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发展简史
- 格式:ppt
- 大小:3.53 MB
- 文档页数:14
简明中国民航发展史中国民航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期。
在此期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民航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建立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从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建立国内的民航体系。
当时,国内航空运输非常有限,主要是依靠军用飞机来运输乘客和货物。
为了发展民用航空,政府成立了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即后来的中国民航局),开始推动民航的发展。
1955年,中国的第一家航空公司中国民航公司成立,开始开展国内航线的飞行运输服务。
在随后的几年里,中国开始引进苏联的飞机和技术,逐步推动航空工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航空合作,与东欧、亚洲和非洲国家签订了航空运输协议,扩大了国际航线的开通。
随着国内外的航空需求不断增加,中国民航逐渐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发展壮大阶段。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航局开始进行体制改革,引进国外先进的航空设备和技术。
同时,国内也加大了对民航的投资,新建了一系列机场,并开始推行航空市场化改革。
这一阶段,中国民航公司从一个仅在国内运营的航空公司,逐渐发展成为在国际航空舞台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司,开通了众多国际航线。
1994年,中国民航进行了体制改革,将中国民航公司拆分为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和中国北方航空公司。
这一举措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航的发展。
中国民航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航空器,提升了航空安全和服务水平。
此外,中国民航也积极参与国际航空组织和国际航空合作,提高了其在国际航空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
目前,中国民航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提出了“双百”目标,即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航空运输周转量和旅客量突破1000亿吨公里和5亿人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民航将进一步拓展国内外的航线网,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中国民航发展史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
民航发展历史民航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飞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民航产业的发展,民用航空运输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交通方式。
本文将探讨民航发展的历史轨迹,并讨论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飞机的诞生与早期发展飞机的诞生标志着民航的开端。
1903年,莱特兄弟成功发动了飞机的首次试飞,这一里程碑标志着人类追求飞行梦想的开始。
接下来的几十年中,飞机技术不断进步,飞行速度和航程也不断提高。
二、民航的起步和发展随着飞机技术的进步,早期的民航逐渐发展起来。
1914年,第一条民用航空线路在美国诞生,飞机被用于邮递服务。
20世纪20年代,民航开始提供乘客运输服务,航空公司相继成立。
这一时期,民航的运营范围仍然有限,但它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民航在二战期间的发展二战期间,民航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飞机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战争结束后,各国纷纷将飞机技术和经验应用于民航业。
这一时期,航空公司不断涌现,航线网络不断扩展,民航开始成为国际交通的一部分。
四、喷气式飞机的出现与民航的快速发展喷气式飞机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飞行速度和航程,进一步推动了民航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喷气式飞机逐渐取代了螺旋桨飞机,使得长途航班成为可能。
这一技术突破使得民航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五、航空市场的竞争与开放20世纪70年代,航空市场逐渐走向竞争化和开放化。
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剧,航线的增加和价格的下降使得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航空旅行的便利。
此外,政府对航空业的管制也逐渐减少,航空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策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六、低成本航空的崛起与全球化21世纪初,低成本航空公司崛起成为民航业的新趋势。
低成本航空模式的出现使得更多的人可以负担得起航空旅行,低成本航空也成为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繁荣的重要因素。
此外,全球化也进一步推动了民航的发展,航空公司之间的合作与联盟不断增加,为乘客提供更多选择和服务。
七、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民航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中国民航发展的四个阶段重要记事中国民航发展的四个阶段重要记事:1. 建国初期(1949年-1978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民航的起步阶段。
- 1950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航空公司——中国民航公司,开始国内航线的运营。
- 1955年,中国与苏联签订合作协议,引进飞机技术和维修设备。
- 1960年,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立了国内航线网络。
2.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2000年):-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民航业也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机遇。
- 1980年,中国民航总局成立,加强对民航业的管理和监督。
- 1983年,中国民航进入国际航线时代,开始开通国际航线。
- 1988年,中国开通了第一条直航美国的航线,拉开了中国民航国际化发展的序幕。
3.加入世贸组织后(2001年-2013年):-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民航业带来了更多的市场开放和竞争。
- 2003年,中国民航总局取消了大部分国内航线的政府干预定价,推动市场化改革。
- 2004年,中国民航开展了多个大型航空项目,包括研制和生产国产波音737飞机等。
- 2012年,中国民航年运输量首次超过4亿人次,成为全球第二大民航市场。
4. 航空业转型时期(2014年至今):- 2014年,中国民航局发布了《航空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航空业转型和发展的方向。
- 2016年,中国民航局发布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商业运营证书,现实了中国在航空制造领域的突破。
- 2017年,中国民航局将上海浦东和北京大兴两个机场打造成全球航空枢纽,提升了中国民航国际竞争力。
- 2020年,中国民航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复苏,并成为全球首个恢复国内航班量至疫情前水平的国家。
中国民航发展史中国民航是自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航空公司。
最初中国民航其实是客运航空公司。
中国民航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01第一阶段中国民航成立时(1949年)并没有买任何飞机,而是两个人“偷”来的,当时的中国民航只有30架飞机,运输周转只有157万公里,年客运量也少的可怜。
当然,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刚刚建国。
图:1950年8月1日,潘国定驾驶的康维尔飞机执行天津-广州航线,成为新中国民航最早开辟的国内航线,史称“八一开航”。
02第二阶段第二阶段:1978年到1987年。
在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带领下,以中国民航的名义直接经营航空运输。
1980年,中国民航的规模也有所扩大,但干线客机只有17架。
可以说,当时中国民航的客运能力主要在支线,通航之类的线路。
图:1980年,中国民航购买引进美国波音747SP宽体机,这是中国民航首次使用宽体客机。
03第三阶段1987年到2002年。
1987年,中国政府要对航空公司进行改革,中国要对世界民航开始竞争。
1988年,中国民航正式宣布“解体”,分为六个航空公司,也就是六大航,分别为中国国际航空、中国南方航空、中国东方航空、中国西南航空、中国西北航空,以及中国北方航空,成立了六大骨干航空公司。
中国国际航空成为了中国民航的“接班人”。
从国旗,到三字代码,都是中国民航的。
中国民航将大部分最大的飞机都分给了国航,国航也就此成为中国唯一一个可以载旗的航空公司。
图:一架载旗的国航客机六大航的的总部分别是分布在北京首都机场(PEK)的国航总部,上海虹桥机场(SHA)的东方航空总部,广州白云机场(CAN)的南航总部,成都双流机场(CTU)的西南航空总部(现已启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西南分公司之名”),西安西关机场(SIA,现已迁到咸阳,缩写XIY)的中国西北航空总部(现已启用“中国东方航空公司西北分公司”之名)和沈阳桃仙机场(SHE)的中国北方航空总部(现已变为南航的分公司(南北是个什么奇怪组合)。
中国航空历史的发展历程一、中国民航的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1949年建国后,中国民航逐渐开始起步。
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非常薄弱,只有一些老旧的飞机和基础设施。
为了发展民航事业,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引进苏联的飞机技术和设备,并在国内组建了中国民航局。
在这个阶段,民航发展主要以国内航线为主,为国内经济建设和人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二、中国民航的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2000年)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民航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政府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航空技术和设备,提高了飞机的性能和安全性。
同时,民航市场逐渐开放,航空公司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1980年代,中国民航迅速发展起来,国内航线和国际航线都得到了大幅扩展。
此时,中国民航已经能够运营大型喷气式飞机,如波音747和空客A320。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航空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三、中国民航的现代化建设(2000年至今)2000年以后,中国民航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了对民航业的支持和管理。
航空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航线网络也不断扩展。
同时,中国开始制造自己的大型客机,如C919和ARJ21。
这些举措使中国民航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中国航空公司也开始与国际知名航空公司合作,提供更多的航线选择和服务。
四、中国民航的未来发展展望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民航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政府已经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1年中国民航业总周转量达到1亿吨公里,到2049年中国民航业总周转量达到1千亿吨公里。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民航需要进一步提高航空技术水平,加大对航空产业的投入,培养更多的航空人才。
同时,中国民航还需要加强与国际航空业的合作,提高服务质量,满足人民对航空出行的需求。
总结起来,中国航空历史的发展可以概括为起步阶段、改革开放时期和现代化建设阶段。
中国民航从最初的薄弱起步,逐步发展壮大,到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市场之一。
中国民航简史
中国民航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以下是中国民航的简史:
1950年代:中国民航的起步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民用航
空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中国航空公司、中国民航总局等组织相继成立,建立了国内航线网络。
1960年代:中国民航的发展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干扰。
由于中
国与苏联关系紧张,中国民航与苏联民航合作解散,国际航线网络受到限制。
1970年代:中国民航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中国开始与国外航
空公司建立合作关系,逐渐开通了前往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的国际航线。
1980年代:中国民航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中国开始引进
先进的飞机,航线网络进一步扩展,国内外客运量急剧增长。
1990年代:中国民航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民航系统实行了
分业经营,民航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引进更多国际航空公司。
2000年代:中国民航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中国成为全球
第二大航空市场,国内外航线网络更加发达,航空公司数量增加。
2010年代:中国民航成为全球航空业的重要力量。
中国企业
开始成为飞机制造商、航空发动机生产商和航空设备供应商,并积极参与国际航空市场竞争。
总体来说,中国民航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快速发展的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民航的地位在国际航空领域日益提升。
民航发展史一二三三四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 ,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1949-1978)1949年11月2日,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
1949年11月9日,“两航起义” 12架飞机飞回祖国大陆,两航起义归来的大批技术业务人员,成为新中国民航事业建设中一支主要技术业务骨干力量。
1958年2月27日,中国民用航空局规划交通部领导。
1962年,民航局由交通部署改为国务院直属局。
1978年,航空旅客运输量仅为23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3亿吨公里。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度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二、稳步时期(1949-1978)1980年军民分开。
民航脱离军队建制,民航局从隶属于空军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
1980年全民航只有140架运输飞机,且载客量仅20多人或40人,载客量100以上的中大型飞机只有17架,机场只有79个。
三、重组扩张时期(1987-2002)1987年,政企分开。
对民航业进行以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为特征的体制改革,组建了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中国西北航空公司、中国北方航空公司),并在原有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了民航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和东北六个地区管理局。
1993年,中国民用航空局改称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属国务院直属机构,机构规格由副部级调整为正部级。
2002年,民航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65亿吨公里、旅客运输容量8594万人、货邮运输量202万吨。
四、迅猛发展时期(2002- )2002年,民航业再次进行重组,组建六大集团公司,与民航总局脱钩,交由中央管理;并民航监管机构实现改革,总局下属7个地区管理局;机场实行属地管理制。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民航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预计到2020年,民航从业人员总量将达到240万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140万,客货销售代理等相关从业人员100万人。
民航发展史汇总————————————————————————————————作者: ————————————————————————————————日期:民航发展史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1949—1957年(初创时期)●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1958—1965年(调整时期)●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3.我国民航机发展简史技术革新
中国民航机的发展可以被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从那时起,中国开始自主开展民用飞机制造,并建立了许多工业基地来支持这项工作。
以下是中国民航机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和技术革新:
1.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开始制造大型民用飞机。
第一架生产自中国的大飞机是“运-2”(Yun-2),它于1958年成功试飞,并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一个制造工厂。
2.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开始生产和销售中型民用飞机。
该时期的重要机型包括“运-8”(Yun-8)和“运-10”(Yun-10)。
这些飞机被广泛用于货运和军事运输。
3.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生产和销售的机型不断增多,涵盖了中型和大型民用飞机、商用飞机和军用运输机等领域。
中国最著名的民航机型是C919,这是中国第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的大型喷气式客机。
C919的研制历时多年,经过了密集的测试和试飞,目前正在准备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技术革新方面,中国通过与外国公司合作和自主研发的方式不断改进民航机的设计和制造过程。
例如,中国最近引入了新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这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广环保型燃料和先进飞行控制系统等新技
术,以提高飞机的性能和安全性。
民航发展简史总结
中国民航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有人使用
烟花作为飞行器,从而发射小型实验性的固体火箭。
随着中国技术水平不
断提高,火箭飞行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由此引发了对飞机设计的深入研究。
19th世纪中期,中国科学家开始进行飞行机器的研究,他们从乔叟
的精神中受到启发,设计出了第一架蒸汽动力的飞行器,但是由于当时技
术技术有限,它的飞行效果并不理想,只能作为演示用。
20世纪初,中国开始研制由包括蒸汽发动机和由蒸汽发动机驱动的
飞行器,它们不但具有较高的飞行性能,同时还具有发射小型实验性火箭
的能力,从而为中国的民用航空建设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1918年,中国第一架实用性机型的飞机,萨索斯太太(Mrs. Sullivans)飞机诞生,它使中国首次拥有了自行设计并实现实用飞行的
能力,开启了中国民航的第一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的飞机也
不断提高,并于1921年组建了中国民航。
1927年,中国民航发射了全国首架客机,华夏,开启了中国民用航
空旅行的新时代。
此后,中国民航持续发展,开办了众多客运航线,建立
了空中客运网络,同时也为世界空中客运提供了重要贡献。
60年代以来,中国民航经历了巨大的发展。
民航发展史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1949—1957年(初创时期)●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1958—1965年(调整时期)●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总结民航发展历程一、起源与发展初期民航,即民用航空,是指以民用飞机为主体,进行非军事航空活动的行业。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航空技术刚刚起步,民航作为一种全新的交通方式悄然兴起。
1. 早期尝试20世纪初,飞机作为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飞机首次被用于军事目的。
战后,人们开始尝试将飞机用于民用领域。
1920年,第一次民用航空机载邮件飞行开始运营,人们可以通过航空运输来发送邮件。
2. 航空公司的兴起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国家开始成立航空公司,致力于提供民用航空运输服务。
美国的波音公司、荷兰的荷兰航空公司等都是当时的先驱者。
这些航空公司逐渐形成了一条全新的航空线路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更高效的交通方式。
二、航空技术的进步1. 客机和货机的发展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飞机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型飞机——喷气式飞机,相比传统螺旋桨飞机,它具有更高的速度和运载量,为航空运输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此后,客机和货机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
2. 航空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满足航空运输的需要,各国纷纷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建设起一系列的航空运输基础设施。
包括机场、航空交通管制系统、航空公司的航线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航空运输提供了支持,促进了民航发展。
三、市场化与国际化发展1. 民航市场的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国纷纷开始放开民航市场,允许私人资本进入。
这使得民航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也促进了航空运输的发展。
不仅如此,民航公司之间也开始合作,形成了一系列的航空联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便利给乘客。
2. 航空技术的创新21世纪以来,航空技术得到了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喷气式飞机的速度大幅提升,超音速飞机的研制成功,给民航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航空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进步也推动了飞机性能的提升。
3. 全球航线网络的形成随着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全球航线网络不断拓展。
民航发展史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1949—1957年(初创时期)●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1958—1965年(调整时期)●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1959年,中国民航购买了伊尔—18型飞机,标志着从使用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开始过渡到使用涡轮螺旋桨飞机。
民航发展史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民航发展史新中国民航事业是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即1949年到1957年的初创时期,1958年到1965年的调整时期,1966年到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7年到2001年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
1.1949年以前我国大陆用于航空运输的主要航线机场仅有36个,包括上海龙华、南京大校场、重庆珊瑚坝、重庆九龙坡等机场,大都设备简陋。
除上海龙华和南京大校场机场可起降DC—4型运输机外,一般只适用于当时的DC—2、DC—3型运输机。
这些机场历经多年的战乱破坏,急需改造和建设。
2.1949—1957年 (初创时期)●1949年1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动下,“两航”员工发动起义,回归12架飞机,加上后来修复的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17架飞机,构成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创建初期飞行工具的主体。
“一五”时期,初步更新了机型。
到1957年底,中国民航已拥有各类飞机118架,绝大部分机型为苏联飞机。
●在这一时期,民航重点建设了天津张贵庄机场、太原亲贤机场、武汉南湖机场和北京首都机场。
首都机场于1958年建成,中国民航从此有了一个较为完备的基地。
3.1958—1965年(调整时期)●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中国民航在这一时期的头几年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和挫折,主要问题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搞高指标、大计划,造成比例失调;地方航线盲目下放各省、自治区管理;承担了大量非正常的航空运输;不讲经济效益,企业出现亏损。
●1961年开始,民航系统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民航事业重新走上正轨,并取得较大的发展。
●到1965年,国内航线增加到46条,国内航线布局重点,也从东南沿海及腹地转向西南和西北的边远地区。
通用航空的发展在这个时期稳步上升。
1965年末,中国民航拥有各类飞机355架。
中国民航发展史
中国民航发展史始于20世纪初。
20世纪初,中国民航发展步入正轨,开始着手推进
国内民航事业,是中国民航发展的关键时期。
1948年,前苏联提供的第一架苏联制造的米格-15飞机,在北京停靠,开始中国民航跨越式发展。
1953年,中国创建了第一个民航集团公司,即国家民航总局,领导全国民航事业的发展。
1955年,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九大民航市场的国家。
很自豪的是,1956 年初,一架
国产战斗机飞机破英里6300英里的最高高度,创造了中国民航发展史上的传奇。
1964年,中国民航实现了垂直运营,航空公司成立,中国人乘坐华夏航空第一次实现外国旅行。
1970年代,中国民航发展持续而快,航空工业的可靠性和维护能力得到提高,中国也引进了一些进口飞机,增加飞行时间。
1986年,中国开始研制波音737飞机。
1997年,中国开始建造中国国产的客机,并于2005年投入使用。
此外,中国也大力
发展直升机业务,从商用到军用,从单发发动机到双发发动机。
2011年,中国还把未来航空游戏技术及空中服务技术纳入民航予以支持和发展。
2016年起,中国政府意识到民航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重新组建民航总局。
改革出台的新政将巩固了民航的市场结构,推进了航空市场运行水平和安全水平的提高,
促进了航空客货运输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并推动中国民航融入全球航空市场。
中国民航发展至今,从无人机飞行到宇宙飞行,从国外旅行到极地探险,中国民航发
展不断壮大,已发展成全球最发达的民用航空业。
未来,中国民航会将全球化、智能化、
多样化发展相结合,构筑一体化的全球民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