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地理导航大一轮复习精练:第十八章 第3讲 环境污染与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662.50 KB
- 文档页数:11
第十八章环境污染与防治(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一般情况下,湖泊枯水季节的“露滩”和“晒滩”利于水生植物种子的萌发。
我国甲湖流域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且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
1962年湖口水闸建成后,湖中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下降。
1980年以来,甲湖富营养化严重,蓝藻水华频发。
据此完成1~3题。
1.甲湖西部蓝藻多于东部,形成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湖泊西部水量大B.湖泊西部河流和城市多C.湖泊西部水温高D.湖泊东部有出水口,水体更新快2.在农业社会时期,甲湖蓝藻易发生在( )A.丰水年份夏季B.枯水年份冬季C.丰水年份冬季D.枯水年份夏季3.半个多世纪以来甲湖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B.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C.水质恶化D.湖口水闸建设答案1.B 2.A 3.D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甲湖西部河流和城市多,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较多,富含营养物质的废水随地表径流入湖较多,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B项正确;同一湖泊水量、水温和更新速度差别不大。
第2题,由材料“甲湖流域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可知,该流域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根据材料“部分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可推测出,丰水年夏季降水多,地表径流侵蚀搬运能力强,含磷地表出露地区的物质被大量侵蚀搬运至湖中,湖泊四周耕地及村庄富含养分的污水被带入湖中,易出现水体富营养化,A项正确。
第3题,修建湖口水闸后,甲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冬春季水位较高,“露滩”和“晒滩”时间缩短,水生植物种子难以萌发生长,导致水生植物覆盖率大幅度下降,D 项正确。
读下图,完成4~6题。
我国中部某省1990—2005年的“三废”排放变化特征4.由图可知,该省21世纪工业废弃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的是( )A.工业废水B.工业废气C.固体废弃物D.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5.2000年后,与该省工业废气排放量迅速上升关联性最小的是( )A.城市发展使绿地减少B.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把部分有大气污染的产业迁往该省C.机动车增多D.优化能源消费结构6.该省在1990—2001年间,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大幅度降低,可能是该省( )A.大规模削减工业生产规模B.加大了工业废水的处理力度C.大量修建了水库等水利设施D.大量利用废水进行农业灌溉答案4.C 5.D 6.B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该省21世纪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大幅度减少,说明它的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
第十七、十八章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环境污染与防治(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图示意四种环境问题。
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环境问题的性质分类,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是()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图示③环境问题,对水循环的环节影响最小的是()A.下渗B.地表径流C.水汽输送D.降水2.C1题,读图可知,①为雾霾,使得能见度降低,属于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问题。
②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属于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③是森林破坏,属于生态破坏问题,与环境污染无关。
④为酸雨危害,是大气中硫氧化物增多导致的,属于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故选D项。
第2题,③是森林破坏,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森林破坏会导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蒸发量减少,进而导致降水减少,对水汽输送影响较小,故选C项。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A.原始文明时代B.农业文明时代C.工业文明时代D.环境文明时代4.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A.甲B.乙C.丙D.丁5.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C.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量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4.B5.B3题,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第4题,农业文明时代,由于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
第5题,环境文明时代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退耕还林,合理放牧,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课时规X练36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3.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 )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肥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D3.A1题,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一般是在种植的初期使用。
春季大都是农作物种植初期,作物娇弱,抵抗力弱。
且我国春季,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气温较低,更需要覆盖地膜。
故选A项。
第2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大风日数多,多风沙危害,且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所以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西北地区。
故选D项。
第3题,地膜会造成白色污染,地膜残留在土壤中很难降解,会切断土壤中孔隙的连续性,降低土壤透气性,阻碍土壤中水肥的运移,影响农作物根系的发育生长。
①③正确。
故选A项。
现代拆解与再利用产业,几乎100%对回收废弃物资源进行了利用。
下图为某某某某静脉产业园产业链基本构架。
据此完成4~5题。
4.该产业园区主要目的是解决( )A.工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B.资源利用中的环境污染C.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D.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该园区从国外输入废弃物资源,主要考虑的是( )A.经济效益B.社会效益C.环境效益D.国家间利益答案4.C 5.A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对废旧机电产品、电子产品、汽车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则主要是为了解决消费过程中的环境污染。
第5题,从国外输入废弃物资源来进行拆解、回收再利用,可能是由于国外该类资源收购价格较低,使企业的利润较大。
第3讲环境污染与防治测控导航考点题号环境污染的成因、危害1、2、3、4、5、6、7、8、9、11、12、14 环境污染的措施10、13一、选择题(2019·天津高考模拟)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2018年11月27日,卫星观测到我国江淮和长江流域被浓雾覆盖,形成了从太空中可见的白色浓雾区,然而这些浓雾区表面却发展出了大小不一的孔洞,仿佛像是被人用手戳出了一个个洞(如图)。
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因素中与此次浓雾形成无关的是()A.冷空气势力弱B.空气湿度大C.气旋活动频繁D.大气层结稳定2.这些“雾洞”对应的地表最有可能是()A.城市B.农田C.湖泊D.焚烧秸秆点解析:1.C 2.A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雾形成的因素。
雾形成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有水汽凝结的条件,三是要静风或微风的天气。
冷空气势力弱,风力较小,有利于水汽凝结;空气湿度较大,水汽充足;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凝结核较多,利于雾的形成;气旋活动频繁,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不利于雾的形成,因此答案选C项。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雾洞”形成的主要条件。
由材料分析可知,雾主要是水汽凝结而成,由于冷空气活动偏弱,天气静稳,在充沛水汽的作用下,很多地方出现浓雾,由于扩散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一些地区雾的扩散较快,从而出现薄雾区,从而形成“雾洞”。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聚区域,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使得城市局部升温,从而使得城市的雾更薄,从而比周围地区的雾更容易消散,从而形成“雾洞”景观,A对;农田植被的覆盖率较高,水汽较为充足,雾不容易扩散,B错误;湖泊水汽充足,雾的浓度更大,C错误;秸秆焚烧会使空气污染更严重,凝结核更多,雾的浓度更大而且不易扩散,D错误。
故答案选A项。
3.(2019·北京高考模拟)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19年3月3日报道:韩国最大的垃圾场(36°N附近)从去年12月就开始燃烧,截止到目前已经连续烧了3个月,并且看不到任何熄灭的迹象......该垃圾场存放的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建筑材料和废弃聚合物,该垃圾场存放的垃圾()A.受陆地内循环的影响,污染水源B.燃烧情况可用GIS技术进行实时监测C.燃烧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D.可进行回收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解析:C韩国为半岛国家,河流主要是参与海陆间大循环,A错误;燃烧情况可以用RS进行监测,B错误;垃圾燃烧会释放出大量气体和尘埃,会增加大气逆辐射,使大气保温作用增强,从而使昼夜温差变小,C正确;垃圾可进行回收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D错误。
第3讲环境污染与防治测控导航考点题号环境污染的成因、危害1、2、3、4、5、6、7、8、9、11、12、14 环境污染的措施10、13一、选择题(2019·天津高考模拟)凡是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千米时,气象学称这种天气现象为雾。
2018年11月27日,卫星观测到我国江淮和长江流域被浓雾覆盖,形成了从太空中可见的白色浓雾区,然而这些浓雾区表面却发展出了大小不一的孔洞,仿佛像是被人用手戳出了一个个洞(如图)。
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因素中与此次浓雾形成无关的是()A.冷空气势力弱B.空气湿度大C.气旋活动频繁D.大气层结稳定2.这些“雾洞”对应的地表最有可能是()A.城市B.农田C.湖泊D.焚烧秸秆点解析:1.C 2.A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雾形成的因素。
雾形成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有水汽凝结的条件,三是要静风或微风的天气。
冷空气势力弱,风力较小,有利于水汽凝结;空气湿度较大,水汽充足;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凝结核较多,利于雾的形成;气旋活动频繁,有利于空气的流动,不利于雾的形成,因此答案选C项。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雾洞”形成的主要条件。
由材料分析可知,雾主要是水汽凝结而成,由于冷空气活动偏弱,天气静稳,在充沛水汽的作用下,很多地方出现浓雾,由于扩散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一些地区雾的扩散较快,从而出现薄雾区,从而形成“雾洞”。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聚区域,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存在,使得城市局部升温,从而使得城市的雾更薄,从而比周围地区的雾更容易消散,从而形成“雾洞”景观,A对;农田植被的覆盖率较高,水汽较为充足,雾不容易扩散,B错误;湖泊水汽充足,雾的浓度更大,C错误;秸秆焚烧会使空气污染更严重,凝结核更多,雾的浓度更大而且不易扩散,D错误。
故答案选A项。
3.(2019·北京高考模拟)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19年3月3日报道:韩国最大的垃圾场(36°N附近)从去年12月就开始燃烧,截止到目前已经连续烧了3个月,并且看不到任何熄灭的迹象......该垃圾场存放的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建筑材料和废弃聚合物,该垃圾场存放的垃圾()A.受陆地内循环的影响,污染水源B.燃烧情况可用GIS技术进行实时监测C.燃烧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使昼夜温差变小D.可进行回收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解析:C韩国为半岛国家,河流主要是参与海陆间大循环,A错误;燃烧情况可以用RS进行监测,B错误;垃圾燃烧会释放出大量气体和尘埃,会增加大气逆辐射,使大气保温作用增强,从而使昼夜温差变小,C正确;垃圾可进行回收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持续性原则,D错误。
故选C。
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下图为我国南方某风景区山腰与山麓各月平均雾日比较图。
读图,回答4~5题:4.山腰各月平均雾日多于山麓的原因是()A.风力微弱B.水汽较多C.凝结核多D.植被茂盛5.大雾天气多,其影响表现为()A.天气多变,游客急剧减少B.空气质量下降,诱发呼吸道疾病C.视线下降,影响缆车运行D.气温变化和缓,茶叶的品质优良解析:4.B 5.D第4题,在山区,受地形抬升,山腰地带降水最多,材料中指出雾的形成条件: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形成雾,故山腰地带降水多,空气中水汽较多,易形成的雾,故B对,A、C、D错。
第5题,大雾天气,天气多变,景色也多变,旅游资源增加,游客数量可能增大,也有可能减少,但不会出现急剧减少,只有恶劣天气如暴风雪,游客可能急剧减少,故A错;此山为我国风景区,空气质量优良,大雾天气只是空气中水汽增加,不是尘埃增加,不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故B错;大雾天气会导致视线下降,会影响公路和航空等,但对缆车影响不大,故C错;由于多雾,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加大,白天气温下降,夜间多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夜间气温升高,从而使气温变化和缓。
大雾能削弱太阳辐射,利于喜阴植物茶树的生长,导致茶叶品质优良,故D对。
木棉树也称攀枝花,木棉树花落后长出椭圆形的蒴果,果实成熟后果荚开裂,果中的棉絮随风飘落,如六月飘雪一般,别有一番情趣。
每年4、5月,种有攀枝花树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木棉絮飘飞。
下图示意木棉絮飘飞景观。
据此回答6~8题:6.攀枝花的木棉絮4、5月飘飞较多的主要原因是()A.风力较小B.光照较强C.气温较高D.降水较少7.木棉絮飘飞对当地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有()①诱发火灾②影响出行安全③引起呼吸道疾病④阻碍物种繁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一天中木棉絮飘飞较多的时段可能是()A.清晨B.午后C.傍晚D.深夜解析:6.D7.A8.B第6题,4、5月份时,种植攀枝花地区正值春季,气温升高,造成气流扰动,风力较大,A错;光照较强有利于木棉絮的成熟,但不是造成木棉絮飘飞的主要原因,B排除;气温较高有利于木棉絮的成熟,但不是导致其飘飞的主要原因,C排除;降水较少,空气干燥,气流扰动强,使得木棉絮极易飘飞,D对。
第7题,据所学知识,木棉絮易燃,飘飞可能诱发火灾,①对;飘飞的木棉絮阻碍视线,影响出行安全,②对;吸入木棉絮及其衍生物可能引起呼吸道疾病,③对;木棉絮的飘飞不会阻碍物种繁衍,④错。
故选A。
第8题,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木棉絮飘飞较多的时段应为气流扰动较强的时期,一天中,午后气温最高,此时气流扰动最强,故正确答案为B。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
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PM2.5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
2018年度,1月、2月和12月宿迁市区PM2.5含量高,雾霾较为严重。
下图为“雾与霾的形成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9.宿迁1月、2月和12月雾霾较为严重的原因是()A.这三个月降雨、降雪多B.这三个月降水少,大气中微粒含量多C.气温低,大风天气多D.居民使用天然气增多,排放CO2多10.为了减少雾霾天气,下列做法合理的是()①集中供热取暖,减少大气中PM2.5含量②推行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③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煤炭使用量④控制工业排污,发展循环经济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9.B10.C第9题,结合材料和据图分析形成雾霾的原因是大气中微粒含量多以及空气的水汽饱和度低,宿迁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降水较少,水汽饱和度较低,同时,冬季大气中的微粒含量多,因而导致雾霾严重,B正确,A错误;若气温低,大风天气多,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不易形成雾霾天气,C错误;雾霾是由于空气中的颗粒物增多、不易扩散形成的,居民使用天然气为清洁能源,不易造成雾霾,D错误,故选B。
第10题,考查减少雾霾的措施,根据雾霾产生的原因即可判断相应的措施,集中供热取暖,减少大气中PM2.5含量;推行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控制工业排污,发展循环经济都可以减少空气中的微粒物,有利于减少雾霾,而加大煤炭使用量会排放出大量的颗粒物,增加雾霾的产生,③错误;①②④正确,故选C。
在风力较小、逆温、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悬浮颗粒物的增多而导致大气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现象叫霾。
图为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各月霾日数变化图。
读图,回答11~12题:11.以下关于霾的时空分布,叙述正确的是()A.夏季多于冬季B.冬季多于夏季C.三省市夏季差异最大D.北京全年皆高于其他两省市12.造成河北霾日数季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A.春季降水多,霾日数少B.夏季多大风,霾日数多C.秋季晴朗天气多,霾日数少D.冬季燃煤取暖,霾日数多解析:11.C12.D第11题,仔细读图可以发现:霾的日数天津、河北冬季多于夏季;北京夏季多于冬季;A、B错;北京冬季低于天津,D错;夏季三省市三曲线差异最大。
故选C。
第12题,图中显示河北省霾日数冬季多,与冬季燃煤取暖有关,春秋季人为排放少,且多大风,霾日数少。
从图中可以看出夏季较少,选D。
二、非选择题13.(2019·山西高考模拟)水环境污染是当今全球化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面源污染是危害全球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来源。
在我国,面源污染日趋成为引起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斧头湖流域地处武汉江夏区和咸宁市嘉鱼县与咸安区三地交界处。
下表为斧头湖流域土地利用对面源污染贡献率的数据变化统计(TN表示总氮,TP表示总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简述斧头湖流域土地利用对面源污染贡献率的变化特征,并提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污染的原因。
获取表格信息即可得出斧头湖流域土地利用对面源污染贡献率的变化特征。
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来自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因此可从宏观(法律法规、管理、环保意识等)和微观(优化作物结构、科学精准施肥、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两方面提出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的有效措施。
答案:变化特征—耕地、林地对面源污染的贡献率下降,城镇、草地和荒地对面源污染的贡献率上升。
措施—优化作物结构,减少化肥施用量;科学精准施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减少化肥施用量;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减少农药施用量;广泛开展宣传,提高广大农户环保意识等。
(任答四点即可)14.(2019·重庆高考模拟)2017年4月,为了保护云南洱海,洱海保护核心区内的餐饮客栈全部关停整顿,并开展了洱海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实施了截污治污工程,经过一年多的治理,于2018年国庆黄金周“开门迎客”。
下图为2016年洱海水质月变化图(水质指数是衡量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其数值越大表示水质越差)。
海菜花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沉水植物,可生长在4米的深水中,有一定的净水能力,喜温暖,要求水体干净。
海菜花为中国特有品种,目前人工种植技术已经成熟,现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等地区海拔2 700米以下的湖泊、池塘、沟渠和深水田中。
有专家提出,在治理后的洱海中种植海菜花可实现多重效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简析洱海2016年水质最差季节的形成原因。
(2)从水质保护的角度说明在洱海中种植海菜花的具体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湖区生态保护,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判读地理图像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
第(1)题,读图可知,洱海水质指数8月份最高,水质指数越高水质越差,因此洱海水质最差的季节是夏季。
水质差反映水污染严重,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来自农业、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结合材料关停“餐饮客栈”“农业面源污染”的信息可得出夏季农业污水排放多、夏季游客多生活污水排放大的结论。
该地为季风气候,夏季多雨,河流流量大,搬运污染物的能力强,入湖污水量大,也会加剧水质恶化。