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学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2.70 MB
- 文档页数:43
临床中药学概论第一部分中药的性能一、药性理论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正邪斗争,从而导致阴阳气血偏盛偏衰或脏腑经络机能活动失常的结果。
因此,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
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
它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药性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以阴阳、脏腑、经络学说为依据,根据药物的各种性质及所表现出来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研究、运用中药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一)、四气《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这是有关药性基本理论之一的四气五味的最早概括。
每味药物都有四气五味的不同,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历代本草在论述药物的功用时,首先标明其“气”和“味”,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
临床药学导论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临床药学与临床药师的基本概念.临床药学是以提高临床用药质量为目的,以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为核心,重点研究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临床药师是以系统临床药学专业知识为基础,熟悉药物性能与作用,了解疾病治疗要求和特点,参与用药方案设计、实施与评价的临床专业技术人员.2、临床药学的学科特色.(1)综合性特色:临床药学是医学与药学相结合的产物;学科的目的决定了临床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药物治疗具有综合性特色;临床药学的实践需要综合技能。
(2)实践性特色:临床药学的实践性是由学科目的决定的,提高临床用药质量的过程必然是在临床药物应用实践中,目的是否达到也必然是通过关注临床药物应用结果进行评价的。
(3)社会性特色:无论是临床药学研究还是实践,都体现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临床药学学科发展和临床药学实践的重要因素.3、临床药师的职业特征与职业发展方向。
答:(1)临床药师的专业特征:临床药师工作职责的核心是提供负责药物治疗,改善用药者生活质量。
(2)临床药师的服务特征:服务于用药者;服务于现代医疗团队;服务于社会。
(3)临床药师的社会心理特征:由于临床药师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服务的社会群体不同,产生了相应的社会心理特征.以病人为中心、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服务模式,将药学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第二章药学与药品1、药学与药品的定义、药品的特殊性。
药品是人类对付疾病最有力的武器,在人类漫长的生存斗争中保障了人类的健康。
药学是研究药物的发展、开发、制备及其合理使用的科学,也称为药物科学。
药品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命关联性、质量重要性、高技术性、公共福利性、品种多产量有限。
2、药学的任务、药品的类别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药学的主要任务:研究新药及其制剂;阐明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药物制备工艺;制定药品的质量标准,控制药品质量;开拓医药市场,规范药品管理;促进、评估及保证药物治疗的质量。
临床药学概论的期末总结一、引言临床药学是在医院、药店等临床实践环境下开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药药相互作用、不良药物反应等方面。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临床药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的各种药物治疗技术,以及如何提供药物治疗服务。
二、主要内容1. 药物治疗学药物治疗学是临床药学的基础,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对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原则、剂量、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我们学习了一些常见病症的药物治疗方案,了解了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药物选择和调整。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和药物动力学,丰富了对药物行为和作用机制的理解。
2. 临床药理学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我们在本学期的学习中,了解了不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和不良反应等方面。
我们还学习了药物的相互作用,了解了不同药物的联合应用时可能出现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对于合理用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 药药相互作用药药相互作用是指多种药物在体内同时存在时发生的相互作用现象。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同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了解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和临床表现对于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药物相互作用的分类和机制,了解了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出现的相互作用,为合理用药提供了依据。
4. 不良药物反应不良药物反应是指使用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良反应。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不良药物反应的分类、病因和识别方法。
了解不良药物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对于减少不良药物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习成果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临床药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还掌握了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药药相互作用和不良药物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我们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操作,提升了对临床药学的理论和应用水平。
同时,我们还参与了一些实际情景模拟和案例讨论,锻炼了自己的药学知识应用能力。
(完整版)临床医学概论重点(药学专业)诊断学常见症状:发热、呼吸困难、咯血、呕血、腹痛、水肿、昏迷。
发热正常体温:36~37℃1.发热:低热37.3~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2.热型:(1)稽留热:39~40℃,24h波动<1℃,持续数日、数周。
大叶性肺炎,伤寒。
(2)弛张热:>39℃,24h波动>2℃(但高于正常体温)。
败血症,化脓性感染。
(3)间歇热:高热和无热反复交替。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热:渐渐升39℃,渐渐降至正常热,如此反复。
布鲁杆菌病。
3.发热病因:(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
(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内脏梗死、组织坏死。
抗原-抗体反应:风湿热。
内分泌代谢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产热多。
皮肤散热减少:广泛性皮炎,慢性心功能不全心输出量减少。
体温调节中枢异常: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低热。
呼吸困难1.类型、特点、病因:肺源性呼吸困难:(1)吸气性:吸气时间长,三凹征。
上气道阻塞(2)呼气性:呼气时间长,哮鸣音。
下呼吸道阻塞,肺泡弹性减弱(3)混合性:呼吸音异常,病理性呼吸音。
换气功能障碍。
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功能不全影响最大):(1)劳力性呼吸困难:活动时出现加重休息减弱。
心功能不全早期。
(2)端坐呼吸:仰卧时发生或加剧坐位时减轻。
心衰。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眠发作,被迫坐起,咳嗽,喀粉红色泡沫痰,喘息、奔马律、肺部湿罗音。
急性左心衰。
中毒性呼吸困难:深大呼吸。
酸中毒。
呼吸加快。
急性感染、急性传染病。
呼吸缓慢、变浅、节律异常。
镇静类药物中毒。
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神经)呼吸浅慢,节律改变。
中枢直接受压力感受器刺激(精神)呼吸浅快,伴随手足抽搐。
过度通气,呼吸性碱中毒。
血源性呼吸困难呼吸加速,心率加快。
重度贫血,红细胞携氧量减少。
咯血1.常见病因:支气管疾病: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肺癌、支气管炎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