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7
教学设计(高三第一轮复习)题目: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选自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一、二节宁夏育才中学化学组设计人:李彦国2011-12-20课题: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中的“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本章内容是在学习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有助于加深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反应,是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的基础。
主要从反应快慢和程度角度角度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过程,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历程,通过学习可以对化学反应快慢和程度从量的方面来认识。
本节内容化学反应速率属于化学动力学的范畴。
主要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快慢问题以及如何对反应的快慢加以促进和限制,这也是化学反应限度问题的基础。
本课时因为是高三复习课,所以将课时内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该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和归纳,而该部分内容又是高考必考的考点,所以复习时,力求让学生深入理解,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体系。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高三第一轮复习课,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在高二新授课时,已经经历了深入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这部分内容是在高二学段学习的,时间已经比较长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已经模糊不清了,因此帮助学生重新构建知识体系,进一步巩固知识点是我们复习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学生通过高二新授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题能力,但可能在方法上还存在缺陷,再加上学生到高三普遍存在以多做题而复习好内容的思想,不认真仔细阅读课本和总结知识要点,所以造成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一些肤浅的认识,知识点上存在漏洞。
因此引导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总结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会描述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会定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平抛运动》教学设计授课人:济南市长清中学陈永俊教材分析:平抛运动是《运动合成与分解》的具体应用,又是电场中类平抛运动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是物理学中化繁为简的具体体现,学好本节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对后面章节的复习大有好处。
学情分析:高三一轮复习目的很明确,巩固高一、高二所学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以全面复习知识点为主,构建中学物理的知识网络。
《曲线运动》这一章是在复习完《直线运动》、《相互作用》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的,更多的是应用了前几章的知识来处理曲线运动问题,而平抛运动这一节,又是运用了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节内容,在高考中有较高的地位,我们在复习时,作为重点内容来对待。
教学目标:(1)理解平抛运动的性质和特点;(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3)掌握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推导平抛运动规律,并会运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平抛运动分解方法,推导平抛运动规律,并会运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平抛运动规律的掌握与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学案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身边平抛运动的实例很多,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实例。
考虑我校学生实际和高三复习课安排,结合新的课程改革思想,更好地将科学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本节内容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通过自习课,了解本节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提前整理本节知识框架,对于不太明白的内容,提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环节(正式上课),重在运用平抛运动的规律,来处理实际问题,并对规律进行加深与灵活运用。
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去做、去说、去探究、去下结论、去解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以及高考的应试能力。
教学过程:基础知识考点分析考点一:平抛运动的一般解决思路基础自测: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抛出的物体的运动是平抛运动. ( )(2)平抛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加速度方向也可能时刻变化.( )(3)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4)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初速度越大,在空中运动时间越长. ( )(5)从同一高度水平抛出的物体,不计空气阻力,初速度越大,落地速度越大. ( )解析:(1)×(2)×(3)√(4)×(5)√【例题与练习】典例1:某物体做平抛运动时,它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其正切值tan θ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g取10 m/s2)则( ).A.第1 s物体下落的高度为5 mB.第1 s物体下落的高度为10 mC.物体的初速度为5 m/sD.物体的初速度是10 m/s解析:因tan θ=gtv0=gv0t,对应图象可得gv0=1,v0=10 m/s,D正确,C错误;第1 s内物体下落的高度h=12gt2=12×10×12m=5 m,A正确,B错误.答案AD跟踪短训:1.初速度为V0的平抛物体,某时刻物体的水平分位移与竖直分位移大小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时刻物体的水平分速度与竖直分速度相等B.该时刻物体的速率等于V0C.物体运动的时间为D.该时刻物体位移大小等于解析:设物体的运动时间为t,根据题意可列方程v0t=12gt2,解得t=2v0g,可知C项正确;t=2v0g时,竖直分速度v y=gt=2v0≠v0,由于v x=v0,该时刻物体瞬时速度为v=v2x+v2y=5v0,可见选项A错误,B正确;t=2v0g时,物体的水平位移与竖直位移相等,x=v0t=2v20g=y.则该时刻物体位移大小为s=x2+y2=22v20g,选项D也正确.答案 A考点二:多体的平抛运动:求解多体平抛问题的两点注意事项:(1)若两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或同一点)抛出,则两物体始终在同一高度,二者间距只取决于两物体的(2)若两物体同时从不同高度抛出,则两物体高度差始终与抛出点高度差相同,二者间距由两物体的和决定.典例2:(2012·课标全国卷,15)如图所示,x轴在水平地面内,y轴沿竖直方向.图中画出了从y轴上沿x轴正向抛出的三个小球a、b和c 的运动轨迹,其中b和c是从同一点抛出的.不计空气阻力,则( ).A.a的飞行时间比b的长B.b和c的飞行时间相同C.a的水平速度比b的小D.b的初速度比c的大解析:审题指导关键点:看图获信息(1)小球b、c的高度相同t b=t c(2)小球a的高度比b的低t a<t b(3)由图可知x a>x b>x c 答案:BD跟踪短训:2.(2013·深圳模拟)如图所示,在距水平地面H和4H高度处,同时将质量相同的a、b两小球以相同的初速度V0水平抛出,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a、b两小球同时落地B.两小球落地速度方向相同C.a、b两小球水平位移之比为1∶2D.a、b两小球水平位移之比为1∶4解析:a、b两小球均做平抛运动,由于下落时间t=2hg,水平位移x=v02hg,将h a=H,h b=4H代入上述关系式可得A、D错误,C正确;两小球落地时速度方向均与落地点沿轨迹的切线方向一致,所以B错误.答案:C考点三:物理建模“平抛+斜面”模型模型阐述:平抛运动与斜面相结合的模型,其特点是做平抛运动的物体落在斜面上,包括两种情况:(1)物体从空中抛出落在斜面上;(2)从斜面上抛出落在斜面上.在解答该类问题时,除要运用平抛运动的位移和速度规律外,还要充分利用斜面倾角,找出斜面倾角同位移和速度的关系,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方法内容实例总结斜面求平抛时间分解速度水平:竖直:合速度:分解速度,构建速度三角形分解位移水平:竖直:合位移:分解位移,构建位移三角形典例3:(2013·上海卷,19)如图所示,轰炸机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到达山坡底端正上方时释放一颗炸弹,并垂直击中山坡上的目标A.已知A点高度为h,山坡倾角为θ,由此可算出( ).A.轰炸机的飞行高度B.轰炸机的飞行速度C.炸弹的飞行时间D.炸弹投出时的动能解析:设轰炸机投弹位置高度为H,炸弹水平位移为s,则H-h=12v y t,x=v0t,二式相除H-hx=12·v yv0,因为v yv0=1tan θ,x=htan θ,所以H=h+h2tan2θ,A正确;根据H-h=12gt2可求出飞行时间,再由x=v0t可求出飞行速度,故B、C正确;不知道炸弹质量,不能求出炸弹的动能,D 错误. 答案ABC跟踪短训:3. 如图所示,在足够长的斜面上的A 点,以水平速度V 0抛出一个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它落到斜面上所用的时间为t 1;若将此球改用2 V 0抛出,落到斜面上所用时间为t 2,则t 1与t 2之比为 ( ). A .1∶1 B .1∶2 C .1∶3 D .1∶4解析:因小球落在斜面上,所以两次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相等,由平抛运动规律知tan θ=12gt 21v 0t 1=12gt 222v 0t 2,所以t 1t 2=12 答案:B附:对应高考题组1.(2012·江苏卷,6)如图所示,相距l 的两小球A 、B 位于同一高度h(l 、h 均为定值).将A 向B 水平抛出的同时,B 自由下落.A 、B 与地面碰撞前后,水平分速度不变,竖直分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不计空气阻力及小球与地面碰撞的时间,则A .A 、B 在第一次落地前能否相碰,取决于A 的初速度 B .A 、B 在第一次落地前若不碰,此后就不会相碰C .A 、B 不可能运动到最高处相碰D.A、B一定能相碰解析:由题意知A做平抛运动,即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B为自由落体运动,A、B竖直方向的运动相同,二者与地面碰撞前运动时间t1相同,且t1=2h g,若第一次落地前相碰,只要满足A运动时间t=lv<t1,即v>lt1,所以选项A正确;因为A、B在竖直方向的运动同步,始终处于同一高度,且A与地面相碰后水平速度不变,所以A一定会经过B所在的竖直线与B相碰.碰撞位置由A球的初速度决定,故选项B、C错误,选项D正确.答案AD2、(11海南)如图,水平地面上有一个坑,其竖直截面为半圆。
高三一轮复习课第一课集合的概念与运算一、教材分析集合的概念、集合间的关系及运算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正确理解概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三)集合的基本运算1、理解两个集合的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检点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三、教学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理解俩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学内容。
四、教学难点集合相关的概念与符号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基础知识自查1、集合与元素(1)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关系,符号是:______________(3)集合的表示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集合可分为:_____ _____ _____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子集A 是B 的子集,符号:_____或_____(2)真子集:A 是B 的真子集,符号:_____或_____(3)等集:A B ⊆且B A ⊆⇔_____3、集合间的运算及性质(1)并集:符号__________ 图形语言:__________(2)交集: 符号语言__________ 图形语言:__________(3)补集: 符号语言__________ 图形语言:__________4、集合的运算性质并集的性质:(1) A ∪A= ;(2)A ∪∅= ;(3)A ∪B=交集性质: (1) A ∩A= ;例1 是(. 考点2、集合与集合的关系例2、(2010高考浙江卷)设{}4<=x x P ,{}42<=x x Q 则 A Q P ⊆ B P Q ⊆ C ⊆P ∁Q R D ⊆Q ∁P R分析:判断集合间的关系常转化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对描述法表示的集合要抓住元素的属性,可列举出来或借助数轴、韦恩图或函数图像等手段解决。
《电场强度》高三复习课教学设计
通河一中:王理达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电场的基本性质。
2、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能够熟练地应用场的叠加原理进行场强的计算。
3、根据电场线的性质进行场强、电势的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对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的理解。
(2)、掌握几种特殊电场的电场线的分布。
2、教学难点
(1)、场的叠加原理的应用。
(2)、电场线与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相结合的题型处理。
三、教学过程
引入电场:
没有接触的点电荷之间有库仑力的作用,是通过什么物质实现的?1、电场
强调电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其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引入物理学史,最早提出场的概念的物理学家是法拉第。
2、电场强度
(1)、由学生填写电场强度的基本性质,对场强的定义及方向进行解释。
(2)、三个场强表达式的理解与区分。
(3)、场的叠加原理的应用,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习题进行加强、巩固
引入电场线:
为了形象的描述抽象的电场而引入的假想的曲线。
3、电场线
(1)、学生回顾电场线的基本特点。
(2)、由学生先画出几种特殊电场的电场线的分布,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每个电场电场线的特点。
(3)、归纳电场线的应用。
(4)、通过习题引入带电粒子的运用轨迹与电场线相结合的题型处理,拓展将电场线换成等势面。
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语文高考复习教案七篇范文语文高考复习教案七篇范文语文高考复习教案如何写?学习要留意巩固基本力量。
首先,你必需记住一些写作、修辞和符号的意图。
有了这么扎实的基础,你才能进步。
“欲速则不达”学习力量的培育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你持之以恒。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语文高考复习教案七篇范文,盼望大家能够喜爱!语文高考复习教案范文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把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2.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争论、辨证地看待在文章中寄予的抱负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抱负社会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2.理解本文记叙的挨次、详略,体会本文美丽、精炼的语言。
3.了解本文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抱负。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抱负。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争论法、情境设置法四、教学手段PPT课件、图片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图片观赏:云南风景名胜:文山文笔塔、丘北普者黑、富宁驼娘江、砚山裕仙湖、广南八宝田及世外桃源、麻栗坡老山。
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觉。
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奇地方就是桃花源。
观赏完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无不让人心生憧憬。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再访桃花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2.疏通词句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艳丽漂亮。
异:惊诧。
所从来: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高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一单元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一框 影响价格的因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买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 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值量与 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 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 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 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的精神。
考纲要求 1.供给与需求 2.影响价格的因素 3.价值与价格 4.价值决定价格 5.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从知识的考查看: 试题围绕供求与价格相互关系,重点考查了价格变动的原 因,以及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凸显了价格曲线,价值量计算,相关商 品价格变动三个难点。
从试题类型上看:试题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多以曲线图、 计算题呈现。
材料题多将价格与生产、价格与宏观调控、价格与消费联合考查。
试题考查的难点是曲线类试题和计算题 教学重点 价值规律;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框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在学习中,要充分1调动学生参与,在参与中了解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课时 2 课时 学情分析 本框是经济生活的重点考察部分,专业名词较多,图形计算有一定难度,给 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造成一定障碍,备考时应立足一对关系,考查了两个方面, 凸显了三个难点。
立足供求与价格的关系,从价值与供求两个方面认识价格变动 的原因, 从价格变动分析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个难点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的 计算、相关商品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对价格曲线变动的分析。
立足单元与教材 结构: 从单元看必须明确价格与货币的关系, 价格与消费的关系。
物理高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物理高考考点,掌握解题方法;2.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悉物理高考考点,掌握解题方法;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高考题目。
三、教学过程:1.复习基础知识:复习重点知识点,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学等内容,通过讲解和练习题复习基础知识点。
2.解题技巧指导:提供一些解题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快速解题,例如:通过图像法、估算法、代入法等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
3.解析高考真题:选取一些经典高考题目,进行解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高考题目的出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4.模拟考试:进行一次模拟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解题能力。
模拟考试结束后,进行答案讲解和评分。
四、教学评价:1.通过日常练习、思考题和课堂参与度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
2.模拟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
五、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高中物理教材;2.高考真题和模拟题;3.讲义、练习册等教辅材料;4.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延伸:1.布置每日作业,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2.提供一些相关讲座、培训班等机会,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教学小结:通过本教学过程的实施,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物理高考考点,掌握解题方法,并能够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模拟考试和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
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1一、指导思想:以《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为本,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争取20__年高考获取全面胜利。
二、学情分析:7班全班现有41人,经过两年多的高中学习,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语文学习能力,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够好,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更有不少同学缺乏应试能力,还有一些同学对语文科学习不够重视,书写潦草,答题不规范。
8班全班现有40余人,多数同学语文基础较差,语文应试能力不高,语文学习积极性不是太高,同学之间语文成绩不平衡,甚至差别很大。
但职高语文考试能力要求不是太高,只要努力,明年高考一定会有好成绩的。
三、考点分析: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字音字形,实词虚词,熟语,病句,标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八种修辞方法,名言名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文言翻译,文言文分析综合,现代文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文学类实用类的阅读要具备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写作能力。
四、具体措施:1. 制定长远的计划及详细的短期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
2.向45分钟语文课堂教学要质量。
高三学生多数同学把课外时间都给了理化和数学,如何提高语文成绩,只能是向45分钟的语文课堂要效率,在备课时要大量参考多种资料,力求知识的新、全、准。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教案教学设计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扩展语句的类型。
2.掌握扩展语句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扩展语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加强扩展语句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扩展语句的类型,掌握扩展语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用“银河”、“树影”、“蛙声”等词语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想象合理,语言连贯,不少于40个字。
(江苏卷)【参考答案】静谧的夏夜,银河横空,群星璀璨。
灿烂的星光隐隐映出村庄周围婆娑的树影。
微风掠过树梢,树叶沙沙作响,伴着四周稻田里传来的阵阵蛙声,宛如一曲动听的田园交响乐,令人陶醉。
(情景演绎式)2.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
(7分)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
要求: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②至少运用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
③不少于80字。
【参考答案】正面:这是一个百年难遇的冬天,南方下起了大雪,大雪阻断了交通,使很多人陷入困境。
很多车被堵在路上,车连着车,犹如一条白色的长龙(比喻),这长龙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颤抖着无奈的身躯(拟人)。
侧面:人们开始焦虑起来,疯狂起来。
(枝叶添加式)3.请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
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
(06全国卷Ⅰ)【参考答案】和谐是乐手演奏的动人旋律,和谐是画家创作的美丽画卷,和谐是设计师描绘的宏伟蓝图。
和谐是春风与细雨的默契,和谐是小桥与流水的融洽,和谐是蓝天和白云的辉映。
(中心阐发式)4.在下面一段话后续写。
要求:①先用一句话拟写出一种你自己不认同的看法,②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由,③不超过100字。
(05北京卷)据报道,某位以独特的“搞笑”风格塑造了众多小人物的著名影星,被某大学聘为教授。
对于他能否胜任,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参考答案】我坚决反对这种“圣者通吃”的荒唐做法。
教育界有教育界的尊严,不能说你在某一个领域干得好,就借此进入其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