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IgM或IgG≥4倍↑)、病毒分离、 病毒抗原和基因检测
预防
• 隔离传染源:三早(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肺炎10天
• 切断传播途径:紫外线、通风;晒洗 • 增强免疫:主动免疫(麻疹减毒活疫苗)
被动免疫(丙球3d内防病 6d 内减轻症状)
治疗
• 护理、营养、水电解质平衡 • 对症处理:切忌退热过猛 • 中医药治疗 • 并发症治疗 • 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体外抗麻疹病毒
在/密布,条状/环状或不规则 • 数目:单个、少数/多数 • 边缘:清楚/不清、整齐、隆起 • 皮疹本身特点:大小、颜色、形状、表
面、硬度及基底等 • 浅感觉及伴随症状:痛觉、痒感等
常见皮疹类型
• 斑丘疹
• 斑疹:幼儿急疹;猩红热;川崎病 • 丘疹:婴儿湿疹;组织细胞增生症X • 斑丘疹:麻疹;风疹;药物性皮疹
高。
治疗及预后
• 以对症治疗为主,防止出现并发症,本 病可自愈。
• 抗病毒治疗:更昔洛韦(HHV-6) 膦甲酸(HHV-6,HHV-7)
• 预防:避免受凉、去人多的地方。 • 预后好
猩红热
(Scarlet Fever)
为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 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 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 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 多。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传染源 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 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猩红热 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主要 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无交叉免 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
猩红热草莓舌
猩红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