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C虚拟行人数据集(CVC Virtual Pedestrian Dataset)_计算机图形_科研数据集
- 格式:pdf
- 大小:466.07 KB
- 文档页数:4
行人检测预训练模型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的快速发展,行人检测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行人检测是指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来识别和定位图像或视频中的行人。
它在许多应用场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视频监控、智能交通系统和自动驾驶等。
为了实现准确的行人检测,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算法和方法。
然而,由于行人的姿态、尺度和遮挡等因素的复杂性,传统的手工设计特征的方法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行人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深度学习模型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模型。
它通过学习大量的数据来自动提取特征,并进行分类或回归等任务。
行人检测预训练模型就是一种利用深度学习方法进行行人检测任务的模型。
预训练模型通常是在大规模的数据集上进行训练,并能够提取出图像中的行人目标。
行人检测预训练模型的训练过程通常包括两个阶段:预训练和微调。
在预训练阶段,模型使用大规模的图像数据集进行无监督学习,学习到一组通用的特征表示。
这些特征表示能够较好地捕捉图像中的行人目标。
在微调阶段,模型使用带有标注信息的行人数据集进行有监督学习,通过调整模型参数来提高行人检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
行人检测预训练模型的性能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数据集的规模和质量。
大规模的数据集可以提供丰富的样本,有助于模型学习到更准确的特征表示。
其次是网络结构的设计。
合理的网络结构可以提高模型的感受野和特征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检测性能。
最后是训练策略的选择。
合适的训练策略可以加速模型的收敛,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已经有许多优秀的行人检测预训练模型被提出。
例如,Faster R-CNN、YOLO和SSD等。
这些模型在行人检测的性能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它们能够在保证检测准确性的同时,实现较快的检测速度。
这使得行人检测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可行和实用。
除了传统的图像行人检测任务,近年来,视频行人检测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视频行人检测是指在视频序列中同时检测和跟踪行人目标。
mot16的class种类MOT16的class种类MOT16是一个用于多目标跟踪(Multiple Object Tracking,简称MOT)的数据集,其中包含了各种类型的目标,如行人、车辆、自行车等。
本文将以MOT16的class种类为标题,分别介绍这些不同类型的目标。
1. 行人(Pedestrian)行人是MOT16数据集中最常见的目标类型之一。
行人通常在人行道、街道等公共场所活动,他们的特点是在移动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且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较为复杂。
在多目标跟踪中,对行人的识别和跟踪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车辆(Vehicle)车辆是另一类常见的目标类型。
在MOT16数据集中,车辆可以包括各种类型的车辆,如轿车、卡车、摩托车等。
车辆的识别和跟踪是交通监控、智能交通系统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3. 自行车(Bicycle)自行车是一种特殊的目标类型,它具有两个车轮和一个骑乘者。
在MOT16数据集中,自行车的跟踪任务相对复杂,因为自行车的形状和运动模式与其他目标类型有所不同。
4. 马(Horse)马是MOT16数据集中的一类目标。
马的跟踪任务相对较为困难,因为马的外观和运动特征与其他目标类型有很大的差异。
5. 狗(Dog)狗是MOT16数据集中的另一类目标。
狗的跟踪任务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狗的形态和运动特征与其他目标类型有所不同。
6. 猫(Cat)猫是MOT16数据集中的一类目标。
猫的形态和运动特征与其他目标类型有所不同,因此对猫进行跟踪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7. 鸟(Bird)鸟是MOT16数据集中的另一类目标。
鸟的形态和运动特征与其他目标类型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鸟进行跟踪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8. 摩托车(Motorbike)摩托车是MOT16数据集中的一类目标。
摩托车具有两个车轮和一个骑乘者,其形态和运动特征与其他目标类型有所不同。
9. 公交车(Bus)公交车是MOT16数据集中的一类目标。
面向跨区域场景的无监督域自适应行人重识别在人工智能的广阔天空中,行人重识别技术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它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不同摄像头下的行人进行匹配和追踪。
然而,当这项技术跨越地域界限时,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不同区域间的环境差异、光照变化和行人姿态多样性,使得行人特征难以统一描述和匹配。
这就好比是在一个五彩斑斓的调色板上,试图找到一种颜色来描绘所有的景象,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研究人员提出了无监督域自适应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让模型能够自动适应不同域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跨区域的行人重识别。
这就像是给模型装上了一副“变色眼镜”,使其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自动调整自己的“视角”。
无监督域自适应方法的优势在于无需额外的标注数据,可以直接利用源域和目标域的数据进行训练。
这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工标注的成本,也提高了模型的泛化能力。
此外,这种方法还可以有效缓解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数据分布不一致的问题,提高行人重识别的准确性。
然而,无监督域自适应并非万能钥匙,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缺乏目标域的标注信息,模型很难准确判断自己在目标域上的性能表现。
这就好比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虽然方向明确,但步伐却可能跌跌撞撞。
其次,不同域之间的差异可能非常巨大,这就要求模型具有足够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这就像是要求一个习惯于平原生活的人突然去适应高原的环境,无疑需要时间和努力。
展望未来,无监督域自适应行人重识别技术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模型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一方面,我们可以借助更先进的深度学习算法和更大规模的数据集来提升模型的性能;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改进训练策略和优化模型结构来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
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研究人员关注这一领域,共同推动无监督域自适应行人重识别技术的发展。
总之,面向跨区域场景的无监督域自适应行人重识别技术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研究课题。
它不仅需要我们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实力,更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基于深度学习的行人轨迹预测技术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行人轨迹预测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是一种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行人轨迹进行预测的方法,能够提高路面交通安全性和效率,减少事故的发生,避免交通拥堵,进一步推动城市智慧化建设。
在传统的交通管理中,行人的预测通常是通过规则系统进行的。
但是,这种方法很难适应复杂的交通场景。
行人轨迹预测技术的引入可以辅助决策人员,“智能”化管理交通。
其核心是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从大量的视频监控数据中学习和提取有意义的特征,进而对行人的出现以及行动进行预测。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视觉行人轨迹预测”(Visual Pedestrian Trajectory Prediction)应运而生,被广泛地应用于行人行为分析、物体识别、场景理解等领域。
对于此类技术,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深度学习模型,例如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并利用了最新的深度学习工具,如TensorFlow和PyTorch。
对于行人轨迹预测技术的研究,难度也越来越大,这是由于不同行人的行动轨迹是不一样的,有些行人可能会出现意外的行为,一些行人会停下来或者调整自己的方向。
因此,深度学习模型需要对每个行人的行为特点进行分析,以便能够准确地对其运动进行预测。
同时,也需要考虑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以提高预测准确性。
近年来,行人轨迹预测的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应用于公共安全、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等领域。
其中,最主要应用领域是智能交通。
智能交通是指利用新兴的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对城市中的交通流量进行智能化控制,提高交通安全性和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基于深度学习的行人轨迹预测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虽然该技术在市场应用上依然处于萌芽状态,但它已经在科研领域表现出了其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行人追踪的技巧计算机视觉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和相机等设备,通过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技术手段,实现对图像和视频中目标进行感知和理解的技术。
行人追踪作为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
行人追踪可以应用于视频监控、智能交通、人群管理等领域。
在这些应用中,准确追踪行人的位置、行为和轨迹信息对于实现安全控制、异常检测以及流量管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技巧,用于行人追踪。
首先,行人检测是行人追踪的基础步骤之一。
行人检测是指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从图像或视频中准确地检测出行人的位置和边界框。
目前,常用的行人检测方法包括基于特征的方法、卷积神经网络(CNN)方法和级联分类器方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提取图像特征、训练分类器等方式,实现对行人的准确检测。
其次,行人跟踪是在行人检测的基础上,对行人进行持续跟踪的过程。
行人跟踪方法包括基于目标检测的方法和基于特征匹配的方法等。
基于目标检测的方法通过检测和匹配行人的特征,实现对行人的持续追踪。
而基于特征匹配的方法则通过提取行人的特征向量,利用相似度计算等方法,实现对行人的准确跟踪。
另外,行人重识别是行人追踪的重要技术环节之一。
行人重识别是指在不同的场景或不同的摄像头中,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将行人进行重新识别的过程。
由于行人的外貌和姿态等特征会受到拍摄角度、光照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行人重识别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目前,行人重识别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外观特征的方法、基于深度特征的方法和基于度量学习的方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提取行人的特征并进行特征匹配,实现对行人的精确识别和追踪。
此外,多目标跟踪是在复杂的场景中实现对多个行人同时进行追踪的技术。
多目标跟踪方法包括基于特征关联的方法、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方法和基于图像分割的方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利用行人之间的运动关系、位置关系和外观关系等信息,实现对多个行人同时进行准确跟踪。
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行人检测的步骤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行人检测成为现实。
行人检测是指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从图像或视频中自动检测和识别行人的过程。
它在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智能交通系统、视频监控、自动驾驶等。
下面将介绍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行人检测的一般步骤,以及涉及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首先,行人检测需要使用合适的图像或视频数据集。
这些数据集可以是公开的数据集,如Caltech Pedestrian数据集、INRIA Person数据集等,也可以是自己收集的数据集。
数据集的质量对行人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至关重要。
第二步是预处理图像或视频。
预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行人检测算法的性能。
预处理包括图像的尺寸调整、图像增强、背景去除等操作。
这些操作可以帮助减少噪声、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从而提高行人检测的准确性。
接下来,选择适合的行人检测算法是关键。
目前,常用的行人检测算法包括基于特征的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基于特征的方法主要使用人工设计的特征来描述行人的外观和形状,例如Haar特征、HOG特征等。
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则是利用深度神经网络从数据中自动学习行人的特征表示。
这些算法通常会结合使用分类器、回归器、检测器等来完成行人检测任务。
在选择行人检测算法之后,需要进行模型训练和优化。
训练模型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标注数据让算法学习行人的视觉特征和模式。
在训练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优化技术,例如随机梯度下降、正则化等,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
随着模型的训练完成,就可以进行行人检测了。
在行人检测时,可以使用滑动窗口或区域提议的方法来搜索图像中的行人。
滑动窗口方法通过以不同的尺度和位置在图像中滑动一个固定大小的窗口,然后利用行人检测算法对每个窗口进行分类判断。
区域提议方法则是通过生成一些候选区域,并利用行人检测算法对每个候选区域进行分类。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计算量和提高检测效率。
最后,对检测结果进行后处理和评估。
行人的训练数据集
行人的训练数据集是指用于训练人工智能模型的一组数据,其中包含了关于行人的各种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包括行人的照片、视频或其他形式的图像数据,以及与行人相关的标签或注释。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人工智能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识别行人,从而在各种场景下进行行人检测、跟踪和识别等任务。
行人的训练数据集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使用大规模的训练数据集,可以提升人工智能模型对行人的识别能力,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这些应用包括智能监控系统、自动驾驶技术、人机交互等领域。
在训练数据集中,每个行人的照片或视频都被标记了关键点、姿态、行为等信息。
这些标签可以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行人的特征和行为模式。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模型可以学习到行人的不同姿势、动作和行为模式,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更准确地进行行人的检测和识别。
然而,行人的训练数据集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行人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和外貌差异较大,训练数据集需要包含各种不同的行人样本,以覆盖尽可能多的情况。
其次,由于行人的姿势和动作变化较大,标注数据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姿势和动作的变化,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行人的隐私问题,确保在数据采集和使用过程中保护行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
行人的训练数据集是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学习,可以提升模型对行人的识别能力,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数据采集和使用过程中注意保护行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和工作致力于行人数据集的建立和优化,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Statement of Research InterestsXinghua LuMy research interests concentrate on applying statistical data mining and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to system biology. I am especially interested in developing and applying statistical learning algorithms to identify patterns from large amounts of high dimensional data that reflect the states of the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 As a pharmacologist, I am always intrigued by 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and complexity of the system. Before my transition to the computational biology field two years ago, my research as a pharmacologist had mainly concentrated on individual pathways or protein molecules. It often occurred to me that the biomedical research of the last few decades had accumulated a wealth of knowledge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it is time for one to take a step back and view the cellular signal transduction system as a full-fledged forest with most of the leaves painted colorfully. Advance in biological techniques, such as DNA microarray and 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 has produced large amounts of data regarding many aspects of cell. These data offer biologists opportunities to study the cellular system, but also pose challenges for conventional biologists. The transition from an experimental to computational biologist was quite natural for me because of my long-lasting interest and experience in scientific computing. Winning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training grant award provided me a great opportunity to extend my research ability in this direction. My study and research benefited greatly from the exceptionally excellen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tatistics community in Pittsburgh area.My current research in computational biology falls in two major areas, which are described below: The first is to develop a latent variable generative model, variational Bayesian cooperative vector quatizer (VBCVQ) model, to analyze the DNA microarray data and model the gene transcription regulation pathways. I have finished mathematical deriv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l. In addition to its potential biological application, the model can be used in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e.g. image processing, image compression and content-based image retrieval. The model closely simulates the gene expression regulation system. It can overcome some drawbacks of the commonly used existing techniques and address questions other models fail to address. Generally, the model has following advantages: (1) Data dimension reduction. (2) Identification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gene expression regulation pathways. (3) Capability of inferring the state of key components when given new microarray data. Such information can be useful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disease, drug effect or toxic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agnosis tools. Full Bayesian learning of the model allows us to address questions like ``what is the most efficient way to encode the information controlling gene transcription?'' or ``what are the key signal transduction components that control gene expression in a given kind of cell?'' Currently, I am testing the model with image encoding and mixed image separation. Once this stage finished, I will apply the model in microarray analysis.The second area I am working on is to identify and predict the function of a protein motif using data mining approaches. The Gene Ontology is a set of annotations that describe the biological system in a hierarchical fashion. The current Gene Ontology database can also serve as aknowledge base to facilitate biological discovery because it contains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molecular function, biological process and cellular location of proteins.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such a knowledge base, a biologist would like to query the knowledge base in the following fashion: ``what is the protein motif that encodes a given molecular function?'' or ``what is the potential function of a conserved motif we identified?'' However, the current Gene Ontology database can not answer such queries due to the way of information being stored and the potential ambiguity caused by a conventional database query, even though the information is actually available. Working with collaborators at the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and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I have developed a general method to address the issue using data mining approaches. We have extracted a set of features that help to disambiguate the association of protein motifs and the Gene Ontology terms. Then, we trained a statistical classifier to determine whether a Gene Ontology term should be assigned to a protein motif, using probability to reflect the confidence or uncertainty. The method performs well when tested on known protein motifs from PROSITE. I will further extend the work in two directions: (1) To develop a system based on the method and make it available to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for data mining. (2)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protein sequence motifs by further exploiting the knowledge in Gene Ontology with hierarchical aspect models. These studies will help identify the key residues among the motifs, and allow us to address the questions like ``what amino acid plays the key role in proteins that act as kinase orreductase/oxidase?''Overall, my training in both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biology enables me to combine the knowledge of both fields without any communication gap. I foresee that my research will follow both directions of computational method development and biological discovery. As a computational biologist, I will extensively collaborate with both experimental biologists and computer scientists to solve interesting biological problems. My short term goal is to further extend my current research as described above. In the long run, I will continue to learn, identify, develop and apply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the fields of drug discovery, drug toxicity prediction and developing diagnostic tools based on biological data.。
VizWiz数据集:用计算机视觉回答盲人的问题计算机视觉的应用可以用来帮助盲人,无论是改善视力缺陷还是打破社交障碍。
例如TapTapSee和CamFind等物体识别工具可以让人们拍摄图像,并识别目标物体是什么,以及哪里能买到。
另外,Facebook和Twitter推出的新功能可以识别和标记图片中的好友,让人们与朋友保持联系。
计算机视觉应用的下一个理想目标是让有视力障碍的人更自然地接收到关于周围世界的信息。
这一目标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通用视觉问题解答(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的兴趣,该问题旨在准确地回答任何有关图像的问题。
在过去三年里,计算机视觉领域已经涌现出了14种VQA数据集,但他们都是人工创建设置的,并且没有一个数据集的图片是来自盲人的或服务于盲人的。
然而,可以这么说,盲人能够产生训练算法所需的大量数据。
近十年来,盲人群体通过拍照询问他们拍的是什么,并且盲人通常是计算机视觉技术早期的使用者,这项技术将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等高校的研究人员共同提出了第一个由盲人产生的视觉数据库“VizWiz”,他们通过数据库创建了一个手机程序,可以让盲人通过拍照和询问得到超过七万个问题的答案。
数据集刚开始构建时严格对内容进行过滤,消除有可能侵犯个人隐私的视觉问题。
之后通过众包获取图像的答案来训练和评估算法,接着通过实验对图像进行特征分类、问题回答,最终发现了VizWiz与其他现有VQA数据集不同的地方。
VizWiz介绍该VQA数据集由盲人提出的视觉问题组成,在四年时间里积累了72205个问题。
表一总结了VizWiz收集数据的过程与其他数据库的不同,其中明显的区别是VizWiz包含来自盲人摄影师的图像,并且提问方式是口头而非文字。
表一这种图像质量带来了一般数据集中没有的挑战,例如会有大量的模糊、光线不足、图像内。
CVC虚拟行人数据集(CVC Virtual Pedestrian
Dataset)
数据介绍:
This is the virtual pedestrian dataset, generated using Half-Life 2 graphics engine. The dataset consists of 1678 virtual pedestrians (with their corresponding horizontal mirrors) and 2048 pedestrian-free background images to extract negatives for training.
关键词:
CVC,虚拟,行人,Half-Life 2图形引擎,
CVC,Virtual,Pedestrian,Half-Life 2 graphics engine,
数据格式:
IMAGE
数据详细介绍:
CVC Virtual Pedestrian Dataset
This is the virtual pedestrian dataset, generated using Half-Life 2 graphics engine. The dataset consists of 1678 virtual pedestrians (with their corresponding horizontal mirrors) and 2048 pedestrian-free background images to extract negatives for training.
Here are some examples of the database:
References to this pedestrian database should be made to the following article:
J. Marín, D. Vázquez, D. Gerónimo and A.M. López. Learning appearance in virtual scenarios for pedestrian detec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San Francisco, CA, USA, 2010.
Download:CVC-Virtual-Pedestrian Dataset (915MB)
Please, read the terms of use before downloading the database: disclaimer
数据预览:
点此下载完整数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