要,因为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战争的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这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它们在武器装备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可靠性是指武器装备在特定条件下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符合预期要求地正常运行的能力。
在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作战的成败。
因此,提高武器装备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首先,要从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可靠性因素,采用优质材料、严格制造工艺,加强试验验收。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检测手段和设备,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问题。
最后,要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确保在需要时能够及时维修和替换装备。
可靠性不仅关系到作战效果,还关系到士兵的生命安全,因此不容忽视。
维修性是指武器装备在发生故障或需要维护时,能够方便快捷地进行修理或保养。
一个拥有良好维修性的武器装备,不仅可以减少故障造成的损失,还可以缩短修理时间,提高作战效率。
要提高武器装备的维修性,首先要注重人性化设计,确保维修人员可以方便地接触到各种部件,进行检修和更换。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维修保障体系,包括培训维修人员、建立维修库存和维修设施等。
最后,要加强对维修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维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保障性是指武器装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援和保障,保障其正常运行和作战效果。
保障性是可靠性和维修性的延伸,包括物资、人员、信息和技术等多个方面。
要提高武器装备的保障性,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后勤支援体系,包括物资储备、技术支援、人员培训等。
其次,要加强对保障性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在需要时能够及时、有效地提供支援。
最后,要注重保障性和战略目标的一致性,确保保障性支援的有效实施。
综上所述,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三者缺一不可。
只有不断提高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才能有效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国外直升机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发展综述1. 引言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RMS)是响影军用直升机作战效能、作战适用性和寿命周期费用的关键特性。
特别是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RMS成为武装直升机战斗力的关键因素。
美国武装直升机AH-64“阿柏支”由于在研制中重视RMS工作,具有较高的RMS水平,保证AH-64具有较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概率。
在1990年12月至1991年4月的海湾战争中,美国陆军101师攻击直升机营的8架AH-64直升机,突袭伊拉克,摧毁了通往巴格达沿途的雷达站,为盟国空军执行空战任务开辟了空中通道,仅在2月28日,第一武装分队的AH-64摧毁了36辆坦克,俘获了850名伊军官兵。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出动了288架AH-64,累计飞行18700小时,仅有一架AH-64被地面炮火击落,在“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中,AH-64的能执行任务率分别达到80%和90%,超过了设计要求。
AH-64的战例充分表明,RMS是现代武装直升机形成战斗力的基础,是发挥其作战效能的保证,也是现代军用直升机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与性能同等重要的设计特性。
2. 国外直升机RMS技术的发展随着直升机在现代战争中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地位的日益提高,直升机RMS越发引起各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视,特别是对直升机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早就得到重视;随着武装直升机的应用与发展、机载雷达及火控系统的可靠性及维修性也相继引起各国军方的重视;近十多年来,尤其是海湾战争之后,为了满足现代高技术战争的需要,要求直升机具有快速出动能力和高的战备完好性,降低武装直升机的寿命周期费用,要求直升机具有低的维修工时、少量维修人力、少量备件和良好的测试性和保障性。
总的说来,近50年来,国外直升机RMS技术的发展大至可划分为如下3个阶段。
2.1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50年代中期或末期开始研制或6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在60年代投入服役的直升机,如美国的CH-47A、CH-53A、AH-1A、AH-56A、OH-58A、UH-1A等。
国军标产品“六性”(产品通用特性)要求的最全解析前言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统称“六性”,这是GJB9001中明确提出做为产品实现策划必须要考虑和满足的要求,是武器装备产品开发中除功能特性外要满足的质量特性。
现在搜集整理了这份资料,为大家详细的解读“六性”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联。
一、产品全特性质量特性1、六性基础知识1 可靠性1.1 可靠性的由来飞机上的电子管故障1.2 可靠性的发展1.3 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的关系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的关系1.4 可靠性的定义与内涵a.规定条件、规定时间、规定功能、能力;b.固有可靠性和使用可靠性;c.基本可靠性和任务可靠性。
1.5 关联故障与非关联故障责任故障与非责任故障1.6 产品故障浴盆曲线a.早期故障期b.偶然故障期c.耗损故障期2 维修性2.1 基本概念a.维修性和时间相关的概念b.规定的条件、规定的程序和方法c.现场可更换单元(LRU)d.车间可更换单元(SRU)2.2 维修的分类a.预防性维修b.修复性维修2.3 维修级别a.基层级维修b.中继级维修c.基地级维修2.4 维修性要求a.维修性定量要求b.维修性定性要求3 保障性3.1 基本概念a.设计特性、保障资源b.平时战备需求、战时使用需求c.战备完好性d.保障系统3.2 保障性参数可用度3.2 保障性与可靠性、维修性的关系产品全特性质量特性4 测试性4.1 测试性定义测试性是产品(系统、子系统、设备或组建)能够及时而准确地确定其状态(可工作、不可工作或性能降低),并隔离其内部故障的一种设计特性。
设计特性:测试性是一种设计特性,它既包括了对主装备(任务系统)自身的要求,又包含了对测试设备的性能要求。
4.2 测试性参数a.故障检测率b.关键故障检测率c.故障隔离率d.虚警率e.不能复现率f.平均故障检测时间g.平均故障隔离时间h.平均虚警间隔时间i.平均诊断时间j.诊断有效性等等……现对其中重要参数进行详细讲解:5 安全性5.1 基本概念安全性是产品所具有的不导致人员伤亡、系统毁坏、重大财产损失或不危及人员健康和环境的能力。
关于武器装备发展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研究
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是现代军事装备发展的重要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提升武器装备的性能和效能,提高其在战场上的作战能力。
可靠性是指武器装备在设计、生产、运用和保障过程中保持其状态的能力。
可靠性研究着眼于武器装备的整个使用寿命,从设计阶段开始考虑装备的结构、功能和性能,以确保其在各种复杂环境和应力下都能正常运行。
在研究可靠性时,可以采用故障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等方法,通过分析故障的潜在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武器装备的可靠性。
维修性是指武器装备在发生故障或损坏后,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行的能力。
维修性研究关注的是装备的维修难度、维修时间和维修成本。
在研究维修性时,可以采用维修难度估计(MTTR)等指标来评估装备的维修性能。
通过提高装备的维修性能,可以缩短维修时间,降低维修成本,提高装备的可用性和维修效率。
保障性是指武器装备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得到必要的维修和保养支持,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状态的能力。
保障性研究关注的是装备的保障性能和保障能力。
保障性研究可以通过构建装备保障系统,包括维修保障、物流保障、信息保障等,以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支持。
通过提高装备的保障性能,可以提高装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确保其能够在战场上持续发挥作用。
在武器装备发展的过程中,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研究是紧密相关的。
只有在保持装备的可靠性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有效的维修和保障工作。
通过加强装备的维修性和保障性,可以提高装备的可靠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装备的故障和损坏,提高装备的使用寿命和作战能力。
关于武器装备发展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研究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是军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因为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作战行动的成功与否,而维修性和保障性则关系到武器装备的使用寿命和战备状态。
对于武器装备发展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武器装备的可靠性是指武器装备在规定条件下,经过规定的时间或规定的次数执行规定的任务而不发生故障的能力。
这是武器装备能否在作战中保持稳定运行的基础。
提高武器装备的可靠性是军事领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可靠性研究主要包括对材料、零件、组件、系统等各个层次的可靠性分析与评估,通过预防性维修、健康管理、状况监测等手段,提高武器装备的可靠性水平。
武器装备的维修性是指进行维修保养和更换零部件时所需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资源。
良好的维修性能够帮助武器装备更快地恢复作战能力,提高作战效率。
维修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对武器装备的结构设计、零部件模块化、易损件预警等方面的优化改进,以降低维修难度和维修成本,提高维修效率。
武器装备的保障性是指对武器装备进行保修和维护支持的能力。
包括对武器装备的维修件、备件、技术支持和培训等方面的保障。
保障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对保障体系、保障资源配置、保障政策等方面的规划和设计,以保障武器装备能够在作战中得到及时有效的维修和保养支持。
在武器装备发展中,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优化武器装备的结构设计,加强预防性维修和健康管理,改善维修保障资源配置,都是提高武器装备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重要途径。
只有全面提高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才能更好地保障军队的战斗力。
针对目前武器装备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应当加强对武器装备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研究,不断提升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可靠程度。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未来作战的需求,确保军事领域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这一领域,为我国武器装备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 “五性”的定义、联系及区别3。
1 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GJB451-90)。
可靠性工程:为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
(GJB451-90)显然,这个定义适用于各种装备、设备、系统直至零部件的各个产品层次。
可靠性是产品的一种能力,持续地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因此,它强调“在规定时间内”;同时,产品能否可靠地完成规定功能与使用条件有关,所以,必须强调“在规定的条件下".为了使产品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需要在产品研制、使用开展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活动,这些工程活动就是可靠性工程。
即:可靠性工程是为了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
(GJB451—90)。
实际上,可靠性工程还应当包含产品使用、储存、维修过程中的各种保持和提高可靠性的活动.3.1。
1可靠性要求3。
1.1.1 定性要求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可以用定性方式来表达,满足这些要求使用中故障少、即使发生故障影响小即可靠。
例如,耐环境特别是耐热设计,防潮、防盐雾、防腐蚀设计,抗冲击、振动和噪声设计,抗辐射、电磁兼容性,冗余设计、降额设计等。
其中冗余设计可以在部件(单元)可靠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使系统(设备)达到比较高的可靠性水平。
比如,采用并联系统、冷储备系统等。
除硬件外,还要考虑软件的可靠性。
3。
1。
1。
2 定量要求可靠性定量要求就是产品的可靠性指标.产品的可靠性水平用可靠性参数来表达,而可靠性参数的要求值就是可靠性指标。
常用的产品可靠性参数有故障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以及可靠度.故障率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的故障总数与时间(寿命单位总数)之比。
即平均使用或储存一个小时(发射一次或行驶100km)发生的故障次数.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寿命单位(时间)总数与故障总次数之比。
关于武器装备发展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战争的不断升级,军队对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因此,如何研究和提高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下文将从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三个方面来探讨武器装备发展的研究。
一、可靠性可靠性是指装备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条件下,正常使用所满足的连续工作能力的指标。
装备的可靠性与其制造技术、设计理念、材料质量、配套技术和维修保障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要提高武器装备的可靠性,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高装备的制造精度和质量。
其次,要注重装备的设计理念,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加强装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再次,要注重装备的配套技术,加强对配套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确保装备的配套技术与其本身技术水平的匹配度。
最后,要注重维修保障条件的落实,加强对维修保障的研究和实践,提高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确保装备在战斗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维修性首先,要注重装备的设计理念,采用可维护性强的设计理念,尽可能降低装备维修的难度和成本。
其次,要注重装备零部件的布置,使得易损部件易于维修更换,减少维修时间和人力。
再次,要注重维修标准的制定,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修标准,统一维修方案和流程,提高维修效率。
最后,要注重维修保障条件的建设,加强对维修技术和维修人员的培训,提高维修保障水平和能力。
三、保障性首先,要注重装备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保障需求,在设计中融入保障手段和方案,以提高装备的保障性。
其次,要注重保障需求的确定,制定保障方案和保障手段,确保装备在战斗中具备良好的保障能力。
再次,要注重保障手段的配备,提高保障手段的随机能力,确保保障手段的高效率运作。
最后,要注重保障手段的使用和维护,加强对保障手段的使用和维护,提高保障效率和使用寿命。
总之,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武器装备的研发、装备生产、维修保障和使用过程中需要始终贯彻可靠、维修、保障等原则,有计划、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为全面建设强大国防力量提供坚实保障。
关于武器装备发展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武器装备在军事作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直接影响到作战效能和士兵的生存安全。
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武器装备的种类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导致其维修和保障难度也在不断提高。
对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作战环境时,武器装备的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保障。
只有确保武器装备在各种极端条件下依然可以正常运行,才能确保战争的胜利。
而维修性则是指在武器装备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进行维修保障,减少战斗力的损失。
保障性则是指在敌对环境中能够保障武器装备的运行和使用,确保作战任务的完成。
对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军提高作战效能,提升作战能力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深入探讨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并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为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可靠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当前武器装备领域中存在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问题,找出影响武器装备性能的关键因素;2. 研究武器装备的可靠性指标,建立适合武器装备的可靠性评价体系,为提升武器装备的可靠性提供科学方法;3. 深入研究武器装备的维修性能指标,探讨如何提高武器装备的维修性能,降低维修成本和维修时间;4. 探讨武器装备的保障性概念和要求,分析保障性对武器装备可靠性和维修性的影响,为提高武器装备的保障性提出建议;5. 最终目的是通过全面研究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为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和降低维修成本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
1.3 研究意义武器装备在军事领域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其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军事实力。
对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可以有效提高武器系统的作战能力和战斗力。
本文简要回顾了航空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工程发展历史,在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保障性与可靠性、维修性的关系,突出阐述了RMS工程的重要作用。
1、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在航空装备上的发展历史简介1.1 国外发展历史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Reliability,Maintainability and Supportability,简写RMS)技术在国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工程技术学科,并在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0年代是可靠性工程兴起的年代,1957年美军发布的《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报告,成为可靠性工程的奠基性文件,标志了可靠性技术的成熟。
60年代开始了维修性研究,维修性和可靠性成为姐妹学科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步进入工程应用。
在这一期间美军发布了一系列可靠性维修性军用标准,并在F-15A等第三代战斗机研制中开始开展可靠性维修性分析、设计和试验。
80年代,由于第三代战斗机存在严重的保障问题,使飞机的战备完好性降低(40%~50%),使用和保障费用增加(约占全寿命费用的60%),保障性引起军方重視,而可靠性维修性作为保障性的基础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在此期间,美国防部颁发了相关条例,使可靠性维修性的管理走向制度化。
90年代以来强调经济承受性,在F-35新一代战斗机研制中,美军把RMS作为降低全寿命费用的重要工具,推行费用作为独立变量的方针,广泛采用建模与仿真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可靠性强化试验技术等,以确保RMS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大大降低飞机的研制费用、使用和保障费用以及全寿命费用。
1.2 我国航空装备上的发展进程我国对可靠性问题的研究较晚。
纵观中国航空装备RMS工程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如下3个阶段:(1)航空装备RMS工程的萌芽和形成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鉴于飞机外贸出口的需求,产品寿命短成为当时必须予以解决的关键问题,由此导致了国内航空界寿命观念的变革,即从“保证期内绝对无故障”到“耗损型故障的合理控制”,从单一的“保证期”概念到“首翻期”的应用,从“定寿”到“延寿”最后到耐久性设计,可以说中国航空装备RMS工程起步于对“寿命”认识的逐渐深化。
六性是指哪六性
六性是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
是GJB9001中明确提出做为产品实现策划必须要考虑和满足要求,是武器装备产品开发中除功能特性外要满足质量特性。
六性的全称是“国军标六性”,是为了保证军用元器件的质量,对元器件所制定的一系列的标准与要求,以备对航天等部门提供优质的元器件。
国军标是国家军用标准的简称,代号GJB,归口单位是中航工业301所。
军用标准的定义是指满足军事技术和技术管理中的概念、准则、方法、过程和程序等内容规定统一要求的一类标准。
关于武器装备发展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研究摘要:现代战争是一场高科技、高可靠性的战争,要求武器装备具有使用性强、快速机动的作战特性,因此,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在武器装备的研制和使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简单论述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维修性以及保证性,探索其主要内容及发展趋势,希望为我国武器装备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武器装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1 武器装备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重要性1.1 可靠性的重要性作战部队是各种武器装备使用可靠性的检验者和控制者。
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如何,归根结底要通过使用来检验。
使用部门直接掌握大量的可靠性资料、数据,不仅可以通过可靠性分析来确定维修措施,同时也可以从根本上为改革和提高装备质量提供实践的依据,这对提高装备的可靠性无疑是重要且必要的。
1.2 维修性的重要性武器装备先天的维修性,对于武器装备战斗性能的保持和恢复至关重要。
为适应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需要,研究装备的维修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现代战争突发性强,毁坏性大,这就要求我军的武器装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即使出现故障,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排除,这样才能应付现代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态势。
那种仅靠后方来补充战场上的受损装备的方式远不能满足要求,必须大力组织战场抢修和加大备件储备才能应急,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武器装备先天的维修性。
“先天”的维修性如果在设计时未体现到武器中去,不仅会带来修理困难,还会使维修保障工作难以事先通盘计划,结果不得不陷入被动;更为重要的是,维修性差的装备,将影响武器装备的快速反应能力,甚至贻误战机,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1.3 保障性的重要性现代战争的特点是作战规模大、强度高、对抗激烈,要求武器装备系统具有下列特点:交付部队即能形成战斗力;保持和提高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出现故障和损伤后能快速恢复。
多年来,武器装备的保障工作都是在装备交付部队后才开始的,因而出现很多弊病和不足:一是保障设备不能完成配套,给部队的使用和操作带来困难;二是供应保障先天不足,研制过程中没有明确的供应保障规划,缺乏对装备保障的系统分析和对军方供应体制的了解,一直沿用多年来固定比例的供应模式;三是用于使用和维修的技术资料不能满足部队的需求,存在种类少、内容不全、易读性差等诸多问题,致使装备交付部队后长期不能形成战斗能力,严重地影响了武器装备系统的作战使用。
产品设计五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测试性及保障性3 “五性”的定义、联系及区别3.1 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的概率度量称为可靠度(GJB451-90)。
可靠性工程:为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
(GJB451-90) 显然,这个定义适用于各种装备、设备、系统直至零部件的各个产品层次。
可靠性是产品的一种能力,持续地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因此,它强调“在规定时间内”;同时,产品能否可靠地完成规定功能与使用条件有关,所以,必须强调“在规定的条件下”。
为了使产品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需要在产品研制、使用开展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活动,这些工程活动就是可靠性工程。
即:可靠性工程是为了达到产品的可靠性要求而进行的一套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工作。
(GJB451-90)。
实际上,可靠性工程还应当包含产品使用、储存、维修过程中的各种保持和提高可靠性的活动。
3.1.1可靠性要求3.1.1.1 定性要求对产品的可靠性要求可以用定性方式来表达,满足这些要求使用中故障少、即使发生故障影响小即可靠。
例如,耐环境特别是耐热设计,防潮、防盐雾、防腐蚀设计,抗冲击、振动和噪声设计,抗辐射、电磁兼容性,冗余设计、降额设计等。
其中冗余设计可以在部件(单元)可靠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使系统(设备)达到比较高的可靠性水平。
比如,采用并联系统、冷储备系统等。
除硬件外,还要考虑软件的可靠性。
3.1.1.2 定量要求可靠性定量要求就是产品的可靠性指标。
产品的可靠性水平用可靠性参数来表达,而可靠性参数的要求值就是可靠性指标。
常用的产品可靠性参数有故障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以及可靠度。
故障率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的故障总数与时间(寿命单位总数)之比。
即平均使用或储存一个小时(发射一次或行驶100km)发生的故障次数。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产品寿命单位(时间)总数与故障总次数之比。
六性分析报告一、引言本文将对某产品进行全面的六性分析,即: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测试性、安全性、环境适应性。
通过六性分析,以期对该产品的性能、维护、保障、测试、安全及环境适应性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评估,为后续的设计、生产、使用和保障提供决策依据。
二、可靠性分析1、定义:产品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2、数据分析:该产品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为1000小时,故障率为0.05次/小时。
通过改善设计、提升原材料质量、加强生产工艺控制,可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
3、建议措施:优化产品设计,选用更可靠的零部件;加强原材料质量检验;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减少产品的一致性问题。
三、维修性分析1、定义: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规定的维修设备和操作规程,对产品进行维修的方便程度和维修效率。
2、数据分析:该产品维修流程较为复杂,维修时间较长,约为4小时。
需对维修流程进行优化,减少维修时间和提高维修效率。
3、建议措施:简化维修流程;提供更易于操作的维修工具和设备;加强维修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维修技能和效率。
四、保障性分析1、定义: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规定的保障设备和方法,对产品进行保障的容易程度和效果。
2、数据分析:该产品保障难度较大,保障效果一般。
需要改善产品的保障性能,使其在各种环境条件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3、建议措施:优化产品设计,提高其环境适应性;加强保障设备的研究和开发;提高保障人员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五、测试性分析1、定义:在规定的条件下,使用规定的测试设备和程序,对产品进行测试的容易程度和准确程度。
2、数据分析:该产品测试难度较大,测试准确度一般。
需要提高产品的测试性能,以便更好地发现和诊断产品中的问题。
3、建议措施:优化产品设计,提高其测试性;使用更先进的测试设备和程序;加强测试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测试技能和准确度。
六、安全性分析1、定义:在规定的条件下,产品对工作人员、装备和环境不构成危险的程度。
国外直升机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发展综述1. 引言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RMS)是响影军用直升机作战效能、作战适用性和寿命周期费用的关键特性。
特别是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RMS成为武装直升机战斗力的关键因素。
美国武装直升机AH-64“阿柏支”由于在研制中重视RMS工作,具有较高的RMS水平,保证AH-64具有较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概率。
在1990年12月至1991年4月的海湾战争中,美国陆军101师攻击直升机营的8架AH-64直升机,突袭伊拉克,摧毁了通往巴格达沿途的雷达站,为盟国空军执行空战任务开辟了空中通道,仅在2月28日,第一武装分队的AH-64摧毁了36辆坦克,俘获了850名伊军官兵。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出动了288架AH-64,累计飞行18700小时,仅有一架AH-64被地面炮火击落,在“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行动中,AH-64的能执行任务率分别达到80%和90%,超过了设计要求。
AH-64的战例充分表明,RMS是现代武装直升机形成战斗力的基础,是发挥其作战效能的保证,也是现代军用直升机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与性能同等重要的设计特性。
2. 国外直升机RMS技术的发展随着直升机在现代战争中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地位的日益提高,直升机RMS越发引起各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视,特别是对直升机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早就得到重视;随着武装直升机的应用与发展、机载雷达及火控系统的可靠性及维修性也相继引起各国军方的重视;近十多年来,尤其是海湾战争之后,为了满足现代高技术战争的需要,要求直升机具有快速出动能力和高的战备完好性,降低武装直升机的寿命周期费用,要求直升机具有低的维修工时、少量维修人力、少量备件和良好的测试性和保障性。
总的说来,近50年来,国外直升机RMS技术的发展大至可划分为如下3个阶段。
2.1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50年代中期或末期开始研制或60年代初期开始研制、在60年代投入服役的直升机,如美国的CH-47A、CH-53A、AH-1A、AH-56A、OH-58A、UH-1A等。
这些直升机主要是采用工程设计和试验的方法来保证直升机的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没有专门制订RMS 大纲,既没有提出专门的RMS指标,也没有开展专门的RMS分析设计和专门的RMS试验工作。
因此,这一批直升机普遍存在着故障多、可靠性低、维修工时较高,因此使用和保障费用较高。
美国陆军和直升机公司都建立了直升机的RMS信息系统,收集大量的RMS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后,找出了影响可靠性及维修性的主要原因和部件,并随后进行改进改型。
例如,CH-47D制订了专门的可靠性改进计划,投资237 万美元,使整个直升机的MTBF 提高一倍,维修工时降低28%。
2.2 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经过越南战争后,军用直升机的作用更加引起世界各军事大国的重视,在执行战斗保障和后勤支援任务中,直升机充分显示了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快速反应能力和不受地形限制的特点。
此外,装备武器的武装直升机用于对地火力支援和护航任务中,出色地完成任务。
在战争实践中证实了武装直升机对现代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现代战争不可缺少的重要武器之一。
为了充分发挥军用直升机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在此阶段发展及改型的一些军用直升机如AH-64A、UH-60A、CH-47D、CH-53E和OH-581D等,都重视可靠性与维修性,全面开展可靠性及维修性工作,制订可靠性及维修性大纲,根据美国军用标准MIL-STD-785“系统和设备可靠性管理大纲”、MIL-STD-470“系统和设备维修性管理大纲”,制订型号的大纲;提出明确的可靠性及维修性要求,例如UH-60A“黑鹰”直升机的MFHBF =4.0(目标值)/3.5(门限值)小时、MCSP=0.987安全可靠度RS=0.997、MTTR=0.95小时,MMH/FH=3.8工时、使用可用度Ao=0.82(目标值)/0.80(门限值);并根据MIL-STD-785和MIL-STD-470的要求开展可靠性及维修性分析和设计,进行可靠性及维修性试验和验证,特别是开展专门可靠性研制试验,例如,S-70“黑鹰”直升机的地面试验、样机飞行试验和生产飞机的飞行试验;此外,这些飞机还采用较为完善的机内测试技术(BIT),从而大大减少直升机的维修时间。
在研制与生产过程中,对航空电子设备的元器件、组件和设备等三级设备进行严格的环境应力筛选,确保直升机投入外场使用具备规定的可靠性。
2.3 80年代后期至2000年自8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了苏联解体,两大阵营对抗的冷战结束。
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格局。
全球性的缩减军费、裁减军队的趋势日益明朗,费用成为现代武器装备研制的主要约束条件。
特别是经过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以及98年的“科索沃冲突”两次现代局部高技术战争,进一步表明直升机的后勤保障工作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通过提高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来提高武器装备的战斗力、降低使用和保障费用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途径。
80年代后期以来,新研制和改型的军用直升机,如美国的RAH-66、V-22、AH-64D、S-70A和北约NH90等都更加重视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更加严格地开展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的设计和试验,其主要特点如下:(1) 严格开展R&M试验。
S-70A直升机一共进行大约13000小时的可靠性和维修性试验。
从地面试验开始,一直到飞行试验及生产型飞机试验。
通过专门的可靠性和维修性研制试验与系统研制试验相结合,以实现可靠性及维修性增长。
其中,地面试验1900小时,样机飞行试验2000小时,生产型飞机试验8755小时。
(2) 重视机载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在新一代直升机中普遍采用先进的机载状态及使用监控系统(HUMS)、监控与诊断系统和机载综合诊断系统。
对直升机的旋翼、尾桨、传动装置和发动机等关键系统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并监测机体主承力件的疲劳寿命、发动机和传动装置的振动、旋翼桨叶结冰速度和航线飞行的剩余油量等,通过座舱仪表板的告警功能,可准确向驾驶员发出提醒和告警,使驾驶员及时发现异常现象并采取应急措施,以确保直升机的飞行安全。
例如,V-22倾转旋翼机采用了发动机功率监测、金属屑监测和发动机部件寿命监测等多种监测技术,并诊断故障发生;又如,RAH-66直升机的发动机T800采用全权数字式控制系统和状态监测系统,监测发动机的性能、振动、寿命、油量和温度等。
4. CH-53E重型多用途直升机CH-53E“超种马”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用于执行两栖突击任务,运载55名全副武装士兵、运输重型装备和弹药;美国海军用于舰上垂直补给和运输的一种重型三发多用途直升机,由美国西科斯基飞机公司研制,公司代号为S-80/H-53E。
CH-53E是在CH-53D的基础上研制的,1971年开始研究与发展工作。
1974年3月1日第一架原型机YCH-53E开始试飞,1981年6月16日开始交付给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
CH-53E是按照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在装备采办过程中加强可靠性设计的“新观点”的目标要求,积极开展可靠性及维修性(R&M)工作,严格进行可靠性和维修性分析设计和试验实践,采用已经实际考验的零部件,在生产和研制过程中,应用故障报告和纠正措施系统。
4.1 R&M要求按照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有关加强R&M工作的要求,对CH-53E规定如下的R&M 要求:·任务可靠度Rm=0.93·平均故障间隔飞行小时MFHBF=0.71h(研制阶段)、0.92h(生产阶段)·每飞行小时的维修工时MMH/FH=12.0h(在基层级)·平均修复时间MTTR=2.4h·平均任务中断间隔飞行小时MFHBA=13.8h4.2 R&M分析与设计为了确保CH-53E能够满足军方规定的R&M要求,使得CH-53E成为一架可靠的、可维修的重型运输直升机,采用下述R&M分析与设计技术。
(1)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在直升机设计初期,FMECA作为直升机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每个产品层次开展FMECA,确定作能产生的故障模式以及对直升机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图纸发放前,确定直升机初步设计缺陷,并进行分析和改正。
随着设计进展,不断修改FMECA以反映各种设计更改,以及出现的故障模式的影响。
进行FMECA的系统包括:旋翼系统、传动系统、飞行操纵装置、2号发动机安装(1号、3号与CH-53D相同)发动机起动系统和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等。
在分析期间,共发现1507个故障模式,并按照它们的影响进行分类,采取了改进设计、材料和工艺过程,以防止这些故障模式再度发生,某些典型示例如下:a. 传动系统·主锥形齿轮滚柱轴承的材料改成M50真空熔化钢;·第一级行星正齿轮中的齿轮偶接触系数增大以减小应力和齿轮损坏的概率;·在主旋翼测速器正齿轮的垂直驱动装置采用弹性绝缘体为防止传动装置磨损提供衬垫。
b. 主旋翼叶片与搭座拆叠在尾桨桨叶定位器组件上加装一个开关,以便延缓到尾浆桨叶锁定位置后才使搭座拆叠。
c. 飞行操纵装置·飞行控制系统助力器重新定位,使更多的部件增大液压输入信号,从而减少堵塞概率;·飞行操制系统的伺服机构重新安装,从旋翼搭座移到机身隔舱更温和的环境中。
(2)R&M建模与分配在直升机研制阶段开始,根据CH-53E的任务剖面建立了可靠性框图与数学模型,包括直升机各分系统的构型,确定为成功完成任务的各种通道(各种余度通道),作为开展可靠性分配、可靠性预计和FMECA的基础。
CH-53E的R&M分配是以CH-53D的外场使用数据为基础进行的,也就是由美国海军3M(管理、维修的器材)系统提供的R&M数据,根据CH-53E与CH-53D的结构及技术状态的差别,对CH-53D的数据进行调整而得到CH-53E 的各个分系统的R&M数据。
对各分系统和重要部件都分配了MHFBF、MMH/FH和MFHBA 都进行分配。
表2给出了CH-53E的分配值和CH-53D的外场使用可靠性,用每飞行小时的故障率表示,即是MFHBF的倒数。
表2所列的数据是1976年完成的可靠性分配。
从表中看出,CH-53E导航与飞行综合系统的故障率比CH-53D增加了50%,主要是由于增加了3个陀螺与3个加速度计,并增加放大器、双通道同步器等的功能。
为了提高该系统的可靠性,将模拟式系统改进为数字式系统,其故障率将从55.764/1000飞行小时降低到4.255/1000飞行小时,整个直升机的故障率从1007.477/1000飞行小时降低到955.968/1000飞行小时,MFHBF从0.993小时提高到1.04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