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教育山西省运城中学高二历史教案人教版选修: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1]
- 格式:docx
- 大小:52.59 KB
- 文档页数:3
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学案(人教版选修1)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通过学习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俄国在政治方面变革的具体情况等了解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1、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何享有“解放者”的美誉?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杀?2、近代化:是指以工业化为核心和由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军的一系列变化。
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思想观念——社会结构——3、农奴制改革给俄国经济带来什么主要变化?4、俄国.政治体制变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分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1861年后俄国在政治方面变革的具体情况,分析政治改革的影响。
3、了解改革后由于大量封建残余的存在,导致俄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难点:“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三、学习过程:(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1、1861年改革给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2、俄国封建经济解体的具体表现是什么?3、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问题。
主要表现是什么?(二)政治的缓慢变革1、政治改革给俄国带来哪些新的变化?2、右图说明了什么?(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1、1861年改革后,俄国社会又出现了哪些新的社会状况?2、民粹派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简要对其进行评价。
(四)【合作探究】1、列宁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第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改革的农奴制性质使发展受到阻碍,使农民遭到无数极其恶劣的和痛苦的折磨,但是它不能改变发展的方向,不能防止1905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结合你所知道的历史知识,谈谈你对列宁这段话的理解。
2、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五)反思总结1861年俄国农奴制度的改革1、背景: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了解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识记俄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落后。
2、政治的缓慢变革:识记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改革的历史作用。
3、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识记新的社会矛盾的出现;资产阶级的崛起和软弱;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民粹派的形成;亚历山大被刺身亡。
4、理解认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认识近代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近代化历史浪潮的影响。
5、运用探究1861年改革在俄国近代化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探究俄国近代化过程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了解1861年后俄国在政治方面变革的具体情况,分析政治改革的影响。
3、了解改革后由于大量封建残余的存在,导致俄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政治体制改革对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的重大推动促进作用。
2、理解为什么在相对落后的俄国会爆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理解世界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尊重不同文明共同发展。
4、理解改革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难点:“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教学过程]【教学导入】:师:同学们,当我们在生活中感觉承受了不少的压力,我们都会说什么?(生:压力山大)(多媒体设备展示亚历山大二世图片,分别以“解放者”、“改革者”和“遇刺者”、“欺骗者”为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俄国历史上真正压力山大的君主是谁吗?那就是亚历山大二世,在他在位期间屡遭刺杀,最终也是死于刺杀。
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一)课标及解读课标: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解读:在了解了改革的历史背景,掌握了改革法令的主要内容后,再来探讨其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就比较得心应手了。
尽管这次改革不如革命彻底、迅速,但它毕竟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
它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改革后俄国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到1900年,它的工业总产值较前增长了6倍。
铁路长度从1860年的1500公里增至1900年的5.2万公里。
正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历史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造成了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
加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重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难点:“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代化”的概念近代化是指从传统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宗法社会逐渐向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工业法制社会转型的过程。
具体来说包括下列主要内容:经济方面:自然经济(农业)——商品经济(工业化、城市化)政治方面:专制、人治——民主化、法治化;思想方面:愚昧、迷信——科学化、理性化;俄国的近代化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转型,启动于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
『讲授新课』一、经济的近代化: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难点:“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导入:亚历山大遭遇历次刺杀——他差点未能逃脱1866年的那次暗杀;1873年,有人向他开了五枪;1880年,他的豪华餐厅被炸毁,当时仅由于半小时之差,使他幸免于难;1881年3月,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街头被投掷的炸弹炸死。
他呼喊:“是什么使这些无耻之徒反对我呢?为什么他们像追猎野兽一样追捕我呢?”作为“解放者”的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会有如此下场,要想弄清这些问题,接下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农奴制改革与俄国近代化。
【讲授新课】何为近代化呢?近代化是指以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
经济方面:工业化、全球化;政治方面:民主化、法治化;思想方面: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结构:城市化、都市化;俄国近代化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大转变。
思考:阅读课本,判断改革后俄国经济是否走上了近代化?一、经济的近代化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增加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增加了200多倍。
在此期间,俄国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里程数增长了35倍多。
解读材料,说明什么问题?(1)封建经济的解体,资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农业主要成分(2)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明显加快。
【合作探究】11861年改革在哪些方面有利于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示:农民在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享有公民的权利;通过缴纳赎金而得到了自己的土地,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
【合作探究】2简析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工业发展的原因。
提示: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扩大了国内销售市场;沙皇政府制定了一些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扶植工业的发展。
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案一、引言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俄国经历了一场破除封建制度、推进近代化的改革运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农奴制改革。
本文将以人教版选修1中的第3课为基础,讲述农奴制改革与俄国近代化的过程和影响。
二、农奴制和农奴制改革俄国农民在受到土地贵族的统治下,采取的是农奴制度,这种制度在欧洲历史上是相对落后的。
农奴制度下,农民被土地贵族物化为财产,既不享有自由权利也不享受应有的待遇,并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地位。
农奴制度的改革,就是指俄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基于农奴制度下的种种不公正和落后,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的《1861年农奴解放法令》。
根据该法令,农民可以获得自由身,不再属于土地贵族所有,但必须支付贷款。
土地贵族则获得补偿,以免土地贵族的利益受到损失。
此外,这一法令还规定,土地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分配给农民,一部分由土地贵族继续占有经营。
然而,实际上,《1861年农奴解放法令》的效果并不理想,法令并没有充分地消除农奴制的影响。
农民在法令之后仍然贫穷,经济状况没有明显改善,而土地贵族仍然处于统治地位,实际上只是改变了惯例而已。
直到1905年,因为俄罗斯1905年革命,才进一步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为俄罗斯近代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三、俄国近代化的影响1. 社会政治影响农奴制度的改革,不仅是俄国的一次社会政治改革,也是俄罗斯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一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解放农奴打破了封建社会里的特定阶级和阶级之间的物化,改变了俄国社会政治的格局。
2. 农业经济影响农奴制的改革不仅意味着农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也意味着他们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上升。
由于农民获得了自由,他们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主决策权,这样他们就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可以自主生产,推动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 工业化进程影响农奴制改革为俄国工业化进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说课稿一、教学理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
”因此我在这设计这一课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还课堂给学生。
”二、说教材1 、教材地位:本课是专题《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第3课,讲述了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既承接了前两课的内容,又对本专题进行了总结与升华。
从俄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农奴制改革与必修史中苏联的工业化,构成了俄国近代化的两个重要阶段。
从世界历史近代化的角度看,农奴制改革又是重要途径之一。
2、课标要求: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3、教学目标: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掌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理解“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政治改革对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的重大推动促进作用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难点::“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三、说学情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
对本课知识有过接触,但停留在表层,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四、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师生能动的建构起来的,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
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课标要求】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述俄国19世纪60、70年代俄国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司法制度方面的改革;军事、教育等方面的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探究1861年改革在俄国近代化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探究俄国近代化过程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规律3.归纳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产生的新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认真阅读教材,将俄国改革前后的政治、经济进行对比,归纳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深入影响。
学会用比较法归纳改革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归纳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产生的新变化和发展,认识到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改革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
难点:“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了解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后,我们来学习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这节课,实际上从总体来看这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总体看既有积极影响也有局限。
首先,我们来看积极的影响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近代化。
教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近代化”。
“近代化”一词并非汉语所固有,最早于近代从日本引进,这一词语是从欧洲语汇翻译过来的,Moder nize(使现代化,摩登),或Modernization(使……摩登起来),也可以翻译成“现代化”。
近代化是一个科学概念,是指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根本转变。
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
最新课标实验版选修1《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教案—2013学年下学期高二历史学案第七单元第3课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情境导入一、【课程标准】: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本课重点】:废除农奴制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缓慢变革【本课难点】:“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被刺?为什么推行了改革,俄国最终还是走向了(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1、原因:1861年的推动。
2、表现⑴社会矛盾激化①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采用新的 ,更新农业主产结构。
②到19世纪80, 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⑵工业①19世纪后期,主要工业部门完成了从向的过渡②石油、机器制造等新兴兴起。
3、特点⑴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⑵总体水平仍落后于和。
⑶对外国资本尤其是资本依赖严重。
⑷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非常。
(二)政治的缓慢变革1、目的:使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2、内容⑴政治体制:建立和的自治机构。
⑵司法制度:废除原来按审判的制度,建立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⑶军事:实行 ,建立西方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⑷教育: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允许引进。
3、影响⑴仍是的国家,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⑵客观上促进了西方思想和统治方式传入俄国。
(三)亚历山大二世遇刺1、背景⑴社会矛盾激化①原因: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
②表现:既不满政治上 ,又要依附于封建;农民遭受双重压迫。
⑵反沙皇专制的斗争①生活贫困,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②平民知识分子形成 ,走上民主革命道路,但没有得到农民的响应。
2、遇刺:1881年3月, 遭暗杀身亡。
3、影响⑴新沙皇中止了许多改革措施,加强了。
⑵俄国的进程并未终止。
⑶在所难免。
五、【课堂合作探究】(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探究:背景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评课稿一、课程背景简介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中的一节课,主题是《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
本节课主要从农奴制度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入手,探讨农奴制度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影响等方面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农奴制度改革在俄国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农奴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理解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动因;–掌握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了解俄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其他重要事件和变革。
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人权、平等和正义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研究欲望。
三、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动因;•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俄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其他重要事件和变革。
四、教学难点•如何深入理解农奴制度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重要意义;•如何理解农奴制度改革在俄国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和影响;•如何分析和解读俄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其他重要事件。
五、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农奴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动因(15分钟)–介绍农奴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农奴制度改革的社会经济动因。
2.俄国农奴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30分钟)–解读农奴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政策;–探讨农奴解放的影响和局限。
3.农奴制度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40分钟)–分析农奴制度改革对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探讨农奴制度改革在俄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俄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其他重要事件(30分钟)–介绍俄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其他重要变革和事件;–分析这些事件对俄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和意义。
5.课堂总结和讨论(15分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思考。
一、导入新课1.概念解读——近代化近代化是指从传统的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逐渐向商品经济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
具体来说包括下列主要内容:经济领域:工业化、全球化政治结构:民主化、法制化社会结构:城市化、都市化思想观念:理性化、科学化俄国的近代化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转型,启动于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
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问题:根据教材内容,判断改革后俄国经济是否走向了近代化?三、其它的改革措施1.目的:使沙皇专制统治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2.改革主要内容:四、问题探究臭名昭著的解放,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是对农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连串的侮辱。
——列宁被解放的农民由于土地减少、支付赎金,以及由改革带来的混乱破坏了以前的安定感,反抗斗争更激烈了,1861年农民骚动竟至1176次。
据材料及教材,分析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1)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政治上:仍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经济上:农奴制残余阻碍资本主义发展(2)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受双重压迫,生活仍贫困,反抗不断平民知识分子:形成民粹派,主张革命推翻沙皇刺杀亚历山大二世五、欧洲历史上遭到刺杀最多的帝王之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是什么使这些无耻之徒反对我呢!为什么他们像追猎野兽一样追捕我呢!”1866年,他差点未能逃脱那次暗杀;1873年,有人向他开了五枪;1879年,有人要炸他的专列,但炸弹未爆;1880年,他的豪华餐厅被炸毁,当时仅由于半小时之差,使他幸免于难;1881年3月,他在圣彼得堡街头被投掷的炸弹炸死。
六、关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有下列两种观点:观点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观点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沙皇为巩固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近代化
双基提要
1.
原因:(1)农奴制的存在,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严重缺乏,而且,农奴的存在使俄国农业经济落后,致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原料和资金等问题无法得到解决。
封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农奴制危机的本质体现。
(2)由于农奴制的落后,导致俄国在1853年一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影响了俄国的对外扩张,降低了俄国的国际地位。
(3)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恶化,俄国社会内部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风起云涌,新思潮不断涌动,农奴制面临全面危机。
影响:
(1)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由封建统治者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改革的进步性: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而且,农业的发展和大批赎金的交纳,还为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国内市场和大量资本,这一切,都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因此,俄国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具有十分重大的进步意义,它全面推进俄国的近代化进程,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
(3)改革的局限性:1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主要指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导致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必然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也使俄国在十九世纪末成为带有浓厚封建军事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2农民取得的“份地”面积小、质量差,在取得“份地”时需要出钱赎买,赎买的价格比当时的地价要高出几倍。
俄国用牺牲农民利益的办法去换取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俄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致使俄国农民长期贫困,农业生产落后,社会购买力低,国内市场狭小,影响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当然两者相比,其进步作用是主要的。
2.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积极影响:
经济上:农业方面:改革废除了封建落后的生产关系,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有利于采用新技术,新家具,更新生产结构,促进农业发展;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工业方面:农奴制改革为工业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沙皇政府政策调整也有利于工业发展;到19世纪后期,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劳动,新兴工业部门和交通运输业崛起,大大推动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政治上:沙皇政府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和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加速了俄国向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化。
消极影响:
改革虽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由于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巩固沙皇专制统治,因此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仍保留大量封建残余,旧矛盾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新矛盾又尖锐起来;俄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勾结,压迫广大农民,不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只集中在几个少数地区。
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削弱了农奴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课堂反馈
〔例1〕
据统计,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二。
对下各项中,对其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农奴制改革后,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B农业上采用新技术,改进生产结构
C国内市场扩大促进农业发展D农民摆脱地主剥削和奴役,农村社会秩序空前稳定
〔解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业生产较过去有了极大发展,这是因为农民有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高涨,并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家具,而且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国内市场的扩大也促进农业发展。
但由于
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使农民并没有摆脱地主剥削与奴役。
〔答案〕D
〔例2〕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工业资本家中30%是农奴身分,其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侵占。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落后B俄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C俄国旧的上层建筑已成为经济发展严重障碍D俄国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强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能否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正确阐释、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工业资本家中农奴身分占相当比例,且其财产随时有可能被地主剥夺,这是什么造成的?ABD三项仅仅是材料所反映的表面现象,实际上说明了当时俄国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这一本质问题。
【答案】C
〔例3〕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中不包括
A自由劳动力匮乏B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于西欧国家C对外国资本依赖严重D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的能力。
A项与史实不符合,因为改革后俄国获得了自由劳动力,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其它几项均与史实一致。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