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45.28 KB
- 文档页数:3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进展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缓慢且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疾病,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腹泻、腹痛、呕吐、便血、里急后重、体重降低、皮肤病变以及肝功能损伤等等,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和困扰。
本文就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以期更好的帮助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临床进展【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2-0092-02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直肠和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它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其病变的部位大部分局限在大肠的黏膜以及黏膜的下层部位[1]。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时间缓慢,但其反复发作率高,主要的发病人群为20岁~30岁的青年人。
下面,本文就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临床治疗进展情况进行简单的总结和阐述。
1 中西药联合灌肠治疗在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过程中,采用中西医药物结合灌肠治疗,能够将药物直接的作用在患者的病变部位上,从而增大病变部位的局部药物浓度,提升药物的起效速度,并降低患者因口服药物而导致的一些不良反应。
目前,中西医药物结合灌肠法已经得到了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例如:1.1 中药联合锡类散、柳氮磺胺吡啶灌肠法这一灌肠疗法中,中医药方为:马齿觅30g、红藤30g、败酱草30g、白头翁30g、地锦草30g、五倍子20g、苦参20g、制大黄12g。
配合中成药锡类散和西药柳氮磺胺吡啶进行持续20d的灌肠治疗,其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纯的西药灌肠,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显著[2]。
1.2 中药联合泼尼松、柳氮磺胺吡啶灌肠法这一灌肠疗法中,中医药方为:黄芩12g、白头翁12g、马齿觅12g、炒木香10g、白芍10g、地榆10g、白芨10g、赤芍8g、炮姜8g、黄连5g、白蔹4g。
将其配合西药泼尼松、柳氮磺胺吡啶进行灌肠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2 中药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理论中属“泄泻”、“肠辟”、“痢疾”的范畴,其病变原因多为脾失健运、脾胃受损。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现状及前景溃疡性结肠炎是结、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本病治疗难度大,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关,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手段多样,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如生物靶向治疗、干细胞移植等,现将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微生态制剂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病变范围主要累及结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等[1]。
UC患者肠道损伤主要侵及黏膜及黏膜下层,呈弥漫性连续性分布,以慢性、反复发作为特点。
临床上常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为主要就诊原因及临床表现。
目前现代医学以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三大类药物治疗为主,并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出现了干细胞移植、生物靶向治疗等新技术的试验与推广,现就有关UC的治疗现状及前景作简要综述。
1 一般性治疗治疗原则以尽早控制发作,长期维持缓解,防止复发和并发症为主,并注意合理饮食及营养物质的补充,避免体力劳动。
活动期患者应做到充分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待病情好转后可改为富含营养的少渣饮食。
病情严重者甚至需禁食,并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
注意情绪波动对患者疾病的影响,可予以心理疏导治疗。
对于腹痛、腹泻患者,可给予适当的解痉、止痛、止泻药物治疗,但在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止泻类药物时,应慎重,需权衡利弊,如对于危重症患者应禁用,因其具有诱发中毒性巨结肠的危险。
对于下消化道出血严重的患者,可加用止血类药物联合治疗;对于重症并继发感染患者,应静脉给予广谱抗生素积极抗感染治疗。
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发生时,可给予输血、输注人血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2]。
2 药物治疗2.1 氨基水杨酸临床上常用的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包括柳氮磺胺吡啶(SASP)、5-氨基水杨酸(5-ASA)等[3]。
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作者:张凤福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18期摘要:UC(溃疡性结肠炎)为非特异性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发病机制不明。
对于UC 的治疗,临床上首选氨基水杨酸类及糖皮质激素治疗。
对于重症难治性UC患者,多给予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临床效果较为显著,但是患者的不良反应也较为明显[1]。
近年来,生物制剂在临床应用增多,包括肿瘤坏死因子抗体、细胞因子拮抗剂、粘附分子抑制剂等药物,能对UC发病的主要环节进行阻断,因而效果理想,且不良反应轻。
本文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药物现状作一综述,以期能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意见。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UC(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提高,为非特异性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认为发病与免疫紊乱及炎性反应相关。
在病理表现上,炎性病变范围多始于结肠远端,可逆向发展至近端,重者可累及末端回肠,主要累及粘膜层及粘膜下层,患者多伴有肠外疾病[2]。
在临床治疗上,主要针对炎症及免疫紊乱而给予治疗方案,而随着对UC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不断有新药研发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1氨基水杨酸类药物(5-ASA)作为治疗轻中度UC的一线药物,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间较长,主要包括柳氮磺胺嘧啶、奥沙拉嗪、美沙拉嗪等制剂[3]。
该类药物通过以下方面起效:改善肠道菌群环境,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与释放,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抑制肥大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发挥作用等。
1.1柳氮磺胺嘧啶为第一个用于治疗UC的5-ASA制剂,应用较为广泛,具有价格低廉、疗效显著的特点,该药吸收至大肠后,先还原生成5-ASA及磺胺嘧啶,其中,5-ASA能够在炎性病变处发挥药理作用,而磺胺嘧啶则经吸收后,在肝脏中代谢,经肾脏排出体外。
多数专家在诱导缓解期推荐给予3~4 g/d的剂量,在维持期剂量减半[4]。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
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该病缠绵难愈,易复发,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因中医药治疗UC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副作用少的特点,可以长期维持康复治疗。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UC的中医康复治疗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UC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虽无与其完全对等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常将其归属于“肠”“泄泻”“久痢”“休息痢”“肠风”“滞下”等范畴。
总体上看,上述病症临床表现都与UC有相似之处,但又不能划等号。
因为单从临床表现上分析,一般无法将UC与克罗恩病(Crohndisease)及各种类型的痢疾等准确诊断区别。
对于UC的病因,现代医学尚不明确,中医亦然。
古今文献多认为因禀赋异常,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所致〔1,2〕。
上述5种相关因素,可能是单独致病,更可能是多种病因合力致病,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
其发病机理为浊邪壅塞肠中,传导失司,气机不通,气血壅滞,肠络受损,下痢赤白。
现代医家对病机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淤为局部病理变化〔3〕;②证属本虚标实,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慢性静止期或慢性持续活动期则多表现为脾肾两虚或虚实夹杂〔4〕;③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脾胃虚弱贯穿于整个病程中,初发期和反复发作期以邪气盛为主兼见脾虚;缓解期多邪退正虚,脾虚为主兼见邪实,而血瘀肠络为局部病理改变,更使本病迁延难愈〔5〕;④本病发病关键是湿热留滞大肠,其病变可涉及血分,且兼夹证繁杂。
在基本病机基础上,有偏寒偏热之别,偏寒者多兼气虚阳虚,偏热者多兼营热阴虚〔6〕;⑤本病也有可能是“毒瘀致痈”,具体而言是一种“肠胃生痈”,乃因毒邪壅滞气血所致〔7〕。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展姜秀文发布时间:2023-07-21T12:05:48.750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3月6期作者:姜秀文张佳琪通讯作者[导读]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展通讯作者姜秀文 张佳琪(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116000)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直肠和结肠产生炎性病变的肠道疾病,在目前的临床上病因暂时不明,病发后主要连累的是直肠和乙状结肠,同时还对其他部分结肠进行侵蚀。
以腹痛、腹泻、粘液状的脓血便临床症状为主,遇到急性危重的病例是有肝损害、口腔溃疡等的全身症状的,少数人还会出现内分泌紊乱病症。
溃疡性结肠炎首例出现在1875年,1973年世卫组织命名为特发性结肠炎,以此跟其他特异性炎症做区分。
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是反复发作,肠道内除了少数量的真菌和病毒,细菌是主要菌群。
近年来的研究说明肠道内各种种类、数目的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有关,不仅出现患者肠道内的菌群失调,肠道菌群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这些与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有着不可区分的关系。
在如今的临床医学,针对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和西医都有相对好的方式,本文就是从中、西医治疗方法、营养保证的不同角度叙述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关键词:溃疡;结肠炎;治疗在消化器官中肠道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和作用,它最长,功能最多。
溃疡性结肠炎是肠道内累及直肠与结肠反复发生的慢性疾病,有着反复发作的特点。
腹痛、腹泻、血便的临床症状让患者苦不堪言。
目前病因不明确,可能存在单一或多种原因的相互影响导致发病,包括不限于遗传、免疫、肠道菌群等的相互影响。
溃疡性结肠炎以难治好、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如果发展为急性重度的还会危及生命,所以临床医学也在不断努力,争取早识别,早诊治,早康复。
中医又分为以针灸、药物贴敷、灌肠为主的外治疗,以及标本兼治的辩证内治疗,两者疗效比较显著,而且不良反应也比较少,治疗方式较多,可以适合各种体质情况的患者;西医治疗是以药物、激素、免疫抑制、生物制剂、益生菌等为主,更全面,数据分析更精准。
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病机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
目前治疗UC的药物仍以氨基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类为首选。
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等多用于重症难治性UC,治疗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不良反应明显。
运用各种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抗体、黏附分子抑制剂、细胞因子拮抗剂等对发病机制的主要环节予以阻断,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常伴有肠道外疾病。
近年UC的发病率日趋增高,其病因至今仍不明确,发病中有免疫因素与各种炎症介质的参与,抗炎与调节免疫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对UC病因的进一步了解和新型药物的不断开发,许多新型制剂开始应用于临床。
现就近年来的药物治疗概况综述如下。
1氨基水杨酸类氨基水杨酸类是治疗轻、中度广泛性UC患者的一线药物。
这类制剂主要有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奥沙拉嗪等。
多数研究认为,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改变肠道微生物体系;改变黏膜内前列腺素合成及电解质交换;阻止炎性介质的合成和释放;阻止自然杀伤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黏膜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的作用;限制活性氧的产生等[1,2]。
1.1柳氮磺胺吡啶是目前治疗UC,尤其是轻、中型UC的常用药物,由于药价便宜、疗效确切,在国内仍为首选药物。
柳氮磺胺吡啶是由5-氨基水杨酸和磺胺吡啶结合而成,口服后在结肠细菌偶氮还原酶作用下裂解,磺胺吡啶为载体部分,使药物到达结肠后释放5氨基水杨酸发挥治疗作用[2]。
柳氮磺胺吡啶适用于轻、中型患者或重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已缓解者,发作期4~6 g/d,分4次口服,症状缓解后改为2 g/d,疗程1~2年,其不良反应主要由磺胺吡啶引起,包括恶心、头痛、肌痛等、网织红细胞增多、精子减少及变态反应引起的皮疹、肝毒性、白细胞减少、贫血等,发生胰腺炎、肺炎、肝炎或结肠炎者则属罕见。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影响结肠和直肠,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随着医学技术和研究的不断进步,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诊治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疾病的诊断1. 传统的临床诊断方法传统的临床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内镜检查。
患者的病史询问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腹泻、便血、腹痛等症状的持续时间和频率,以及家族史、生活习惯等信息。
体格检查主要是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皮肤黏膜、淋巴结等的变化。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血生化、炎症标志物等指标的检测。
内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最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肠黏膜的病变情况,包括溃疡、出血、息肉等表现。
2. 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被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中。
血清标志物检测(如C-反应蛋白、粪便标本中钙卫蛋白等)、全结肠镜检查配合双重气囊高分辨率MRI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准确性和检出率。
还有基于人工智能的诊断辅助系统,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溃疡性结肠炎。
二、疾病的治疗1. 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仍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方法。
传统的药物治疗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但随着对UC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新药物被应用于UC的治疗,如抗肿瘤坏死因子(TNF)药物、抗白细胞介素-12和23(IL-12/23)药物等。
这些新药物不仅能够有效控制UC的炎症反应,而且还具有较低的副作用和较好的长期疗效。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难以控制的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手术治疗是必不可少的选择。
目前,常见的手术治疗包括结肠切除术、直肠切除术和全直肠切除术等。
随着微创技术和器械的不断进步,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也在不断提高。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标签: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进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受累多见。
其主要临床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
根据其临床表现特点,本病当属祖国医学“久痢”范畴,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在稳定病情、预防复发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现笔者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关于本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大多数医家认为系脾肾两虚,肝脾失调,湿热阻滞大肠。
正如《景岳全书》曰:“凡病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脾肾虚弱之辈,但犯生冷极易作痢”,“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指出该病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外邪、饮食不慎或忧思恼怒引起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损伤肠膜脉络而发病,病本为脾肾两虚,标实为湿、痰、热、瘀、毒。
罗文纪等[1]认为,凡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精神抑郁,过度劳累,或气滞、血瘀、痰饮,皆可损伤脾胃,因此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湿浊内阻为标,湿邪日久可壅滞气血,化腐成疡;任光荣[2]认为本病的发病根本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健。
脾胃居中焦,禀纳谷、腐熟、输布、运化之功能,并具升清降浊之职。
无论是外感湿热毒邪,或是嗜食肥甘,化生湿热,或是过食生冷,湿浊内蕴,郁而化热还是劳倦太过,情志失调,皆可导致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气滞湿阻,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肉腐血败,内溃成疡,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混杂而下,导致本病[3]。
叶柏教授认为,本病多在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不健基础上感受湿热之邪,或由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油腻,辛辣厚味,湿热内蕴肠腑,与气血相搏结,气滞血瘀,脂络受损,血败肉腐,内溃成疡,即为“内疡”,其病理特点类似中医红、肿、热、痛之痈疡,正如《医略》所云:“以痢之赤白为脓血,即是痈疡之类”;“论痢之证治之理,正与痈疡机宜暗合”,以肠腑湿热为标,脾肾两虚为本,病位还可涉及肝肺二脏。
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进展发表时间:2019-07-01T11:16:59.023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4月8期作者:武健[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过程,具有病理漫长,常反复发作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和不规律的作息,导致20-30岁群体高发该疾病。
武健(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8级消化内科研究生;内蒙古包头014010)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过程,具有病理漫长,常反复发作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和不规律的作息,导致20-30岁群体高发该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位置多在乙状结肠和直肠,可延伸至降结肠和整个结肠,病理表现为糜烂、溃疡。
溃疡性结肠炎在欧美等地发病率仅为0.01%,患病率约为0.2%,然而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人数众多,且呈上升趋势。
多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通过柳氮磺胺吡啶、5- 氨基水杨酸以及激素等治疗和环节症状,但部分患者会出现停药后复发或者治疗无效的情况,需要配合使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起到缓解作用,甚至要通过外科手术,这就成为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RUC),而RUC的诊治也成为临床的一大难题。
以下对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诊治做出综述。
关键词: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进展Abstract:Ulcerative colitis is limited to the inflammatory process of colon mucosa and submucosa,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pathology and frequent recurrent attack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people's life rhythm and irregular work and rest, the disease occurs frequently in the population aged 20-30. Ulcerative colitis mainly occurs in sigmoid colon and rectum, and can extend to descending colon and the whole colon. Its pat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are erosion and ulcer. The incidence rate of ulcerative colitis in Europe and America is only 0.01%, and the incidence rate is about 0.2%. However,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in China, and the incidence rate is on the rise. Most patients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undergo treatment and link symptoms such as Sulfasalazine, 5-Aminosalicylic acid and hormones, but some patients will relapse or have ineffective treatment after drug withdrawal. Immunosuppressants and biological agents need to be used together to relieve the symptoms, even through surgery, which becomes refractory ulcerative colitis (RUC), and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UC has become a major clinical problem. The following is a review of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ulcerative colitis.Key words:Refractory ulcerative colitis;Treatment;Progress一、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一)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患者多为血性腹泻或者脓血便,频率可达每天4次,严重者血水样便频率达到每天10次以上,在诊断中需要排除以下可能显著的肠道病症:a细菌性痢疾;b肠结核;缺血性肠炎;d放射性肠,可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利用肠镜、钡灌肠检查以及黏膜组织病理结果作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
对于克罗恩病(CD)来说,欧洲共识意见为可对激素治疗的反应把难治性CD作以下两种类型处理:a激素抵抗;b激素依赖,同时对激素(CS)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做出明确的规定。
但对于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判断目前没有形成共识意见,在不同文献中的诊断标准也不尽相同[1]。
近年来,对RUC的定义主要从激素抵抗或者激素依赖出发,但是在激素使用剂量和时间没有具体的定论[2]。
Ogata 等于2006 年在研究中将激素抵抗作如下定义:对口服或者静脉使用激素多于两周无反应。
对激素依赖作如下定义: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处于慢性活动期多于六周或频繁复发(每年多于一次或者两年多于三次)。
Chow 等于2009 年研究也依据对激素治疗的反应将RUC进行定义,但在激素抵抗情况下等效的泼尼松龙剂量为 0.75mg/(kg·d);从诊断频率上讲,在激素依赖情况下所用标准为激素减量或者停用四周之内复发[3]。
(二)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早期诊断研究表明,对于激素产生依赖或者耐药强的患者,早期对患者施加生物制剂、免疫抑制剂对病情的控制会起到更加显著的效果。
因此,需要及早筛选出可以预测疾病进展的指标有着重要的意义[4]。
据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通过随访我国香港地区95例使用激素的 UC患者,结果显示初诊时血小板增多发展成为激素依赖型 UC 的危险性增加 2.9 倍,而全结肠累及的患者发展成为激素依赖型 UC 的危险性增加0.7倍;初诊时贫血发展成为激素依赖型UC的危险性增加9.8倍;而需要全胃肠外营养的患者发展成激素抵抗型UC的危险性增加17.8 倍[5]。
另有相关回顾性研究发现,浙江地区51例使用激素的炎症性肠病患者进行诊断,在初诊时如果患者ESR偏高、CRP偏高或者血清 ALB偏低的患者更加容易发展为难治性IBD。
因此,对初诊时有高危因素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治疗更加利于提升治疗效果[6]。
二、RUC的治疗(一)药物治疗1抗生素抗生素联合治疗(ACT)突出抗生素在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发挥重要作用。
Uehara等对抗生素的研究做出如下深入分析,其对25例活动性UC患者(含17名RUC病例)进行临床治疗分析,在对患者进行传统治疗基础上使用以下抗生素使用两周:a阿莫西林;b四环素;c甲硝唑,观察期为联合治疗后的第 3 个月份和第12个月份,对患者的内镜评分和临床活动评分发现分数显著降低,其中激素依赖患者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0.00%和73.30%,而激素抵抗患者在第 12 个月份的临床有效率分为50%,(12/17)的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第12 个月份可停止激素治疗。
Uehara 和Kato等学者也对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后研究发现,用同样的抗生素也证实抗生素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良好[7]。
2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AZA/6-MP)借助其代谢产物6-巯基鸟嘌呤加速T 淋巴细胞的凋亡,进而发挥出免疫作用,是激素治疗失败后常用药类。
Thia 等对64 例亚洲激素依赖患者进行治疗,按照缓解率分析免疫抑制剂的作用,发现患者使用 AZA半年后的完全缓解率达到48.4%,部分缓解率达到45.1%;2年的缓解率为87%;3年缓解率为76%;5年缓解率为61%,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证实AZA在亚洲CS依赖患者治疗中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具有优越性[8]。
对于AZA/6-MP 治疗无效的患者需要该用甲氨蝶呤(MTX)这种免疫抑制剂,Wahed 等通过研究证实了效果,AZA/6-MP在治疗失败的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MTX免疫制剂半年后的有效率达到68.8%。
他克莫司(FK506)和环孢菌素A(CsA)可阻断T淋巴细胞内的神经钙蛋白通路,进而发挥出强大的免疫抑制作用,经过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在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上效果显著。
Naganuma[9]等通过研究证实了效果,通过对11项使用CsA治疗的临床研究分析,有570例患者参与研究,统计出有效率在64%-100%,平均有效率81.4%,无结肠切除的缓解率(1年以内)在63%~64%,3年缓解率48%-53%,7年缓解率为14%~42%;通过对9项使用FK506治疗临床研究分析,有220例RUC患者参与研究,统计出有效率在53%-100%,平均有效率69.2%。
缓解率为9%~100%,平均缓解率40.9%。
副作用发生率为0%~35%,平均21.2%。
2年-3.5年的无结肠切除缓解率为55%-62%。
目前国内对CsA在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应用的临床研究处于发展中,但是FK506在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缺乏相关报道[10]。
张颖[11]等报道6例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初始治疗为口服 CsA 5mg/(kg·d)-6mg/(kg·d),维持血药浓度150ng/ml-250ng/ml,其中5例患者在治疗 4天-14天后发现大便次数逐渐减少;10天-30天后大便次数为1-3次/天,并且血便消失,患者腹痛明显减少。
在60-90天后复查肠镜发现肠壁黏已基本修复;另有1例 RUC 患者在使用 CsA 30天后因症状没有改善而采用手术治疗[12]。
3生物制剂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在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中开始更多的利用生物制剂。
结直肠的炎症是黏膜免疫系统对抗侵袭性肠内抗原的反应,而多种炎症因子在相互交错中构成的复杂调控通路,生物制剂可以通过特异性作用其中的关键炎症因子,进而发挥出阻断炎症过程的作用[13]。
在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中,TNF-α 的单克隆抗体 - 英夫利昔单抗(IFX)是应用最早的生物制剂,始于2005年的美国,随后国内外进行大量的临床研究,并且证实IFX 在 RUC 中的治疗效果显著。
目前临床应用的 IFX 是75% 人源和25% 鼠源的嵌合体,鼠源成分让IFX 应用容易出现抗IFX 抗体(ATI),而IFX 和血清中高浓度的 ATI结合使IFX 的血清浓度降低,进而产生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