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课时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教案.doc
- 格式:docx
- 大小:118.40 KB
- 文档页数:5
2.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2、做秩序小实验,体会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会让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宜人,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认识一些公共标志的图案及含义,知道这些公共标志能够引导、提示大家自觉维护和遵守公共秩序。
4、知道每个人在公共生活中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公共秩序,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从而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游戏道具、多媒体课件等等。
预习要求:1、阅读课本8页到11页的内容,初步了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遵守哪些公共秩序。
2、观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和不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
3、收集公共标志,了解这些公共标志的含义并完成课本10页的学习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秩序小游戏1.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喜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瓶口逃生的小游戏,我们先来看一下游戏规则:找五个一端系有长线的小球,一同放入一个瓶颈较小的瓶子中。
瓶口大小只能允许每次取出一个球。
下面我们请两个组的同学上台来进行比赛。
(生进行比赛)2.教师提问:(1)游戏失败原因是什么?(2)游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3.学生交流4.教师小结:是的,这个游戏成功的关键也在于秩序,这进一步说明了秩序的重要性。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秩序非常重要。
有秩序的公共生活,才更加祥和、安宁、平静,而没有秩序的公共生活是混乱、糟糕和危险的,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第二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第一课时《公共生活需要秩序》(出示课题)【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环节的创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游戏谈感受,使学生在游戏分享过程中认识到,懂规则讲秩序的重要性。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9、总结:有秩序的公共生活还可以提高生活的效率,节省人们的时间,使生活更加便利。
10、小活动:为了构建更加有序的公共生活,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公共生活秩序单”,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更详细、更好!11、公共标志收集站:为了引导、提示大家自觉维护和遵守公共秩序,人们设置了公共标志。
大家可收集公共标志,根据下表提示完成学习单。
12、小小分享会:(1)想一想,有了公共标志的提醒,是不是人们就会自觉维护或遵守公共秩序了呢?(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破坏了文明和谐的公共生活?13、生活小镜头:(1)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你会采取什么态度?不同的态度会带来哪些结果?(2)想想怎样才能让公共生活中的不和谐少一些,微笑多一些。
14、小提示:在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每个人都应该养成文明习惯。
15、视频: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16、名词解释:中国式旅游。
懂得如何有序地参与公共生活。
了解公共标志并懂得标志的含义。
学会文明解决不文明现象,懂得不文明行为还会影响国家形象。
课堂小结人们在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不仅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反映,也是一个文明国家精神面貌的体现。
因此,我们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守公共秩序。
总结提升板书最新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内心,使法治原则为更多儿童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扎实落实思品学科的各项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大学科科研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建设。
二、教学资源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第 5 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学目标1.知道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来维护,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尝试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树立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观念。
教学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尝试用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课前制作课件、搜集资料,学生课前收集身边的规则、秩序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激趣引入1.脑体操:如果世界上没有秩序会怎样?2.师:如果世界上没有秩序,那就会一片混乱,人们乘车不排队,过马路不走斑马线,汽车不等红绿灯,你争我抢,买东西没有了先来后到,一切都会乱套。
因此,世界上必须要有秩序,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秩序,这样,社会才会和谐,人民才会幸福。
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3.揭示课题: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二、探究新知活动一: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一)公共生活秩序单1.思考:你到过哪些公共场所?你知道这些公共场所的秩序吗?(1)学生自由交流。
(2)全班集体汇报。
(3)师小结:公共场所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地方,它们都有自己的秩序。
比如:图书馆的秩序就是安静、看完书后把书工整地放回原位。
我们在学校上下楼梯时,靠右行就是秩序。
2.公共生活秩序单(1)师出示“公共生活秩序单”(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完成“公共生活秩序单”(3)各小组将完成情况在全班交流汇报。
3.分析一下同学们的秩序单有什么其同之处。
设想如果公共生活没有了秩序,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4.师小结: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街道上的行人和车辆顺畅通行,需要公共交通秩序;公园里人们愉快地游玩,需要公共卫生秩序……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二)秩序的重要性1.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秩序小实验找五个一端系有长线的小球一同放入一个瓶颈较小的瓶子中。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5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公共秩序的含义,知道如何在公共场所中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爱护环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公共秩序的含义和重要性。
2、在公共场所中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课前准备:1、准备教学材料:教案、PPT等。
2、检查教具设备是否齐全:黑板、粉笔、橡皮、投影仪等。
3、了解学生学情:了解学生对公共秩序的认识程度,以及他们在公共场所中的行为表现等。
学情背景:本节课的学生为小学生,年龄在10-11岁之间。
他们的认知和行为能力正在不断发展和成长,但是对于公共秩序的认知和理解仍然存在模糊和不全面的情况。
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共秩序的含义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公共场所中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爱护环境。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是关于公共秩序的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公共秩序的含义和重要性,以及在公共场所中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的方式和方法。
教材中的案例和实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公共秩序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
首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在你们日常生活中,你们经常在哪些公共场所活动呢?学生回答:人行道、公园、商场、车站等等。
老师:非常好,那么在这些公共场所,你们是否遇到过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呢?比如说,有人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等。
学生回答:有的。
老师: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请大家思考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对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的关注,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意识、有责任心的公民。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第5课的一节内容。
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了解公共秩序的内容,以及如何维护公共秩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观念,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公共秩序有初步的认识。
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公共秩序意识淡薄,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
此外,学生对公共秩序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对公共秩序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需要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公共秩序的含义、内容及其重要性,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公共秩序意识,提高遵守公共秩序的自觉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观念,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良好习惯,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共秩序的含义、内容及其重要性;如何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2.难点:公共秩序的内涵和意义;在实际生活中自觉维护公共秩序。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提高遵守公共秩序的自觉性。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公共秩序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
3.实践法: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制作课件。
2.准备讨论题目,划分讨论小组。
3.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公共秩序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共秩序?为什么我们要维护公共秩序?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教案思维导图流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课时《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教学设计
序、障碍、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2.有序生活更美丽
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会让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宜人,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活质量的
提高。
活动园——秩序小实验
✍看看哪个小组能又顺利又快地取出瓶中所有小球,并说出你的理提示:
(1)避免争抢,按先后顺序顺次取出。
(2)社会需要讲秩序,遵守秩序是人们正常高效地生活的必要条件。
播放视频——不占用应急车道为生命活动园
学习单——公共标志我PPT表格
✍想一想,有了公共标志的提醒,是不是人们就会自觉维护或遵守公共秩序了呢? 提示:不是。
有了公共标志,更需要人们自觉遵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需要人们相互之间的监督,共同自觉维护和遵守公共秩序。
播放视频——公共秩序要遵守文明礼让好风尚
小结:
3.公共生活我会做
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每个人都应该养成文明习惯。
分组讨论
观看视频
思考交流
讨论交流
观看视频感悟
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的必要性
进一步认识秩序的重要性
认识公共标志,提升学生遵守秩序的能力认识到公共秩序需要人们共同自觉遵守
培养学生遵。
5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认识到公共标志的设置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保护人民的财产安全。
2、知道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知识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不同场所的公共标志的作用,;2、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体会身在不同公共场所的感受,认识在公共场所设置公共标志的必要性;3、通过呈现生活中破坏文明和谐的公共生活的现象,唤醒学生对公共生活中不文明行为的关注;通过学生的情景表演引导学生学会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摒弃不文明的行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关注、理解公共标志设置的意义的基础上,形成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
2、培养学生合理、合法地参与公共生活,养成讲文明、守规则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学生认识到公共标志的设置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保护人民的财产安全。
2、形成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
知道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
二、教学难点1、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
学会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摒弃不文明的行为。
2、形成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
知道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的秩序来维护,明确构建有序和谐的公共生活人人有责。
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可以外出开展秋季研学活动,大家心车辆慢行”公共标志以及行驶通过学校老师要采访一下同学们:出现在大家眼前的这个公共标志代生:帮助人们提醒大家在生活是的,提醒大家前方学校,车辆注意慢行,从而建立良好的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1、仔细观察图片,分享自己的见解。
2、初步感受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需要。
通照片入手,引们印捉,共需的序的。
新课传授新课迪个研学小分队,在出发前小队长已经领取到了今天所需的研学资料包,资料包中包含一张研学地图和一份研学手册。
2、巡视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
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说课稿【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1课时XXX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XXX《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1课时《公共生活需要秩序》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课时“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是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中的第二课。
本课的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
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本课设置了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主要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构建有序的公共生活,既是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现。
第二部分"共同建设有序生活",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构建有序的生活不仅需要公民个人提高自身的守序意识,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群策群力,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法治的保障。
本课教材通过是现学生熟悉的公共生活场景,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良好的有序的公共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对展现人们的文明惯,影显良好的社会风气、体现国家的文明进程有何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需要个人,社会、国家三方面共同的努力。
因此在教学时也要遵循"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怨么样"的思考逻辑展开教学。
二、说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参与公共生活的机会,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和经验。
对于公共秩序这一概念他们并不陌生,但是受行为惯和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的认知还不够健全,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选择。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1课时)设计简介:本课主要让学生知道公共生活要靠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通过搜集公共标志,知道不同公共标志在相应场所的应用。
懂得在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不仅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反映,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
教学目标:1.通过“秩序小实验”的活动,理解公共秩序,知道公共生活需要有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2.梳理生活中的秩序清单,认识了解公共标志并自觉维护和遵守,体会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会让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宜人,感受生活的美好。
3.通过辨析活动,深刻认识每个人在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不仅是文明社会的反映,也是一个文明国家精神面貌的体现。
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它和《我们的公共生活》、《我参与我奉献》同属第一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
本课主要让学生知道公共生活要靠良好的秩序来维护。
通过搜集公共标志,知道不同公共标志在相应场所的应用。
懂得在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不仅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反映,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秩序意识,也有一定的判定是非的能力。
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们就会自觉维护和遵守公共秩序。
因此,在本课学习中,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共标志的设置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利于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更多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公共标志,在理解公共标志设置意义的基础上,形成有序参加公共生活的态度情感。
树立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观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公共秩序,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教学难点:理解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不仅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反映,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体现。
教学过程:活动一:“秩序小实验”的活动理解公共秩序1.同学们,通过上一课公共生活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人有权参与公共生活,享受公共利益,但是也要共同维护公共利益,才能更好地享受公共生活。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5 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题“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旨在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公共秩序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公共秩序的内涵,了解公共秩序的内容,知道遵守公共秩序的方法,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对公共秩序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具体遵守公共秩序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于公共秩序的理解和遵守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公共秩序的内涵和重要性。
2.让学生知道遵守公共秩序的方法和意义。
3.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公共秩序的内涵和重要性。
2.如何在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公共秩序的内涵和重要性,学会在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情境。
2.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情境,如公共场所的秩序,引出公共秩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呈现公共秩序的内涵和重要性,通过相关的案例和素材,让学生深入了解公共秩序的内涵和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每组给出具体的例子和做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在自己所在的社区或学校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6.小结(5分钟)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以及遵守公共秩序的方法。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5《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第一课时
《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教学设计
1.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公共生活秩序遵守的意识,做文明中国人。
2.理解遵守秩序的生活,才是真正美好的社会生活。
3.了解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公共秩序。
好的公共秩序带来好生活。
PPT图片展示。
(交通状况对比)
说一说
➢对比以上图片的两种情况,你更喜欢哪一
种?为什么?
➢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混乱的状况?
小结:
社会正常运行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
井然有序的社会生活离不开社会规则的维系。
我们应该自觉遵守规则,坚定维护规则,积极改进规则,与规则同行,创建美好生活。
引入课题
第一课时公共生活需要秩序
初步认识遵守公共秩序的必要性。
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播放视频——公共交通事故
你说我说大讨论
1.看了以上视频,你有何感想。
2.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提示:遵守交通秩序
遵守秩序图片PPT呈现。
小结:
1.秩序维护好生活
良好的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
活动园
⏹让我们设计一份“公共生活秩序单”吧!
⏹当我们过马路时……
提示:
红灯停,绿灯行
斑马线上我来行
环顾左右车辆后
确保安全再通过
⏹当我们参加社区活动时……
提示:
不拥挤,不打闹
按照顺序来坐好
爱护场地好卫生
文明观看安全保
⏹当我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
提示:
先下后上排好队
主动让坐我不累
不吃零食不吵闹
不扔垃圾环境好
⏹当我们……
⏹分析一下同学们的秩序单有什么共同之
处。
设想如果公共生活没有了秩序,会产
生怎样的后果。
小结:
共同之处:遵守公共秩序
如果公共生活没有了秩序,将会引发混乱、无序、障碍、矛盾等一系列问题。
2.有序生活更美丽
有秩序的公共生活会让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宜人,使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生活质量的提高。
活动园——秩序小实验
⏹看看哪个小组能又顺利又快地取出瓶中所
有小球,并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
(1)避免争抢,按先后顺序顺次取出。
(2)社会需要讲秩序,遵守秩序是人们正常高效地生活的必要条件。
播放视频——不占用应急车道为生命让行
活动园
学习单——公共标志我来认
PPT表格展示,完成表格。
⏹想一想,有了公共标志的提醒,是不是人们
就会自觉维护或遵守公共秩序了呢?
提示:
不是。
有了公共标志,更需要人们自觉遵守,
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
观看视频
思考交流
讨论交
流
认识了解公
共生活需要公共
秩序的必要性
进一步认识
秩序的重要性
认识公共标
志,提升学生遵
守秩序的能力
认识到公共
秩序需要人们共
同自觉遵守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也需要人们相互之间的监督,共同自觉维护和遵守公共秩序。
播放视频——公共秩序要遵守文明礼让好风尚
小结:
3.公共生活我会做
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每个人都应该养成文明习惯。
活动园
⏹阅读图片,说说每幅图中刘二胖的不文明
行为。
(PPT图片呈现,学生分组讨论)
⏹生活中有些现象,不仅让人感觉不舒服,而
且破坏了文明和谐的公共生活。
⏹你还能列举出哪些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
(PPT图片呈现)
⏹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你会采取什么态度?不
同的态度会带来哪些结果?
⏹想想怎样才能让公共生活中的不和谐少
一些,微笑多一些。
小结:
遇到类似不文明情况,我们要勇于上前制止。
如果听之任之,会助长歪风邪气,社会生活必将一片混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和不便。
遵守公共秩序,提升秩序意识。
4.我做文明中国人
人们在公共生活中表现出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不仅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反映,也是一个文明国家精神面貌的体现。
拓展提升
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的公德意识。
了解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自觉提升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增强学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的意识,同时也主动采取正确态度对待不文明行为。
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切入点,引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