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鱼类生物学(精)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鱼》。
主要内容详细包括鱼类的主要特征、鱼类的适应特点、鱼类的呼吸和运动、以及鱼类的生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了解鱼类的适应特点,理解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适应特点、呼吸和运动原理。
教学难点:鱼类的适应特点及其呼吸和运动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PPT等。
学具:显微镜、观察盒、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鱼类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鱼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学新课:(2)分组讨论,分析鱼类的适应特点。
(3)讲解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结合视频和PPT进行演示。
3.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观察鱼类呼吸和运动的实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鱼类的主要特征2. 鱼类的适应特点3. 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类的适应特点。
(3)解释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
2. 答案:(1)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2)鱼类的适应特点:如身体梭形,减小游泳时的阻力;鳃呼吸,适应水生生活等。
(3)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通过鳃呼吸,吸收水中的溶解氧;通过尾部和鳍的协调运动,实现游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鱼类的生活环境,了解保护水资源和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调查当地鱼类资源现状,提出保护措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鱼类的世界”,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鱼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点、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鱼的形态结构特征,了解不同种类鱼的特点。
2. 使学生理解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独特之处。
3. 培养学生保护鱼类资源,关爱生态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教学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投影仪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鱼类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鱼类标本、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鱼类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
2. 例题讲解(15分钟)(1)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分类。
(2)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鱼类观察记录表,并进行小组讨论。
4. 知识巩固(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形态结构特征身体呈梭形有鳞片有鳍有鳔2. 鱼的生理特点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温不恒定3. 鱼的分类冷水鱼温水鱼热带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鱼的形态结构特征。
(2)举例说明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2. 答案:(1)鱼的形态结构特征:身体呈梭形,有鳞片、鳍和鳔等。
(2)鱼的生理特点: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温不恒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点掌握较好,但对鱼类分类的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特有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鱼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分类。
2. 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
八年级生物第四节鱼知识点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在其中鱼类研究也是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对于八年级的生物学课程来讲,鱼类知识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八年级生物第四节鱼知识点吧。
1. 鱼类的基本结构和生物特征鱼类的身体通常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个部分。
在头部可以看到眼、口、鼻等组成部分,而身体的躯干部分则又分为背鳍、尾鳍和腹鳍。
另外,在鱼类身体表面还长有鳞片,在这些鳞片之间会分布着某些生殖器官。
鱼类没有肺呼吸器官,而是在鳃上通过与外界的交换作用来呼吸氧气。
2. 鱼类怎样活动在水下生活的鱼类,在行动上的表现各不相同。
其中,一些慢活动的鱼类通常如同懒洋洋地游动前进。
而一些快活动的鱼类就会快速摆动尾鳍,以快速前进。
还有一些普通的鱼类则会把身体侧倾一些来保持与水流的相互作用,以便行动。
3. 鱼类的视觉系统和适应环境在水中能够清晰看到周围的环境对于鱼类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需要在水下迅速地觅食和逃避捕食者。
鱼类的眼睛通常会随着它们移动头部的方向而进行相应的转动,这样能够很方便地观测周围的环境。
另外,鱼类的视网膜通常会较多地包含视觉色素,这些色素有助于它们区分出不同的颜色和亮度。
4. 鱼类的繁殖方式鱼类的繁殖方式通常有内受精和外受精两种方式。
其中,外受精的鱼类通常是在水中进行交配,然后将卵子和精子在水中进行结合。
而内受精的鱼类则是直接在体内进行受精作用。
在受精完成后,鱼类一般会选择寻找或者制造一个安全的场所来产卵和孵化。
5. 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鱼类在水中担当着重要的食物链角色。
它们可以食用其它生物如小型浮游生物或小型鱼类之类,同时也会被其它食物链上的生物,如水生鸟类、食肉动物等等所捕食。
另外,鱼类还对其它水生生物的种群和数量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总之,鱼类作为自然生物界的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对于八年级的生物学课程来说,上述的鱼类知识点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鱼类实验设计【实验教学目标】1. 认识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2. 尝试完成“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的探究活动,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的精神。
【实验内容】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1. 实验器材:活的鲫鱼、剪刀、红墨水、滴管、纱布、清水、水槽、抹布、玻璃棒等。
2. 主要实验材料的准备: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的实验要求,初步了解实验操作的步骤;教师准备活鲫鱼,透明的水槽,固定鱼鳍的材料(纱布、细线、曲别针、塑料板等),滴管,滴瓶(红墨水)。
3. 利用鲫鱼做完实验后,应及时将鲫鱼放入清水中。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因为本节核心任务是使学生了解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对此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说出鱼类靠鳍游动,靠鳃呼吸,但对每种鱼鳍的作用,鳃如何呼吸,侧线、鱼鳔等的作用不是十分的了解。
因此,本节课将探究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实验设为教学重点。
学生自学习生物学以来,通过对实验法的学习与实践,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已非常熟悉,并能尝试对某些问题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操作,但要形成较为科学的思维方式还需进一步训练,因此把设计实验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的生活,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新问题作为本节教学难点。
主要教学策略:学生好奇心强,对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兴趣极高,为本节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这堂课就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以学生所熟悉的鲫鱼为载体,组织了一系列探究活动,从学生兴趣出发,在“自主”上做文章,在“促进发展”中做文章,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和学习经验,指导学生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新问题,设计出科学合理实验方案,依据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实验类型:以学生小组探究为主的学生实验,力图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的探究方法、探究能力、思维水平等诸方面得到发展。
鱼类生殖和繁殖行为的生物学原理鱼类是一类具有高度多样性和适应能力的动物,其繁殖和生殖行为同样也丰富复杂。
在它们的进化过程中,生殖成功的策略和反遗传学遗传规律的支配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讨论鱼类生殖和繁殖行为的生物学原理。
1. 性别决定与大多数哺乳动物不同,鱼类在性别决定和个体性别的维持方面存在较大的多样性。
鳀科鱼类和环境响应鱼类可以根据环境条件改变其性别表达,称为环境性别(EG)鱼,如白鲢鱼。
生殖器官未定鱼则一边生长一边发展其生殖系统,根据口-肛长度比(KAR)判断其为什么性别,如水蛇鳝。
而某些鱼类则采用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如雌雄同体鱼和雌性化雄鱼。
2. 繁殖季节和场所对于多数的鱼类而言,适合进行繁殖的季节和场所通常由其环境所决定。
而对于淡水消费性鱼类而言,其繁殖季节和水温密切相关,典型的例子如鲑鱼和鲤鱼。
在它们成熟后,在特定的季节和水温情况下,它们会飞跃或往上游游,选择繁殖场所,产卵和受精。
而实验表明,加热或降温水温都可以显著延长或缩短其繁殖季节。
3. 繁殖方式大多数的鱼类利用外部受精方式。
在繁殖期间,雄鱼会把精子涌入水中,雌鱼则在其静止时感知到精子,并通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进行受精作用。
但是,某些鱼类则利用内部受精方式,如鲨鱼和蛇鳝。
这些鱼类将精子和卵子存储在内部,等待成熟后通过内部受精进行受精作用。
4. 产卵和孵化方式对于产卵和孵化方式的特异性和差异性,也与鱼类的物种和环境有关。
在河流和湖泊中,产卵和孵化可以出现大规模的同步现象,如大鲤鱼。
卵的孵化过程通常与鱼类的环境和生活史密切相关。
在海洋环境中,孵化时需要更多的氧气,需要在更高的水流量下进行,且需要食物的供应和随后的幼鱼成长。
5. 繁殖后的幼鱼对于大多数的鱼类而言,幼鱼在孵化后会在水中自由地生长和发展。
然而,部分鱼类的幼鱼却需要与母鱼在一起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母鱼的身体内成长和取食。
这种表现形式称为卵胎生和胎生,大多数的例子如底鲶和鲨鱼。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
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
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1,鱼类的生活史: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
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
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和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
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和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和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
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
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
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和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和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
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
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0+ -- 1,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形成。
1+ -- 2,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和支鳍骨、鳃盖骨、匙骨和脊椎骨等。
• 鱼类的肌肉系统讲授重点:横纹肌在硬骨鱼类鱼体上的分布鱼类和其它动物一样,在其生活过程中,运动一刻也没有停止。
诸如呼吸、循环、摄食、繁殖、排泄、避敌等,都是通过局部甚至较大范围的组织器官的运动来完成,而产生各种运动的基础是肌肉。
鱼类依靠肌肉的运动,不仅可以保存个体的生命,更可绵延种族的永续。
鱼类的肌肉发达,在鱼体分布广泛,是鱼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鱼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味道鲜美,因此一向被视为上等食品。
第一节 鱼类肌肉的构造和种类• 肌肉的基本构造组成肌肉的基本单位是肌纤维,也就是肌细胞。
肌细胞具有细胞的一般结构,而有的则象多细胞的愈合体。
肌细胞具有:细胞核、细胞质(又称肌浆)、细胞膜(又称肌膜)在细胞质中有原生质分化而来的肌原纤维。
许多肌纤维的各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它的结缔组织的肌末鞘成为肌末,许多肌末又过一步聚合成肌肉。
肌肉受了刺激产生兴奋,兴奋达到一定程度,就产生收缩,收缩后得以宽息恢复原状。
由于肌肉的收缩产生各种运动。
二、肌肉的种类肌肉根据构造、功能、分布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即平滑肌、心脏肌、横纹肌。
• 平滑肌平滑肌的肌细胞呈梭形,中央有一椭圆或短棒状细胞核,在肌原纤维间充满水浆,平滑肌成层、成刺配置,少数情况下单一分布和结缔组织间。
这种肌肉的特点是收缩缓慢,宽息也迟钝,不受意志支配,受植物性神经支配,所以又叫不随意机。
主要分布在内脏器官中(心脏除外),如消化管道、血管、尿殖器官的壁等处。
• 心脏肌构成心脏肌的细胞比较宽短,彼此的分支连结在一起,如网状,每个细胞有一个细胞核,它的肌原纤维有明暗相间的横纹,但不如横纹肌那样明显,所以从性质来看,心脏肌是介乎平滑肌和横纹肌之间的一种肌肉。
心脏肌固为细胞彼此的分支连结,所以一旦一处受刺激,其它各处乃至整个心脏皆被兴奋,这是它最大的特点。
此外,收缩缓慢,宽息较长,而且有显著的节律性。
心脏肌只构成的脏。
• 横纹肌构成横纹肌的细胞呈长圆柱状,在一个细胞内有很多细胞核,为一多核共质体,在细胞质中有大量纵向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肌原纤维,一般明亮,称为明带,一 暗,叫暗带,明带和暗带准确地相间排列在同一水平面上,因此显示了明暗相间的横纹,所以称为横纹肌。
第四章鱼类生物学一、名词解释37.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所形成的一连串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由许多食物环节彼此交错互相联系形成的复杂网状关系称为食物网。
38.某种鱼消化道中所有饵料生物的总称。
39.用来衡量鱼类对食物的选择能力。
通常是指消化道食物团中某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与鱼类索取饵料的生物群落中这种食物成分的百分数的比值。
40.鱼类消化道中食物团重和鱼体重(去内脏)的比值,即用量的形式表示鱼类摄食量的大小。
41.鱼在一生中性腺第一次成熟称为初次性成熟;已产过卵(或排过精)的性腺周期性的成熟称为再次性成熟。
42.成熟卵从滤泡中脱离出来跌入卵巢腔或腹腔的过程称为排卵;卵离开鱼体进入外界水中的过程称为产卵。
43.指一尾雌鱼在产卵前所具有的成熟卵粒数,亦即鱼类的繁殖力。
44.鱼类性腺发育、成熟与生殖细胞的产出过程具有严格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称为性周期。
45.是一种假年轮,是鱼类生活中所发生的非周期的、偶然变化在鳞片上所形成的附加轮,不能作为年轮标志鉴定年龄。
46.鱼在生殖季节,由于生殖活动剧烈,鳞片因摩擦受损或断裂,恢复生长时在鳞片上留下的痕迹。
亦是一种假年轮。
47.鱼类受生活环境条件年周期变化和自身生理周期的影响,逐年规律性地在鳞片及其它骨质组织上形成不同的生长年带。
前后年份生长年带交替处的形态结构不同于生长年带,这一形态结构异常的生长年带交替处称为年轮。
可用来确定鱼类的年龄。
48.指鱼的肥满程度,即体重与体长立方积的比值,比值越大,表示鱼体越肥满。
49.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或体重)的增长值。
50.是鱼类运动中的一种特殊式型。
是一种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和一定时间的变换栖息场所的运动。
二、填空题68.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69.暖水性鱼类温水性鱼类冷水性鱼类温水性鱼类70.4-4.5mg/L 6.5-11.0mg/l71.海水鱼类淡水鱼类咸淡水鱼类72.食物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鱼类与其它生物间关系73.凶猛鱼与被食者的关系食饵竞争寄生共栖共生74.鳃耙浮游植物滤取式下颌角质周丛生物刮取式鱼虾袭击式75.喜好性易得性76.杂食性3级77.螺蚬水生维管束植物。
78.49079.浮游动物30mm80.肉食性、草食性杂食性81.个体数量法重量法体积法出现频率法82.脊椎骨鳃盖骨匙骨鳍条耳石83.疏密型切割型间隙型碎裂型84.4龄5夏4+85.当年鱼0+86.水温溶氧食物87.饲养法年龄鉴定统计法生长退算法88.鱼体中段侧线上方,背鳍起点下方。
89.Ln=RnL/R90.性腺分期法成熟系数法91.Ⅳ92.卵生卵胎生胎生卵生体外受精体内受精体外受精93.水层中漂浮水草或树根上黏水草丛营造鱼巢中浮性94.春夏—分春夏——95.水温溶氧96.20% 532000粒 133/克97.孵化从卵受精开始到仔鱼破膜孵出前98.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99.产卵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100.鳗鲡中华鲟三、判断题78.√ 79.√ 80.× 81.× 82.√ 83.× 84.√ 85.×86.× 87.√ 88.× 89.√ 90.× 91.√ 92.√ 93.×94.× 95.× 96.√ 97.× 98.× 99.× 100.√四、选择题71.A 72.A 73.C 74.B 75.B 76.A 77.C 78.C 79.C 80.A 81.D 82.B 83.C 84.A 85.C 86.D 87.D 88.C 89.B 90.A五、问答题71.鱼类的集群表现了同种个体间的互助,具有以下生物学意义:①有利于防御凶猛动物的袭击;②鱼群的逃网能力强于单个体;③有利于发现饵料生物,对生长有利;④成群游动中,游泳阻力小,以减少其能量消耗。
72.食物链越短,其消耗能量越少,则其生产价值越大,渔业的利用率越高,反之亦然。
因此,在生产上人们通常选择那些食物链短的鱼类进行养殖,以提高水体的渔产力。
73.水体中凶猛鱼捕食其它种鱼类和种间的食饵竞争是鱼类种间关系的主要矛盾。
就残食关系而言,在一个稳定的自然群落中,共存的凶猛鱼和被食鱼各有自适应性,以利本种的生存和发展。
凶猛鱼在捕食能力(如善游、感觉器官灵敏等)、捕食器官(如口裂大、齿锋利等)的结构等方面能够有效地捕捉到食物鱼。
而被食者可以通过快速生长以摆脱凶猛鱼的追捕;或栖息于特定的生境,减少与其相遇;或提高自身的繁殖力,保持种群稳定的数量,或利用棘、刺、毒腺进行防御等。
当然任何防御都只能保证相对的减弱凶猛鱼类的影响,在同一水体中,凶猛鱼和被食鱼的这种相互适应,使之达到种间的生态平衡。
此外,生活在同一水体中的鱼类会发生食饵竞争,但它们往往表现出良好的协调关系来缓和其食饵的紧张程度。
如不同种类其食性不同;食性相同的种类,其摄食的具体对象不同,或它们栖息在不同的水层,从而避免其竞争;即使鱼类在仔、稚鱼阶段食性完全相同,它们亦可以通过错开繁殖季节来缓和;如果两个物种的分布区完全重叠,并摄食同类食物,在饵料资源短缺时,必然有一物种要改变其食性,否则将成为自然选择的牺牲者。
74.略(见教材)75.鱼类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摄食不同的食物。
在仔鱼期,由于摄食、消化器官发育不完善,几乎都以浮游生物为食,而且多数种类一开始都先吃浮游动物,以后才转向各自固有的食性。
如草鱼在30mm以上时,才完全从食浮游动物转向食水草。
不同的季节水体中食物的组成和食物的丰度不同,因而在不同的季节里,鱼类的食性也会随之发生转换,特别是杂食性鱼类表现得尤为明显。
此外,鱼类在不同的水域中生活,其食性也会随水域的变化发生转换,即食性与该水域中饵料组成相适应,如中华鲟在长江上游生活时,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幼虫及植物碎屑,当洄游至咸淡水中时,主要食物转换为虾、蟹和小鱼。
76.将样本鱼类的消化道剖开,将内含的食物团轻轻取出放入培养皿,即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是鉴定食物团中各种饵料生物的种类,一般大型生物可用肉眼进接观察,肉眼不能判断的可进行镜检。
食物团中的大型个体可鉴定到种,小型生物鉴定到大类即可,在鉴定过程中,已消化的饵料生物,可根据残留骨片、附肢、甲壳、纤维碎片、齿、鳞片等帮助识别。
最后将所有鉴定到的饵料生物列表统计,即为该种鱼类的食谱。
定量分析就是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计算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
如分别直接计数食物团中各种食物成分的个数,然后计算各占总数的百分比;或分别称量食物团总重和食物团中各种食物成分的重量后,计算各食物成分占食物总重的百分比;或求取各食物成分占全部食物团的体积百分比;或统计某一种饵料成分在所研究的鱼类样本总数中出现的频率等。
最后将定性和定量分析所取得的资料汇总归纳,进行综合分析,即可确定该种鱼类的食物组成,确定其食性类型。
77.鱼类摄食量的大小与许多因素有关,除鱼体内在的因子外,外部因子亦影响到鱼类摄食,因此在池塘养鱼中,改善影响鱼类摄食的外部因子可促进鱼类摄食。
如调节池塘水温在鱼类的适温范围内,增加水体中食物的丰度,提高饵料的质量和适口性,改善水质条件,增加水中的溶氧饱和度等都可促使鱼类多摄食。
此外,定时、定位投喂食物亦对鱼类的摄食有利。
78.鱼类的生长特点有:①连续性生长,鱼类一生中可继续不断的生长,直至衰老和死亡为止;②阶段性生长,性成熟前生长快,性成熟后生长减慢,性成熟前主要表现为体长大幅度增加,性成熟后长度生长下降,体重增长上升,衰老期体长和体重的生长均急剧下降;③季节性生长,春夏季生长迅速,秋冬季节生长渐趋缓慢。
掌握鱼类的上述生长特点,可帮助我们确定鱼类的养殖周期,选择其生长快的那段时期进行养殖;确定鱼类的捕捞规格;及时将饲养已超过生长迅速期的个体捕捞上市,降低水体的食物消耗量;在鱼类生长迅速的春夏季,采取有效的养殖措施,加速鱼类生长。
79.鱼类生长的周期性是年轮形成的基础。
在一年中通常鱼类在春夏季长得很快,到秋季生长就转慢,冬季甚至停止生长。
鱼类在四季中生长的不平衡性,都会在鳞片、部分骨骼及耳石、鳍条上留下各种宽窄不同的轮纹,就形成了我们用以鉴定年龄的年轮。
一般情况下,鱼类在一年内只形成一个年轮,所以鳞片等硬组织上的年轮数就是鱼类的年龄数,但有少数种类在一年内可形成2个年轮,这样2个年轮只是鱼类的一龄。
因此,我们在鉴定某种鱼类年龄时,要事先研究这种鱼年轮形成的时期及数量,以免造成误差。
80.副轮是鱼类在正常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鳞片上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的痕迹。
副轮的识别特征有:①副轮只出现在少数鳞片上;②副轮不清晰、不完整和连续,仅局限于某一区域或某两个年轮间;③疏密型的年轮,内缘是密环,外缘为疏环,若为附轮,则与此相反;④副轮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和“密带”的比例不协调等。
幼轮是由于幼鱼入河降海和食性转换等因素引起。
幼轮亦仅限于部分个体,通常把秋冬直到翌年早春采集的未满周岁的鱼的实际体长,和根据鳞片退算的一龄鱼体长进行对照即可识别幼轮。
82.反映性腺成熟程度的一种指数,即性腺重与去内脏后体重的比值。
成熟系数越高,性腺发育越好。
周年对某种鱼类的性腺成熟系数进行测定,可确定鱼类的产卵期以及性腺成熟程度,在人工繁殖中,可根据其性腺成熟系数掌握催产时间以及催产剂量。
83.①称取鱼体去内脏后的体重,然后取Ⅳ期卵巢称其重量;②在卵巢的不同部位取样品4-5份,样品重1-5g左右;③每份样品取相同重量进行卵粒计数,凡已积累卵黄的卵粒都应计入;④计算几份样品的平均值乘以卵巢重即可得到绝对怀卵量;⑤用绝对怀卵量除以鱼体空壳重即可得到相对怀卵量。
84.一次产卵型鱼类,在一个产卵季节内,卵子是一批同时成熟,一批同时产完,产完后的卵巢内只有第2时相的卵母细胞和一些空滤泡,这些第2时相的卵母细胞只能在下一个产卵季节才能产出,如鲢、鳙等;分批产卵型鱼类,在一个产卵季节内,卵子是分批成熟,成熟一批产出一批,产过一次卵后的卵巢中还有不同时相的第3、4期的卵母细胞,这些卵母细胞在同一产卵季节内一待发育成熟,即可产出。
85.鱼类产卵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这些条件的综合就形成了产卵场的条件,如水温、水流、水质、底质、光线及附着物等。
水体中某一区域在一定时期具备了某种鱼类的产卵条件,鱼类大批群集进行繁殖,这个区域就成为这种鱼类的产卵场。
如果产卵场和产卵条件受到破坏和干扰,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鱼类的繁殖。
成熟亲鱼得不到适合的产卵条件就不会产卵,卵粒将被逐渐吸收,甚至从此不再成为产卵场。
因此保护鱼类产卵场和产卵条件不受破坏,对保证鱼类的繁衍,提高种群数量具有重要意义。
86.敝水性产卵鱼类是将卵产在水层中,卵在水中悬浮流动状态下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