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岭记点拨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6
梅花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重点掌握“执”、“势”、“说”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学习本文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将记叙、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三)学习史可法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本文的思路与结构是怎样的?分析:本文为节选。
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记叙,后一部分议论抒情。
第一部分(1~3段):记叙了史可法殉国前后的情况及有关的几件事。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段):记史可法殉国前的安排。
第二层(2段):记史可法殉国时的情况。
第三层(3段):记史可法殉国后的几件有关事情。
第二部分(4段):是就生与死的问题,承接上文,深入议论史可法殉国流芳百代的意义,突出文章中心。
作者首先针对“未尝殒于城中”、“忠烈未死”的传说发表议论,并对世俗关于颜真卿、文天祥成仙的传说加以否定。
这表明两重意思。
一是用历史上忠贞爱国的颜真卿、文天祥同史可法相比,说明史可法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崇高,为人民所纪念。
二是这些爱国英烈之所以不朽,不在于他们究竟是以出世还是入世的面目出现,而在于“其气浩然”。
他们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对人民永远有着强大的影响,这就深刻揭示了史可法殉国的重大意义。
最后作者又写了自己在梅花岭的感受,进一步表达对史可法的崇敬。
总之,通过这段议论,史可法的精神更加清晰,主题揭示得更加鲜明,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更加明确。
(二)作者是怎样刻画史可法的英雄形象的?分析:作者对史可法是通过正面描述、侧面烘托和反面对比来表现的。
1、2两段是正面描述。
文章开始交待时间之后,就用“江都围急”四字交待当地形势,又以“知势不可为”一语写出史可法是在局势已无可挽回的情况下,出于对眼前危局的清醒认识,才下决心“誓与城为殉”的。
他不是轻率的人。
对于死,他预先作了安排,考虑周到。
他说:“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
”当他征得史德威同意,帮助他“临期成此大节”时,他欢喜地认史德威为义子,这一喜一认,充分表现了史可法决心为国献身,宁死不辱的精神。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教学实录及说课稿南京市语文教学年会《春到梅花山》教学实录执教者:南京市芳草园小学丁玉师:上课!小朋友们好!生:起立!教师好!师:小孩们你们明白吗?在咱们南京的中山门外,有一个超级漂亮的地址。
那里一到春天,漫山遍野,梅花盛开,那确实是咱们南京的——什么地址?指生答生:梅花山师:好的,伸出咱们的右手食指,跟李教师来写那个词(师范写,生书空)师:春天到了,春姑娘会怎么打扮梅花山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路来学习第4课。
让咱们一路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预备齐!生:春到梅花山师:春天的梅花山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咱们打开语文书107页,自己轻轻地读一读课文,有不熟悉的字呀,借助拼音把它读准。
好,自己先读一读。
生很投入地自由朗诵课文师:(出示课后生字)小朋友们看,这确实是咱们课后的生字,你能自己学习这些生字吗?生:能师:怎么自学生字呢?听教师来教同窗们三招。
一、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二、想一想方法记住字形。
三、连成词儿想一想意思。
有了这三大宝贝,小朋友们就能够把字学会了,好下面就请小朋友自己学习生字词。
在学习进程当中,若是有什么收成,或有什么困惑你都可以和你隔壁的小朋友讨论讨论,交流交流。
这些字在语文书上,看语文书自习吧。
生自学课文生字词师:自学好了吗?在字音方面咱们小朋友有无需要提示大伙儿注意的地址?你来讲生:我要提示大伙儿”尽”, ”尽”是前鼻音。
请大伙儿跟我读两遍,领读两遍尽师:谁能连成词读一读吗?指生读生1:退尽生2:退尽师:“尽”啊是个前鼻音,很容易读错师:还有无要提示大伙儿注意的?指生说生:我要提示大伙儿休息的“息”读一声调,请大伙儿跟我读两遍。
领读两遍师:在那个词当中,它确实是读第一声(出示生词卡片:休息日)大伙儿跟我读一读生:齐读:休息日师:咱们的休息日是哪几天啊?生:放假、礼拜六和礼拜天师:是的,这确实是咱们的休息日,咱们再来读一读那个词。
生:齐读师:那个词啊还会变魔术,若是把那个“日”去掉,那个词谁会读呢?生:休息休息日师:是的,在那个词里面啊,它读轻声。
梅花岭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背景《梅花岭记》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梅花岭的美丽景色和岭上梅花的独特韵味。
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了解梅花岭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梅花岭的自然景色和梅花的特征。
2. 能够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1.2.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诚实、勇敢、坚持真理的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分析《梅花岭记》分为三个部分:首段描绘梅花岭的自然景色,次段写梅花岭上梅花的美丽和韵味,尾段抒发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2.2.1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梅花岭的自然景色和梅花的特征。
2. 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2.2 教学难点1. 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播放梅花岭风光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 简介袁枚及其作品《梅花岭记》。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梅花岭的自然景色和梅花的特征。
3.3 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4 实践活动1. 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写作、绘画等,展示自己对梅花岭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分享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梅花岭记教案教学设计梅花岭记教案教学设计十九梅花岭记全祖望一、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围绕中心组织多方面材料以及记叙、议论相结合以深入阐发文章主旨的写法;2.复习虚词“以”的几种用法;3.学习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的崇高气节和牺牲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运用比照和衬托,在叙事中暗寓褒贬,抒发感情。
2.难点: 本文的材料、线索及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课外自读课文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字词正音:录lù(古骏马名) 肇z hào(开始、发生) 瞠zhēng(瞪着、眼看) 畴chóu(田地、种类) 恚huì(怨恨) 麾huī(旗子) 骸hái(尸骨)作者简介: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号谢山,清代浙江鄞县人。
乾隆元年考中进士,只做过一年翰林院庶吉士,一生没有做过官。
清朝时文学家、史学家。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明末的遗民,他本人也富有民族意识和爱国心;他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不肯附合时俗,努力搜求家乡先贤事迹和文献,写了许多表彰忠烈的文章。
当时清代统治者屡兴文字狱,他也曾因为写文章有“为我讨贼清乾坤”的句子,因为“贼”字放在“清”字的上面,而被下狱治罪,后经人营救,才得免死。
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博学多识,为人刚直而有气节。
他曾主讲过蕺(jí)山(在浙江)、端溪(在广东)的两个书院,也曾续修黄宗羲撰写的《宋元学案》,又七校《水经注》,三笺《因学纪闻》,著作有《经史问答》《吉奇jíqí亭集》解题:《梅花岭记》选自全祖望的《吉奇亭集外编》卷二十。
课文节选的是《梅花岭记》的前两局部。
写的是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忠贞报国、慷慨就义的事迹,删去的第三局部(占五分之二),写的是两个妇女(丹徒钱烈女、史可法八弟妇)的忠贞不移、宁死不屈的事迹。
原文重点不在专记史可法等人的殉难,而在抒发凭吊梅花岭上史可法之墓时的感慨,可从篇末“梅花如雪,芳香不等”来看出。
《梅花岭记》教案《梅花岭记》教案课题梅花岭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和难句2、学习记叙为主,3、有机结合抒情、议论的写法4、学习史可法崇5、高的民族气节和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重点难点1、重点词语和难句2、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及流程学法点拨一、二、三、自读提示,了解作者相关情况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再齐读全文自读练习(1)给加点的词注音鲒埼亭()与城为殉()瞠目()呼麾下()神仙诡诞()蝉脱()(二)解释句中活用的词:1、吾誓与城为殉()2、诸将果争前抱持之()3、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4、……与之有旧()5、悟大光明法蝉脱()(2)解释各组加点的词1、江都围急()2、忠烈持刀自裁()急呼麾下驱出()自有是言()3、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1、为诸将所拥而行。
2、至小东门。
3、被执至南门。
4、无不泪如雨下。
5、我死当葬梅花岭上6、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
翻译下列语句督相史公知势不可为。
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入敌人之手,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四、内容理解本文为何取名为《梅花岭记》?根据表达方式,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段,属--------:第二部分-段,属-------、---------。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他的?你认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附板书:正面描述:立誓殉身、遗言认子、骂敌而死记叙侧面烘托:传闻未死、托名举兵史可法的反面对照:惶恐而问、狼狈不堪高大形象(一生不如死,一虽死犹生)议论批驳神仙之说画蛇添足冒名之举更不必问史可法的抒情立论忠烈之气常留天地忠义之训圣贤家法伟大精神忠烈面目宛然可遇。
梅花岭记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仓皇”.“执”.“殒”.“克”.“审”.“诡诞”.“说”.“蝉蜕”.“浩然”.“光景”等词语{ab}2.理解正面描述.侧面烘托与反面对比相结合的写法(bc)3.体会史可法忠贞不渝.宁死不屈的崇高品行和民族气节及作者对史可法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全祖望-----乾隆元年进士,祖.父皆明代遗民,后受排挤,退而著书,研治宋末和南明史事,"其文多言忠义,读之激发"史可法----参照注解3二.朗读活动设计1.指名朗读、正音正字酉恚麾殒蝉蜕瞠殉2.表情朗读A.我史阁部也----停顿.重音.语调B.分角色朗读洪与孙的对话,训练语调.语速及感情的处理三.自由朗读,不看注解,理解文句,标出不理解之处四.字词练习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集诸将而语之曰 [1] 谱汝诸孙中然仓皇中不可落入敌人手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诸将果争前抱持之悖乱不可以持国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审堂下之阴--------------------------------------------------------------------------------神仙诡诞之说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江都围急急呼麾下大兵如林而至谓太师以[1]兵解2、解说下列语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五.阅读.分析.讨论.欣赏1.第二段结尾说"忠烈大骂而死"而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 以衣冠葬之", 第三段说"忠烈未死"那么,在扬州被围时究竟有没有死?2.史可法是怎样死的,作者如何描写?作者如何表现其忠烈?采用何种表达方式?3.第三段可分为几层,写了几件事,分别表现什么,与一二段有什么关系?4.最后一段彩何种表达方式,作者对史可法之死的看法如何,如何理解,如何评价?5,讨论课后练习一六.作业布置1.短文写作:文章为什么以“梅花岭记”为题 ?2.翻译最后一段3.背诵本课有关的三副对联七.板书设计八、练习反聩用校正[梅花岭记教案教学设计]。
《梅花岭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梅花岭记》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领悟文章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4.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梅花岭记》的故事情节。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3)领悟文章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2. 教学难点:(1)古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文章主题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培养阅读古文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梅花岭记》。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古文解析、艺术特色分析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梅花岭记》的作者、背景及历史意义。
(2)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僻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3. 课堂讲解(1)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讲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4.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的理解。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结合实例,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文章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布置相关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梅花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
(2)能够把握文中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3)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阅读和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梅花岭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
(2)理解文中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3)分析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文中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中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僻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和深层次含义的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文中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的看法。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详细分析文中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梅花岭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结合实际生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选择一篇与《梅花岭记》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梅花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梅花岭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能够分析《梅花岭记》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梅花岭记》。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梅花岭英雄的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1. 《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把握《梅花岭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梅花岭记》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梅花岭记》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3. 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梅花岭记》的作者、时代背景。
(2)阐述《梅花岭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梅花岭记》,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梅花岭记》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梅花岭英雄的敬仰之情。
(2)结合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梅花岭记》,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爱国情怀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3. 读后感评估: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梅花岭记》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回顾课堂教学,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梅花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梅花岭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梅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3)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梅花岭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 文中梅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3. 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2. 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梅花岭记》;2. 相关资料(梅花图片、作者简介等);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梅花的美丽;(2)简要介绍《梅花岭记》的作者背景;(3)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吗?你们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要求学生标记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查找其意思;(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梅花形象有哪些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梅花的?(2)全班交流:各组讨论的结果;(3)教师总结:梅花的象征意义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4. 深入学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2)引导学生默写课文中的名句;(3)讲解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梅花的认识和感受;(2)教师分享自己对梅花的感悟;(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梅花岭记》,了解了梅花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感受到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梅花岭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梅花岭记》全文。
(2)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如典故、对偶、排比等。
(3)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成语,如“壮士”、“英勇”、“宁死不屈”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技巧,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梅花岭英雄们的英勇事迹,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习梅花岭英雄们宁死不屈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梅花岭记》。
(2)理解文中的典故、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成语。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技巧。
(2)理解并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梅花岭记》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拓展:(1)讲解文中的典故、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2)举例说明文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和成语的使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梅花岭记》。
2. 运用文中的典故、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3. 收集并了解梅花岭英雄们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修辞手法和生僻词语的掌握情况。
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生观。
《梅花岭记》教课设计《梅花岭记》教课设计课题梅花岭记第一课时教课目的 1、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和难句2、学习记述为主, 3、有机联合抒怀、谈论的写法4、学习史可法崇5、高的民族时令和为国牺牲的伟大精神要点难点 1、要点词语和难句2、刻画人物的方法教课过程环节教课内容及流程学法点拨一、二、三、自读提示,认识作者有关状况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阻碍,再齐读全文自读练习(1)给加点的词注音鲒埼亭()与城为殉()瞠目()呼麾下()仙人诡诞()蝉脱()(二)解说句中活用的词: 1、吾誓与城为殉() 2、诸将果争前抱持之() 3、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 4、与之有旧()5、悟大光明法蝉脱()( 2)解说各组加点的词 1、江都围急 ()2、忠烈持刀自裁 ()急呼麾下驱出 ()自有是言 ()3、然仓促中不行落于仇敌之手 ()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补出以下句子中省略的成分1、为诸将所拥而行。
2、至小东门。
3、被执至南门。
4、无不泪流满面。
5、我死当葬梅花岭上6、何须出生入世之面目。
翻译以下语句督相史公知势不行为。
吾誓与城为殉,然仓促中不行落入仇敌之手,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忠烈大喊德威,德威流涕,不可以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仙人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四、内容理解本文为什么取名为《梅花岭记》?依据表达方式,课文能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段,属-------- :第二部分 -段,属 ------- 、--------- 。
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采纳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他的?你以为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附板书:正面描绘:起誓殉身、遗嘱认子、骂敌而死记述侧面衬托:听说未死、托名举兵史可法的反面比较:惊恐而问、狼狈万状高大形象(一世不如死,一虽死犹生)谈论批判仙人之说多此一举冒名之举更不用问史可法的抒怀立论忠烈之气常留天地忠义之训圣贤家法伟大精神忠烈面目宛如可遇。
《梅花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梅花岭记》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通过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优美词句和艺术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学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坚毅、忠诚的品质。
(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梅花岭记》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翻译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文章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 翻译练习法:翻译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梅花岭记》全文。
2. 参考资料:有关《梅花岭记》的介绍和分析。
3. 投影仪或黑板: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板书重点信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梅花岭记》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僻词语和难以理解的地方。
3. 讲解课文: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5. 翻译练习: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梅花岭记》教案《梅花岭记》教案1一、教学说明安排一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点拨引导检查落实,同时穿插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在今后学习中,提高自读自求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1、情感目标:学习史可法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认知目标:学习__关键的文言字词以及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三、课文重难点重点:记叙史可法英勇不屈、以身殉国的牺牲经过。
难点:__末段议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性点拨师:我国历史上在抗击外族入侵时,涌现过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气氛活跃)明确:有抗击匈奴的霍去病,抵抗金人的岳飞、文天祥,打击倭寇的戚继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还有坚决抵抗清人入侵、最后不屈而死的史可法……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自然引出史可法)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全祖望的《梅花岭记》。
梅花岭是史可法衣冠冢所在地,作者百年后登上梅花岭凭吊英烈,其文颂扬了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清人入侵国难当头时,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点拨功能: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民族英雄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从而焕发起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 2、整体性点拨师:(指导学法①)同学们学习__,要学会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__内容及其特点。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自读,要求读出声,给生字注音,然后说说__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应该怎样整体把握。
(学生边读边划,读完后由一个同学回答,不准确处让其他同学纠正。
)明确:__记叙了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影响,发表了作者的议论和看法。
师:那么从内容和表现手法看,__可分几部分?(生答)明确:__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叙事实,包括前三节;第二部分是最后一节,为议论感慨。
(板书)记叙议论[点拨功能:点拨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表现手法入手,居高临下地将__一剖为二,起到了从宏观上整体驾驭__的作用。
一年级语文下册春到梅花山教案3篇一年级语文下册春到梅花山教案1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早春时节梅花山盛开时的美景和游人观赏梅花的盛况,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教学软件生字卡片四、教学时间:三教时第一教时一)教学要求: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的美。
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感受梅花山的美。
三)教学准备:教学软件生字卡片四)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提问导入1、板书课题,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2、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们一定要问:梅花山在哪里?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对吗?3、简介梅花山:梅花山位于南京中山门外钟山的南部,在东郊风景区内。
每年到了红梅花开的时候,许多人都来到这里游览。
4、春天来到梅花山怎么样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初读课文1、引导看软件,用自己的话从图上看到什么?2、要求学生:(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尝试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了解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和带有生字词的语句。
寒气还没有退尽。
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散发休息欢乐晶莹透亮涌动(2)学生拼读生字词。
指名认读带有生字词的语句,教师正音,领读生字词。
(3)学生相互交流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我们怎样才能记住下面这些字?请大家想好办法。
出示生字词:寒还退尽挨片发休息欢学生自主记忆,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指名发言。
归纳:部件法:休息换一换:吹歌诀法:尽5、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句话?(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停顿。
朗读。
(2)齐读。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4)齐读。
(三)布置作业1、写写、识记生字词。
一年级语文《春到梅花山》精选备课教学设计三篇《春到梅花山》是苏教版一班级下册其次单元的一篇课文,文中叙述了南京的梅花山在冬末春初,梅花盛开时候的动人景象,以及人们巡游梅花山的喧闹景象,表达了对梅花的宠爱和赞美之情。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一班级语文《春到梅花山》精选备课教学设计三篇,盼望能关心到大家!一班级语文《春到梅花山》精选备课教学设计一一、设计理念:以读为本,读中识字。
在自主语文实践中学会阅读,培育语感,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设计流程:(一)看图,逐步揭题1、老师板书“梅花”后问:“见过梅花吗?能描述一下吗?”2、点击课件显示梅花图,同学观看。
然后在“梅花”后面板书“山”。
3、同学们读读“梅花山”,你能想带些什么?4、同学绽开想象,自由谈话。
5、春天到了,满山的梅花开放了,梅花山成了欢快的海洋,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师生共同板书课题)(二)认读课文,把握内容1、先听老师读课文(配乐)请大家边听边想象,听后说一说你看到2、生练读课文(1)你想跟老师一样美美地读课文?吗生自由练读。
(出示读书要求)(2)小伴侣在读书的时候发觉哪些字比较难读,请你再读一读,然后请会读的小伴侣做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
(3)点击课件,显示生字:盛晶莹透涌寒还退尽挨片发休息欢(4)这些生字娃娃我们都熟悉了,在课文中,这些生字娃娃和好伴侣在一起组成了词语,请大家读读课文,用笔把生词画出来,读一读。
(点击课件显示生字)看生字,说词语。
(生说出词语时,师点击生字,显示词语,同学读)(5)读课文时,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需要提示大家的?(同学提示后,小组间练读)(6)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同学听录音轻声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读中体验1、指导读课文第一小节。
(1)“无穷想象读中来”,让我们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绽开想象的翅膀,在梅花山中尽情地看一看,闻一闻,谈一谈吧!(2)品读课文想象情景。
(3)小组沟通后汇报学习状况。
(4)看到了什么?从同学谈话中老师相机点拨,让同学再次绽开想像加深感受,如: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A.读这句话时,同学们眼前消失了什么样的美景?B.同学沟通后,相互演示情景,动态地感受梅花亲热无间尽情盛开的情景。
《梅花岭记》课堂教学实录
刘占伦
【期刊名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3(000)002
【摘要】第一课时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文学家、史学家全祖望的《梅花岭记》。
先简要介绍一下作者:
【总页数】6页(P86-91)
【作者】刘占伦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读《梅花岭记》 [J], 章备福;
2.“五个一”教学模式下高中绿色语文“四个一”策略刍议——以高二课文《梅花岭记》教学为例 [J], 陈一鸣
3.《左忠毅公逸事》与《梅花岭记》的比较阅读 [J], 孙晓红
4.“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读《梅花岭记》 [J], 林邦钧
5.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我教《梅花岭记》 [J], 黄正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梅花岭记点拨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
王茂明执教
一、教学说明
这是高中第三册第五单元文言文最后一篇课文,系课外自读。
安排一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点拨引导检查落实,同时穿插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在今后学习中,提高自读自求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
1.情感目标:学习史可法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关键的文言字词以及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三、课文重难点
重点:记叙史可法英勇不屈、以身殉国的牺牲经过。
难点:文章末段议论。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性点拨
师:我国历史上在抗击外族入侵时,涌现过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请同学们列举出来。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气氛活跃)
明确:有抗击匈奴的霍去病,抵抗金人的岳飞、文天祥,打击倭寇的戚继光,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还有坚决抵抗清人入侵、最后不屈而死的史可法……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自然引出史可法)
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全祖望的《梅花岭记》。
梅花岭是史可法衣冠冢所在地,作者百年后登上梅花岭凭吊英烈,其文颂扬了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清人入侵国难当头时,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点拨功能: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民族英雄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从而焕发起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
2.整体性点拨
师:(指导学法①)
同学们学习文章,要学会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内容及其特点。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自读,要求读出声,给生字注音,然后说说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应该怎样整体把握。
(学生边读边划,读完后由一个同学回答,不准确处让其他同学纠正。
)
明确:文章记叙了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影响,发表了作者的议论和看法。
师:那么从内容和表现手法看,文章可分几部分?(生答)
明确: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记叙事实,包括前三节;第二部分是最后一节,为议论感慨。
(板书)
记叙议论
[点拨功能:点拨学生从课文内容和表现手法入手,居高临下地将文章一剖为二,起到了从宏观上整体驾驭文章的作用。
]
3.重难点点拨
先解决重点记叙部分。
师: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一、二、三自然节,大家认真听,帮助正音。
(生读,另请其他同学给课本末注的重点字注音。
)
殉xùn 肇zhào 殒yǔn 恙huì 麾huī
师:这三节分别记叙了史可法在围急、城陷及殉后的情况,请同学们按照板书要求有重点地口述史可法殉国的经过和影响。
(板书)
(在学生口述过程中,老师用概括的词语补充板书内容于后)
誓与城殉/拔刀自裁大骂而死/
传闻未死托忠烈名承畴大急
师:用一、二个词语概括史可法在围急、城陷时表现出来的精神。
传闻未死、托忠烈名说明了什么?洪承畴是怎样的人?(生答,老师补充板书于后)忠义不屈视死如归/愿望影响/卑劣可耻
师:它们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学生回答不准确时,教师要相机点拨引导,然后补充板书于后。
)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正反对比
师:(小结)通过上面记叙的内容,我们学习了史可法的崇高民族精神和气节。
(指导学法②)阅读文言文,还要掌握重点词语的特殊用法和含义,下面提几个小问题,看看大家在阅读时是否注意了。
(出示小黑板,由同学们协同完成。
)再解决难点议论部分。
师:集体朗读第四节,并请一位同学翻译。
(由同学纠正读音和翻译不当的地方。
补充注释:宛然,仿佛的意思。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段议论的核心是什么?作者否定什么,肯定什么?(四人一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老师板书。
)
师:孟子说的“浩然之气”,指的是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正气,在我们今天看来,史可法“其气浩然”,“其气’俱体指的是什么?
讨论明确:爱国精神,民族气节,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学习和发扬。
师:在作者的议论中,有哪些看法不可取?
讨论明确:圣贤家法,把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归结为圣贤的传统的道德准则,是错误的,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
[点拨功能:这是由整体教学进入文章局部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深入研究和剖析文章,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自求自得中品尝到亲自摘取知识之果的快乐。
]
4.终结性点拨
引导学生总结两点:①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点;②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意义?如何具体落实这种精神?(讨论略)
[点拨功能:这是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思想意义进行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站在时代高度,紧密联系现实和自身,使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学习动力。
]
5.迁移性点拨
出示小黑板:“殉社稷(jì)只江北孤臣,剩水残山,尚
留得风中劲草;葬衣冠有淮南坏(póu)土,冰心铁骨,好伴
取岭上梅花。
”
师:这是史可法墓前的一幅对联。
这幅对联以梅花的高
洁,象征并歌颂了史可法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时以身殉国的崇高民族气节。
同学们富有激情地放声朗读三遍。
(齐读,声音宏亮,感情激越)最后,课后每人创作一幅对联,可以赞颂史可法,也可以赞颂霍去病、岳飞、文天祥、郑成功、林则徐。
[点拨功能:这是迁移训练,既强化了爱国主义情感,又
锻炼了学生的仿写能力,同时又使教学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