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1课高教版2
- 格式:ppt
- 大小:18.51 MB
- 文档页数:8
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下册目录第一单元 (1)一、合欢树 (1)二、善良 (3)三、人生的境界 (7)第二单元 (13)五、科学是美丽的 (13)六、南州六月荔枝丹 (14)七、飞向太空的航程 (17)第三单元 (19)九、边城 (19)十、林黛玉进贾府 (25)十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3)第四单元 (36)十三、荷塘月色 (36)十四、世间最美的坟墓 (41)十五、画里阴晴 (45)第五单元 (50)十七、现代诗二首 (50)我爱这土地 (50)雨巷 (53)十八、雷雨 (57)十九、窦娥冤 (60)第六单元 (64)二十一、唐诗二首 (64)二十二、宋词二首 (70)念奴娇赤壁怀古 (70)雨霖铃 (74)二十三、师说 (79)第一单元一、合欢树教学目标: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意蕴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方法:颂读法,归纳法,探讨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
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
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课文分析(一)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老师朗读第一段,指定一排学生依次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看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件)明确:年龄“我”母亲十岁作文获奖做裙子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死多年(看幻灯提问题)由这张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
祝福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祥林嫂之死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冲茶的短工淡然地回答道:“还不是穷死的?”祥林嫂真的是穷死的吗?你怎么看?(学生分角色朗读“我”与短工的对话部分)从表面上说,她是流落为乞丐后死去的,好像可以说是穷死的。
但是她为什么会流落为乞丐呢?因为她丧失了劳动力,连记忆力也不行了,才被鲁家解雇了的。
但她本来不是很健康的吗?不是顶一个男人使唤吗?丁玲评价祥林嫂之死是这样说的:“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地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且看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都有哪些人?他(她)们是如何对待她的?(请同学们品味细节精要处,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谈谈那些给自己最深印象的细节的认识采用合作交流、旁批方式形成自己的认识)引起学生思考展开讨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
2.技能目标体会与分析肖像描写与人物悲剧命运的关系。
3.素养目标品析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挖掘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4.思政目标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肖像特别是眼睛的变化把握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教学难点品析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挖掘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法及学法指导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学情分析基础较好,学习热情高。
他们更需要在知识的丰富多元性、思想的深刻性方面得到强化,新媒体教学恰好能给他们以帮助。
鲁四老爷、四婶、鲁镇的民众、柳妈等人。
四叔:皱眉、不许祭祀,“谬种”点评:败坏风俗。
道德观:好女不嫁二夫。
极端冷酷与自私。
‚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
/ 我来摆,你放着罢,祥林嫂。
点评:对比这两句的变化,第一句多少还有些客套;第二句就很不客气,即使我很忙,也不用你摆,潜台词是你不是一个干净的人。
鲁镇的民众鲁镇的民众(重点品味细微精要处)“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纷纷评论着。
”北大钱理群教授说,这是《祝福》中最惊心动魄的场面,给了我们心魂无尽的凄冷与痛楚。
2015年11月中国·株洲课题士兵突击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教:播放《士兵突击》宣传片学:迅速进入情境,集中注意力1.引起学生的兴趣2.定下“以情感人”的整体思路5’人物分析教:提出问题:通过文中哪些细节能够得出人物哪种性格特征学:1.阅读课文找细节2.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3.寻找依据反驳其他人的观点1.加深学生们阅读课文的细致程度2.提高逻辑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20’对比鉴赏教:1.提出对比鉴赏法2.列举一处小说与影视剧刻画人物时的不同,并加以分析学:1.阅读课文2.回顾影视情节3.找出其中的不同并加以分析4.讨论通过对比鉴赏法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到课本上,引入细节中,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20’教学过程第2课时人物群像教:提出问题:在你眼中,剧中其他人物的性格是怎样的。
要求:经典情节+人物性格+心灵感悟以这篇课文为跳板,让同学们将视野放大到整个故事中,更深刻地体会《士兵突击》带来的情感冲击25’学:思考问题,得出观点教:反驳学生观点学:修补完善自己的观点认知升华教:运用反问的方式来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些细节,形成逆向思维的习惯学:注意细节,形成逆向思维让同学们体会到成功背后的本质,脱离单纯的激动,转为深沉的思考14’课堂小结教:用剧中人物的原话来做总结学:回顾情节、加深印象、体验情感将情感体验发挥到极致,使得整堂课的气氛显得和谐而完整5’布置作业教:设计了2个作业学:努力完成作业实践“因材施教“的原则,鼓励学生,更好地完成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
1’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不一样,所以讨论过程非常激烈,我相信这堂课带给同学们的绝对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增加,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一种方法。
然而比较遗憾的是,因为同学们的性格差异,有少数同学沦为看客,被课堂忽略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提高。
但我还是想用“教学相长”的原则,慢慢地让越来越多的同学们主动加入到自由学习和快乐学习的过程中,同时,我也会在教学方法方面寻求更新的突破。
《绝品》教案教学内容分析:《绝品》是人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处世美德”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既具有时代特色又贴近学生生活.这篇小说中的人物义薄云天之举令人震撼,小说作者运用富含古典韵味的语言来写小说人物的“义”和“绝”.学习该小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良品质、美好情操方面的熏陶和感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顺情节,解读人物;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二字的含义.2.技能目标: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仰慕并追随文中所塑造的人物,继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民族传统和民族大义.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和解读小说人物.2.学习小说中人物忠诚于友情的品质,培养学生保护和热爱祖国艺术珍品的民族精神.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情节、分析人物语言动作.2.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教学对象:十五六岁的高一学生对小说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基本上能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人物的性格,对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由于学生学历尚浅、生活经验不足以及其知识结构的肤浅,故还需多方指导.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是课程标准中在文学作品欣赏方面的要求.主要采用以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反复的阅读、讨论、提问、思考作答,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的内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如:(展示图片并讲解)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如:勤劳、善良、诚实等这些艺术品,这些传统美德传承着中华文化,闪耀着夺目的人文光芒.今天,我们走进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绝品》,一起去体会文中的这种人文光芒.二、作者介绍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三、整体感知(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归纳故事情节.2.教师点评及给出总结:(1)茶楼相识,收藏字画(2)推荐绝品,重金收藏(3)行家鉴定,绝品有“诈”(4)再见先生,竟成诀别(5)“卖画”度日,义赠绝品3.分组竞赛(1)第一组负责第一、二部分内容,第二组负责第三、四部分内容,第三组负责第五部分内容;(2)针对不同部分,提出相应的问题问其他组的同学;(3)提出有效问题该组加一分,回答问题有理有据加一分,最后最高得分获胜.4.角色扮演(1)请三位同学进行角色扮演,主要扮演部分为第三部分、第五部分,而在扮演过程中,学生分别揣摩刘三爷、常先生、马氏等人的性格特点.(2)角色扮演与该部分的讲解穿插进行.5.教师补充问题(1)第一部分:①文章第一部分说,“三爷爽快,凡是常先生推荐,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这表现了两人之间的什么情感?解答:真诚相待,坦荡相处,互相信任.②写马氏瞒着三爷,拿字画找行家鉴定有何作用?解答:衬托三爷与常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验证二人间的真诚、坦荡. (2)第二部分:①三爷对常先生推荐的古画“看不出名堂”,为什么还重金买下?解答:因为三爷信赖常先生,断定此画为唐代珍品,价值连城.②写常先生店铺被炒,有什么作用?解答:暗示常先生身份不凡,为下文他因参加革命党而被杀害作铺垫. (3)第四部分:①好不容易再见到常先生,三爷为什么不提揭品之事并问个究竟呢?解答:三爷始终信赖常先生,认定常先生坦荡爽直,充分显示了二人君子之交的感人之处.②第四部分突出了常先生的什么性格?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解答:他不拘小节、豪迈.作为革命党人,他义无返顾.(如:他半夜敲三爷家的门;对于马氏的讥笑,只是大笑;大杯痛饮;大步出门,并不回头;临刑前哈哈大笑,面色如常.)(4)第五部分:①三爷为什么会把包括绝品在内的字画无偿赠予王商人收藏?解答:因为王商人的一句“这些字画大多是国宝,还望您悉心收好才是”的叮嘱,表现了他对国宝发自肺腑的牵挂,而非贪婪;王商人识破绝品倒装置,有一双火眼金睛;王商人一句“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说明他是一条血性汉子.这些打动了三爷,并且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于是毅然把国宝送给王商人.②当你从王商人的口中得知绝品“倒装置”的秘密后,有何感想?常先生为何不将真相告诉三爷呢?解答:因为常先生明白,三爷与自己相遇相知,互相信赖,三爷一定理解自己,用不着多说.如果挑明真相,有可能泄露秘密,给三爷一家和国宝带来危险,故而隐瞒真相,这恰恰表明常先生用心良苦,深谋远虑.③请大家阅读文章最后四行,品味环境描写的表达作用,这样结尾有何好处?解答:内容上雪洁白晶莹,四野旷远,衬托三爷高洁宽广的情怀.四野无声,表达对三爷等人的无限敬意和深深感动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结构上,结尾干净利落,戛然而止,发人深思,余味无穷.四、品读领悟提问:课文的标题“绝品”有什么含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学生作答(预测):那幅画,装裱技术高超.还有人的品质也很可贵.教师总结:此处的“绝”,可以理解为独一无二,没人能赶得上.一指绝品之画,画本为唐代珍品,但常先生担心此画被人夺走,于是将其揭为三层,后倒装置,造成揭品假象,技为绝技,画为绝品;二指三位绝品之人,三爷、常先生、王商人因信赖、真诚、道义而共同演绎了一个传承国宝的动人传奇,他们是绝品男儿.板书画人唐代珍品——无价之宝常先生——舍生取义、视死如归装裱技艺——天下一流刘三爷——重情重义、一诺千金王商人——舍利取义、不忘祖训五、文本扩展回过头来再看“绝品”二字,既是独一无二,又是永不断绝.因为在王商人的身后还有我们,乃至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传承着宝中之宝,在沿袭着民族精神,这正所谓“绝品不绝”!教师举例:(展示图片)梅兰芳先生的例子: 京剧是我们的国之瑰宝,而京剧大师梅兰芳更是京剧艺术界的一朵奇葩,其表演生动真实,形神俱美,得到了世人的一致赞叹.但是更让我们为之倾倒的是其高尚的人格,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梅兰芳先生可谓我们民族的绝品.但是在我们的身边,同样有这样一些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人,他们虽然称不上是“杰出人士”,事迹也算不上是“丰功伟绩”,但他们高尚、诚信的品质却感动了中国,撼动了心灵.他们,是一面面道德的旗帜,带动和影响着中国的形象.她是江西省德兴市李宅乡宗儒村的一名普通村妇.2007年4月9日,陈美丽的丈夫扑救山火意外身亡,丈夫永远地离开了她,留给她一个残破的家,一个64岁的老母亲,一个从小就因患脑膜炎智力严重受损生活无法自理的弟弟,一个7岁的大女儿,一个只有10个月大嗷嗷待哺的小女儿,还有近10年来家里欠下的所有债务.这些债究竟有多少,陈美丽并不清楚.但“欠账还钱,天经地义”这一信念,使她毅然作出用死亡赔偿金来偿还债务的决定.在这个崇尚诚信的时代里,一位只读过小学的村妇,教给文明社会诚信可以如此朴素——她就是被网友称为当下“中国最诚实守信的村妇”的陈美丽.其朴实、诚信的品质同样堪称绝品.当然无论在我们的历史中还是现在社会中,这样的绝品人物不胜枚举,他们只是其中的一些代表.在今天,同学们更要学习刘三爷、陈美丽那种真实诚信的品质,做一个说到做到的“人”.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领略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重点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并真正的读懂了“绝品”的内涵.最后让我们用一句对联来结束今天的故事:(全班齐读)一幅古画亦真亦假成就天下绝品,三位男儿重情重义书写人间传奇八、作业:1.在文中找出一下生字词,查出拼音,并于作业本中抄写三遍装裱外埠绸缎神侃讥笑呷一口酒眼拙半晌无动于衷怔怔地战战兢兢流淌衣襟迭起军阀土匪唱喏2.完成《同步练习》3.寻人启事:寻找历史上和我们身边的绝品人物,并以百字进行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