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6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精选)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的
1、让学生理解赤壁赋的基本概念,增强对古人的历史知识,从而增
进对古人文化的认识。
2、让学生体会到赤壁赋中隐藏的精神内涵,学习杜牧对自然界和人
文情怀的伟大热爱。
3、让学生在赤壁赋的激励下,感受到激情,激发学习热诚,追求更
高的学业目标,这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1、口述法:通过教师的口述,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有更深刻的
理解,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义,从而提高课堂气氛。
3、情境教学:在课堂中,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
赤壁赋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热诚,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体会以及感受到伟
大的文学作品的精神之美。
四、教学步骤
1、教师把赤壁赋的基本概念,包括作者的背景、内容等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们进行初步的认识。
2、让学生仔细阅读赤壁赋,讨论其中的隐藏意义。
苏轼的赤壁风流——“赤壁三绝”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苏轼的赤壁风流——“赤壁三绝”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导入导入素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导入形式:师生齐颂早在密州任上,苏轼就将自己关于“天上”“人间”的思考写进了词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其实,他的选项不是月宫和尘世这两个容身之所,而是出世与入世这两种人生道路。
这时的苏轼是迫于王安石变法的压力自请外放,他因不受重用而心生愤懑,但却不肯放弃“致君尧舜”的理想,所以他说“高处不胜寒”。
因此,“何似在人间”。
但后来,朝中矛盾加剧,乌台案发,苏轼遭受到严重的政治打击,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这样的逆境中,苏轼的选择会不会变呢?我们借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代表作“赤壁三绝”来一看究竟。
“二、教学目标1.把握《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
2.结合三篇作品,分析苏轼的文化心理和人格理想。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探究—研讨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之比较1.《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内容有什么相似之处?都是描写赤壁景色——追忆三国故事——抒发人生感慨的模式。
(写景——怀古——抒怀)2.同为写景,同为怀古,同为抒怀,二者有何不同?(1)写景:《赤壁赋》缥缈平静,表现了寄情山水的洒脱。
《赤壁怀古》雄伟壮阔,反映了豪放激荡的心情。
(2)怀古:《赤壁赋》写一代枭雄曹操的消逝。
《赤壁怀古》写青年周瑜的功业。
(3)抒怀:《赤壁赋》,慨叹自身渺小、生命短暂,但最终决定寄情山水风月,在佛、道式的生命感悟中超脱于人生苦短的现实。
《赤壁怀古》感叹年华易老,功业未就,有壮心不已的执著,也有生命短暂的感慨。
3.经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这两篇作品的内容以及其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显然不同,再读课文,思考:其间是否存在某些微妙的联系。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一」赤壁赋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个课时,“战线”会拖这么长我也没想到。
第一节课我主要对苏轼这个人进行的介绍,分别通过“三苏”、“唐宋八大家”、“苏黄”、“苏辛”、“宋四家”等来介绍苏轼。
我将苏轼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说给学生听,他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我后来怎么样。
可惜我课前查阅的资料不够丰富,无法继续解答学生的问题。
由于是上《赤壁赋》,我又补充了他写的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整理在本子上,齐读了一遍。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里想:要是早读的时候他们也能像现在这样就好了。
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赋》的时候,却已经下课了。
因为文体是赋的关系,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诵读和背诵,体会赋的美感,而不太过强调翻译与字字对应。
况且如此优美的赋,一经过现代文翻译,美感就丧失了。
但由于教学经验不丰富,我以为字字落实总没有错,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却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昏昏欲睡。
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强,所以我几乎是上完一段给学生总结一下本段的思路,帮助学生能够更好记忆和理解。
许多同学在刚接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读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结果在我讲完全篇之后,许多同学都说在学过的《劝学》、《师说》、《赤壁赋》中最喜欢这一篇,这倒让我很是惊讶,让我觉得我的付出没有白费。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1)课前要做到备课充分,多查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2)在介绍作者的时候要注意节奏,把握时间,在尽可能快的时间内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够知人论世。
(3)文言文的教学,需要联系文体,正确选择侧重点,而不是通篇一律地着眼在字、词、句的翻译上,只需点出重点字词就好,上课注重学生的听课感受。
(4)文言文教学要重诵读,长此以往,习惯成自然,熟读成诵。
《赤壁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篇二」赤壁赋教学反思范文篇一:赤壁赋教学反思高一的学生正是培养习惯和打地基的最佳时期,所以老师一定要在抓基础上落实好。
前后赤壁赋比较阅读教学设计尊敬的读者:在如今高度竞争的教育环境中,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修养,我设计了一套前后赤壁赋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对前后赤壁赋的对比阅读,促使学生提高对于唐宋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一、背景介绍前后赤壁赋,分别出自南朝刘义庆及辛弃疾之手,两篇赋文以写赤壁战役为主题,描述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两篇赋文内容丰富、意境深远、艺术技巧独特,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通过对前后赤壁赋的对比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技巧。
二、阅读目标1. 了解唐宋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特点;2. 掌握前后赤壁赋的基本内容和文学形式;3. 比较分析前后赤壁赋的异同之处;4. 培养学生对于唐宋文学的欣赏和评判能力。
三、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简要介绍唐宋文学的发展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对于唐宋文学的兴趣。
2. 理解前赤壁赋:学生通过阅读前赤壁赋,了解其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赋文中的意蕴。
3. 理解后赤壁赋:学生通过阅读后赤壁赋,了解其基本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赋文中的个别表达和修饰手法,引导学生对于后赤壁赋的深入理解。
4. 比较阅读:学生进行前后赤壁赋的比较阅读,分析两篇赋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之处。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 讨论分享:学生在小组或全班的形式下,分享对于前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比较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共同点和差异,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6. 作品创作: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前后赤壁赋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进行小作文创作。
学生可以选择以前赤壁赋或后赤壁赋为基础,进行文学续写或合并创作。
7. 总结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和作品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唐宋文学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通过比较阅读前后赤壁赋,学生能够提高对于唐宋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后赤壁赋》;(3)能够分析、解读《后赤壁赋》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后赤壁赋》的文意及艺术特色;(2)能够背诵并默写《后赤壁赋》;(3)分析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关键字词和句子的理解;(2)如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如何评价《后赤壁赋》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后赤壁赋》,感受语言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文中关键字词的作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讲解文中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含义;(2)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3)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鼓励课下自主阅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后赤壁赋》;3. 选择一篇与《后赤壁赋》风格相近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下周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后赤壁赋》的文意理解程度;2. 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3. 学生的朗读、背诵水平;4. 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质量。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优秀10篇)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一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赤壁赋教案一等奖篇二近日,我参与了一节以《赤壁赋》为教学内容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反省。
以下是对这次教学活动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赤壁赋》是一篇描写古代历史事件的散文,内容复杂,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我精心选择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其他多媒体资源,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背景和情节。
这些资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因此,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其次,我认识到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氛围的重要性。
《后赤壁赋》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
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
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
”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
”看来只有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
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推进新课:1.介绍作者: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像》(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
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赤壁赋教学设计(5篇)赤壁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赤壁赋》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处在事业和人生的低谷,闲暇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借以排遣内心苦闷忧愤而写的一篇游记。
文章虽然采用赋体的形式,但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及由景物引发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和最后作者旷达人生境界的呈现,使文章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体会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设想:立足文本以朗读为依托,抓住关键问题师生研究探讨。
教学法:朗读法,研讨法,圈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设计: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享受闲适的苏轼;读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时,我们认识了一位充满理趣的苏轼;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时,我们读出了重情而伤痛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
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同一个创作个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通过《赤壁赋》的学*,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什么样的苏轼呢?(板书课题)文体介绍:“赋”以楚辞为源头,到了荀况才有定名。
它出现在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这种文体一般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行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艺术表现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泛读课文,解决句读。
2、设置问题,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圈点法勾画文中写景、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感情变化的脉络,梳理文章结构。
《赤壁赋》复习教案(精选12篇)《赤壁赋》复习教案(精选12篇)《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号称“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本文所反映的更多是作者在贬官不得志时那种想要超脱凡尘的思想。
下面是《赤壁赋》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赤壁赋》复习教案篇1复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重点掌握虚词“之”、“而”的用法,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一、课前延伸1、填写苏轼的名句(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3)、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后赤壁赋》)(6)、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留侯论》)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壬戌..之秋(rn )( xū)歌窈窕..之章(yǎo )(tiǎo )扣舷.而歌之(xián )苏子愀.然( qiǎo) 舳舻..千里( zhú)( lú )酾.酒临江(shī )举匏.尊以相属(páo )挟.飞仙以遨游(xi)二、教学重点1、高考真题(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09年山东)(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0年安徽)(3)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11年重庆)(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12年山东)2默写《赤壁赋》第二自然段。
3、译句。
(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我的思绪十分悠远,遥望美人,天各一方。
(美人指宋神宗,表达希望受到皇帝重用)(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何况我和您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和鱼虾作伴,与麋鹿交友。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译:如果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存留;从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4、之(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赤壁赋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是作者美丽的编辑帮助大家分享的赤壁赋教案(优秀6篇),仅供参考。
《赤壁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如“属”、“如”等实词,“之”、“然”、等虚词,同时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学生课前预习1、阅览相关材料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二、作者和解题: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教师明确: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较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
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一次挫折时。
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
三、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师点拨: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学生按四组展开讨论:1、文章写了怎样的景?2、文章写了怎样的情?3、文章写了怎样的理?七、课堂演练,强化双基(略)八、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
《赤壁赋(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赤壁赋》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豁达心境和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哲学思想和景物描写分析。
2.难点:理解苏轼的人生哲学。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赤壁的风景视频或图片,营造氛围。
2.哲学思想体会
(1)深入分析文中的哲学思考,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等。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景物描写赏析
(1)分析文中对赤壁景色的描写,体会其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4.豁达心境培养
(1)通过《赤壁赋》,引导学生培养豁达的心境和乐观的精神。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
5.课堂讨论
(1)你如何理解苏轼在《赤壁赋》中的人生哲学?
(2)景物描写对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6.课堂小结
总结《赤壁赋》的哲学思想和景物描写,强调豁达心境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
(1)写一篇关于人生感悟的短文。
(2)欣赏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文学作品,分析其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2.了解苏轼生平及其主要成就,了解文赋的形式特点,了解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
3.把握作者由乐转悲再到喜的情感经历,感受其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读到的苏轼好像都是积极豁达的苏轼,永远是一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样子?其实苏轼也用过徘徊惆怅。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评价: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
黄州作为一个很难让人想起的小城,但却成为了苏轼人生的转折,见证了一位文豪的崛起。
苏轼正是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两赋一词。
二、解题1.赋“赋”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始有定名。
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摛(chī)文,体物写志也。
”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骚赋:以楚辞为源头大赋(汉):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
小赋:抒情咏物。
骈赋(魏晋南北朝):受骈文影响,讲究对仗工整。
律赋(唐):科举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平仄配合,音律谐和。
文赋(宋):打破声律限制,加入散文特点。
2.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后人称为“三苏”。
(虽然)才高八斗: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词:开创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苏黄米蔡”(但是)仕途坎坷: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次遭贬至惠州,后又到琼州。
刊发于《语文月刊》2010年05期凄苦的挣扎与超越——《后赤壁赋》教学设计谈川大附中语文组雷声《后赤壁赋》适宜于以探讨情感思想为重点,以赏析诵读课的形式出现,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在于对情感思想进行探讨的切入点。
对于本文的探讨切入点,同行所述很多,大致有二:1.以情感变化为切入点。
这类见解认为《后赤壁赋》先喜后悲,最后趋于平淡,可以从作者情感变化的角度去分析课文。
2.以景悟情为切入点。
这类见解认为《后赤壁赋》中初冬之景清幽峭拔,与前赋差别很大,所以,作者的情感也较前赋低沉。
这两种见解都有可取之处,但也都有欠缺。
第一种见解,可以很好地梳理全文,线索集中,但是,对全文的分析难以深入,流于作者情感的表象上。
第二种见解,可以较好地进行语言咀嚼,但却难以梳理和挖掘全文其它语段内容,毕竟全文的景物描写不是很多。
那么,最好的切入点是什么呢?把苏轼在黄州的作品翻来研读,其《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一文最长,汪洋恣肆,叹为观止,主旨与《后赤壁赋》相仿,全文的核心就是一“藩”字。
这个“藩”字启发了我们,“藩”在文中意为束缚,而《后赤壁赋》不正是苏轼想脱离束缚,挣扎于尘世羁绊与精神自由之间的种种努力的表现吗?思路豁然开朗!全文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为什么挣扎?——怎样挣扎?——挣扎结果?——挣扎的实质是什么?这个思路可以很好地咀嚼重点语句,并且梳理全文,层层深入;探讨主旨,水到渠成。
不仅于此,还可以将全文思想的剖析引入深处,进而探讨苏轼乃至中国古代文人的儒、道情结。
第一:苏轼为什么挣扎?苏东坡在黄州待了五年,写下了大量作品,最为有名的就是一词二赋,即《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余秋雨写过一篇文章,《苏东坡突围》,认为黄州五年的作品就是苏东坡精神的突围。
突围即是一种精神的挣扎,苏轼当时的处境是:精神上:“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答李方叔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西江月. 黄州中秋》“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之间,与鱼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答李端叔》)生活中:“禄廪相绝。
《后赤壁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3.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后赤壁赋》全文,掌握文中生字词、词义和句式。
2.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赤壁赋》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后赤壁赋》的兴趣。
2.简要介绍《后赤壁赋》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指导断句。
(三)课堂讨论1.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各段内容。
2.讨论课文中描绘的景色、人物、情感等,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3.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
(四)课后作业1.背诵《后赤壁赋》全文。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后赤壁赋》的景色和情感。
(五)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读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细节(一)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描绘的景色,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让学生感受苏轼的豪迈情怀。
2.讲解课文中的人物,如苏轼、周瑜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3.讲解课文中的情感,如苏轼对赤壁古战场的凭吊、对友人的思念等。
(二)课堂互动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的景色、人物、情感等。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开展课堂讨论。
(三)课后辅导1.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2.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讨论、背诵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后赤壁赋》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在课后作业环节,部分学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赤壁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
2、鉴赏本文景、情、理的交融和语言运用的妙处。
3、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旷达乐观的情怀。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2、能够熟读成诵,积累名句,较为具体深入地理解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和阐发的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能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把问题绝对化,身处逆境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2、体会文章的诗情画意之美。
【重点难点】本文的感情基调: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是作者内心矛盾和感情的真实反映,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从中解脱出来,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一定的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设计依据】学习文言文,首先就是让学生读得充分。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读好了,学习文言文的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这其中教师的范读尤其重要,要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反复诵读,从而为学生积极地、富有个性地阅读打下基础。
加上“赋”文体本身讲究声律之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形式,显得谨严而又自由。
只有心临其境的诵读才能再现文章语言的无尽魅力,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把握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的思路。
其次,本文的阅读,也应是师生自主愉快互动品读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古代灿烂文化的深沉与优美。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感悟文章,学生从中学会品读赏析美文。
为了理解苏轼辩证的哲学观及旷达的人生态度,阅读中引导学生观照自我人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从而培养其深厚的人文素养。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讨论探究法3、分析归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两课时【主要知识】1、文体知识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长于铺陈叙事,多用对偶、排比、夸张等艺术手法。
高一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人文性: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工具性:领悟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本怎样表现苏轼的情感变化。
2、领悟景、情、理三者如何相互交融。
【教学设想】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认为既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本质特点,又要揣摩课文的个性特征。
作为一篇赋,我觉得应该把握其景、情、理相互交融的特点;针对本文,我又以其线索──苏轼的情感变化为重点组织教学。
再者这篇文本要求全文背诵,应把朗读、背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1、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2、林语堂《苏轼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第十六章《赤壁赋》。
【教学过程】一、联系背景,迁移导入步骤:谭嗣同绝命诗→苏轼绝命诗→苏轼《赤壁赋》。
导语:古时文人狱中常作绝命诗,大家一定很熟悉谭嗣同临刑前的《狱中绝笔》: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苏轼也曾作绝命诗《狱中寄弟弟子由》两首,请看大屏幕投影:《狱中寄弟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
当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
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板书课题:前赤壁赋二、听读全文,间接感知1、听录音:播放著名话剧演员濮存昕朗读《前赤壁赋》的录音带,感受苏轼的文风。
2、作标记: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
第10课《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赤壁赋》是第四册古代散文单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
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且,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投影):“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讲解: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
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
(齐读)二、指导诵读1.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
逆境中的挣扎——《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
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
五、教学设计(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
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
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
旨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
学生评价之后,教师进一步进行讲解,将本节课引向最终的结论:苏轼的挣扎是不成功的。
)(四)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大家更喜欢前后赋哪个结尾呢?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
)(五)拓展延伸:苏轼告诉我们——(本部分引用《苏东坡突围》中的语段,旨在让学生静悟,感受苏轼的精神世界。
)(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课文(作业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完内容之后再返回课文,静静朗读,得出自己的感悟。
)六、详细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翻开课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今天我们深入地对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
苏轼在黄州写下了“赤壁三文”,分别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那么,苏轼为何那么喜欢赤壁呢?请在“赤壁三文”中,找出相关写景的句子来。
1、先来看《念奴娇·赤壁怀古》,哪些句子是描写赤壁景色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再来看《赤壁赋》,你找到了哪些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我们再来浏览一下《后赤壁赋》,你能找出哪些是写赤壁景色的句子吗?“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虽然苏轼游赤壁的时间不一样,但三篇文章中提到了赤壁的景色,你们觉得赤壁的景色美吗?赤壁的风景很优美!2、除此之外,苏轼来这里游玩还有什么原因?三国时候的“赤壁之战”这里是主战场。
其实,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认为,苏轼怀古怀错了地方。
但是,我们不从历史的角度看,而是从文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情怀,那么大文学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
这种魅力在于,在黄州、在两次的赤壁游览中,在这三篇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精神上经历了一次洗礼。
(二)、朗读全文(配乐)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定风波》,他在风吹雨打中非常潇洒地认为:“竹杖芒鞋轻胜马”,所以我们觉得苏轼超脱了,但是经过昨天初步的学习,你们认为,他是真的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不再痛苦了吗?苏轼真的超脱了吗?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朗读一下课文。
(三)、解读全文(一)提问个别学生:刚才又朗读了一遍,你的心情怎么样?心情受苏轼的影响,不太快乐;刚开始很快乐,后来不快乐了。
为什么?你觉得苏轼还痛苦吗?这是一种感觉,但我们能不能找出一些证据来?哪些语句说明他还想着官场上的那些带给他痛苦的事儿?《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能不能找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前赤壁赋呢?能不能找到?“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游赤壁的时候,苏轼想到了周瑜想到了曹操,想到了他们都能成就一番功业,而自己却处于贬谪之中,这辈子恐怕再也没办法有所成就了,于是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落寞油然而生。
这其实是一种对入世的渴望。
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渴望能否得到满足?现实是残酷的,无法面对现实,于是苏轼又想从庄子的思想中去寻求安慰,进行自我疗伤。
所以,他的思想其实是矛盾的。
关于自己的这种矛盾,苏轼自己其实是知道的。
《东坡志林》中有一个小短文:《雪堂问潘邠老》。
这个雪堂,我们已经在后赤壁赋中见过了,苏轼在山腰上得到了一个废弃的园子,就修筑了墙围上了它,作为房屋。
因为是在大雪中建造的,所以在四面墙上绘制了雪景,然后称之为雪堂。
这个小文章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在雪堂中散步,有个客人来了,问他说:你是个闲散的人,还是个受束缚的人呢?说你是闲散的隐士你却欲望太多,你是个想做隐士而不得的人,你现在像布袋里的刺猬,时不时的的扭动背部和两肋。
苏轼听后无言以答。
(二)在矛盾中苦苦挣扎,如何挣扎?正像这位客人所说的,苏轼就像布袋里的刺猬,不时地挣扎,而我们这篇《后赤壁赋》所表达的也正是苏轼这个挣扎的过程。
苏轼是痛苦的,那么他是如何挣扎,如何试图摆脱这些痛苦的,他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阅读课文,回答这个问题。
(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回答)挣扎1:苏轼渴望享受世俗,在世俗的享受中忘却内心的凄苦与郁愤。
良宵、佳肴、美酒、好友、贤妻,这就是苏轼选择的世俗之乐。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乃至于酒酣兴高,复游于赤壁之下。
或许,这就是乐而忘忧。
挣扎2:这一次的赤壁之游,与三个月前的那一次有何不同?上一次有没有登上赤壁?没有,只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而这一次却登上了赤壁,为什么要登上赤壁呢?就是渴望融入大自然,以此来忘却现实中的苦闷。
而文中有没有写到他登赤壁的过程呢?“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看看这几句是什么意思?诗人提起衣襟,登上陡峭的岩石,拨开茂盛的草木,坐在像虎豹般的石头上,登上形如虬龙似的古树。
攀上赤壁上鹘的巢穴,俯瞰下面的幽深激流。
这哪里是普通的旅游观览呢?他是在以对自己身体的折磨来达到忘却痛苦的目的。
而且,他还做了一件我们常人在极度痛苦时也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划然长啸”。
之后,他回到了船上,任意飘荡。
挣扎3:诗人行文至此,你们觉得赤壁之行结束了吗?(提问个别学生)如果结束了的话,这第三段是不是画蛇添足的多余段呢?在游完了赤壁后,也可以说诗人是心潮澎湃啊,半夜夜阑人静之时,看见一孤鹤从他的船掠过,之后在梦境中,他遇到了一道士,与道士进行了对话。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那么,他梦见了什么,说明必定是日有所思。
那么,他为什么要想鹤和道士呢?鹤和道士有何象征意义?(展示鹤的图片),从图中看,鹤形貌出众,高贵优雅。
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说:“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如此说来,鹤更是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象征,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那么道士呢?我们在电视或武侠小说中看到的道士有何特征?他们整天到晚都在做一件什么事?炼丹!炼丹实际上就是想成仙,还记得《赤壁赋》中有一句话讲到想成仙的:“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确实,此时的苏轼处境窘困,心情苦闷,在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希望能够像在《赤壁赋》中提到的超脱尘世,遁入仙境。
讨论: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座位尾数是X的同学在黑板上写上一条方法,一起分享,然后一起讨论:这些方法有效吗?(三)挣扎的结果苏轼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大家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然后把你的评价写下来。
注意要有理有据。
1、世俗之乐有没有让苏轼忘却痛苦?在赤壁上,诗人看到什么景色,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诗人看见了“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赤壁美景,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
诗人从七月到十月隔了三个月,再游赤壁,这时赤壁的景色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江山的景象也变得难以识别。
作者面对这种变化,不禁感叹,这么短的时间内,江山已经更改,那么人生短暂,年华似水,更是充满了变数。
所以,眼前的景象与美酒佳肴不但没能让他忘却痛苦,反而是产生了无尽的感叹。
2、那么,第2种挣扎,想融入大自然,是否成功了呢?这一段,请一位同学来朗读。
提问:这位同学有没有读出作者的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怎样的?“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为什么诗人会忽然感到“悲”和“恐”呢?我们暂且不去想这个问题。
大家说苏轼是不是一个人去游赤壁的呢?不是,有二客。
他们之间关系怎样?从一起喝酒一起行歌作答一起游赤壁,也可以说称得上是知己吧。
但是登上赤壁这两个人有没有一起?没有。
“盖二客不能从焉”。
为什么?可能是因为攀登的过程太艰险了,他们也无法理解苏轼的行为。
而往更深处去想,在乌台诗案的整个过程中苏轼的那些焦灼那些艰难那些担惊受怕郁郁不平,这些东西哪怕是至亲的人都无法真正懂得,更何况只是好朋友。
从这一层来讲,苏轼的“悲”传达出来的观点是可能就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人,注定生来孤独。
而苏轼的恐又是从何而来?他一门心思地想融入自然,但是大自然又给了他怎样的回应呢?“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自然界用他的凄凉、阴森回应了苏轼,于是他“凛乎其不可留也”。
最终,他逃跑了,逃回了船上,这挣扎也宣告失败。
3、鹤化道士,他肯定是对人世间的一切都了然于心,他还来问苏轼:“赤壁之游乐乎”,这很明显有一种嘲笑的意味在里面。
而作者自以为洞悉了道士的秘密:“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还“呜呼噫嘻”,颇为得意高兴。
但是道士却“俛而不答,顾笑”,最后竟是不见了。
由此可见,这鹤这道士也知道苏轼并没有获得超脱。
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相当迷茫,富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突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轼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不知在哪里了,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所以,苏轼迷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